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亘古亿万年的汉江,赋予沿岸数千里栖居的儿女无数物质与精神的财富,仅静默于一江河谷的石头,足以让一方雅民乐于此且不疲于此。
魏国清,即数这一方雅士中精于此道的一位,他不擅言谈,就像其身边默默无言的石头。从1992年与其弟弟魏国永开始玩石,到2004年把沙盘、水盘赏玩引进十堰,从有意识地赏玩到没想到的高度,二十几年他做得多说得少,却赢得了最多的尊敬与爱戴。
村妇赐名“石疯子”
认识魏国清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不雅的雅号叫“石疯子”,源于他二十多年如一日地对奇石的孜孜以求和执着寻觅。
“那是17年前一个夏天的周末,我穿上一身拣石头的‘工作服’,带着草帽,骑着自行车,到汉江边拣石头,在一块河滩地边的石坎中间,我看见一块黑色的石头露出一部分,感觉石质石色都很好。于是就一层一层把石坎上的石头扒下来,这时候,听见不远处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干啥的,谁在那儿扒石坎子?’接着又清楚地听到一位村妇说:‘不用管他,大太阳底下,除了疯子(郧阳方言,疯子是指神经病),谁能在那里做啥。’于是,在那里喊话的男人便不做声了。把那块石头扒出来之后,我非常满意,然后就赶紧把石坎砌好。事后,我就借用了这位村妇所言,自名‘石疯子’了。”
魏国清对石头的情感倾注在“疯”字里面,随着年岁的增大,身体状况也许每况愈下,但是对奇石的情感却从未改变。多年来,不管天晴下雨,魏国清一直保持着经常到汉江沿岸觅石的习惯。但是,他并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石头,而是经常去汉江边与大自然的石头见见面,说说话。不玩石头的人看玩石人的举动,都会觉得“疯了”,可玩石人是不自知的。这种疯到极致即是一种深入的境界,是对石头的寻觅和洞察。
学得多说得少
看一叶之绿,可知一林之茂;观一石之态,可读一世之悠。“每一块石头都有它的生成经历,就像世间的每一个人。”魏国清对待大自然中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珍爱的,他从来不会把任何一块石头随意碰砸磕破,奇石是魏国清生活的全部。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除了爱石和书法以外,没有其他嗜好,在他的家里,满眼都是奇石藏品,而床头案尾,都是与奇石相关的杂志书籍。
“他不喝酒、不会玩牌,所有空闲时间都在摆弄石头和研究石头方面的书籍,得了好石头,他看得饭都顾不得吃,来一本新杂志,他都一看到深夜。”魏国清的妻子说。二十几年的实践与知识积累,从没有成为他炫耀的资本,在十堰很多玩石者都是魏国清的学生,但他自己却说:“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国内出版的赏石刊物他基本都有订阅,还多方托人从台湾地区、韩国、日本购买赏石书籍,学习借鉴不同的赏石理论与方法,对奇石文章会反复阅读,并标注重点。在石界不乏学得少说得多的人,但真正二十几年一直在学而不说的人,太少。
石头是魏国清的最爱,也是他生命最为宝贵的寄托,是他用生命换来的精神和物质的全部财产。两年前,魏国清得了一场大病,他曾经非常乐观地写了一封遗书,表明他能给家里留下的财产只有石头,在他百年之后,将石头分两部分分别留给妻子和女儿。万幸的是,魏国清战胜了病魔。
沉默地奉献
“奇石的功能与赏石境界,不单是它的经济价值,更重要是它的精神与思想获益。”魏国清对石头的喜爱不只停止在自我的感悟上,他还凭着一身硬骨头,坚持着对汉江奇石的对外推介、对内宣传。说不尽的事迹,多是从其他石友处得知。问他,却三言两语就揭过不提,仿佛在他眼里,这些都是平常事,做了就过了,不值得夸赞。
“老魏的奉献精神和爱石情怀,让我们折服。”回想起六年前“十·一”到合肥参加第八届中国赏石展,一起前往的老石友赵兴友先生感慨良多。那一次,魏国清、赵兴友、邓兴军三人前去参加石展,为了节省路途费用,他们搭上了一辆从十堰到合肥的大巴车。不料想,此趟车不进合肥市区,凌晨三点,他们三人带着参展的20多块石头被撂在合肥高速路出口处。“无奈之中,我们最后请了一辆过路的菜贩手扶拖拉机,在天刚亮时,把我们带到展会门口。这时候,老魏被冻得瑟瑟发抖,不停打冷战。”说到这儿,老魏却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多说什么。这一次参展,他们带着沉重的石头,先后转车八次,上车下车搬运十六次,一次次一块块地把汉江的石头摆上外地的展台。
肩扛背驮,彰显的不仅是对一方石头的承载,更是对一方文化的承担。魏国清从政协退休之后,曾任郧阳奇石协会会长,凭着他的执着追求和人格魅力,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在条件极其艰难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全国各类大展和交流活动,千方百计把郧阳汉江奇石不断推向全国。
前浪引领,后浪逐推,才得江河汹涌澎湃,滔滔不绝。郧阳的奇石产业能如滔滔汉江水不绝跟如魏国清一样的老一辈赏石家的努力与不计得失的付出有着莫大的关系,他们培养了大批后起之秀,又指引他们不断前进。
魏国清,即数这一方雅士中精于此道的一位,他不擅言谈,就像其身边默默无言的石头。从1992年与其弟弟魏国永开始玩石,到2004年把沙盘、水盘赏玩引进十堰,从有意识地赏玩到没想到的高度,二十几年他做得多说得少,却赢得了最多的尊敬与爱戴。
村妇赐名“石疯子”
认识魏国清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不雅的雅号叫“石疯子”,源于他二十多年如一日地对奇石的孜孜以求和执着寻觅。
“那是17年前一个夏天的周末,我穿上一身拣石头的‘工作服’,带着草帽,骑着自行车,到汉江边拣石头,在一块河滩地边的石坎中间,我看见一块黑色的石头露出一部分,感觉石质石色都很好。于是就一层一层把石坎上的石头扒下来,这时候,听见不远处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干啥的,谁在那儿扒石坎子?’接着又清楚地听到一位村妇说:‘不用管他,大太阳底下,除了疯子(郧阳方言,疯子是指神经病),谁能在那里做啥。’于是,在那里喊话的男人便不做声了。把那块石头扒出来之后,我非常满意,然后就赶紧把石坎砌好。事后,我就借用了这位村妇所言,自名‘石疯子’了。”
魏国清对石头的情感倾注在“疯”字里面,随着年岁的增大,身体状况也许每况愈下,但是对奇石的情感却从未改变。多年来,不管天晴下雨,魏国清一直保持着经常到汉江沿岸觅石的习惯。但是,他并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石头,而是经常去汉江边与大自然的石头见见面,说说话。不玩石头的人看玩石人的举动,都会觉得“疯了”,可玩石人是不自知的。这种疯到极致即是一种深入的境界,是对石头的寻觅和洞察。
学得多说得少
看一叶之绿,可知一林之茂;观一石之态,可读一世之悠。“每一块石头都有它的生成经历,就像世间的每一个人。”魏国清对待大自然中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珍爱的,他从来不会把任何一块石头随意碰砸磕破,奇石是魏国清生活的全部。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除了爱石和书法以外,没有其他嗜好,在他的家里,满眼都是奇石藏品,而床头案尾,都是与奇石相关的杂志书籍。
“他不喝酒、不会玩牌,所有空闲时间都在摆弄石头和研究石头方面的书籍,得了好石头,他看得饭都顾不得吃,来一本新杂志,他都一看到深夜。”魏国清的妻子说。二十几年的实践与知识积累,从没有成为他炫耀的资本,在十堰很多玩石者都是魏国清的学生,但他自己却说:“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国内出版的赏石刊物他基本都有订阅,还多方托人从台湾地区、韩国、日本购买赏石书籍,学习借鉴不同的赏石理论与方法,对奇石文章会反复阅读,并标注重点。在石界不乏学得少说得多的人,但真正二十几年一直在学而不说的人,太少。
石头是魏国清的最爱,也是他生命最为宝贵的寄托,是他用生命换来的精神和物质的全部财产。两年前,魏国清得了一场大病,他曾经非常乐观地写了一封遗书,表明他能给家里留下的财产只有石头,在他百年之后,将石头分两部分分别留给妻子和女儿。万幸的是,魏国清战胜了病魔。
沉默地奉献
“奇石的功能与赏石境界,不单是它的经济价值,更重要是它的精神与思想获益。”魏国清对石头的喜爱不只停止在自我的感悟上,他还凭着一身硬骨头,坚持着对汉江奇石的对外推介、对内宣传。说不尽的事迹,多是从其他石友处得知。问他,却三言两语就揭过不提,仿佛在他眼里,这些都是平常事,做了就过了,不值得夸赞。
“老魏的奉献精神和爱石情怀,让我们折服。”回想起六年前“十·一”到合肥参加第八届中国赏石展,一起前往的老石友赵兴友先生感慨良多。那一次,魏国清、赵兴友、邓兴军三人前去参加石展,为了节省路途费用,他们搭上了一辆从十堰到合肥的大巴车。不料想,此趟车不进合肥市区,凌晨三点,他们三人带着参展的20多块石头被撂在合肥高速路出口处。“无奈之中,我们最后请了一辆过路的菜贩手扶拖拉机,在天刚亮时,把我们带到展会门口。这时候,老魏被冻得瑟瑟发抖,不停打冷战。”说到这儿,老魏却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多说什么。这一次参展,他们带着沉重的石头,先后转车八次,上车下车搬运十六次,一次次一块块地把汉江的石头摆上外地的展台。
肩扛背驮,彰显的不仅是对一方石头的承载,更是对一方文化的承担。魏国清从政协退休之后,曾任郧阳奇石协会会长,凭着他的执着追求和人格魅力,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在条件极其艰难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全国各类大展和交流活动,千方百计把郧阳汉江奇石不断推向全国。
前浪引领,后浪逐推,才得江河汹涌澎湃,滔滔不绝。郧阳的奇石产业能如滔滔汉江水不绝跟如魏国清一样的老一辈赏石家的努力与不计得失的付出有着莫大的关系,他们培养了大批后起之秀,又指引他们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