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呦呦晚鸣,一生执着

来源 :学生天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0月5日,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一时间,屠呦呦的名字传遍大街小巷。“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典。她的人生同蒿草结下不解之缘,她用心血和智慧升华这株小草,让其焕发出炫目的生命之光。
  呦呦鹿鸣,是一鸣惊人,更是一生执着!
  与青蒿素的不解之“缘”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父亲虽是一名银行职员,但工作并不稳定,祖辈遗留的房产出租,是维持这个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屠呦呦是继三个哥哥之后出生的女孩,也是家中唯一的女孩。
  1951年,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屠呦呦被北京大学药学系录取。当初为什么选择报考药学系?屠呦呦的回答直白而简单:“那个时候,这个专业最冷门。”
  实际上,还有一个原因。1946年,一场灾难降临到屠呦呦的头上,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那时候得了这个病,能活下来实属不易。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也就在这时,她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正是这个“冷门”的专业,让她与诺贝尔奖牵手。
  提起疟疾,也许现在很多人并不熟悉。然而,在上世纪,疟疾的危害令人害怕。疟疾,可以说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重大流行性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10年,全球疟疾患者2.16亿人,65.5万人死于疟疾,其中86%为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在非洲的一些国家,疟疾更是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疾病。
  因此,国家科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拉开了抗疟新药研究的序幕,开启“523项目”。“523项目”的任务十分明确,就是通过军民合作开发防治疟疾药物,同时对所开发防治药物的要求是高效、速效、预防药物要长效。
  屠呦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和青蒿素的不解之“缘”。1969年,屠呦呦参加了全国“523项目”,被任命为卫生部中医研究院“523项目”“抗疟中草药研究”课题组组长。从此,她踏上了研发抗疟新药的漫漫征途,一干就是40多年。
  要让青蒿草救助更多生命
  作为一个现代科研女性,屠呦呦低调而坚强。在科学试验过程中,她曾经当机立断给领导打报告,愿以身试药。经领导同意,屠呦呦与课题组两位同志一同住进了医院,按照人体探路试服方案,在严密监控的情况下,于1972年7月,开始了青蒿提取物的人体试验。
  对于这一点,中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朱晓新研究员介绍道:“屠呦呦研究团队在做完青蒿素药物的动物实验后,未发现青蒿素有毒副作用,但动物身上的毒性试验结果并不一定适用于人类,而在毒性未明确之前,不宜开展下一步的临床试验,唯一快速有效的办法就是做人体试验。因此,屠呦呦及其团队成员要亲自试药。”
  同事们记得,上个世纪在工作关键时期,屠呦呦整装待发准备赴海南做实验,而这个时期,屠呦呦的丈夫被下放去云南五七干校,家里孩子小又没人照顾,她只好把孩子送进了托儿所。后来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干脆把孩子送回了老家。
  屠呦呦说:“那时,我们绝对是事业第一,生活要给事业让路的。”
  时光荏苒,试验不止,求证不止。1972年11月8日,屠呦呦团队首次以药效证实了从青蒿中获得的具有抗疟活性的单一化合物“青蒿针晶Ⅱ”成功了,后定名为“青蒿素”。
  从此,青蒿素类药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大幅度降低了全球疟疾病死率,成为全球疟疾治疗的首选药,得到世界公认。这是中国对世界医学所做的重要贡献,其中饱含了屠呦呦和同事们的艰辛努力,充满了中西医药融会贯通的智慧。
  迟来的诺奖,
  向一位低调的科学家致敬
  2015年12月7日,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礼堂前排起了“粗略估计至少有100米”的长队,队伍里有一半都是华人面孔,而这些人都是来聆听中国的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奖得主屠呦呦的演讲。这是诺奖领奖前的常规演讲,由诺奖得主们亲自向听众介绍自己的研究。
  两个月前,当诺奖评选结果刚刚宣布时,屠呦呦曾表示,因身体状况原因,只能“尽量去”领奖。自获得诺奖后,如同那些“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士,这位中国的诺奖得主本能地躲避着媒体的聚光灯和公众的簇拥。
  下午1点,千人礼堂里座无虚席。屠呦呦穿着宝蓝色套装,短裙过膝,上身笔挺,是阿加莎小说里那种老派的风格,浅色边框的眼镜后面,眼睛闪闪发亮。坐在讲桌后诺奖委员会专为她准备的椅子上,她说:“我演讲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与其他诺奖得主幽默的开场白相比,屠呦呦的直接切入式开场或许有些无趣,但这也恰恰显示出这位科学家的严谨和低调。整场演讲大概用时接近24分钟,屠呦呦用23张幻灯片简要讲述了青蒿素的发现和研究历程。总结时,她提到了对疟原虫抗药性的担忧。倒数第三张幻灯片向听众展示了一幅题字——“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题字人是毛泽东。屠呦呦指着那张幻灯片说:“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最后,她以一句中气十足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结束了自己的演讲。
  “荣誉越多,责任越大。”屠呦呦常这么说。事实上,她不愧于每一个称号。至今,在屠呦呦的单位里仍设有她的办公室。因突出成果,屠呦呦是中药研究所的终身研究员,至今没有退休,她还在为扩大青蒿素类药物适应症研究操劳着,还在为合理使用青蒿素类药物遏制抗药性的产生奔波呼吁着。
  “荣誉面前,就应该有更强的责任,把事情做好。”现已85岁的屠呦呦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为人类健康造福。
其他文献
李鑫和李徽同属Energy+车队,当初就是受到学长在美国获奖的鼓舞而决定参赛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观察,我们觉得‘皮筋车’并不复杂,无非是两种方式:一种是皮筋横放,一种是皮筋竖放。”李鑫说。  但是,真正开始动手做后才发现,这件事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  从图纸到实物 距离还很远  “我一个月做了4辆车。”隋昊是Final—E车队的队长,他做的第一辆车可以跑但是控制不了方向,第二辆车能控制方向
期刊
漫漫人生,一路走来,要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有喜有悲,有伤有痛,总会有一些忧愁不快在我们的心中徘徊。然而,最美的,莫过于从泪水中挣脱出来的那个笑容。  我喜欢春暖花开的浪漫,喜欢夏天蝉声阵阵的惬意,喜欢秋天落叶翩翩的美丽,喜欢冬天白雪皑皑的纯净。我喜欢四季,喜欢她迷人的景色,喜欢她多变的绚丽,更喜欢她给我带来的欢乐。她让我身边的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春天,喜欢和奶奶去田里欣赏那初开的油菜花。
期刊
韩国有双面,但不管是哪一面都是文质彬彬的典雅,中正而不过分张扬。韩国的现代是西化的,就连“韩流”明星文化都成了“快销品”。而韩国的另一面则是沉稳缓慢的,至今仍保留着各个朝代的文化,从宫殿到美食,从文字到书法,无一不在复原古昔的精华。  穿越韩国便是穿越时空  韩国之行,不管是首尔、京畿道、济州岛、全州、庆州还是光州,都会让人颇有穿越之感。就说首尔吧,既有按照天上星宿排列而设计建设的至今仍风韵犹存的
期刊
话说范进中举之后名声大震,一日他与众举人约好去游山玩水,饮酒赋诗。  范进虽说是靠真才实学考上的举人,肚子里还算有点货,可就怕去的都是行家,临行前夜还偷偷复习了一遍老底。  范进去得最早,目睹两湖那如眼波似的水、眉峰似的山,不禁想起苏轼那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便忘我地吟了起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正沉浸在美景中的范进被一阵掌声拉回了现实,抬头一看,三
期刊
一天晚上,女孩要乘坐飞机去上海看姑妈。为了打发漫长的候机时间,她买了一盒饼干和一本书,然后找到一个位子坐下来,专心致志地读起了书。  突然,她发现坐在身旁的男孩子毫无顾忌地抓起放在两人中间盒子里的饼干吃了起来。她不悦地皱了皱眉,但又不想惹事,便视而不见。心怀不悦的女孩也开始赌气似的从那个盒子里拿饼干吃。  女孩看了看表,同时用余光看到那个“偷”饼干的人居然也在做同样的动作。她更生气了,暗自思忖:“
期刊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自从我开始学起,便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它给人一种悲凉、寂寞、不舍之感,使我不由得将诗人、漫天黄沙以及烈酒联系在一起。  想象中的阳关,漫天黄沙是得有的,诗人与战马是得有的,荒凉之意是得有的,飞舞的流沙、茫茫戈壁是得有的,一丛丛小草是得有的,热泪盈眶更是得有的;它必须给人一种孤独而荒凉之感,给人豪迈而高远的情怀。  可当我趁着假期去阳关观赏时,所有美好的想象都
期刊
很久以前,我还是一个小男孩,好奇又活泼。经常一个人探险的我,在一次探险的途中,于森林深处发现了一眼清透澄澈的泉。  那里的空气格外清新,蓝天白云和鸟儿都照映在泉上,因为没有风,它静得像另一片天空。  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脱掉上衣和裤子,想马上跳入泉中洗个澡。就要起跳时,耳边传来一阵声音。  “不老泉啊不老泉,请把不老之力赐予他!”  我身形一滞,挺起身,转头向四周看去,心中充满疑惑,这里居然还有人
期刊
虽然努尔上一次死里逃生,但她现在的处境相当危险。因为变节的德里曾是盟军情报机构的上级,他对盟军情报人员的所有信息几乎了如指掌。出于对努尔的保护,特别行动署要将她调离法国,但努尔坚持留在了巴黎,因为她深知情报工作对此时的盟军有多么重要。  人不能一生都依靠奇迹来生存,尤其对于间谍而言。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离奇脱险后,努尔的好运气似乎到头了。  这是一次秘密行动,努尔的一名法国同事蕾妮·加里被排除在外
期刊
66号公路被称为美国的“母亲之路”,见证了无数人对自由、梦想和开拓精神的追求。这条路全长2448英里(约3940千米),东起芝加哥西至洛杉矶圣莫尼卡海滩,横跨8个州、3个时区,曾是美国中西部到西海岸的主要交通线路。研究66号公路60多年的学者迈克尔·华利斯指出:“66号公路之于美利坚,好比一面明镜,它象征着伟大的美国人民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  爱旅行的美国人  美国人爱旅行是出了名的,他们每搬到
期刊
网络上流传着“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这样一句话,所以出来一个新词——颜值。一部电影或一部电视剧的收视率和演员的颜值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确,满屏的俊男靓女令人赏心悦目。颜值高了,哪怕一个背影、一次回眸都会让人回味无穷。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种种际遇又何尝与颜值无关。往往颜值高的人,总会在第一时间引起别人的关注,在同等的条件下也会优先得到录用资格。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整形队伍。  那么,真的是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