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国民收入增加掀起的消费革命,促进了日本企业的成长;中国国民低收入让消费低迷,更制约了国内企业的二次腾飞。何时能有中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在刚刚出炉的2007年世界500强中,中国非国有企业无一家上榜;早些时候,有关部门宣布,要逐步增加员工收入。这两件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却有很深的渊源。
中国为什么没有世界品牌?这是个令无数人困惑的话题。而事实上,我们看一看世界500强的分布,即可发现,世界500强的企业群落分布,与其所在国的经济母体有惊人的重合性。最强大的商业国家美国,有200多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其余入选企业比较多的如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瑞士,瑞典、意大利、韩国等,无一不是当今世界上强大的商业国家。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没有世界级企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目前中国的商业社会,国民普遍的低收入导致消费水平低下,无法建立世界品牌的深厚根基。
“消费革命”与日韩企业崛起
很多中国企业家,都非常羡慕日本和韩国企业崛起,而其实,考究日本和韩国崛起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肇始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并由此带来的商业繁荣和产业升级,对于日本、韩国企业崛起至关重要。
上世纪60年代初,日本的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已经大量生产,而另一方面又出现产品积压,失业率增加。
1960年年底,日本池田内阁宣布实施为期10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第一个措施,就是提高工资,并且建立广泛的社会保险体制。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标,实际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发起了一场消费者革命,并成为了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从5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日本发生了三次消费革命,开始由“生活合理化”向“更加舒适化”、追求“实现物质需求欲望”发展,而消费革命,也引发了日本的产业升级,1965~1974年,日本的“3C”(空调、汽车和彩电)时代终于到来了,彩电、空调当时的平均价格为20万~25万日元,约为当时职工2~3个月的工资,小汽车的普及则是在70年代后半期,此时制造业工人工资在20~25万日元,当时每辆售价平均约为100万日元。大约等于一般工人5月的工资。
日本的电器、汽车等企业,正是在此宏大的背景下,应国民需求而生,并进一步扩张海外,成就世界性巨头。
上世纪80年代,韩国全斗焕总统上台后,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变革,提出了“安定化、开放化和自律化”的“三化”方针。其中一大措施,就是普遍提高国民收入。此外,韩国在农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新村运动”,农民收入迅速提高。
韩国经济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期,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人均收入在8年内增长2倍,国民的普遍富裕,为其本土品牌提供了庞大的消费群体,使其获得了前期的充分积累,作为韩国企业标志的现代汽车,就是在此时期崛起,并且迅速成为普及品。
低收入制约中国企业崛起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生产了占美国30%的消费品,但工资水平仅为美国的4%。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增速已经连续多年低于GDP增速。普通民众收入徘徊不前。
收入的不足,制约了国民消费能力,彩电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但是存在普遍亏损。微波炉也是,利润最低的时候,一台微波炉竟然只有1元钱的利润。目前,中国企业都呼喊开始品牌时代,但价格战依旧风行。由此导致的一个问题是低端商品迅速普及但是无法升级,企业没有足够的利润投入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只能在低端徘徊。近年来,众多家电企业在液晶,等离子等高端领域的突围也一直无法实现。很多人总喜欢说中国没有大企业家,没有企业家精神,所以诞生不了世界性企业,这无疑是一种偏见和无知。
很多企业所谓“产能过剩”的问题,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消费结构的畸形。据统计,2006年,空调行业产能达到了近8000万套,而其库存竟达到近1000万套,事实上,很多贫困家庭无力购买空调,广大的农村市场,更是一片空白,最典型的“过剩”表现在汽车行业,去年有关部门曾就汽车产能过剩问题,宣布吊销124家汽车企业的牌照,而事实上,去年的轿车产能不过200万辆,远远谈不上过剩。在国内,一般中档车的价格为15万左右,相当于平均水平的国民近7年的收入,价格相对于一般民众而言比较高,而在美国,买一辆小汽车却只需要几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了。国民收入的低下,使汽车无法在一般家庭普及,国内汽车企业无法达到一定规模。在国际领域,一般产能达到500万辆以上才可以称得上国际性巨头,在国内,恐怕达到50万辆就是巨头了。
消费的不足,制约着中国企业在规模、技术、品牌等领域的普遍落后,此时的所谓进入世界500强,无疑是在一片灌木丛中寻找参天大树。
[编辑 赵代波]
E-mail:[email protected]
在刚刚出炉的2007年世界500强中,中国非国有企业无一家上榜;早些时候,有关部门宣布,要逐步增加员工收入。这两件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却有很深的渊源。
中国为什么没有世界品牌?这是个令无数人困惑的话题。而事实上,我们看一看世界500强的分布,即可发现,世界500强的企业群落分布,与其所在国的经济母体有惊人的重合性。最强大的商业国家美国,有200多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其余入选企业比较多的如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瑞士,瑞典、意大利、韩国等,无一不是当今世界上强大的商业国家。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没有世界级企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目前中国的商业社会,国民普遍的低收入导致消费水平低下,无法建立世界品牌的深厚根基。
“消费革命”与日韩企业崛起
很多中国企业家,都非常羡慕日本和韩国企业崛起,而其实,考究日本和韩国崛起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肇始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并由此带来的商业繁荣和产业升级,对于日本、韩国企业崛起至关重要。
上世纪60年代初,日本的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已经大量生产,而另一方面又出现产品积压,失业率增加。
1960年年底,日本池田内阁宣布实施为期10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第一个措施,就是提高工资,并且建立广泛的社会保险体制。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标,实际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发起了一场消费者革命,并成为了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从5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日本发生了三次消费革命,开始由“生活合理化”向“更加舒适化”、追求“实现物质需求欲望”发展,而消费革命,也引发了日本的产业升级,1965~1974年,日本的“3C”(空调、汽车和彩电)时代终于到来了,彩电、空调当时的平均价格为20万~25万日元,约为当时职工2~3个月的工资,小汽车的普及则是在70年代后半期,此时制造业工人工资在20~25万日元,当时每辆售价平均约为100万日元。大约等于一般工人5月的工资。
日本的电器、汽车等企业,正是在此宏大的背景下,应国民需求而生,并进一步扩张海外,成就世界性巨头。
上世纪80年代,韩国全斗焕总统上台后,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变革,提出了“安定化、开放化和自律化”的“三化”方针。其中一大措施,就是普遍提高国民收入。此外,韩国在农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新村运动”,农民收入迅速提高。
韩国经济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期,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人均收入在8年内增长2倍,国民的普遍富裕,为其本土品牌提供了庞大的消费群体,使其获得了前期的充分积累,作为韩国企业标志的现代汽车,就是在此时期崛起,并且迅速成为普及品。
低收入制约中国企业崛起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生产了占美国30%的消费品,但工资水平仅为美国的4%。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增速已经连续多年低于GDP增速。普通民众收入徘徊不前。
收入的不足,制约了国民消费能力,彩电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但是存在普遍亏损。微波炉也是,利润最低的时候,一台微波炉竟然只有1元钱的利润。目前,中国企业都呼喊开始品牌时代,但价格战依旧风行。由此导致的一个问题是低端商品迅速普及但是无法升级,企业没有足够的利润投入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只能在低端徘徊。近年来,众多家电企业在液晶,等离子等高端领域的突围也一直无法实现。很多人总喜欢说中国没有大企业家,没有企业家精神,所以诞生不了世界性企业,这无疑是一种偏见和无知。
很多企业所谓“产能过剩”的问题,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消费结构的畸形。据统计,2006年,空调行业产能达到了近8000万套,而其库存竟达到近1000万套,事实上,很多贫困家庭无力购买空调,广大的农村市场,更是一片空白,最典型的“过剩”表现在汽车行业,去年有关部门曾就汽车产能过剩问题,宣布吊销124家汽车企业的牌照,而事实上,去年的轿车产能不过200万辆,远远谈不上过剩。在国内,一般中档车的价格为15万左右,相当于平均水平的国民近7年的收入,价格相对于一般民众而言比较高,而在美国,买一辆小汽车却只需要几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了。国民收入的低下,使汽车无法在一般家庭普及,国内汽车企业无法达到一定规模。在国际领域,一般产能达到500万辆以上才可以称得上国际性巨头,在国内,恐怕达到50万辆就是巨头了。
消费的不足,制约着中国企业在规模、技术、品牌等领域的普遍落后,此时的所谓进入世界500强,无疑是在一片灌木丛中寻找参天大树。
[编辑 赵代波]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