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中国城市景观行业的诸多问题正在日益显现。城市景观设计的“同质化”现象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漠视对象的环境要素和文化内涵,采用单一和雷同的手法简单追求视觉呈现的作法,造成了中国城市风貌特色的快速消失。现在是到了对“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现状反思的时候了。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地域环境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来探讨中国城市景观“同质化”现象的表现、成因以及应对策略。以期为重塑中国城市景观的特色理清思路找到办法。
【关键词】城市景观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同质化 形态趋同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在丝绸工业最为兴盛的时期,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四川南充市邀请当时著名的雕塑家冯宜贵、谭云二位先生设计了“丝绸女神”和“嘉陵江女神”,这两座城市雕塑分别放置于五星花园和人民花园。由于雕塑制作精美且居于城市最为繁华的地段,几乎成为了该市的城市名片。后来,随着丝绸工业的没落,“绸都”的称呼再也无人提及,但是这两座雕塑作为80年代独特的城市记忆依然矗立在城市的中心。人们很难在这 “千城一面”失去记忆的城市里找到认同感和归宿感。地域文化和城市特色的消失,这不能不说是当下中国城市建设面临的最大危机。诚然,这一危机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中国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同质化”现象在其中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谓城市景观的“同质化”现象是指在城市景观的设计和建设中,在景观元素的运用,形式的表达甚至设计手法上均相互模仿以至于逐渐趋同的现象。
要深入剖析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同质化”现象,我们应当从城市景观的概念说起。 “城市景观”是指在某个特定地方进行的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空间规划和设计。从其概念我们不难看出城市景观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是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结合。它不能脱离城市的环境而孤立存在。 其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也包括政治、文化、民俗等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会决定城市景观的形态、功能等外延层面,而人文环境则会影响受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趋向,进而影响受众对城市景观的理解和认同。
1 忽视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导致城市景观文化特色缺失
城市景观作为一座城市精神的外部呈现,它应当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物质载体。而视觉呈现仅仅是这种内涵的外部表象。那种只有形式没有内涵的景观,即使使用功能再优化、视觉效果再美好,也只是有驱壳没灵魂的“行尸走肉”。正如前文曾提及的“丝绸女神”。它作为重要的城市景观,在城市的历史长河中已经成为了城市历史和城市特色的一部分。因为它是唯一的,它代表着这个城市的集体记忆。如果仅仅为了所谓的城市风貌、交通环境的需要就被轻易地移走。而取代它的玻璃穹顶又是这样没有内涵毫无特色。那么,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城市精神又如何承传呢?其实,城市景观的精神内涵和形式外延、城市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之间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共生共融。换一句话讲,“丝绸女神”大可不必以如此狼狈的姿态离开城市中心,“丝绸女神”和“玻璃穹顶”之间,应当会有除了“你死我活”之外的第二条出路,只是,这就需要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城市景观的设计者以更高的智慧和更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城市景观罢了。
2 城市景观设计漠视客观环境,景观形态缺少创新且相互模仿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热衷于修建大广场、大绿化、大水体。为此或平山填海或开山造湖。其实,优秀的城市景观应当是因地制宜的。从城市的自然环境、地理地势出发,在设计中保持城市的地质机理。这样的城市景观既能保持特色,又能将景观融入城市环境之中。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地理、地貌、气候多样。这些客观环境要素本身就是使得中国城市各具特色。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景观却忽视了这种环境特征。在景观形态上一味相互模仿,使得很多城市的景观形式外延日益趋同。例如,我国很多城市都滨水而建,在长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这些天然的水体不仅支撑着城市的存在,还成为了难得的景观要素。然而,这种景观要素长期并未得到重视。美丽的江河湖海甚至成为了污水排放地、垃圾堆积场。然而,由于这些滨江景观项目不重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客观现实,形式类似,手法相同,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实,我国各地气候、地理差异巨大。江河虽然都是江河,但是呈现出来的视觉气质却迥然不同。如北方黄河的雄浑、南方珠江的深沉、西部塔里木河的苍凉、东部富春江的温婉。只要我们在设计时,立足当地的自然环境,顺应这种视觉气质,不一味贪求高端、大气、上档次。就可以塑造出有自身特色的城市景观。同样,这样的城市景观才能彰显城市的独特气质并让人印象深刻。
3 景观设施、景观小品、植物配置等脱离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实际需要
景观设施、景观小品以及景观植物,属于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环节。应当和城市景观一样与城市的环境保持高度统一。根据城市景观功能布置设施、根据城市实际需要选择小品、根据土壤及气候条件配置植物,这本是景观设计的起码常识。但是,很多城市景观在进行设施、小品、植物配置时,不顾现实客观情况一味追求时髦。这就为城市景观的后期维护及使用安全留下了诸多隐患。如在热带滨海城市景观中常见的钢结构拉膜篷,由于给人以唯美时尚、高端大气的视觉形象,在我国的城市甚至很多北方城市的景观中非常流行。但实际上钢结构拉膜篷最早出现的热带滨海城市一般日照较强、多微风、空气质量好,这种设施在这些地区有其现实的必要性。而中国北方日照相对较弱,天气干燥阴冷又多风沙。这种结构在北方城市不仅失去了实用意义,更重要的是由于多风、多尘后期维护成本非常巨大。像这种不顾气候环境,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在景观植物的选配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前些年,很多城市拔掉原来的梧桐、小叶榕,改种香樟、银杏。甚至笔者见到在我国某个中西部城市景观树种中出现了棕榈树等热带植物。这些树种虽然从外形看来美观时尚。但是,由于其水土不服后期很难存活。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地域植被特征的城市景观,会让城市的风貌特色进一步流失。这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避免城市景观的“同质化”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城市管理者和城市景观的设计者应当对城市景观有认识上的转变。首先,城市景观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和功能的满足。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承传城市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质。其次,要明白城市景观对一个城市的重要价值绝非仅在经济层面,城市景观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文化符号,是一个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与视觉美学相比较,城市景观的地域特色更为重要。最后,优秀的城市景观应该和谐且有机地融入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之中,扎根在城市的历史和现实里面。(2)为了切实的提高城市景观的设计质量,应当建立起对城市景观甚至整个设计行业的设计评论体制。这种评论机制类似于文艺评论或者美术批评。创造条件让专家学者参与到对城市景观的评论中来。让优秀的城市景观得到褒扬,低劣的城市景观受到鞭策。这样,用独立的第三方声音对城市的管理者和城市景观的设计者施以压力,让他们用更为审慎的态度对待城市景观。(3)改变我国城市景观的决策模式。城市景观直接服务于大众。因此,城市景观项目在决策与评价时就必须要更加民主与透明。城市景观项目在立项、审批、招标、评审等各个阶段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机制,让管理者、设计者、民众都有机会表明观点和立场。
参考文献
[1]王传涛.消失的古村落[N].法制日报·社情观察,2012-10-22.
[2]单霁翔.留住城市文化的根与魂[N].新华日报,2013-10-9.
[3]陈青红等.同质化背景下浙江省“美丽乡村”景观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 2013年(12).
【关键词】城市景观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同质化 形态趋同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在丝绸工业最为兴盛的时期,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四川南充市邀请当时著名的雕塑家冯宜贵、谭云二位先生设计了“丝绸女神”和“嘉陵江女神”,这两座城市雕塑分别放置于五星花园和人民花园。由于雕塑制作精美且居于城市最为繁华的地段,几乎成为了该市的城市名片。后来,随着丝绸工业的没落,“绸都”的称呼再也无人提及,但是这两座雕塑作为80年代独特的城市记忆依然矗立在城市的中心。人们很难在这 “千城一面”失去记忆的城市里找到认同感和归宿感。地域文化和城市特色的消失,这不能不说是当下中国城市建设面临的最大危机。诚然,这一危机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中国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同质化”现象在其中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谓城市景观的“同质化”现象是指在城市景观的设计和建设中,在景观元素的运用,形式的表达甚至设计手法上均相互模仿以至于逐渐趋同的现象。
要深入剖析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同质化”现象,我们应当从城市景观的概念说起。 “城市景观”是指在某个特定地方进行的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空间规划和设计。从其概念我们不难看出城市景观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是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结合。它不能脱离城市的环境而孤立存在。 其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也包括政治、文化、民俗等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会决定城市景观的形态、功能等外延层面,而人文环境则会影响受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趋向,进而影响受众对城市景观的理解和认同。
1 忽视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导致城市景观文化特色缺失
城市景观作为一座城市精神的外部呈现,它应当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物质载体。而视觉呈现仅仅是这种内涵的外部表象。那种只有形式没有内涵的景观,即使使用功能再优化、视觉效果再美好,也只是有驱壳没灵魂的“行尸走肉”。正如前文曾提及的“丝绸女神”。它作为重要的城市景观,在城市的历史长河中已经成为了城市历史和城市特色的一部分。因为它是唯一的,它代表着这个城市的集体记忆。如果仅仅为了所谓的城市风貌、交通环境的需要就被轻易地移走。而取代它的玻璃穹顶又是这样没有内涵毫无特色。那么,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城市精神又如何承传呢?其实,城市景观的精神内涵和形式外延、城市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之间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共生共融。换一句话讲,“丝绸女神”大可不必以如此狼狈的姿态离开城市中心,“丝绸女神”和“玻璃穹顶”之间,应当会有除了“你死我活”之外的第二条出路,只是,这就需要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城市景观的设计者以更高的智慧和更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城市景观罢了。
2 城市景观设计漠视客观环境,景观形态缺少创新且相互模仿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热衷于修建大广场、大绿化、大水体。为此或平山填海或开山造湖。其实,优秀的城市景观应当是因地制宜的。从城市的自然环境、地理地势出发,在设计中保持城市的地质机理。这样的城市景观既能保持特色,又能将景观融入城市环境之中。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地理、地貌、气候多样。这些客观环境要素本身就是使得中国城市各具特色。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景观却忽视了这种环境特征。在景观形态上一味相互模仿,使得很多城市的景观形式外延日益趋同。例如,我国很多城市都滨水而建,在长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这些天然的水体不仅支撑着城市的存在,还成为了难得的景观要素。然而,这种景观要素长期并未得到重视。美丽的江河湖海甚至成为了污水排放地、垃圾堆积场。然而,由于这些滨江景观项目不重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客观现实,形式类似,手法相同,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实,我国各地气候、地理差异巨大。江河虽然都是江河,但是呈现出来的视觉气质却迥然不同。如北方黄河的雄浑、南方珠江的深沉、西部塔里木河的苍凉、东部富春江的温婉。只要我们在设计时,立足当地的自然环境,顺应这种视觉气质,不一味贪求高端、大气、上档次。就可以塑造出有自身特色的城市景观。同样,这样的城市景观才能彰显城市的独特气质并让人印象深刻。
3 景观设施、景观小品、植物配置等脱离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实际需要
景观设施、景观小品以及景观植物,属于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环节。应当和城市景观一样与城市的环境保持高度统一。根据城市景观功能布置设施、根据城市实际需要选择小品、根据土壤及气候条件配置植物,这本是景观设计的起码常识。但是,很多城市景观在进行设施、小品、植物配置时,不顾现实客观情况一味追求时髦。这就为城市景观的后期维护及使用安全留下了诸多隐患。如在热带滨海城市景观中常见的钢结构拉膜篷,由于给人以唯美时尚、高端大气的视觉形象,在我国的城市甚至很多北方城市的景观中非常流行。但实际上钢结构拉膜篷最早出现的热带滨海城市一般日照较强、多微风、空气质量好,这种设施在这些地区有其现实的必要性。而中国北方日照相对较弱,天气干燥阴冷又多风沙。这种结构在北方城市不仅失去了实用意义,更重要的是由于多风、多尘后期维护成本非常巨大。像这种不顾气候环境,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在景观植物的选配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前些年,很多城市拔掉原来的梧桐、小叶榕,改种香樟、银杏。甚至笔者见到在我国某个中西部城市景观树种中出现了棕榈树等热带植物。这些树种虽然从外形看来美观时尚。但是,由于其水土不服后期很难存活。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地域植被特征的城市景观,会让城市的风貌特色进一步流失。这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避免城市景观的“同质化”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城市管理者和城市景观的设计者应当对城市景观有认识上的转变。首先,城市景观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和功能的满足。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承传城市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质。其次,要明白城市景观对一个城市的重要价值绝非仅在经济层面,城市景观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文化符号,是一个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与视觉美学相比较,城市景观的地域特色更为重要。最后,优秀的城市景观应该和谐且有机地融入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之中,扎根在城市的历史和现实里面。(2)为了切实的提高城市景观的设计质量,应当建立起对城市景观甚至整个设计行业的设计评论体制。这种评论机制类似于文艺评论或者美术批评。创造条件让专家学者参与到对城市景观的评论中来。让优秀的城市景观得到褒扬,低劣的城市景观受到鞭策。这样,用独立的第三方声音对城市的管理者和城市景观的设计者施以压力,让他们用更为审慎的态度对待城市景观。(3)改变我国城市景观的决策模式。城市景观直接服务于大众。因此,城市景观项目在决策与评价时就必须要更加民主与透明。城市景观项目在立项、审批、招标、评审等各个阶段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机制,让管理者、设计者、民众都有机会表明观点和立场。
参考文献
[1]王传涛.消失的古村落[N].法制日报·社情观察,2012-10-22.
[2]单霁翔.留住城市文化的根与魂[N].新华日报,2013-10-9.
[3]陈青红等.同质化背景下浙江省“美丽乡村”景观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 2013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