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最近几年,因为经济水平不断地提高以及电力工业技术提升,内蒙古极大地提升了电力基地方面以及风力发电项目地建设能力,在全区范围内都已建设或规划了一批大型风力发电项目。但是,内蒙古风电产业政策在自身的发展上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关键词:内蒙古 风电产业 发展政策
1.风电产业政策规划缺失
风电产业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生产中诸多核心技术和工艺依赖进口,相应地标准体系建设滞后,政策出台延迟,资源与市场地域政策不匹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自治区风电发展。我国风电产业制造严重依赖国家政策支持引导,在相关政策引导下,内蒙古风电整机生产、零部件生产装配及相关上下游生产企业经过10多年发展,相关企业数量取得了大规模增长。但是,相对于生产企业数量上的增长,其整体先进生产水平和行业制造能力与国外相比却没能提升。其根本原因是各生产企业各自为战、技术共享平台建设落后。
由于我国风电行业管理部门较多,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直接导致了国家扶持资金分散,没有一个标准的体系来管理。而且相关政策出台不及时,主要表现在对成规模的小微型企业无法监控和制约能力不足,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市场监督机制。最典型的就是我国《可再生能源法》与《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出台时间相差两年,可这两部法律起草时间是几乎相同的。时至今日,我国风电产业依旧没有形成完善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也没有建立和其他国家、地区间的互认机制。十分不利与我国风电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也不利于风电企业走出去。
内蒙古风电储量为13.8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3.8亿千瓦,超過全国50%。2018年内蒙古发电量达632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但是我国能源匮乏,电力消费市场空间较大电是华北京津冀鲁、华东、华中等地区。风力资源与电力主要消纳地区在地域上严重的不匹配。电力输送成本高,距离远,需求配套电网广,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内蒙古风电产业的发展。尽管内蒙古地区开展了输配电价改革试点以及电力直接交易的试点,但电力市场机制仍然不够完善,电源侧和负荷侧的电价机制不够灵活,地方政府对电力市场运行干预过多,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促进风电消纳。
2.风电产业财税政策不够完善
虽然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针对自治区的现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对风电产业给予了一定的补贴和扶持,但是还是显得手段比较单一有限。当前政府主要对风电产业给予税收优惠和一定的财政补贴来促进风电企业的发展,而类似于增加纳税期限或投资减免等手段采取的比较少。而且部分地方政府由于风电发展越多,地方财政压力越大的原因不愿意优先发展风电产业,甚至限制风电产业发展。上级对下级政府没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政策,而且现行的政策激励不是对使用可再生能源加以补贴,而是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发展我国风电还存在着体制性障碍。风电的最终环节是输送电网,提供给用户使用。查阅现行政策可知,目前国内对风电的使用环节和上网输送环节的激励政策较少,更多的财税政策体现在生产企业的补贴上,对风场运营和风电制造设备激励较大。目前内蒙古仅在用电端区分工业用电和民用电,在供电端则仅有煤炭等非可再生能源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之分,对用电端缺乏使用风电电激励,对收购风电的相关电网企业的激励也不够。不仅如此,政府非但没有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化石能源生产企业出台惩罚性和限制性的措施,反而还对其给以各种名目的补贴奖励。地方政府应当对风电产业给予政策倾斜,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同时加大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激励。
3.风电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
民营风力发电的融资困难越来越严重,根据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预测,未来5年风能投资需求可能达到11.2万亿美元,装机容量为1.4亿千瓦。随着民营中小企业风能投资比例的增加,民营投资者在风能方面的融资问题将变得越来越明显。风电场的建设和风电设备的制造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有良好记录的国有企业由于其强大的融资能力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许多私人风能公司的处境更加尴尬。建设1亿千瓦的风力发电场需要7亿到7.5亿元的投资,略高于设备投资的一半,需要8年左右才能收回所有的投资。目前,风力发电场必须缴纳的税款包括增值税、销售税和附加税、所得税。增值税税率为17%,实际征收的时候还可以退还一半。在销售税和附加税之间,风能项目受到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税的影响,这将支付5%和3%的增值税。所得税是25%,税基是风力发电场每年的利润。“三次豁免,三次减半”政策(第一至第三年免征公司税,第四至第六年减半)适用于国家优先公共项目。如果在那一年没有利润,它就不会被收取。
参考文献:
[1]茶兰.内蒙古风电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38(20):15-16.
[2]薄海.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和政策体系研究[D].渤海大学,2013.
[3]顿楠.西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内蒙古风电产业为例[J].北方经济,2013(17):80-81.
作者简介:
鲁玉坤(1999.10-) 云南玉溪人,上海浦东新区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学生
梁大为(1984.01-) 安徽合肥人,上海浦东新区上海电机学院讲师
关键词:内蒙古 风电产业 发展政策
1.风电产业政策规划缺失
风电产业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生产中诸多核心技术和工艺依赖进口,相应地标准体系建设滞后,政策出台延迟,资源与市场地域政策不匹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自治区风电发展。我国风电产业制造严重依赖国家政策支持引导,在相关政策引导下,内蒙古风电整机生产、零部件生产装配及相关上下游生产企业经过10多年发展,相关企业数量取得了大规模增长。但是,相对于生产企业数量上的增长,其整体先进生产水平和行业制造能力与国外相比却没能提升。其根本原因是各生产企业各自为战、技术共享平台建设落后。
由于我国风电行业管理部门较多,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直接导致了国家扶持资金分散,没有一个标准的体系来管理。而且相关政策出台不及时,主要表现在对成规模的小微型企业无法监控和制约能力不足,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市场监督机制。最典型的就是我国《可再生能源法》与《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出台时间相差两年,可这两部法律起草时间是几乎相同的。时至今日,我国风电产业依旧没有形成完善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也没有建立和其他国家、地区间的互认机制。十分不利与我国风电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也不利于风电企业走出去。
内蒙古风电储量为13.8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3.8亿千瓦,超過全国50%。2018年内蒙古发电量达632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但是我国能源匮乏,电力消费市场空间较大电是华北京津冀鲁、华东、华中等地区。风力资源与电力主要消纳地区在地域上严重的不匹配。电力输送成本高,距离远,需求配套电网广,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内蒙古风电产业的发展。尽管内蒙古地区开展了输配电价改革试点以及电力直接交易的试点,但电力市场机制仍然不够完善,电源侧和负荷侧的电价机制不够灵活,地方政府对电力市场运行干预过多,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促进风电消纳。
2.风电产业财税政策不够完善
虽然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针对自治区的现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对风电产业给予了一定的补贴和扶持,但是还是显得手段比较单一有限。当前政府主要对风电产业给予税收优惠和一定的财政补贴来促进风电企业的发展,而类似于增加纳税期限或投资减免等手段采取的比较少。而且部分地方政府由于风电发展越多,地方财政压力越大的原因不愿意优先发展风电产业,甚至限制风电产业发展。上级对下级政府没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政策,而且现行的政策激励不是对使用可再生能源加以补贴,而是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发展我国风电还存在着体制性障碍。风电的最终环节是输送电网,提供给用户使用。查阅现行政策可知,目前国内对风电的使用环节和上网输送环节的激励政策较少,更多的财税政策体现在生产企业的补贴上,对风场运营和风电制造设备激励较大。目前内蒙古仅在用电端区分工业用电和民用电,在供电端则仅有煤炭等非可再生能源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之分,对用电端缺乏使用风电电激励,对收购风电的相关电网企业的激励也不够。不仅如此,政府非但没有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化石能源生产企业出台惩罚性和限制性的措施,反而还对其给以各种名目的补贴奖励。地方政府应当对风电产业给予政策倾斜,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同时加大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激励。
3.风电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
民营风力发电的融资困难越来越严重,根据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预测,未来5年风能投资需求可能达到11.2万亿美元,装机容量为1.4亿千瓦。随着民营中小企业风能投资比例的增加,民营投资者在风能方面的融资问题将变得越来越明显。风电场的建设和风电设备的制造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有良好记录的国有企业由于其强大的融资能力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许多私人风能公司的处境更加尴尬。建设1亿千瓦的风力发电场需要7亿到7.5亿元的投资,略高于设备投资的一半,需要8年左右才能收回所有的投资。目前,风力发电场必须缴纳的税款包括增值税、销售税和附加税、所得税。增值税税率为17%,实际征收的时候还可以退还一半。在销售税和附加税之间,风能项目受到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税的影响,这将支付5%和3%的增值税。所得税是25%,税基是风力发电场每年的利润。“三次豁免,三次减半”政策(第一至第三年免征公司税,第四至第六年减半)适用于国家优先公共项目。如果在那一年没有利润,它就不会被收取。
参考文献:
[1]茶兰.内蒙古风电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38(20):15-16.
[2]薄海.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和政策体系研究[D].渤海大学,2013.
[3]顿楠.西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内蒙古风电产业为例[J].北方经济,2013(17):80-81.
作者简介:
鲁玉坤(1999.10-) 云南玉溪人,上海浦东新区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学生
梁大为(1984.01-) 安徽合肥人,上海浦东新区上海电机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