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猪肉在众多肉类食材中,是最受欢迎也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随着大众对猪肉的需求量大幅度提高,猪的养殖事业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猪的疾病的问题,将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质量。防范和预防猪的疾病成为重中之重。本文详细的分析了猪的疾病发生的条件及猪的疫病防治技术。
关键词:猪疫病;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S85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233112
影响养猪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疾病的防控力度。随着市场需求量的逐年增大,猪的养殖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科学、健康是养殖户们坚持的原则。但是在积极改进的状态下,仍然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促使着人们不得不加强对猪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 猪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疫病
1.1 肠炎
气候多变的天气、饲养员的疏忽管理以及食料质量问题等原因,导致肠胃病变。肠炎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明显表现为上吐下泻,并且在呕吐物中掺杂着血液或者少许胆汁,排泄物会有轻微的恶臭味,粪便中会附着血液,黏膜组织等,偶尔会伴随脓液。发病后期,患病的猪会出现大小便失禁,排泄器官松弛。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治疗,会因为脱水,体内酸度过高而中毒致死。
1.2 猪瘟
猪瘟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病毒病。猪瘟有3种不同程度的发病属性,分别是急性、亚急性、慢性。发病时间没有约束,四季都有可能感染,并且不区分种类、年龄、性别。发病方式大多是由于消化道感染,或者呼吸道感染。猪瘟的发病症状,明显表现是体表温度偏高,即为发烧,大致温度会达到40.5~41℃。猪还会表现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毛发粗乱,常叼垫草来让自身保持温度。外皮会出现红色出血点,按压时没有明显褪色迹象。前期发病,患病猪开始便秘,然后开始下痢,味道恶臭,并带有附着性粘液和脓血。眼屎成化脓性,严重的会导致患病猪产生精神问题。
2 猪的疫病防治的现状
2.1 猪舍环境落后
猪的养殖基本上是舍养,所以猪的生存环境也主要是以猪舍为主。养殖户要及时的清理猪舍保证猪的养殖环境,这是降低猪疫病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实际养殖情况中,很多养殖户的养殖并不规范,为了降低成本,养殖户对猪舍只是进行简单的清理,猪舍得不到全面的清理,导致很多细菌滋生,影响了猪的健康。另外也有部分的养殖户对猪舍进行了清理,但是清理的力度不够大,无法有效的控制猪的发病率。同时由于很多养殖户养殖经验不足,在猪出现疫病后,并没有及时的治理,以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猪的疫情无法控制,给养殖户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2.2 预防疫病困难
猪疫病的防治工作是从宣传工作开始的,包括基层动物防疫站的宣传工作。动物防疫站宣传的主要是针对养殖户,需要对养殖户进行宣传教育,将猪养殖中要注意的措施告知养殖户,但是由于宣传不到位、养殖户不遵循宣传建议、基层防治人员不足等问题,使得疫病预防更加困难。
3 猪的疫病防治技术
3.1 优化饲养条件
良好的养殖环境是预防猪的疫病发生的大前提,周围无污染源,环境舒适,从根源上就避免了疫病的发生。保障猪舍内的环境健康,也有利于抵抗疾病,要坚持对猪舍定期消毒清扫、通风等工作,保证养殖环境的健康。加强管理,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入猪舍,防止外来的病菌感染生猪,在人员进入前,要仔细的消毒。引进先进的高科技产品,运用红外线等对猪舍进行杀菌消毒。对于猪的排泄物要用设备详细的清理干净,条件不能达到机械清理的养殖厂,也要用水冲洗猪舍,在进行消毒,避免粪便内的病菌感染生猪。
3.2 完善免疫系统
养殖户应该对猪的抗体消长进行了解,及时打针预防,防止猪的抗体降低。同时对猪舍要及时监测,在监测的过程中对于突发状况要及时的采取有效合理的防控措施。监测到检疫不合格的动物要及时隔离或者打针,避免不合格动物扩散疾病,做到及时发现传染病源迅速处理解决,确保其他猪的健康状况。在接种时,一次接种的猪如果不合格就要及时进行二次接种,以此增加猪的抗病能力。
3.3 加强环境消毒
目前,养猪业的环境消毒方式主要分为3类:物理消毒、化学消毒、生物消毒。其中化学消毒主要是结合养殖环境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化学试剂进行消毒。在消毒的过程中养殖户一定要注意化学试剂针对的环境类型及试剂的用量。如果试剂的药量使用过大的话,很可能会对猪产生影响,从而使猪发生病变。物理消毒一般是利用光照等条件,杀死猪舍内隐藏的细菌,一般做法是养殖户在猪舍内装设全玻璃窗口,让阳光能充分的照射猪舍的每个角落。与此同时养殖户应该自备紫外线灯具,以便在没有阳光的条件下使用。生物消毒指的是利用微生物进行消毒,一般会在处理猪的排泄物时会采用生物消毒。养殖户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消毒方式。
4 结语
养殖户不仅需要养殖猪这么简单,还需要“养好”猪,保证食材的健康和安全。养猪业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控制好猪的疾病发生的概率,猪肉将会占据食材市场,所以技術人员更应该关注猪疾病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猪疫病;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S85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233112
影响养猪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疾病的防控力度。随着市场需求量的逐年增大,猪的养殖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科学、健康是养殖户们坚持的原则。但是在积极改进的状态下,仍然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促使着人们不得不加强对猪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 猪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疫病
1.1 肠炎
气候多变的天气、饲养员的疏忽管理以及食料质量问题等原因,导致肠胃病变。肠炎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明显表现为上吐下泻,并且在呕吐物中掺杂着血液或者少许胆汁,排泄物会有轻微的恶臭味,粪便中会附着血液,黏膜组织等,偶尔会伴随脓液。发病后期,患病的猪会出现大小便失禁,排泄器官松弛。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治疗,会因为脱水,体内酸度过高而中毒致死。
1.2 猪瘟
猪瘟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病毒病。猪瘟有3种不同程度的发病属性,分别是急性、亚急性、慢性。发病时间没有约束,四季都有可能感染,并且不区分种类、年龄、性别。发病方式大多是由于消化道感染,或者呼吸道感染。猪瘟的发病症状,明显表现是体表温度偏高,即为发烧,大致温度会达到40.5~41℃。猪还会表现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毛发粗乱,常叼垫草来让自身保持温度。外皮会出现红色出血点,按压时没有明显褪色迹象。前期发病,患病猪开始便秘,然后开始下痢,味道恶臭,并带有附着性粘液和脓血。眼屎成化脓性,严重的会导致患病猪产生精神问题。
2 猪的疫病防治的现状
2.1 猪舍环境落后
猪的养殖基本上是舍养,所以猪的生存环境也主要是以猪舍为主。养殖户要及时的清理猪舍保证猪的养殖环境,这是降低猪疫病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实际养殖情况中,很多养殖户的养殖并不规范,为了降低成本,养殖户对猪舍只是进行简单的清理,猪舍得不到全面的清理,导致很多细菌滋生,影响了猪的健康。另外也有部分的养殖户对猪舍进行了清理,但是清理的力度不够大,无法有效的控制猪的发病率。同时由于很多养殖户养殖经验不足,在猪出现疫病后,并没有及时的治理,以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猪的疫情无法控制,给养殖户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2.2 预防疫病困难
猪疫病的防治工作是从宣传工作开始的,包括基层动物防疫站的宣传工作。动物防疫站宣传的主要是针对养殖户,需要对养殖户进行宣传教育,将猪养殖中要注意的措施告知养殖户,但是由于宣传不到位、养殖户不遵循宣传建议、基层防治人员不足等问题,使得疫病预防更加困难。
3 猪的疫病防治技术
3.1 优化饲养条件
良好的养殖环境是预防猪的疫病发生的大前提,周围无污染源,环境舒适,从根源上就避免了疫病的发生。保障猪舍内的环境健康,也有利于抵抗疾病,要坚持对猪舍定期消毒清扫、通风等工作,保证养殖环境的健康。加强管理,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入猪舍,防止外来的病菌感染生猪,在人员进入前,要仔细的消毒。引进先进的高科技产品,运用红外线等对猪舍进行杀菌消毒。对于猪的排泄物要用设备详细的清理干净,条件不能达到机械清理的养殖厂,也要用水冲洗猪舍,在进行消毒,避免粪便内的病菌感染生猪。
3.2 完善免疫系统
养殖户应该对猪的抗体消长进行了解,及时打针预防,防止猪的抗体降低。同时对猪舍要及时监测,在监测的过程中对于突发状况要及时的采取有效合理的防控措施。监测到检疫不合格的动物要及时隔离或者打针,避免不合格动物扩散疾病,做到及时发现传染病源迅速处理解决,确保其他猪的健康状况。在接种时,一次接种的猪如果不合格就要及时进行二次接种,以此增加猪的抗病能力。
3.3 加强环境消毒
目前,养猪业的环境消毒方式主要分为3类:物理消毒、化学消毒、生物消毒。其中化学消毒主要是结合养殖环境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化学试剂进行消毒。在消毒的过程中养殖户一定要注意化学试剂针对的环境类型及试剂的用量。如果试剂的药量使用过大的话,很可能会对猪产生影响,从而使猪发生病变。物理消毒一般是利用光照等条件,杀死猪舍内隐藏的细菌,一般做法是养殖户在猪舍内装设全玻璃窗口,让阳光能充分的照射猪舍的每个角落。与此同时养殖户应该自备紫外线灯具,以便在没有阳光的条件下使用。生物消毒指的是利用微生物进行消毒,一般会在处理猪的排泄物时会采用生物消毒。养殖户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消毒方式。
4 结语
养殖户不仅需要养殖猪这么简单,还需要“养好”猪,保证食材的健康和安全。养猪业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控制好猪的疾病发生的概率,猪肉将会占据食材市场,所以技術人员更应该关注猪疾病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