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三峡好人》在2006年12月全国公映,其思想内涵丰厚,可说是一部隐语性很强的电影;艺术特色突出,在当前的电影文化语境里成为杰出的另类;但它又受制于当前的接受语境,其不足之处也令人深思。
关键词 争议 艺术 另类绝唱
2006年12月。电影《三峡好人》在全国公映,引来一片争议。它在国内的票房收入相对较低。这成为一些人攻击并肆意延伸的话题。但其在国外却又频频获奖,以及它在法国。澳洲,非洲等地的广受欢迎,又让一些好事者大跌眼睛。如今,时间已经恰好一年了,我们也需要平心静气的来讨论一下《三峡好人》这部电影的得与失,以使我们更好的为这一类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总结经验教训。
《三峡好人》是由著名导演贾樟柯主持拍摄的。拍摄的地点是在古老的重庆奉节县城。这里因为三峡水利工程的进行而发生着巨大的动荡: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无数家庭被迁往外地。两千年历史的旧县城在两年之内拆掉并将永远沉没于水底。按导演的说法,就是:“带着摄影机闯入这座即将消失的城市,看拆毁、爆炸、坍塌,在喧嚣的噪音和飞舞的尘土中,我慢慢感觉到即使在如此绝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会绽放灿烂的颜色。”这种拍摄地点的选择,必然使影片充满着“冰冷的黄色,灰暗的天空,混浊的江水”。这也决定了电影对“三峡工程”这一盛事取材的另一角度,也就是不同于官方叙事的另一种模式:“怀旧”。以至于有观众看了电影,认为这是对一种古老文明毁灭的感伤。
而在古老文明毁灭的背后,电影又给我们叙述了一个底层人民苦难的“故事”。这个苦难叙事又以“寻找”为主题。从而与古老文明毁灭的感伤交织在一起,使得影片有了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山西人韩三明,在16年前花3千元买了一个奉节的姑娘,而这姑娘后来在公安的解救行动中被解放回了老家:16年后的今天,韩三明踏上了去奉节的漫漫长途来寻找自己的前妻与女儿。而当他到了奉节,他所寻找的青石街5号,却已经葬身在了滔滔江水之中了。他在两个月的寻找中。等到了他的前妻,却又需要花3万元钱买回自己的妻子女儿。最后韩三明不得不重回山西。准备去毫无安全保障但工资相对较高的煤窑拼命挣钱以赎回自己的幸福。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韩三明被人欺诈或是粗暴对待的时候。都温和而迟钝,但对于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却又丝毫不肯动摇,眼神无辜却坚定。成为全剧的一个亮点。
而在韩三明寻找妻子的过程中,电影也给我们叙述了三峡拆除过程中另一种“江湖本色”。它让观众看到了更多穷苦人的生活原态。抡大锤,骗钱的,打杀的,卖身的等等,这一切都是极度的现实也是极度的低层社会原貌:那个冲动的,甚至有点顽皮的,具有某种江湖义气的小马哥,在老板的指使下,带着一些人去“摆平”江湖,但他最后的出现,却已经是一具尸体了。还有那个女护士,也从太原匆匆而来,寻找自己两年未见面的丈夫,但她的丈夫郭斌,却已经在这江湖中如鱼得水,与香港女人有染,出入于酒场舞场,来往于官宦之中了,他们在黯然一舞之后也离婚了。也许这正应了人们的一句话:“生活本来就是混沌的”。
从最早的《小武》到《任逍遥》、《世界》,贾樟柯电影关注的始终是社会底层普通人的生活。而在他的这部《三峡好人》里,那种对文明消逝的深沉感伤,对低层苦难的不加掩饰。超出了人们,特别是大多数年轻人的接受习惯。看贾樟柯的这部电影,年轻人可能会感觉很闷。整部电影。没有紧张的故事情节,它的情节是抒情的。缓慢的,哀伤的:没有明快的色调。他的色调是浑浊的,黯淡的,凄凉的,而最后的结局,也让我们看到了这部电影对当前的“盛世叙述”与“欲望模式”进行了全面的颠覆。
然而从另一方面说,贾樟柯的电影艺术性很强,这种艺术性表现在他的精心构思与剪裁。男人寻妻与女人寻夫的交叉叙述,而结局的映衬又非常独具匠心,以至于被有的观众解读为是一种苦难的轮回与超脱:故事叙述中穿插的城市毁灭,人性沉沦以及苦难中的希望,更能让细心的观众陷入沉思:电影人物语言的朴素平淡。而又非常耐人咀嚼,已经具有了语言大师的风范:电影没有华丽的场景、精致的造型、煽情的表演和对白,也没有明星的阵容和著名的制作团队,有的只是沉默的三峡、怀旧的老歌。以及一个个平凡人的执着而又有尊严的身影:电影还在现实主义叙事中渗入了超现实主义的画面,UFO、大楼被整个点火升空以及在城市上空走绳索等奇幻场面,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心理蒙太奇的目的,不仅是对影片角色内心的夸张写照,同时也渲染了影片的气氛,并让观众一直压抑着的情绪获得释放。所以说,这部电影,如果作为一种艺术的话,那肯定是一部精彩的,艺术性相当高的杰作。
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电影是一种影视艺术。注重的是观赏性。而《三峡好人》太过平淡的情节又往往让这部影片观赏性不足。其实,这也反映了导演在处理“还原现实”与“寓教于乐”方面的失衡,在“无尽思索”与“立体画面”方面的失衡。导演贾樟柯似乎希望通过不剪辑或尽量少剪辑的方式还原生活的真实面目,但这也由此带来了另一方面的弊端,就是电影节奏过于缓慢。特别在电影已经逐渐成为娱乐性产品的时代,贾樟柯的这种艺术手法,得不到普通观众的理解以至带来票房的收入之低,皆在预料之中。如果再深入一步的话,导演在这种尽量少剪辑的画面中。其实蕴涵着种种深思与底蕴,这其实是一部充满隐语的电影,但却并不能被浮躁的年轻人所从容理解。
有时候笔者感觉到,欣赏这部电影,就象人的饮茶,而这杯茶却是苦的。品味这杯茶,需要的是心静,只有在心静中慢慢咀嚼,我们才能逐渐品出它的风味,品出它的独特清香。如果观众,特别是年轻的观众,没有这份品位苦茶的心境,则必然会被他们拒绝甚至嘲笑,就象没喝过茶的人第一次喝茶一样,感觉枯涩而了无情趣。
这就需要我们追问,为什么在当前中国的大环境中,那么多的观众没有了品茶的心境。“不是贾樟柯离大众太远,是我们离大众太远”。这句话颇耐人寻味。其实一切不用阐述。在崇拜金钱,欲望宣泄的社会里,这样的电影,注定了他的寂寞与孤独,这也是由当今的接受环境与机制所造成的。这就象有人说的。在今天这个追求利益与欲望的社会里,看看还有多少人在追求好人。但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电影必将留在人的“心”里。成为当前电影文化的另类绝唱。
关键词 争议 艺术 另类绝唱
2006年12月。电影《三峡好人》在全国公映,引来一片争议。它在国内的票房收入相对较低。这成为一些人攻击并肆意延伸的话题。但其在国外却又频频获奖,以及它在法国。澳洲,非洲等地的广受欢迎,又让一些好事者大跌眼睛。如今,时间已经恰好一年了,我们也需要平心静气的来讨论一下《三峡好人》这部电影的得与失,以使我们更好的为这一类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总结经验教训。
《三峡好人》是由著名导演贾樟柯主持拍摄的。拍摄的地点是在古老的重庆奉节县城。这里因为三峡水利工程的进行而发生着巨大的动荡: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无数家庭被迁往外地。两千年历史的旧县城在两年之内拆掉并将永远沉没于水底。按导演的说法,就是:“带着摄影机闯入这座即将消失的城市,看拆毁、爆炸、坍塌,在喧嚣的噪音和飞舞的尘土中,我慢慢感觉到即使在如此绝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会绽放灿烂的颜色。”这种拍摄地点的选择,必然使影片充满着“冰冷的黄色,灰暗的天空,混浊的江水”。这也决定了电影对“三峡工程”这一盛事取材的另一角度,也就是不同于官方叙事的另一种模式:“怀旧”。以至于有观众看了电影,认为这是对一种古老文明毁灭的感伤。
而在古老文明毁灭的背后,电影又给我们叙述了一个底层人民苦难的“故事”。这个苦难叙事又以“寻找”为主题。从而与古老文明毁灭的感伤交织在一起,使得影片有了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山西人韩三明,在16年前花3千元买了一个奉节的姑娘,而这姑娘后来在公安的解救行动中被解放回了老家:16年后的今天,韩三明踏上了去奉节的漫漫长途来寻找自己的前妻与女儿。而当他到了奉节,他所寻找的青石街5号,却已经葬身在了滔滔江水之中了。他在两个月的寻找中。等到了他的前妻,却又需要花3万元钱买回自己的妻子女儿。最后韩三明不得不重回山西。准备去毫无安全保障但工资相对较高的煤窑拼命挣钱以赎回自己的幸福。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韩三明被人欺诈或是粗暴对待的时候。都温和而迟钝,但对于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却又丝毫不肯动摇,眼神无辜却坚定。成为全剧的一个亮点。
而在韩三明寻找妻子的过程中,电影也给我们叙述了三峡拆除过程中另一种“江湖本色”。它让观众看到了更多穷苦人的生活原态。抡大锤,骗钱的,打杀的,卖身的等等,这一切都是极度的现实也是极度的低层社会原貌:那个冲动的,甚至有点顽皮的,具有某种江湖义气的小马哥,在老板的指使下,带着一些人去“摆平”江湖,但他最后的出现,却已经是一具尸体了。还有那个女护士,也从太原匆匆而来,寻找自己两年未见面的丈夫,但她的丈夫郭斌,却已经在这江湖中如鱼得水,与香港女人有染,出入于酒场舞场,来往于官宦之中了,他们在黯然一舞之后也离婚了。也许这正应了人们的一句话:“生活本来就是混沌的”。
从最早的《小武》到《任逍遥》、《世界》,贾樟柯电影关注的始终是社会底层普通人的生活。而在他的这部《三峡好人》里,那种对文明消逝的深沉感伤,对低层苦难的不加掩饰。超出了人们,特别是大多数年轻人的接受习惯。看贾樟柯的这部电影,年轻人可能会感觉很闷。整部电影。没有紧张的故事情节,它的情节是抒情的。缓慢的,哀伤的:没有明快的色调。他的色调是浑浊的,黯淡的,凄凉的,而最后的结局,也让我们看到了这部电影对当前的“盛世叙述”与“欲望模式”进行了全面的颠覆。
然而从另一方面说,贾樟柯的电影艺术性很强,这种艺术性表现在他的精心构思与剪裁。男人寻妻与女人寻夫的交叉叙述,而结局的映衬又非常独具匠心,以至于被有的观众解读为是一种苦难的轮回与超脱:故事叙述中穿插的城市毁灭,人性沉沦以及苦难中的希望,更能让细心的观众陷入沉思:电影人物语言的朴素平淡。而又非常耐人咀嚼,已经具有了语言大师的风范:电影没有华丽的场景、精致的造型、煽情的表演和对白,也没有明星的阵容和著名的制作团队,有的只是沉默的三峡、怀旧的老歌。以及一个个平凡人的执着而又有尊严的身影:电影还在现实主义叙事中渗入了超现实主义的画面,UFO、大楼被整个点火升空以及在城市上空走绳索等奇幻场面,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心理蒙太奇的目的,不仅是对影片角色内心的夸张写照,同时也渲染了影片的气氛,并让观众一直压抑着的情绪获得释放。所以说,这部电影,如果作为一种艺术的话,那肯定是一部精彩的,艺术性相当高的杰作。
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电影是一种影视艺术。注重的是观赏性。而《三峡好人》太过平淡的情节又往往让这部影片观赏性不足。其实,这也反映了导演在处理“还原现实”与“寓教于乐”方面的失衡,在“无尽思索”与“立体画面”方面的失衡。导演贾樟柯似乎希望通过不剪辑或尽量少剪辑的方式还原生活的真实面目,但这也由此带来了另一方面的弊端,就是电影节奏过于缓慢。特别在电影已经逐渐成为娱乐性产品的时代,贾樟柯的这种艺术手法,得不到普通观众的理解以至带来票房的收入之低,皆在预料之中。如果再深入一步的话,导演在这种尽量少剪辑的画面中。其实蕴涵着种种深思与底蕴,这其实是一部充满隐语的电影,但却并不能被浮躁的年轻人所从容理解。
有时候笔者感觉到,欣赏这部电影,就象人的饮茶,而这杯茶却是苦的。品味这杯茶,需要的是心静,只有在心静中慢慢咀嚼,我们才能逐渐品出它的风味,品出它的独特清香。如果观众,特别是年轻的观众,没有这份品位苦茶的心境,则必然会被他们拒绝甚至嘲笑,就象没喝过茶的人第一次喝茶一样,感觉枯涩而了无情趣。
这就需要我们追问,为什么在当前中国的大环境中,那么多的观众没有了品茶的心境。“不是贾樟柯离大众太远,是我们离大众太远”。这句话颇耐人寻味。其实一切不用阐述。在崇拜金钱,欲望宣泄的社会里,这样的电影,注定了他的寂寞与孤独,这也是由当今的接受环境与机制所造成的。这就象有人说的。在今天这个追求利益与欲望的社会里,看看还有多少人在追求好人。但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电影必将留在人的“心”里。成为当前电影文化的另类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