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是什么“控”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czxx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网上看到对当红男星孙红雷的一段采访,说他是个“眼镜控”,拥有几百个形态各异、颜色纷呈、价格不等的眼镜,用在各个不同的影剧情景、陪他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又一次听到“控”字,一问女儿,才明白“控”就是对一件事、一个东西或一类物品非常喜爱、特别专注、达到极致的人。真佩服现在的网络语言,什么“囧”、什么“控”,还有什么“萌”……总是言简意赅,一两个字就能说清事情根本。
  感慨之余我又联想,我们这几个人是什么“控”呢?女儿女婿该算“网购控”吧?你看他俩吃的、穿的、用的、戴的,就连看的书都从网上买,每天都有快递上门,至少两次,有天一下来了六次,大大小小的包装纸箱如不及时清理,会堆积如山,他爸爸总是很遗憾地说:“不扔的话,我都能靠卖纸箱养我自己了。”这话说得有点夸张,我们说他是电视剧控那真是名副其实。
  他不知是不是要弥补退休前的不足,如今那真是眼睛一睁看到熄灯,内容还五花八门,什么历史剧、警匪剧、悬疑剧、抗战剧、家庭伦理剧……无所不看,最近连过去不屑的言情剧也看起来了,而且还不让自己歇着,一播广告他就换台,有时竟然三四个台换着看,这可是七十高龄人的大忌,我们轮番劝说,我甚至说到健康自己就是负责家人、就是益于国家……真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是任你磨破嘴、说破天,他就是我行我素。
  后来不得不采取死办法,让他练毛笔字、逼他一天至少上电脑打一个小时自传,还把一日三餐转嫁给他,而且不能出差错,一出错就罚款,十块到五十块不等,可是好不到三天,因为看电视,菜焦了、汤干了、鱼肉煳了又是常事,有时到吃饭时饭锅还没通电呢。可最近我们到女儿家他好了点,小外孙管着了,小家伙一句:“外公,吃饭不能看电视哦。”他乖乖坐回餐桌,真是一物降一物。
  说他是电视控他不服,反问我,你是什么控?按摩控、电视购物控?我一概不认,本人自认事事有度不迷恋什么,可是仔细想想,我不得不承认还是对一件东西倾注了太多的爱,那就是裙子,从小到老我该算一个不折不扣的裙子控。
  这个爱好,是我那故去的母亲培养的,她是当年全县女教师公认的巧手,据说我从半岁就穿她做的裙子,想想也是,夏天的女婴,穿着尿布,遮个漂亮的小裙子岂不可爱多了,每年“六一”我的裙子总是最特别、最漂亮。到了初中,女生少、穿裙子的更少,三年困难时期,吃饭都难倒大人,母亲把一条我过去的长袖连衣裙,剪去磨破的地方,改成一条短袖连衣短裙,娃娃领、蓬蓬袖、胸前抽花、背后暗扣,穿到学校,那真是百分之百的回头率。
  可是好景不长,三年困难时期过去,风声却紧了,在池师上学,我把一条枣红绵绸裙挂在床头,被班上团支部成員汇报给老师,老师没来管,但被这女同学告诫:“这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你要扔掉!”我哪舍得?悄悄带回家。多年后一次同学聚会,我给她提起这事,她说:“啊,我有那么左吗?”
  “文革”风起,女生衣着一片素净,裙子更是灭了踪迹,我也只能在梦里穿裙子了。分配到农村学校,看到一个军官的妻子、上海来的女老师穿裙子,当然也只是在晚上乘凉时,我忙翻出那条母亲做的枣红绵绸半截裙,悄悄穿起来,享受一下难得的飘逸、清凉。
  不久,这点宽松也没有了,随着刮起“反击风”学校又人人自紧,一个校革委会委员旁敲侧击地说:“个别女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衣着哦……”我的枣红绵绸裙又睡进了箱底。
  1978年,全国恢复了中考、高考,我大胆地穿上那条红裙子,母亲又给我做了一条藏青底色带白色波点的百褶裙,让好多女同事眼热。
  那年暑假,恰逢我去部队看望对象,他知道我的爱好,写信告诫我:部队很严肃,来队和随队的家属都不穿裙子,你不能特别。可是正当盛夏,那时乘火车多热,不穿裙子多可怕!我还是穿了,到站时我犹豫半天,跑到厕所换成长裤,出来时人已走光,只看到他的身影。到营地,他见我热得老卷裤脚,无奈地说:“你实在不行还换你的裙子吧。”我急忙冲澡、换装,跟在他后面去吃饭,一路上引起战士一连串“哇”声,我有点无措,他说那是夸你呢,不几天那条蓝底白点的百褶裙,被营长爱人借去做样子了。
  渐渐地,我一发不可收,各种款式、各种料子、各个季节的裙子充实着我的衣橱,再后来,夏天有真丝的、春秋有薄呢的、冬天有毛料的,每年从三月到十二月,裙子是我的主打装。有年春节,几个女老师约着去看花展,我是上身红毛衣、下着浅灰毛呢长裙、外罩一件米白色半长羊绒大衣,照片出来了,大家抢着看,几个人在议论说,女人还是穿裙子好看。还有的说,老天给了她好身材,五十好几了还不变呢……那时刻,别提我心里有多臭美。
  可是好景不长,六十岁开始,春天秋天都不敢穿裙子,穿了小腿冷,穿厚袜裤都不行,这几年初夏都不行了,今年都六月了,还穿着长裤呢,每每看到别人换上裙装,总忍不住盯着看,嘴里评价一番,先生劝我说:“你穿个厚袜裤嘛?”我摇头:“裙子是最要时令相合、配饰相当、气质相宜的,穿得不好不如不穿。”我只能看那满橱的裙子过过眼瘾。
  更可气的是,颈椎也趁势捣乱,到春天了还不能去掉围巾,要不颈脖生疼,已经夏天了还得注意穿有领的,一不小心就涕泗横流,看到电视上那些型男靓女,把丝巾用得好时尚,我不禁窃喜,也好,裙子不能是我的最爱了,我就让丝巾替代吧,今后做个丝巾控吧。
  换穿长袖衫时,我于是在衣领里加了一条同色系的小丝巾,自信满满地出了门。迎面来了我小时的同学,打过招呼后,她惊讶地问:“你怎么哪?”她指着我的颈子,我笑着回答:“有点冷。”哦哦。她走了,我想想不对,她的表情怎么好像还有些惊恐!我回头看看,正遇上她也回头看我,还是那惊恐探究的目光,我不得其解,我哪里不对吗?我想想,今天是白底起花的上衣,我用了一条白色小丝巾,她不会以为是白色的纱布?天哪!她那么惊恐,该不是以为我自杀未遂吧?!
  我大受打击,想想这什么什么“控”也不是随便好当的,如今宽松的社会环境给了人们最大的自由,你怎么“控”,都没人干涉。但要控得好,方便生活是目的、不影响健康是起码,而不被人侧目像我戴那丝巾似的,就要好好琢磨,得把需要、时令、环境、年龄、身份都恰到好处地融合起来,那也是需要学问的。比如那天,我如果在衣领里加的是彩色的小丝巾,就不会是那样的结果了……这还是从小的方面说,若从大的方面说,那就更重要了:你要是个吼歌控,你得注意不扰民;你要是个喜好标新立异又好网晒的着装控,你起码不要像谁似的,遭人网上追讨;你若是个疯狂的飙车控,你总得考虑不给别人带来伤害吧……
  扯远了,还是琢磨琢磨自己怎么系对丝巾吧。
其他文献
六月,他在年级的篮球赛上遇见了她,那一场,班上五个主力四个都在场下休息,他带着其他队员在场上飞奔,而她,也是其中之一,从来没打过球却想着上场去凑热闹。当她抢下球时,无助地寻找着周围的队友,而直到他在她面前疯狂地喊着她的名字时,她才把球传给他,露出了温柔的笑颜,好像六月灿烂的艳阳,但他只是一转身,便向篮下冲去,他当时的内心对这个女生已经烙下了“不懂事”的记号。  冤家路窄。他后来又在运动会上遇见了她
期刊
五叶子哥哥  我表姑父有七个儿子,五叶子哥哥是表姑父的第三个儿子。  那时,五叶子哥哥是生产队副队长,他办事公道,又能吃苦,得人敬重。五叶子哥哥的婚事,自然成了表姑父的头等大事。乡村都是早婚,像五叶子哥哥这个年纪的人,还没有婚娶的,都被视为失婚之列。但表姑父赌咒发誓一定要给三儿子成个家。女方一看表姑父儿多家贫,五叶子哥哥年纪又大,都不愿意。表姑父到处托人打听不成,转换思维,便托人给儿子在苏北找对象
期刊
第一次给舅公上坟,走过那丘长长的弯弯的阴冷的荒田,我免不了忆起当年劳动的场景。栽秧薅秧打谷,集体中醒目的与不露声色的勤快、躲懒,开玩笑,一幕幕从眼前走过。  眼下比较平整的田还没有犁开,杂草一团一团的,涂抹着初春的痕迹。几个深深的牛脚印,注满了浑水,好像一些漫长等待过后迷茫的眼睛。  好多年了,我已经对这样一丘普普通通的冷浸田非常麻木,就像对舅公当年远在千里的病逝,没有更多的表示一样。叶落归根,舅
期刊
“税务不能报啊,那活不好干!”“交通监理也不咋的,可能就是监管交通什么的,也不好。”“还是选个会计吧,整天坐办公室,风刮不着雨淋不着的。” 昏暗、飘忽的煤油灯光下,半辈子没走出过县城的父母在争论填啥志愿好。我知道,此时的凉风,是从窗棂和差不多五厘米宽的墙裂缝里钻进来调和气氛的。  放学回家时,每每经过庄西头,总会看到几个老人在那儿坐着玩。见有人过来,那高个子老人,就用长烟袋锅指着东面:“看看啊,离
期刊
表姐是大姨的女儿,比我大三岁。  人的出身是不能选择的。奶奶以前常常这样说,人的命天注定。爸爸就在饭桌上还像当年我这个年龄时候的调皮回应,对,公子小姐各有命。随着全家人的哄堂大笑,奶奶会心急火燎地转身去找鸡毛掸子。当然,谁都知道这是奶奶对付爸爸“大不敬”的障眼法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对奶奶的那句曾经不屑一顾的口头禅有了新的认识。  正月初三,是闺女住娘家的日子。不管地处天南地北,相隔千里,即
期刊
半吊子,老家的方言,意思是说这人不成熟,或者说这人做的某件事缺乏考虑。用老家的这句方言,比喻我的高考,似乎风马牛,八竿子也打不到一块儿,但就是这样的高考,让我跳出了农门。而之所以说是个“半吊子”,緣于我的两次半“高考”:一次是高中毕业时高考预选,一次是考项委培的选拔。还有半次,是考农技中学。  我是1981年高中毕业的。那个年代,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高考之前要预选,类似现在高考前的“一模”、“二模”
期刊
老中医高龄耳背,低着头认真地把脉,探询的眼睛从黑色镜框上面向我投来,浑浊中带着一种饱经风霜的智慧。他眼睛里的白色眼球体远远多过黑色,据说这样的人诚信坦荡。他已经很老了,眼前这双干枯的手,替无数人抓掉过身上的病。  他按脉象问询我的症状,我点头或是摇头,花了很大力气才让他明了我身上的问题。他低头认真开处方,一本叫《杏林集》的药书也认真地躺在他的桌上,外面是络绎来问诊的人。  老中医的家在巷子深处,要
期刊
我,生在农村。一次偶然的机会,才使我走出了农村,这一出来竟是30多年。  那是1984年9月的一天,刚刚读完高中的我正在犹豫着是继续复习参加高考还是从事父辈们的职业——在家务农时,大队的民兵排长从我们身边走过,顺便问我们:“你们当中有没有想去当兵的?”听到这话,我急忙说:“我想去。”民兵排长说:“可以,我给你先登记上,你回家再给大人商量商量。”我说:“行。”报完名后,我回家后也没敢给家里的大人说,
期刊
在我家乡,走人家的意思就是走亲戚。  “走亲走亲,不走不亲。”大人们常常这样说。因而,逢年过节走人家就成了亲戚互动的必修课,也是我们小孩子翘首以盼的大好事——意味着新衣服加身、几大碗上桌、糖果包到手,可以不上山砍柴、下地干活,可以不做那本也不多的作业,还有干不完的家务事,想起来心里那个美啊!  记忆中,我们家里走亲戚似乎是父亲和我的专利。母亲和姐姐就像毫无疑问要待在家里一样;哥哥是劳动力,农活绑住
期刊
“王卉去世了,昨天。” 2016年10月9日晚,我得到消息,心头,为之一震。这个可爱的老顽童,走了。  我当即从书架上取下他的画集,九十四岁刘海粟题签的《王卉书画诗词选集》。扉页,有他用自来水笔挥写的字迹:二零一零初夏兒童節王卉藤翁八十八歲贈於杭州。“節”字的末笔,毫不客气,一竖直下,占了大半篇幅。“州”字连环草书,最后一点,顺势一拖,干脆利落,戛然而止,他啪地放下笔……他题字的那种情形,历历在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