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我国当下正在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从法治的视角来看,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必然是密不可分的,法律信仰是法治进程中的精神支柱,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可以在全民树立法律信仰的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对实现依法治国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明确大学生法律信仰,通过分析大学生群体特性来说明大学生法律信仰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信仰;途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一、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理解
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曾长年任哈佛大学法学教授的哈罗德·J·伯尔曼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一语,已经成为近年中国法律界中广为援引和流传的一句箴言。
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猛,微博、博客、论坛等网络途径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得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同时热点事件的替代率也是非常高。
我国著名法学者张永和教授是这样界定信仰的:“信仰是一种价值观,而且是人通过内在确定表现出来的终级价值观;信仰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一定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从;但信仰更是人的精神性现象,旨在解脱人心灵上的障碍,为实现人格的圆满提供条件,是人类调节自身和环境关系的一种手段。”
从主体方面来看,法律信仰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低层次的法律信仰,在心理方面表现为主体对法律的依赖感,在行为方面表现为诉诸法律以寻求庇护。(2)高层次的法律信仰,在心理方面表现为对法律的神圣感,外显为维护法律、不惜献身的行为。
因此,我们说法律信仰彰显了人们对生活目的和终极意义的一种集体关切,而这种关切的核心信念就是公平正义。法律信仰就是人类对于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不懈追求,公平正义构成了法律信仰内在的质的规定。
大学生法律信仰蕴含了大学生对法及法律的最高期望,大学生的法律信仰不仅表现为大学生学法、用法、守法,还表现在崇尚法律。大学生法律信仰比其他社会群体的法律信仰有更强的示范性和可塑性。
二、大学生法律信仰树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在大学校园中无疑能得到最好的教育环境。因为大学教育更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现代社会正在构建的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尤其要求我们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的要求。
首先,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树立,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谐社会的需要。
其次,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民主法治社会转型的深层时期,加强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教育、提高整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公民素质,有利为民主法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动力支持。
(二)可行性分析
国家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步入大学校园继续学习,这也说明了大学生这个群体越来越庞大。大学教育也逐渐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树立必将推动全民法律信仰的形成。
首先,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较高,所以对法律的理解、接纳和信任比一般的社会大众来说更容易一些。
其次,大学生思想相对单纯,可塑性很强。
三、大学生法律信仰建设途径探索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并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所以,培养并形成公民的法律信仰,让法律进驻人们的内心世界,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让法律信仰成为一种民众发自内心的主动的从法、护法精神,即一种对法的虔诚的信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理念显得更加至关重要,也只有当法律真正成为一种信仰,才能够让社会民众感受司法公正,构建和谐法治社会也才能早日实现。
(一)培育校园法治环境,加强学校法制教育,推进法律信仰树立
大学校园应坚持依法治校,营造良好校园法治氛围。“现代法治观念的树立是法律信仰的信念基础”①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羊的思想观念才有可能有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实践行动。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尤其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法律基础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法律素质。
(二)通过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实现法律信仰的树立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任何外在的社会规范只有获得内心的支持,才会真正扎根下来。
(三)改革法制教育的观念和方法
在教育观念上,教师要意识到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养成学法、守法、用法的法律信仰。法制教育应该是认同法律、接受法律和消化法律的教育,是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的教育,仅仅依靠“课堂说教”很难奏效。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案例教学,组织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或演讲等活动。其次,优化舆论环境,建设健康网络环境。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又是接触网络人数最多的群里,受网络的影响比社会上其他群体更大。网络高效快捷的特点可随时关注我国的法治进程并将法律上的典型案例通过网络进行报道,可以使大学生受益匪浅。同时各大网站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可以加强我国的普法教育。最后,积极参加法律实践,提高法律能力。法律的生命在于實践,加强实践活动可以将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能力,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旁听法院审判、参观监狱等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行动中树立信仰,让信仰指导行动。
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国的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使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让法律成为社会中唯一具有权威性的规范和机制,让法律成为大学生的信仰,从而使法律信仰溶入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在大学生法律信仰树立的模范带领下法律信仰终将会溶入社会所有成员的内心,法治中国、和谐社会的理想将成为现实。
注释
常桂祥,法律信仰:法治国家之灵魂。齐鲁学刊2005(5)
参考文献
[1][美]伯尔曼著.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3,17—18,22
[2]刘丽琳.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与法制教育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3]卢泽铭.法律信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J].学术论坛,2006,(8):137-140
[4]陈新开.论法治社会条件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128-131
[5]夏泽祥.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信仰:涵义、对象、载体与表征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3)1671-6914
[6]梁正瀚.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3):111-113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信仰;途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一、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理解
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曾长年任哈佛大学法学教授的哈罗德·J·伯尔曼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一语,已经成为近年中国法律界中广为援引和流传的一句箴言。
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猛,微博、博客、论坛等网络途径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得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同时热点事件的替代率也是非常高。
我国著名法学者张永和教授是这样界定信仰的:“信仰是一种价值观,而且是人通过内在确定表现出来的终级价值观;信仰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一定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从;但信仰更是人的精神性现象,旨在解脱人心灵上的障碍,为实现人格的圆满提供条件,是人类调节自身和环境关系的一种手段。”
从主体方面来看,法律信仰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低层次的法律信仰,在心理方面表现为主体对法律的依赖感,在行为方面表现为诉诸法律以寻求庇护。(2)高层次的法律信仰,在心理方面表现为对法律的神圣感,外显为维护法律、不惜献身的行为。
因此,我们说法律信仰彰显了人们对生活目的和终极意义的一种集体关切,而这种关切的核心信念就是公平正义。法律信仰就是人类对于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不懈追求,公平正义构成了法律信仰内在的质的规定。
大学生法律信仰蕴含了大学生对法及法律的最高期望,大学生的法律信仰不仅表现为大学生学法、用法、守法,还表现在崇尚法律。大学生法律信仰比其他社会群体的法律信仰有更强的示范性和可塑性。
二、大学生法律信仰树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在大学校园中无疑能得到最好的教育环境。因为大学教育更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现代社会正在构建的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尤其要求我们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的要求。
首先,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树立,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谐社会的需要。
其次,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民主法治社会转型的深层时期,加强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教育、提高整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公民素质,有利为民主法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动力支持。
(二)可行性分析
国家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步入大学校园继续学习,这也说明了大学生这个群体越来越庞大。大学教育也逐渐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树立必将推动全民法律信仰的形成。
首先,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较高,所以对法律的理解、接纳和信任比一般的社会大众来说更容易一些。
其次,大学生思想相对单纯,可塑性很强。
三、大学生法律信仰建设途径探索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并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所以,培养并形成公民的法律信仰,让法律进驻人们的内心世界,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让法律信仰成为一种民众发自内心的主动的从法、护法精神,即一种对法的虔诚的信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理念显得更加至关重要,也只有当法律真正成为一种信仰,才能够让社会民众感受司法公正,构建和谐法治社会也才能早日实现。
(一)培育校园法治环境,加强学校法制教育,推进法律信仰树立
大学校园应坚持依法治校,营造良好校园法治氛围。“现代法治观念的树立是法律信仰的信念基础”①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羊的思想观念才有可能有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实践行动。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尤其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法律基础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法律素质。
(二)通过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实现法律信仰的树立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任何外在的社会规范只有获得内心的支持,才会真正扎根下来。
(三)改革法制教育的观念和方法
在教育观念上,教师要意识到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养成学法、守法、用法的法律信仰。法制教育应该是认同法律、接受法律和消化法律的教育,是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的教育,仅仅依靠“课堂说教”很难奏效。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案例教学,组织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或演讲等活动。其次,优化舆论环境,建设健康网络环境。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又是接触网络人数最多的群里,受网络的影响比社会上其他群体更大。网络高效快捷的特点可随时关注我国的法治进程并将法律上的典型案例通过网络进行报道,可以使大学生受益匪浅。同时各大网站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可以加强我国的普法教育。最后,积极参加法律实践,提高法律能力。法律的生命在于實践,加强实践活动可以将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能力,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旁听法院审判、参观监狱等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行动中树立信仰,让信仰指导行动。
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国的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使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让法律成为社会中唯一具有权威性的规范和机制,让法律成为大学生的信仰,从而使法律信仰溶入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在大学生法律信仰树立的模范带领下法律信仰终将会溶入社会所有成员的内心,法治中国、和谐社会的理想将成为现实。
注释
常桂祥,法律信仰:法治国家之灵魂。齐鲁学刊2005(5)
参考文献
[1][美]伯尔曼著.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3,17—18,22
[2]刘丽琳.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与法制教育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3]卢泽铭.法律信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J].学术论坛,2006,(8):137-140
[4]陈新开.论法治社会条件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128-131
[5]夏泽祥.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信仰:涵义、对象、载体与表征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3)1671-6914
[6]梁正瀚.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3):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