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山学者耿德铭先生的《滇西抗战史证》系统收录了近年来作者在中国滇西抗战史领域中所取得的重要研究心得。该书立足于作者20多年文物调查和保护工作中实地采访搜集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内容涉及滇西多个少数民族抗战事迹、抗战遗址遗迹、文献、照片、人物乃至作者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的回忆,本次出版时加修订增删,堪称作者多年心血凝聚而成的一部作品。该书资料翔实,可读性强,故既可为专门研究人员提供学术上的参考,也是不同层次的读者理想的爱国主义读物。
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反法西斯战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性战役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滇西抗战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近1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研究日愈深入,成果日渐增多,社会影响也日益扩大,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乃至整个二战史的研究中,都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内容。相应地,将中国滇西抗战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分支进行全面、深入、广泛地论述,并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理论与研究方法上的探讨,也已是亟待进行的工作。《滇西抗战史证》即以此为出发点,力图通过对历史事实的真实再观,对遗址遗迹的详尽记述,对当事人物的生动描绘,给滇西抗战一个客观公正的判断,以期在警示国人牢记战争教训、珍爱和平的同时,更好地推动滇西抗战史研究的发展。
滇西怒江两岸至滇西南澜沧江两岸现今六州市的20个县(区),自古以来就聚居着多个少数民族,基于这样的事实,耿德铭先生首次把关注的重点投放到傣、彝、德昂、布朗、傈僳、景颇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民族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以及对抗战胜利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一改多年来研究视角多从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正面战场”等的论述出发,对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抗日史实乏人问津的状况,专篇专节地予以记述探讨。书中“滇西各民族同罹惨劫”一节以大量实地调查记录的事实控诉了日军在滇西各族村寨中烧、杀、抢、奸甚至挖心肝、吃人肉等令人发指的累累罪行,言辞哀婉、情绪激愤,有力地揭露了当年日军的疯狂侵略本质。继而又以明快激昂、生动细腻的笔调记录下民族民间抗日志士杀敌报国的40个英雄故事,以及不同民族、国籍的抗日军民生死相助的事迹,读来荡气回肠、催人奋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专辟一节系统记叙了刀京版、多永安、线光天等滇西24家土司守土卫国、共赴国难的事迹。如此点面俱到,整体论述与具体事例并举,立体而全方位地展示了一幅1943—1945年间滇西人民波澜壮阔地反侵略战争画卷,充分肯定了他们在滇西抗战中的重要历史作用,构成了本书最具学术价值的内容之一,也是本书最鲜明的特色。
通览全书可以发现,本书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比如,本书对滇西抗战留存至今的众多遗址遗迹进行了系统地记述、归纳、分类,论述了其史学价值及文化意义,并有选择地重点介绍了如国殤墓园、怒江三桥等重要遗迹遗物,呼吁人们在开发的同时,珍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重视保护与研究。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记述也颇有特色,如《腾冲抗战中的三个县长》运用对比叙述的手法生动描述了张问德、邱天培、钟镜秋三人在民族危亡关键时刻迥然不同的所作所为折射出的灵魂世界,《三位文化大师的抗日爱国情结》则通过一函一画展现了章太炎、徐悲鸿、李根源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爱国情怀及生死情谊。此外,该书还附录了一份“滇西抗战五十年文献资料目录(1942—1994)”及“目录补遗”,这也是目前仅有的一份有关的文献资料目录索引,收录了有关论著、回忆录和专题资料,其中一大批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反法西斯战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性战役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滇西抗战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近1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研究日愈深入,成果日渐增多,社会影响也日益扩大,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乃至整个二战史的研究中,都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内容。相应地,将中国滇西抗战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分支进行全面、深入、广泛地论述,并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理论与研究方法上的探讨,也已是亟待进行的工作。《滇西抗战史证》即以此为出发点,力图通过对历史事实的真实再观,对遗址遗迹的详尽记述,对当事人物的生动描绘,给滇西抗战一个客观公正的判断,以期在警示国人牢记战争教训、珍爱和平的同时,更好地推动滇西抗战史研究的发展。
滇西怒江两岸至滇西南澜沧江两岸现今六州市的20个县(区),自古以来就聚居着多个少数民族,基于这样的事实,耿德铭先生首次把关注的重点投放到傣、彝、德昂、布朗、傈僳、景颇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民族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以及对抗战胜利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一改多年来研究视角多从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正面战场”等的论述出发,对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抗日史实乏人问津的状况,专篇专节地予以记述探讨。书中“滇西各民族同罹惨劫”一节以大量实地调查记录的事实控诉了日军在滇西各族村寨中烧、杀、抢、奸甚至挖心肝、吃人肉等令人发指的累累罪行,言辞哀婉、情绪激愤,有力地揭露了当年日军的疯狂侵略本质。继而又以明快激昂、生动细腻的笔调记录下民族民间抗日志士杀敌报国的40个英雄故事,以及不同民族、国籍的抗日军民生死相助的事迹,读来荡气回肠、催人奋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专辟一节系统记叙了刀京版、多永安、线光天等滇西24家土司守土卫国、共赴国难的事迹。如此点面俱到,整体论述与具体事例并举,立体而全方位地展示了一幅1943—1945年间滇西人民波澜壮阔地反侵略战争画卷,充分肯定了他们在滇西抗战中的重要历史作用,构成了本书最具学术价值的内容之一,也是本书最鲜明的特色。
通览全书可以发现,本书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比如,本书对滇西抗战留存至今的众多遗址遗迹进行了系统地记述、归纳、分类,论述了其史学价值及文化意义,并有选择地重点介绍了如国殤墓园、怒江三桥等重要遗迹遗物,呼吁人们在开发的同时,珍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重视保护与研究。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记述也颇有特色,如《腾冲抗战中的三个县长》运用对比叙述的手法生动描述了张问德、邱天培、钟镜秋三人在民族危亡关键时刻迥然不同的所作所为折射出的灵魂世界,《三位文化大师的抗日爱国情结》则通过一函一画展现了章太炎、徐悲鸿、李根源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爱国情怀及生死情谊。此外,该书还附录了一份“滇西抗战五十年文献资料目录(1942—1994)”及“目录补遗”,这也是目前仅有的一份有关的文献资料目录索引,收录了有关论著、回忆录和专题资料,其中一大批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