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学校
42岁的米歇尔25年前与杰姆•达格尔结为夫妻。婚后第四年,21岁的米歇尔生下第一个孩子。在接下来的20年中,她接连怀孕生产。到现在为止,她已经生了18个孩子。
米歇尔夫妇决定在家里办一所小学校。杰姆按学校的教学标准,在65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开辟了一间大教室、一间小琴房,又在屋前空旷的草地上开辟了篮球场和小足球场,在室内开辟了游乐场,有滑梯、桌球和游戏机等,甚至捣鼓出一间攀岩室,准备锻炼小家伙们的毅力。
五岁多的约苏亚开始在大教室里上第一节课。他没有任何不适应,因为老师是他无比熟悉的妈妈,而他也不是唯一的学生,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在后排陪读。一岁多的小双胞胎姐弟杰莎和金格,一个坐在婴儿椅上,一个被家政工抱着,煞有介事地倾听着。妈妈展示的图片是那么有趣,声音是那么好听,谁也不愿意因为调皮被赶出去。这帮三岁到五岁的小家伙互相攀比和竞争,竟然整整坐足了一堂课40分钟的时间。
几年过去了,达格尔家庭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因为妈妈老师米歇尔生下的孩子越来越多。2001年,她已是12个孩子的妈妈了。除了聘请音乐家教外,她一直是孩子们的文化课老师。在接受系统教育的九个孩子里,最大的是13岁的长子约苏亚,他已具备七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最小的是四岁的乔安娜。孩子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跨度如此大,米歇尔只能把九个孩子分成三组授课。
米歇尔没有从外面找老师,因为孩子给了她更好的灵感。她解决老师不足难题的绝招是“学生教学生”。她挑选约苏亚、约翰和杰娜三个孩子,根据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分别去给第二组、第三组的弟弟妹妹们教授语言、数学等。
家庭乐队
家庭学校里其他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和普通学校不一样。上音乐课时,孩子们同样分成三组,老师教授其中一组新的乐理知识时,另外两组进行声乐训练。每当孩子们上音乐课时,他们的大肚子妈妈就安静地在角落里欣赏。她觉得这既是休息,也是胎教。
为了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米歇尔和杰姆决定组建一支家庭乐队。很快,达格尔家庭乐队组建起来了,杰娜是钢琴手,杰莎弹奏竖琴,金格苦练单簧管……有了“乐手”一职,谁也没法偷懒。一曲练毕,人人都有进步。
2002年圣诞节,达格尔家庭乐队的孩子们参加了小石城一个民间音乐会的演出。孩子们奏的奏,唱的唱,配合得天衣无缝,在音乐会上出尽风头。多家媒体纷纷来到小石城,争相采访这支由超级家庭组成的奇特乐队。
轮换工种
2005年,达格尔家拥有了15个孩子。为了在家庭出游时带齐所有孩子,杰姆专门购买了一辆21座的超大汽车。全家每天7点就得起床,穿好衣服、梳洗干净后,一起到楼下吃早餐。全家大小17张嘴巴每周要吃掉150只鸡蛋、20磅水果和两袋马铃薯。每次米歇尔家去购买食物时,都像是搞批发。
约西亚像小大人一样发感慨:“原来我们每周在吃的东西上竟然要花1500元,那一个月就要吃掉6000元。上帝啊,以后我再也不敢浪费粮食了。”
除了让孩子们学会算经济账,米歇尔还给他们分派了家务。家里有四台洗衣机和四台干衣机。每月全家有二百多包脏衣服要洗,这可是一项麻烦活。米歇尔让大点的女儿们负责洗衣和干衣。烹饪时,也让她们列队观摩学习。
男孩子们也没闲着。在爸爸的调教下,他们个个都想成为能干的男子汉。他们自己修剪草坪,管理花卉,几个年龄大的男孩甚至学会了修理汽车和房屋。
眼看按性别进行劳动教育成功了,矛盾出现了。一天中午,杰莎哭着告诉母亲,哥哥弟弟们经常嘲笑她们女孩子只会做饭洗衣带宝宝,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杰尔和金格两个家伙嘲笑得最欢,有时还故意一天换几件衣服让她们洗,连大姐杰娜都被气哭了。
第二天吃早餐时,杰姆严肃地对孩子们宣布:“我和你们的母亲要出席一个宴会,男孩和女孩留在家里,分成两组各自准备午餐。”结果,他们回到家时,厨房里狼藉一片。女孩们吃饱喝足,带着最小的弟弟杰克逊悠闲地听着音乐。男孩们状况频出:杰尔被烫了一下,金格把牛肉饼烤糊了,六岁的贾森失手摔破了甜面酱罐,地面上酱水横流。
杰姆大声喊道:“姑娘们,过来给你们的兄弟帮帮忙吧,他们快饿死了。”女孩们这才很不情愿地进了厨房。她们麻利地收拾好地上的污物,重新调整炉火,经过一翻烘烤,香喷喷的牛肉饼出炉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米歇尔夫妇开始对儿女们采取“交换教育法”,即米歇尔教男孩们烹饪、洗衣、钉扣子,甚至给小宝宝换尿不湿,杰姆则教女孩们修剪草坪、修汽车、换轮胎。这种别开生面的教育方法取得奇迹般的成效,孩子们学到了更多生活的本领,男孩们再也不敢嘲笑女孩们了。
转眼,21岁的大儿子约苏亚即将大学毕业了。当初,米歇尔夫妇就想好了,孩子们只在家里接受大学前的教育。约苏亚用事实证明,达格尔家庭学校教育出来的孩子考大学完全没问题。
现在,达格尔家的孩子多得快够组成两支棒球队了。这个超级家庭和它的家庭学校在美国颇有名气,不少家长甚至想将自己的孩子送来学习。
(摘自《看世界》2009年第9期)
42岁的米歇尔25年前与杰姆•达格尔结为夫妻。婚后第四年,21岁的米歇尔生下第一个孩子。在接下来的20年中,她接连怀孕生产。到现在为止,她已经生了18个孩子。
米歇尔夫妇决定在家里办一所小学校。杰姆按学校的教学标准,在65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开辟了一间大教室、一间小琴房,又在屋前空旷的草地上开辟了篮球场和小足球场,在室内开辟了游乐场,有滑梯、桌球和游戏机等,甚至捣鼓出一间攀岩室,准备锻炼小家伙们的毅力。
五岁多的约苏亚开始在大教室里上第一节课。他没有任何不适应,因为老师是他无比熟悉的妈妈,而他也不是唯一的学生,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在后排陪读。一岁多的小双胞胎姐弟杰莎和金格,一个坐在婴儿椅上,一个被家政工抱着,煞有介事地倾听着。妈妈展示的图片是那么有趣,声音是那么好听,谁也不愿意因为调皮被赶出去。这帮三岁到五岁的小家伙互相攀比和竞争,竟然整整坐足了一堂课40分钟的时间。
几年过去了,达格尔家庭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因为妈妈老师米歇尔生下的孩子越来越多。2001年,她已是12个孩子的妈妈了。除了聘请音乐家教外,她一直是孩子们的文化课老师。在接受系统教育的九个孩子里,最大的是13岁的长子约苏亚,他已具备七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最小的是四岁的乔安娜。孩子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跨度如此大,米歇尔只能把九个孩子分成三组授课。
米歇尔没有从外面找老师,因为孩子给了她更好的灵感。她解决老师不足难题的绝招是“学生教学生”。她挑选约苏亚、约翰和杰娜三个孩子,根据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分别去给第二组、第三组的弟弟妹妹们教授语言、数学等。
家庭乐队
家庭学校里其他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和普通学校不一样。上音乐课时,孩子们同样分成三组,老师教授其中一组新的乐理知识时,另外两组进行声乐训练。每当孩子们上音乐课时,他们的大肚子妈妈就安静地在角落里欣赏。她觉得这既是休息,也是胎教。
为了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米歇尔和杰姆决定组建一支家庭乐队。很快,达格尔家庭乐队组建起来了,杰娜是钢琴手,杰莎弹奏竖琴,金格苦练单簧管……有了“乐手”一职,谁也没法偷懒。一曲练毕,人人都有进步。
2002年圣诞节,达格尔家庭乐队的孩子们参加了小石城一个民间音乐会的演出。孩子们奏的奏,唱的唱,配合得天衣无缝,在音乐会上出尽风头。多家媒体纷纷来到小石城,争相采访这支由超级家庭组成的奇特乐队。
轮换工种
2005年,达格尔家拥有了15个孩子。为了在家庭出游时带齐所有孩子,杰姆专门购买了一辆21座的超大汽车。全家每天7点就得起床,穿好衣服、梳洗干净后,一起到楼下吃早餐。全家大小17张嘴巴每周要吃掉150只鸡蛋、20磅水果和两袋马铃薯。每次米歇尔家去购买食物时,都像是搞批发。
约西亚像小大人一样发感慨:“原来我们每周在吃的东西上竟然要花1500元,那一个月就要吃掉6000元。上帝啊,以后我再也不敢浪费粮食了。”
除了让孩子们学会算经济账,米歇尔还给他们分派了家务。家里有四台洗衣机和四台干衣机。每月全家有二百多包脏衣服要洗,这可是一项麻烦活。米歇尔让大点的女儿们负责洗衣和干衣。烹饪时,也让她们列队观摩学习。
男孩子们也没闲着。在爸爸的调教下,他们个个都想成为能干的男子汉。他们自己修剪草坪,管理花卉,几个年龄大的男孩甚至学会了修理汽车和房屋。
眼看按性别进行劳动教育成功了,矛盾出现了。一天中午,杰莎哭着告诉母亲,哥哥弟弟们经常嘲笑她们女孩子只会做饭洗衣带宝宝,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杰尔和金格两个家伙嘲笑得最欢,有时还故意一天换几件衣服让她们洗,连大姐杰娜都被气哭了。
第二天吃早餐时,杰姆严肃地对孩子们宣布:“我和你们的母亲要出席一个宴会,男孩和女孩留在家里,分成两组各自准备午餐。”结果,他们回到家时,厨房里狼藉一片。女孩们吃饱喝足,带着最小的弟弟杰克逊悠闲地听着音乐。男孩们状况频出:杰尔被烫了一下,金格把牛肉饼烤糊了,六岁的贾森失手摔破了甜面酱罐,地面上酱水横流。
杰姆大声喊道:“姑娘们,过来给你们的兄弟帮帮忙吧,他们快饿死了。”女孩们这才很不情愿地进了厨房。她们麻利地收拾好地上的污物,重新调整炉火,经过一翻烘烤,香喷喷的牛肉饼出炉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米歇尔夫妇开始对儿女们采取“交换教育法”,即米歇尔教男孩们烹饪、洗衣、钉扣子,甚至给小宝宝换尿不湿,杰姆则教女孩们修剪草坪、修汽车、换轮胎。这种别开生面的教育方法取得奇迹般的成效,孩子们学到了更多生活的本领,男孩们再也不敢嘲笑女孩们了。
转眼,21岁的大儿子约苏亚即将大学毕业了。当初,米歇尔夫妇就想好了,孩子们只在家里接受大学前的教育。约苏亚用事实证明,达格尔家庭学校教育出来的孩子考大学完全没问题。
现在,达格尔家的孩子多得快够组成两支棒球队了。这个超级家庭和它的家庭学校在美国颇有名气,不少家长甚至想将自己的孩子送来学习。
(摘自《看世界》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