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锅庄舞的艺术价值与传承发展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xd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论文由“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xm2014196。
  摘 要:随着我国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去感受艺术文化的变迁以及人文环境的变化,各地区的艺术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这是时代演进发展所积淀下来的人类财富。藏族“锅庄舞”的名称本身是藏语汉化而来的,此舞种的汉语意义是“圆圈歌舞”。作为藏族民间舞蹈的形式之一,“锅庄舞”艺术在我国西藏、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部分地区都广为流传,尤其是在藏族聚居区,“锅庄舞”艺术的传承十分普遍。本文就以甘南碌曲县锅庄舞的承袭现状为例,来具体阐释藏族锅庄舞的艺术价值与传承发展,以期为挖掘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带来启示。
  关键词:藏族锅庄舞;艺术价值;传承发展;碌曲县;承袭现状
  作者简介:易亮,男,甘肃兰州人,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2013级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3
  前言:
  藏族“锅庄舞”在2006年就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一员,因其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舞蹈艺术,也满载着民族的文化,在一代代人的传承过程当中,舞蹈艺术更像是一种传递情感的载体,维系着藏族人以及各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从价值挖掘的角度来看,我国藏族“锅庄舞”的历史价值、民俗价值、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都较高,对我国藏族人民“口传心授”舞蹈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的助推作用,并且为我国藏族民族文化领域注入了丰富的内容。
  一、藏族“锅庄舞”的艺术价值
  纵观历史长河,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其中,民族艺术的种类繁多,丰富了不同民族人民的生活,同时,也将长期以来藏族人的生活记录了下来,尤其是传统民族舞蹈的传承,更是让世人感受到多民族的文化与性格。“锅庄”是“卓舞”的俗称,“卓”是藏语的译音也藏语对舞蹈的一种泛称。根据昌都县锅庄舞的歌词和民间传说来分析,卓舞早在吐鲁番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卓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
  [1]另据《西藏舞蹈概说》记载:以前在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不仅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还设客栈,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马帮宿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除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的环境。[2]锅庄舞一般由男女分别或混合站成弧形对唱而舞,表演时,舞者相互牵手,以便两队取齐,舞蹈具有缓慢、稳健、古朴的特点。[3]锅庄舞的内容可以分为三段式来呈现:其一、为“序幕”,此段是舞者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脚步缓慢地交替运步;其二、为慢板——舞蹈“造型”,藏族“锅庄舞”的舞姿造型是形成慢板舞姿韵律的基础,同时也是最能够突显“圆圈歌舞”艺术之美的环节;其三、为快板——情绪“热烈”,这部分舞蹈内容体现出藏族舞蹈粗犷豪放的一面,表现出人们在舞蹈过程中的热烈激昂的情绪,此时,舞者时而围在一起,时而撒开手臂腾旋上空,宛如一只只雄鹰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的翱翔。以我国甘南碌曲县地区的“锅庄舞”的承袭现状为例来看,当地的藏族人对于“锅庄舞”的热爱已经完全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锅庄舞既表达了藏族人对当下生活的感悟又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情感。在世世代代的沿袭过程中,不断积累舞蹈艺术文化,长久以来的文化的积淀,将我国藏族“锅庄舞”的艺术价值呈现出来。
  (一)藏族“锅庄舞”的艺术特征分析
  1.藏族“锅庄舞”的艺术风格
  藏族“锅莊舞”是我们国家的舞蹈传统领域不可缺少的舞蹈种类之一,相对于我国其它的民族舞蹈来说,藏族舞蹈的艺术特色是比较独特的,它与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有直接关系。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日、庆典、婚嫁等一些重大活动时都要跳锅庄舞,锅庄舞是一种自娱性舞蹈,其表演内容为歌颂英雄人物的功绩、祈祷神灵保佑、歌颂爱情、庆祝丰收、赞美家乡及颂扬头人家里等。总体而言,我国的藏族舞蹈艺术有着两种风格:一,更多的舞蹈动作,以 舒缓为主,造型多样化;二,舞蹈动作,灵活的节奏相呼应,给人急促感。 “锅庄舞”这一舞种主要倾向于舒缓、优美的表达风格,以“圆圈歌舞”的形式来呈现舞蹈艺术之美。实质上,从当代藏族舞蹈艺术研究的角度来分析,藏族“锅庄舞”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仍保留着宗教的元素,呈现出神秘,庞大的舞蹈形象。例如锅庄舞中的“圆”是锅庄舞中最常见和最基本的队形,其表演时舞蹈的动作大多数都是在“圆”的队形上完成的,舞蹈中所有流动的动作都是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进行的。藏族人民在转经、膜拜佛塔及寺庙等活动中都是按照顺时针进行的。所以说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在舞蹈的情绪化上的表现也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藏族人民对普通生活的感怀与人际间热情的表达元素。
  2.藏族“锅庄舞”的艺术特征
  “锅庄舞”的舞蹈形式和内容都十分丰富,它以其自身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流传较广的群众基础,受到其它地区人们的关注,以及国家对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的重视。具体来看,藏族“锅庄舞”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人们舞蹈过程中的洒脱和自由,还表现在人们歌唱时的音域广、拖腔长等方面,这也正是“圆圈歌舞”艺术的独特之处。
  (二)藏族“锅庄舞”的艺术价值体现
  1.“锅庄舞”舞蹈艺术的形式古朴,隐含着藏族男女间的交流方式
  [4]当人们跳“锅庄舞”这一类型的舞蹈时,男、女各排半圆,且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圈,由一个人来领头,开始一场男、女对答形式的“歌舞”活动,这一过程当中并没有用乐器来伴奏或打拍子,仅是以唱歌、跳舞的形式来反复问答。锅庄舞这种圆圈歌舞的表演形式深受人们的喜欢,其舞蹈的产生与发展也能体现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锅庄舞的动作不仅优美,高雅。而且舞姿摆动流畅、大方。   2.“锅庄舞”舞蹈的表现形式,呈现出舞蹈艺术本身的美感
  藏族“锅庄舞”的整个舞蹈主要是由“慢”与“快”两段舞蹈所构成,人们在跳舞的过程中,所运用的基本动作包含有“悠颠跨腿”、“跨腿踏步蹲起”以及“趋步辗转”等等,这些动作大多是用舞者的手臂来完成的,通过手臂的“甩”、“晃”等动作来变换着不同的舞姿。但无论舞群当中的个体动作如何变化,舞者都是按照顺时针的队形来呈现舞蹈内容的,“圆圈歌舞”进行中的“圆圈”也有大有小,这些变化都是“锅庄舞”艺术的核心特征。[5]不同地區的锅庄舞的表现形式也存在着一些差异,锅庄舞可分为三大类农区锅庄舞,牧区锅庄舞及寺庙锅庄舞。农区锅庄舞在藏语中称之为“玉卓”在跳的时候分为慢快两部分,跳慢板时男女分别手拉手围成圆圈轮番分班唱和甩手撩腿,踏步,唱完后众人齐喊“呀”。
  跳快板时舞步随着慢板的舞步突然加快,并且越跳越快,舞者越跳兴致越高在欢快热烈中结束舞蹈。牧区锅庄舞藏语中称之为“仲卓”它的表演形式与农区锅庄舞相似。寺庙锅庄舞藏语中称之为“曲卓”从它的命名就可以看出来这种锅庄舞的肃穆、虔诚、端庄、稳重。一般都在举办重大的佛事活动或迎接宾客时跳,舞蹈形式严格,舞者为男性穿着统一的服装,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跳舞者带领起舞。
  二、藏族“锅庄舞”的传承与发展
  [6]我国甘肃省甘南碌曲县毗邻四川、青海省,该地区属于我国藏族同胞的聚居区之一。甘南碌曲县地质状况较为特殊,多为高原山地环境,广阔的草滩是人们发展畜牧产业的天然牧场,而且,该地区地处洮河流域,平均海拔为3500米。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生活着一代又一代热情、豪放的藏族人民,藏族人们在广阔的天地之间歌唱、舞蹈,养成了藏族人民粗犷的性格。在该地区,“锅庄舞”艺术盛行,在藏族人民的世世代代中都广为流传。在2006年甘南州藏族锅庄舞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通过中国舞蹈家协会等相关部门审批,甘南州碌曲县特被评定为“中国锅庄之乡”。已经在甘南碌曲承办了两届的藏族锅庄舞比赛。从我国甘南碌曲县的“锅庄舞”的承袭现状来看,近几年来,该地区生活着的族人们一代代承袭着“锅庄舞”艺术,并将藏族文化推广开来。
  (一)藏族“锅庄舞”艺术的承袭现状
  [7]作为藏族传统艺术文化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锅庄舞”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该舞种的承袭对于后人了解藏族文化以及历史都有较为重要的意义。纵观藏族文化的始终,宗教文化对藏族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这也是之所以“锅庄舞”艺术之中留有宗教文化的影子的原因所在。
  1.碌曲县“锅庄舞”传承的现状
  碌曲县地处于甘肃省西南部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在藏语中称之为“洮河”。近年来,碌曲县的锅庄舞发展持续升温不仅在碌曲县广场、街道、能看到锅庄舞的表演,而且在牧场等地方也能看见热爱锅庄舞的人们自发性的跳锅庄舞。碌曲县文化局和碌曲县歌舞团更是深入民间走访挖掘,收集和整理大量的锅庄舞资料然后在请当地的民间艺人进行讲解与培训,从而能够更好的保护与传承锅庄舞。
  碌曲县委,按照县委县政府的不断升温,“锅庄舞”碌曲县抓住时机连续举办了三年的锅庄舞比赛,与会者有县级机构以及其他一些单位,即使在四川,青海等藏族地区也纷纷组队参加甘南碌曲县锅庄舞比赛。碌曲县委,县政府不仅打造了“中国锅庄舞之乡”的品牌文化,而且进一步弘扬和传承碌曲县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丰富群众生活,展示碌曲独特的藏族传统服饰和优雅的民间艺术生活。
  2.碌曲县“锅庄舞”的传承受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甘南碌曲县地区的“锅庄舞”艺术的传承往往以“父子传承”、“师传徒承”或是“全民传承”等方式来进行的,这样不仅将此种艺术成功地流传给后人,还能更好地推广藏族“锅庄舞”艺术,扩大该舞蹈艺术的影响力。无论如何,从当前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每种艺术门类的承袭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但这没能影响到文化艺术的核心内容的精准传承,以我国甘南碌曲县地区的“锅庄舞”文化的承袭状况来观察,即便是现代人所能够看到的藏族舞蹈表演艺术之中,也承载着最原始时期的藏族舞蹈动作以及文化表达的内容,事实上,舞蹈中的宗教文化元素和动物图腾类的舞蹈,仍然是藏族舞蹈中的关键艺术元素。但是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进步和多元文化的融入,使锅庄舞这种传统的舞蹈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地拓展,只是其中也存在危机。首先,有些藏区的锅庄舞已经没有传承人,使锅庄舞得不到延续和传承。其次,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年轻人对跳锅庄舞的热情日益淡漠。再次,现在跳锅庄舞的人群的参与者主要为中老年人群,使锅庄舞面临着老龄化的局面。再加上人们对锅庄舞的认识不足对锅庄舞的挖掘,整理不够深入,造成跳锅庄舞这种传统的民俗活动日益衰落。根据以上原因碌曲县人民政府首先应该对锅庄舞传承人进行确立并给予扶持与帮助。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跳锅庄舞年轻人的培养力度,从而使锅庄舞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再次应该加强锅庄舞的普及程度,应在中小学课堂开设锅庄舞的课程使锅庄舞年轻化,同时应派专人深入民间对锅庄舞进行详细的挖掘,整理,从而能促进锅庄舞的传承与保护。
  (二)传承藏族“锅庄舞”有助于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
  我国甘南碌曲县地区的“锅庄舞”文化就是将藏族文化特征与歌唱艺术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能够让族人建立一种亲密关系的舞蹈艺术,强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以及社会的发展。我国属多民族的国家,无论是对于任何一各民族而言,民族舞蹈洋溢出的民族文化是代代相传的值得的人们去传承,挖掘,因为从民族舞蹈中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民族风情,这也是人类演进过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世世代代的藏族人们的生活中,“锅庄舞”已然成为了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事实上,研究藏族“锅庄舞”艺术对于现代人而言同样十分必要,挖掘其中的藏族文化的来龙去脉,模仿藏族人跳“锅庄舞”,展示藏族舞蹈艺术之美,并以丰富的文字内容来记录我国藏族人民的舞蹈艺术文化的特点,这不仅能够带给后人情感上的慰藉,还能为世人呈现出一派绝美的藏族民俗风情,令人在藏族独特的舞蹈艺术中回味。
  结束语:
  综上所述,藏族“锅庄舞”作为一种较为独特的“圆圈歌舞”舞种,被广大的藏族同胞以及舞蹈艺术爱好者所热捧。藏族“锅庄舞”属于藏族地区民间舞蹈之一,在我国的西藏、云南、甘肃以及四川等地区当中的藏族聚居区都留有该舞种的影子,它承载着深厚的藏族历史、民俗文化,其社会价值较高。锅庄舞作为藏族人民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并没有因时代的发展而埋没,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锅庄舞具有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貌,精湛的技艺,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显示出很高地艺术价值。因此在对锅庄舞的如何保护和传承方面更应该值得我们去思考,首先,要正确认识锅庄舞这中古老的文化,去了解它尊重它。其次,对锅庄舞这种传统舞蹈文化自身也要积极的调适,吸收先进的文化,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创新。再次,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对锅庄舞这种古老的舞蹈表演形式应该更好的保护去多投资,多宣传,同时更要注重民间力量鼓励民众广泛的参与。从而使藏族“锅庄舞”的未来承袭与发展将会给后人带来艺术上的享受以及民族情感上的慰藉。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二[Z].北京:北京民族图书馆藏书.
  [3]张利洁,锁晓梅.试论民间跨文化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启示——以藏族锅庄舞在兰州市的流行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1,04(04):246-247.
  [4]张向华.藏族锅庄舞的教学特点与健身价值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8(08):167-169.
  [5]符辉.关于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与民族音乐传承的思考——以藏族音乐文化为例[J].当代文坛,2014,05(05):179-183.
  [6]杨春艳.藏族锅庄舞在阳光体育运动中的推广价值[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01):79-81.
  [7]毕研洁.锅庄舞:西部人文、社会中的体育价值探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1,02(02):179-182 186.
其他文献
摘 要:张爱玲属于海派作家,其作品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在她众多的作品中,多采用第三人称去进行描写刻画,其笔下有许多栩栩如生的悲苦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绘,可以反映当时的时代风貌,揭示主人公的处境和所反映的社会意义。而在《小团圆》这部作品中,张爱玲一改往日做派,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内省式叙述方法,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张爱玲在这部小说中的叙述方法,以此来理解她这一改变的原因及用意。  关键词:张
摘 要:威廉·华兹华斯与陶潜在作品风格和文学思想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这源自他们的生活观念与所处的时代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和人生阅历的不同, 是他们批判社会的独特方式。  关键词:威廉·华兹华斯;陶潜;作品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1  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东西方文学诗坛先后出现了两位与众不同的诗人,一位是中国
摘 要:太宰治是日本现代文学“無赖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充斥着浓浓的死亡气息,在《人间失格》和《Goodbye》中尤为明显。本文通过明确太宰治产生死亡意识的原因进而窥探死亡意识在《人间失格》和《Goodbye》中的体现。  关键词:无赖派;死亡气息  作者简介:李雅琪(2000.6-),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就读于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1976年,韩礼德和哈森出版了《英语的衔接》一书,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结构衔接。之后,胡壮麟和张德禄提出了结构衔接,二者称为显性衔接。但很多人并未注意到隐性衔接对语篇同样具有很大影响。本论文以托马斯·哈代的《无名的裘德》为例探究显性与隐性衔接在作品中的应用。本论文通过典型实例进行论证,得出结论:显性和隐性衔接的综合应用有助于英语学习者鉴赏文学作品,有效指导其英文翻译及写作,不断提高其语篇
摘 要:鲁迅与余华在文学创作中有诸多的相似性,他们以各自的笔调叙写着属于他们时代的人类的灵魂。本文将从余华对鲁迅创作风格的发展着笔,细致分析,力图较准确地解析余华在写作上有别于鲁迅之处。  关键词:鲁迅;余华;创作;发展  作者简介:邱薇(1990.3-),女,汉族,陕西安康人,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4级文艺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摘 要:在这部戏剧中,可以看到每个人都在靠着自己的幻想生活,而这种幻想又通过封闭独立的集体的环境而不断滋长。剧本通过一群人的生活揭示出“幻想”的命题,在这个命题中渗透着人类的生命意识。我正是通过人的生存、人的本能需要、集体于个人的影响这几个方面感知人之本质,探索无穷的“人学”意蕴。  关键词:幻想;救赎;需要;集体  作者简介:赵昊佳,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在读学生。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1  法律文化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内在逻辑,也是其根基,正是由于法律文化土壤的差异,才会使得法律在各个国家各个时间段显现出不同的形态。法律事实上是一种思维对现实的抽象,而法律文化决定了这种抽象的方式和导向。知识产权法也不例外,作为对人类智力成果进行保护和规制的工具,知识产权法与思维和主观联系
作者简介:郭强(1956.2-),性别:男,民族:汉,籍贯:辽宁大连,学历:大学本科,职称:高级工程师,现工作或学习单位:某集团公司顾问,研究方向。  简历:  1973年——1978年 知青下乡,后二年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9年——1983年 大连理工大学学生  1984年——2008年 大连机床集团,后期任集团常务副总裁  2009年——2016年 大连科德数控有限公司 总经理  201
摘 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展示的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展现了人性最黑暗的战场,集结了人心变质变态,是一种伪形。就书中内容而言,《三国演义》集结了权谋、心术、权术、心计,里面的人物除少数人外,均戴着面具。本文就《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权术与人性进行批判性的讨论。  关键词:《三国演义》;权谋;权术;人性;批判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
我常常感叹,音乐真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就那么几个音符,却能幻化出无穷无尽的旋律:有的像《梁山泊与祝英台》那般凄美柔婉,有的又像《十面埋伏》那样壮怀激烈;有的像《丹凤朝阳》那样欢乐轻快,有的又像《二泉映月》那样沉郁低徊。不管是古典还是流行,不论是美声还是民族,一曲终了,总会赢得数不清的痴迷者。那,一首歌、一支曲,何来如此大的魅力呢?  你或许有这样的体验,生活中遇到不平事、不顺事、不如意事、不开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