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人设计的思考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GOU2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以及其《续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涉及了很多街道的设计理念。中国和日本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涉及地域的、材料的等等。对于外来的文化思想,不能一味地加以否定,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为我所用。文章针对《街道的美学》中一些关于建筑的、城市街道的设计思想进行研究。
  关键词:《街道的美学》;轮廓线;原风景
  我国最早的设计概念是“造物”,而“design”则是国外舶来之词。远古时代,人类第一次打磨石器,制造狩猎用的长矛,都是造物的开始,也是设计的开始。我国拥有悠久的造物历史,然而真正的设计词汇却是在近现代才开始真正被提出。虽然受西方现代设计思潮影响深远,但我们历代设计人员扎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发展出了适合我们自己的“本土设计”,在文化自觉的语境之下,使城市之美、街道之美成为整个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笔者读日本当代建筑大师芦原义信关于街道的著作《街道的美学》一书后,从他的城市空间美学中,感悟到我们现在所居住之城市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一、中心性的丧失
  芦原义信在书中比喻城市的中心性为“水果的核”,他认为所谓的中心,并不是为了在那里放射出任何的力,而是为城市的一切活动赋予空虚的中心点,并强制活动长久的循环。他认为日本的街道是相当缺乏中心性的,就像是没有骨骼的软体动物,经过时间、空间的改变之后,仍然在不断地扩张和生长。中国的街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很多国外的机场,例如,伽利略机场、达芬奇机场、肯尼迪机场等,反观中国,极少有以人物命名的机场,在公共空间,建筑空间一般都是某种精神风貌展示。屠呦呦以及袁隆平等这些大家是我们国家文化的脊梁,是值得宣扬和尊重的人,可以尝试以他们来命名建筑空间。
  传统的建筑在为新的都市化发展让路,一座座代表中国文化的建筑逐渐淹没或者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被保存下来的少数建筑也没有融入周遭的环境之中,孤立而突兀地伫立着。河南省郑州市的二七塔,是中国独特的仿古联体双塔建筑,同时也是一座纪念性的建筑,是为了纪念二七大罢工而修建,是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从1971年建立至今,经过多次的修缮,曾经是周边最高建筑的二七塔,如今早已被周围的高楼大厦所包围。这只是一个小的点,放眼望去整个国家,好像大家都急于摆脱传统,想搭上高速发展的列车,恨不得把所有的过去都用铲车一下推平,进入下一个新的世界。那根基在哪里呢?城市的文脉传承又在哪里呢?我想只有扎根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培育出真正的地域民族之花,它不张扬,但是却与众不同。
  二、“第一次轮廓线”以及“第二次轮廓线”
  芦原义信在书中将决定建筑原本外观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而把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二次轮廓线”。欧洲国家由于其历史的发展以及建筑的材料影响,建筑多为砖石砌筑的外界面,造型美观,街道多为建筑本身的“第一次轮廓线”。而像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多为木架结构的建筑,由于材料的不稳定性和临时性,使很多建筑不能经过时间的洗礼,因此建筑的修缮次数较多,“第二次轮廓线”成为街道的主要呈现面貌。虽然现在城市街道中出现了大量的现代风格的建筑,使用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却更多受国际风格的影响,建筑风格的统一化、模式化,千篇一律地照搬西方的建筑风格,使城市街道的地方传统美感逐渐淡化。此时呈现出来的无秩序、临时性,无疑更多的是“第二次轮廓线”。我国在近几年逐渐开始关注城市街道设计,在很多城市的街道中随处可见的是标准化的门头,为求统一化,所有门头都用统一的颜色、材质以及尺寸。作者在书中以东京银座大厦为例进行分析,为了在各国家的市中心能够更好地看到“第一次轮廓线”,减少“第二次轮廓线”,提出了如下方案:市中心的主要道路要加宽;人行道同样要加宽,在人行道两边根据具体的位置,合宜地布置长椅、室外雕塑、喷泉、指路牌等;限制建筑以及装饰面对“第一次轮廓线”的遮挡;创造“阴角”空间和“图形”,并应用“正面性”和“密接性”原理。这样的方案,处处体现着为人设计这一设计思想,同时对我国建筑街道的美观提升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
  三、内部与外部
  所谓建筑空间不过是一个四方的盒子,勒柯布西耶说:“房子是供人居住的机器。”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经过人为设计的环境,其实都是机器。这座“机器”由天、地、墙围合而成。公共空间也好,家居空间也罢,它们的内部空间皆为如此。作者将地板、墙壁以及天花板看作限定建筑空间的三个重要的因素。他把建筑划分为外部的空间和内部的空间,包围着内部的空间属于外部空间,被外部空间包围着的属于内部空间。这样的边界性的区别,同时让人的心里也产生了边界感。内部是温馨私密而安全的完全自我的空间,外部是冷漠而疏离的空间。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情感体会,在街道的设计中可以对内部的空间加以延伸,使人的安全而私密的空间外化,弱化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界限。作者在书中有列举这样一个案例:在步行街道中,把室内的地砖应用在地面上,让人即使走在外部的空间中,仍然有种在内部空間的感觉。
  在城市中辛苦奋斗的人,工作劳累一天后,回家关闭房门之后,进入了自己的私密空间,这样的内部空间是属于自我的安全空间。因此需要设计者在街道的设计中考虑内外空间,给外部空间创造更多的吸引力,让外部空间内化,在城市的规划和整顿中,创造出更舒适的魅力城市空间。这样的情感注入从为人角度出发,可让这些孤立的外城人拥有归属感。
  四、原风景
  城市的街道像一位老者,静观着时代的变化,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回忆。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凯文·林奇教授在其《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意象”这一概念,即街道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城市中人们最容易理解和最容易留下印象的事物是什么,这些“意象”是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凯文·林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个重要因素,即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点不仅是“意象”的由来,也成了文学家心目中的“原风景”。作者在书中提到他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寺院内的银杏大树,以及小时候在这座寺院中游乐,抽陀螺、骑自行车、爬树、捉迷藏等等。我们的童年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小时候的“原风景”是河堤、大树、田野、跳绳、石子。而新一代的青少年,他们的童年更多的是手机、电视、钢筋混凝土的格子房间。这样的“原风景”给人带来的只是自我的孤独成长和与大自然的疏离。现在的年轻人总是想“走出去”,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而很多人走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他们在其他城市扎了根,成为其他城市的“风景”。如果城市在建造的过程中考虑到人情味和安全感,让人在原来的城市中有一定的城市记忆,这些记忆可以是街道、建筑、大树或者其他任何值得他留恋的地方,即使他生活在其他的城市,内心对这些记忆场所仍然是怀念。这样的一种记忆情感,延续在生活中、工作中以及与他人的交往中,成为一种情感脉络的传承,使“原风景”的场所精神与现有的城市产生了关联。因此,把城市空间打造成富有人情味的记忆场所,创造出让人印象深刻的“原风景”,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五、结语
  《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无处不在体现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作者抬眼看国外的同时,低头看到的是自己的国家需要改进的各种不足。在如今提倡民族传统文化自信的时代,我们要在设计发展中坚持为人设计的同时注入我们的文脉传承。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一书同时是其对建筑空间街道美学的探索。在对建筑和街道的探索中,他提倡对当代城市的批判以及人性生活环境的回归。他在书中提到:“街道是当地居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建造起来的,其建造方式与自然条件与人有关,因此世界上现有的街道与当地人们对时间、空间的理解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不难看出,芦原义信一直是把人作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要素。空间的设计是为人服务的设计,而人同时又成为整个空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因此,设计师在街道的设计中要考虑注入人情的关怀,创造出温情脉脉的外部空间。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2]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歌曲写作与分析是各大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通过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和技巧,学会分析歌曲和创作歌曲,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文章提出在高校歌曲写作与分析的课程内容中加入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内容,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对写作课程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音乐品鉴的能力,提升其专业能力,从而使其能够完全创作或改编音乐,同时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文章结合广西地方师范学校全科生钢琴学习的教学目标,针对钢琴课存在的课程体系安排不全面、教学方法不科学、教师教学技能提升、教学内容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基本功和实用技巧训练、选择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加强对教师授课技能的培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等教学方法。  关键词:师范院校;零基础学生;钢琴教学  注:本文系2019年玉林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广西地方师范院校全科生教学口语表达
期刊
摘 要:高校扬琴即兴伴奏是适应当下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教学活动,在高校扬琴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首先对当下高校的扬琴即兴伴奏教学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即学生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手段与方法较为落后、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教学内容编排的实践性不足四个问题;其次根据目前高校扬琴即兴伴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互联网+教育”理念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使高校扬琴即兴伴奏教学能够借助互联网获得新
期刊
摘 要:老舍的《四世同堂》,既改变了传统的理想化小说主题,将当时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进行揭露,又为人们构建了一幅美好的生活图景,堪称现代小说中的瑰宝。文章从《四世同堂》的内容入手,结合不同角色的内心独白,探索老舍在创作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心理特征,揭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性格。  关键词:《四世同堂》;老舍;传统文化;心理特征  《四世同堂》是老舍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品。小说主要介绍了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区普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探索在大学校园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还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爱国热情,提升大学生审美情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校园传承的意义和可能性进行探索,并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校园;传承  注:本文系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2019年度项目“非物质文
期刊
摘 要:音乐与文学之间的联系年深岁久,从先秦时期至今,诗与乐同气连枝,形成诗歌艺术,这当中的奇奥值得我们探寻。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许多音乐家和文学家踵事增华,使诗歌艺术积厚流光,卓然地立于时代的舞台。音乐与文学皆是文化瑰宝,二者孕育的果实成熟饱满,我们将其筛选再摘下,酿成美酒伴随未竟之旅。  关键词:诗歌艺术;文人音乐;文学素养  詩歌由文学精炼生产,音乐再加工赋予灵魂,相得益彰,表达人
期刊
摘 要:历史上,连接岭南与中原的潇贺古道与北方长城有着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在传播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连通商贸活动、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时间的流逝虽带走了古道的繁华,却带不走它的历史价值,文章从具有 2000 多年历史的潇贺古道上探寻桂商精神之源,以期提炼桂商精神,进而丰富桂商历史文化。  关键词:潇贺古道;桂商;历史;精神  注:本文系南宁学院2018年桂商研究项目“从泰国广西会
期刊
摘 要:中外美术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趋势及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同程度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征。为了加强对中外美术的正确认知,人们应当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通过二者的对比全面系统地了解美术内涵及价值功能。基于此,文章立足于中外美术的实际比较,从多元化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美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中外美术;美术创作;差异化  众所周知,中外美术的产生是基
期刊
摘 要:混乱叙事功能对于文学作品描绘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百年孤独》以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和叙事形式,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既魔幻又真实的世界,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章以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百年孤独》中的混乱叙事功能進行探索,着重分析了混乱叙事功能对于文学作品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百年孤独》;叙事功能;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品,
期刊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中,作为集创意与文化产业于一身的动漫产业,其发展蒸蒸日上。为了实现动漫产业的长久发展,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动漫专业,致力于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动漫人才。然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高职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教学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想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就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对动漫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新,同时注入新元素。基于此,文章分析了5G时代下高职动漫专业课程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