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财投资,及时止损为什么如此重要

来源 :投资与理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di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天,小编和几位朋友一起吃饭聚会,吃完饭,临时决定看电影,各自花了50块钱买票进场。看了20分钟后,发现电影其烂无比,不堪忍受。
  这时候,有一位朋友A就提出来,这么烂的电影还是别看了,在电影院待上一个多小时,还不如直接出去边散步边聊天。大家正犹豫要不要起身,另外一朋友B说,票都买了,来都来了,浪费了,就可惜了。
  于是大家再度落座,看完电影。最后当然不负我们所望,这是一部“以后再也别和我提起它”的电影。
  出了影院门,B说当时就该早点撤,不该浪费大家时间,发誓再也不看这个导演的电影了。
  小编转念一想,这种现象其实常常在生活中出现。我们对于已经付出的东西都看得很重,有的时候明知道付出的成本在某种程度已经是一个“错误”,但还是会继续下去,不能及时止损,不管是钱、时间、精力或者别的任何东西。
  两个人谈恋爱了,一段时间接触下来之后,却发现双方性格不合适,常常吵架,可是就是坚持不分手,因为已经花了这么多时间互相磨合。
  有的人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干了好幾年,发展受限,却坚持不跳槽,认为已经干了几年,说不定明年就加薪升职了。
  还有十赌九输的牌局,心想只要赢回老本,我就不玩了。苦等不至的公交,已经等了这么久,车马上就来了,还是不打车了。
  在经济学世界里,这是一个经典概念,叫做“沉没成本”,以上的这些例子或多或少与之有点关系。
  沉没成本的经济学定义是指:“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
  这其中有一些关键点,比如,什么叫“历史成本”“不可回收”“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这很难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举了同样一个看电影的例子:你花7美元买了张电影票,当然会担心这个电影是否能值回票价。半个小时后,你最担心的事被证实了:这电影简直糟透了。那么这时候该离开影院吗?做决定时你应当忽视那7美元,因为它就是沉没成本,不管你是否离开,钱都不会再收回。
  他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什么是沉没成本:无论你离开影院与否,钱都不会再收回,这些钱就是沉没成本。
  当你花钱买了票,进入了电影院之后,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看,未来一个多小时可能获得的效用,在于这可能是一部很赞的电影,带来心理上的愉悦,而你为了获得这种愉悦,新付出的成本则是你的时间,但这两者都和买电影票的7美元没有关系。
  所谓“沉没”的意思,就是7美元相当于石沉大海再也捞不上来,仅仅存在于历史中,花出去之后,有它没它,对未来没有任何影响了。
  也正因此,他也对如何处理沉没成本给出了建议:把这7美元忘掉吧,你决定是否留下来的依据就在于,你觉得看完这部电影给你带来的心理满足,与留下来的时间成本,孰轻孰重。
  如果时间宝贵,有更有价值的事情可以做,就赶紧走;如果无所谓,就当在电影院里休息也无不可。
  这种权衡被频繁应用在商业世界中,比如我们常常看到1块钱机票和午夜半价酒店,这种巨大的、看似要亏本的折扣价,就是对沉没成本的一种应用。
  一块钱的机票,对于一个航班而言:
  1.没有飞行前已经投入,比如燃料、人工、其他运营成本等;
  2.任何一个座位,在有人买票前,对整个航班而言,收益都为零;
  3.新卖一张票的边际成本几乎为0,只要机票卖出去了,肯定比空着划算,况且机票虽然票面价1元,但是燃油费和机场建设费还是一分不落;
  4.起飞时间一到,这个成本再也没办法弥补了,因为下一次又是一个新的循环。
  这是一种对沉没成本在定价上的对应策略,更高级也更隐蔽的商业策略,是通过时间和情感上的投入来改变沉没成本的属性,让它不再“沉没”。
  宜家就是一个高明的玩家,它是很受欢迎的家具市场,他们家的家具需要自己来安装。如果你看上了某一件,安装过程肯定需要投入时间和情感,无形之中你对它的评价就升级了。
  本来看一个家具是一件很容易被当做沉没成本的事情,因为几乎毫不费力,当你投入动手时间之后,这部分体验就很有可能不具有“沉没”属性了。
  在生活中,尤其是投资理财上,我们要警惕这种“沉没成本”现象,有时候要勇敢点,“断尾求生”。
  比如去年股灾,一开始下跌,有的人被套的时候,就急着补仓,结果越补越大,最后都被套牢了。
  其实做投资,应该往未来看,除非你能够对这项投资品本身的走势产生决定性影响,否则你买入的原因就应当只有一个:你看好它,觉得它未来能涨。
  如果没有满足这个条件,仅仅是想通过降低整体成本来解套,很有可能的结果就是一环接一环,整个被拉进去。
  当然,作为个人,除了避开这些“陷阱”,升级版的手段也是有的,你可以反向实施沉没成本策略。
  小编前两天就试了一试。附近健身房在8折推销打折会员,可以免费体验。小编正好最近打算减减肥,于是和推销员有来有回地细聊,请他多给点折扣,但他咬死了这是最低价了。
  于是请他带着体验了一回,中间有一些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都提了出来,最后一拍桌子,6折你给不给办?不给办就算了。最后还是成功拿下了。
  不过,后来有专业朋友说,说不定5折也是可以的,因为健身卡办了之后去的频率很低,所以去掉了固定成本和人工成本之外,很有可能整张卡都像打折机票一样,是一种沉没成本策略。
  其实通俗地来说,“沉没化”的意思就是“忘记过去,向前看”。
  因此你对某一件事情的投入越多,“沉没化”和脱离的难度也越大。而想让一个人重视一件事,就要让他在这件事上多投入些。
  这是这个商业世界围绕在沉没成本周围的套路,同时也是生活的真谛。
  最后小编来问一问,上面举了很多例子,用经济学的标准定义来衡量,他们都属于沉没成本吗?你在生活中有什么“被套路”,或者“套路”别人的例子吗?。
其他文献
紐约苏富比近日推出的史蒂芬·琼肯玉器专场,主打拍品玉马首以74.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00万)成交。这件年代估计在汉至六朝的玉马首,高9.7厘米,多次展览出版。史蒂芬·琼肯三世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中国艺术收藏家之一。他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始于1930年代,到1950-1960年代达到巅峰,其收藏体系非常庞大,高古明清皆成系列,瓷器、玉器、青铜、书画、造像无所不包,高峰期藏品曾多达两千余件。琼肯入手的
期刊
关于书法赝品,启功先生曾经用一句话形容:“写得好的是假的,写得不好的是真的!”  一句玩笑话,谦虚却也让人感觉无奈,这就是书法艺术市场的现实。历史上从来都不缺以假乱真的书法临摹高手,诸如米芾、钟会,每个朝代总能留下高明的书法赝品,不仅功夫一流,细节完美,甚至堪称妙品。  这些作假的故事甚至流传至今,成为书法史上津津有味的谈资。只不过当繁荣的经济市场来临,这样的故事就变味儿了。  尤其是从90年代艺
期刊
4.9%  前三季度GDP由负转正  国家统计局10月19日发布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数据一出,中国被全世界羡慕:“与其他大多数大型经济体正进行的极其脆弱的复苏(进程)相比,(中国的表现)更为出色。” 1.7%  9月份CPI重回1时代  
期刊
热衷理财的人,应该都听说过这句名言——不要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没错,这句话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说的,它被沿用至今,用作金融投资的重要法则。  本期我们策划的封面报道,是大家一起品读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看能否找出有价值的理财启示。  做理财,我觉得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简单地听别人介绍什么理财产品好,然后购买,并没有自己的主张。第二个层次呢?高财商的理财达人会兼听他人的建议,在知道该买
期刊
前不久,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的经济学家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罗伯特·威尔逊因“改进了拍卖理论和创造了新的拍卖形式”获奖。同时,这两位教授将分享1000万克朗的奖金,折合人民币近800万元。  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由于诺奖组委会始终联系不上得奖者之一的米尔格罗姆,他的邻居,同为诺奖得主的威尔逊不得不半夜跑到他家门前按响门铃,这也让两人喜提了“诺贝尔奖得主被邻居告知自己获奖
期刊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经济学家,也就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泰勒,他很厉害,不仅凭借在行为金融学上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还把这个理论应用在自己建立的基金公司上,公司从成立至今19年,投资回报率高达832.44%,连续5年得到国际权威评级机构晨星(Morningstar)的五星评级。  他是怎么做到的?总结起来有三大方法。一、用行为投资策略挖掘投资良机  这得先从泰勒的研究说起:60年代
期刊
一  麻省理工有对夫妻,再加上他们的一位同事,他们花了20年的时间,奔走于18个国家,发现了一个现象:有钱人可以光明正大的小气,穷人只能小心翼翼的大方。  就因为这个发现,他们仨夺得了2019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3位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简述为以下几方面。  1、穷人更擅长浪费钱  比如,非洲有些农民,世界各种机构给他们资助,想让他们成为有产者,从贫困状态中走出来。  但他们拿到
期刊
哈佛大学教授Oliver Hart和麻省理工学院教授Bengt Holmstrom因为“契约理论”,获得201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什么2016年的经济学诺奖颁给两位研究“契约理论”的经济学大师?  “契约理论”?这可能听起来没那么令人兴奋,但这一理论是经济学领域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对于理解现代经济至关重要。  看起来,契约理论无非是研究保险索赔、薪资、财产权这些微观领域的问题,没什么兴奋的。可
期刊
2017年10月9日,美国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成为第四位因研究决策的认知和行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  尽管号称要“用非理性的方式”把巨额奖金花光,但实际上,这位一辈子研究人类非理性经济行为的经济学家始终信奉“理性消费”。为此,他提出了“心理账户”理论,帮助人们通过自我控制,实现理性决策。一、什么是“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指的是人们对不同类别资源的收支记录。资源管理
期刊
很多人会简单的认为“同样是一块钱,对富人不重要,而对穷人来说更重要”,这样的观点很流行,而且一般情况即便有人觉得好像哪里不太对,如果没有一定经济学功底的话,还很难给出有力的解释和反驳。  其实不光是一般人会相信这个谬误,就连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比如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戴蒙德认为,边际效用递减是个常识性概念,即额外1美元给高收入者带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