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欺骗”是马克·吐温式幽默的一种重要表现方法。在他1865年发表的成名作《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中,欺骗方法的使用俯首即拾,令人忍俊不禁。值得注意的是,马克·吐温作品中的欺骗不是指道德层面上的,而是一种艺术的表现,一种制造幽默效果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源自于西部边疆的艰苦生活,经过一代代西部幽默作家加工创造,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更广的意义上说,这种手法受美国工业革命时期整个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当时美国提倡的本土文学的表现。马克·吐温积极吸收借鉴这种欺骗手段,增加了作品的幽默感。他的作品超越了美国东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的地域界限,得到了美国人普遍认可。
关键词:欺骗;幽默;本土文学;马克·吐温
中图分类号: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20-02
马克·吐温认为,“严格地讲,幽默故事是艺术品(HowtoTell aStory andOthers,1897)”,纯粹为了博取读者莞尔一笑的插科打诨不是真正的幽默,那种仅仅为了搞笑的“纯”幽默作家是不可能长存的。历史上,与吐温同时代显赫一时的一批西部幽默作家如今早已销声匿迹,唯有马克·吐温仍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被豪威尔斯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这位举足轻重的幽默作家格外讲究幽默方法的运用,在他作品中,我们经常见到的一种就是“欺骗”(hoax)。虽然他笔下的哈克是一个经常说谎的野孩子,汤姆总有想不完的恶作剧,但这些人物并不会使读者厌恶,反而愈加讨人喜爱。可见,欺骗可以增加人物形象的感染力。马克·吐温早期的代表作《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以下简称《跳蛙》),也充分体现了这种方法。
《跳蛙》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开头“我”受朋友之托来西部矿区安吉尔,找威勒打听一个名叫斯迈雷的人的下落,却被威勒堵在墙角,硬是听他说了一通乱七八糟不相关的事情,最后才找机会惶惶逃走。在整个故事结构中,“我”扮演了一个被骗的受害者的角色。先是上了朋友的当。“事后我心里嘀咕,这位列昂尼达斯·W.斯迈雷是瞎编出来的,我朋友根本就不认识此人”,只不过编了个恶作剧,骗我去听威勒枯燥无味的讲述,拿我开心罢了。再者上了威勒的当。威勒讲述时,“脸上不露一丝笑意,眉头一皱不皱”,语调严肃沉闷,表面看起来煞有介事,很可能要告诉我一件非常要紧的事情。结果他却东扯一句,西扯一句,不停地绕来绕去,没完没了地说些无关痛痒的事情,让“我”不知所云,最后选择逃跑了事。
在威勒讲述的琐事中,有不少欺骗的例子。斯迈雷上了陌生人的当,赌青蛙时输掉了一大笔钱。那只青蛙上了人的当,被灌了两大捧铁砂仍试图腾空而起,却只能“像法国人似的”耸耸肩。那条擅长撕咬对手的后腿而屡屡获胜的狗也被人所骗,当它面对一条被锯去了后腿的狗,找不到下嘴的地方时,伤透了心,仆地而终。
读者也没有逃脱被骗的命运。马克·吐温擅长于“欺骗他的读者,面无表情地讲述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乍看似乎是真的,但那夸张尖刻的细节表明实际并非如此。”他讲故事时,总是扮成一副无知的样子,结果却能惹得听众哈哈大笑。在《跳蛙》中,故事的讲述者“我”举止温文尔雅,说话言语规范工整。尽管对威勒讲的事情感到无聊;但是自始至终听凭他讲下去,没有打断他,显出一副很有教养的样子。这哪里是一个粗犷的边疆拓荒者,分明是个初到此地、对西部风土人情尚不知晓的东部文化人。而对马克·吐温略有所知的人一眼就会看出来,这哪里是真正的马克·吐温,他对西部边疆的生活简直是太了解了——在那里,他挖过矿、淘过金,还做过编辑。在《跳蛙》中,作为一个局外人和讲述者,“我”操控着故事的真实性,不露声色地和听众开了一个玩笑。只有不知情的人才会相信“我”说的话,才会认认真真地把故事从头到尾听完,听得云里雾里、晕头转向,因为这个故事的确就没有打算要告诉我们一件什么具体的事情;然后再恍然大悟,发觉自己原来被“我”骗了,这时会禁不住对自己的无知好笑,幽默效果也就产生了。
在吐温的作品中,欺骗是一种艺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不是为了去伤害别人,或是某种罪恶的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幽默。他笔下的欺骗严格区分于道德意义上的欺骗。道德上的欺骗是不可原谅的,马克·吐温对那种为了一己私利而伤害他人的欺骗行径深恶痛绝。他也曾是那种邪恶欺骗的受害者,被狡诈的出版商骗去了巨额稿费,对此他在晚年的回忆中念念不忘。马克·吐温的欺骗是正当的,而且是必要的,有善良的目的。
马克·吐温认为,“作为一种消遣,一种慰藉,一种必要时的庇护……人类最友好最可靠的朋友,谎言是不朽的。”生活中,出于美好的目的大家无时无刻不在说谎,那些审慎周到的谎言使自己和别人免于受到感情的伤害。相反,孩子和傻子才总是说实话,虽然在道德上他们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在感情上却犯了大错。至于应该如何看待谎言,应如他在《说谎艺术的衰退》(On the Decay of the Art 0f Lving,1885)结尾处所说:
“说谎这事儿到处都有——我们都在说谎。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聪明的做法是努力训练自己,说谎要周全、明智;说谎要有一个善良的,而不是邪恶的目的;说谎要为了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利益……说谎要体面和优雅,而不是狼狈和拙劣;说谎要坚决、真诚、干脆利索,要昂起头,而不是犹豫、含糊,一副懦弱的样子……。”
在《跳蛙》中,欺骗可谓比比皆是,却几乎没有什么惹人指责的罪恶,读者感到的只是哈哈一笑。受骗者不会因为受骗而衔恨,或是引发读者不由地对道德抒发一段感慨。整个故事气氛诙谐幽默,读起来轻松愉快。动物的无知令自以为技高一筹的读者莞尔一笑。结尾斯迈雷被骗去四十块钱——一笔数目不小的损失,看着他气急败坏的样子,读者不能不为他的愚蠢大笑。当读者(或听众)突然发现自己被讲故事的人彻头彻尾地耍弄时,则会报以更热烈的笑声。这就是马克·吐温式的幽默。“幽默是一种无害的喜剧形式”,不是用恶搞的手段,用粗俗的语言;也不需要用各种遥控的方法,明确告诉读者有哪些好笑之处,接着躬身示范领着大家捧腹大笑。幽默要求讲述者讲故事时始终一本正经,不动声色,尽量掩饰自己的感情,留时间给读者去体会。这点只有艺术家才能做到,所以钱钟书说,“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谈笑》)”
欺骗是西部幽默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马克·吐温生活在美国内战前后,但是他早年就来到西部谋生,受到更多的是“淘金热”的影响,他的很多作品都表现了美国西部的方言和风土人情。比如当时的加利福尼亚洲,做每件事情都要通过打赌来决定的,人们简直就像是《跳蛙》(卡拉维拉斯县位于加利福尼亚洲境内)中嗜赌成性的斯迈雷,为打赌甘愿跟着屎壳郎走到墨西哥去看个究竟。虽然故事情节描写有些夸张,但是多少也反映出了西部人的性格。一群群的移民来到 西部边疆地区,生存竞争残酷,欺骗的机会增多,这样的现实生活自然而然地反映在幽默家的故事中。“人们把欺骗的丑恶编入笑话,甚至认为欺骗非常好玩。幽默减轻了欺骗的丑恶,就像月光把西部城镇横七竖八的街道美化了一样。”马克·吐温正是从这样的行列中崛起,《跳蛙》中的欺骗、噱头、刻意拼错的字,都是模仿那些诙谐作家加工而成的。
欺骗的手法并不是西部所特有的,而是由当时整个美国社会环境决定的。“西部”幽默的某些特色,在新英格兰和“南方”幽默中也可以找到。内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在动荡中快速发展,工业革命浪潮中科技的进步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美国梦的实现。同时,投机、债券又使一个个美国梦一夜之间化为乌有。马克·吐温本人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出生于一个南部乡村子女众多的贫困家庭,为了谋生先后做过印刷学徒、撰稿人、领航员、士兵、挖矿工、记者等多个职业。靠畅销书和演讲的收入迅速致富,并在哈特福德修造了一所豪华的住宅。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时,由于经济危机和投资的失误,短短数年间又一贫如洗,晚年不得不背井离乡,旅居海外,靠演讲才还清债务。欺骗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正如《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1988)中说的,“欺骗、诡计、噱头、恶作剧都是在投机和破产基础上形成的喜剧形式”。人们不断被起伏不定的现实生活玩弄,如果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是欺骗,用幽默缓解当前生活的压力,大笑和嘲讽之后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马克·吐温美国式的幽默,还离不开不协调、夸张、方言、停顿等其他重要的表现方法。这里,我们讨论的只是欺骗这一种。与其说它属于马克·吐温,倒不如说是属于美国文学更为准确。自爱默生提出超验主义之后,这种土生土长的方法,再一次证明美国本土文学摆脱了欧洲传统,逐渐取得独立。
参考文献:
[1]Peter Messent.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Mark Twai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3.
[2]M.H.Abrams.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331.
[3]马库斯·坎利夫.美国的文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142-163.
[4]Emery Elliott.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
[5]马克·吐温自传[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关键词:欺骗;幽默;本土文学;马克·吐温
中图分类号: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20-02
马克·吐温认为,“严格地讲,幽默故事是艺术品(HowtoTell aStory andOthers,1897)”,纯粹为了博取读者莞尔一笑的插科打诨不是真正的幽默,那种仅仅为了搞笑的“纯”幽默作家是不可能长存的。历史上,与吐温同时代显赫一时的一批西部幽默作家如今早已销声匿迹,唯有马克·吐温仍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被豪威尔斯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这位举足轻重的幽默作家格外讲究幽默方法的运用,在他作品中,我们经常见到的一种就是“欺骗”(hoax)。虽然他笔下的哈克是一个经常说谎的野孩子,汤姆总有想不完的恶作剧,但这些人物并不会使读者厌恶,反而愈加讨人喜爱。可见,欺骗可以增加人物形象的感染力。马克·吐温早期的代表作《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以下简称《跳蛙》),也充分体现了这种方法。
《跳蛙》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开头“我”受朋友之托来西部矿区安吉尔,找威勒打听一个名叫斯迈雷的人的下落,却被威勒堵在墙角,硬是听他说了一通乱七八糟不相关的事情,最后才找机会惶惶逃走。在整个故事结构中,“我”扮演了一个被骗的受害者的角色。先是上了朋友的当。“事后我心里嘀咕,这位列昂尼达斯·W.斯迈雷是瞎编出来的,我朋友根本就不认识此人”,只不过编了个恶作剧,骗我去听威勒枯燥无味的讲述,拿我开心罢了。再者上了威勒的当。威勒讲述时,“脸上不露一丝笑意,眉头一皱不皱”,语调严肃沉闷,表面看起来煞有介事,很可能要告诉我一件非常要紧的事情。结果他却东扯一句,西扯一句,不停地绕来绕去,没完没了地说些无关痛痒的事情,让“我”不知所云,最后选择逃跑了事。
在威勒讲述的琐事中,有不少欺骗的例子。斯迈雷上了陌生人的当,赌青蛙时输掉了一大笔钱。那只青蛙上了人的当,被灌了两大捧铁砂仍试图腾空而起,却只能“像法国人似的”耸耸肩。那条擅长撕咬对手的后腿而屡屡获胜的狗也被人所骗,当它面对一条被锯去了后腿的狗,找不到下嘴的地方时,伤透了心,仆地而终。
读者也没有逃脱被骗的命运。马克·吐温擅长于“欺骗他的读者,面无表情地讲述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乍看似乎是真的,但那夸张尖刻的细节表明实际并非如此。”他讲故事时,总是扮成一副无知的样子,结果却能惹得听众哈哈大笑。在《跳蛙》中,故事的讲述者“我”举止温文尔雅,说话言语规范工整。尽管对威勒讲的事情感到无聊;但是自始至终听凭他讲下去,没有打断他,显出一副很有教养的样子。这哪里是一个粗犷的边疆拓荒者,分明是个初到此地、对西部风土人情尚不知晓的东部文化人。而对马克·吐温略有所知的人一眼就会看出来,这哪里是真正的马克·吐温,他对西部边疆的生活简直是太了解了——在那里,他挖过矿、淘过金,还做过编辑。在《跳蛙》中,作为一个局外人和讲述者,“我”操控着故事的真实性,不露声色地和听众开了一个玩笑。只有不知情的人才会相信“我”说的话,才会认认真真地把故事从头到尾听完,听得云里雾里、晕头转向,因为这个故事的确就没有打算要告诉我们一件什么具体的事情;然后再恍然大悟,发觉自己原来被“我”骗了,这时会禁不住对自己的无知好笑,幽默效果也就产生了。
在吐温的作品中,欺骗是一种艺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不是为了去伤害别人,或是某种罪恶的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幽默。他笔下的欺骗严格区分于道德意义上的欺骗。道德上的欺骗是不可原谅的,马克·吐温对那种为了一己私利而伤害他人的欺骗行径深恶痛绝。他也曾是那种邪恶欺骗的受害者,被狡诈的出版商骗去了巨额稿费,对此他在晚年的回忆中念念不忘。马克·吐温的欺骗是正当的,而且是必要的,有善良的目的。
马克·吐温认为,“作为一种消遣,一种慰藉,一种必要时的庇护……人类最友好最可靠的朋友,谎言是不朽的。”生活中,出于美好的目的大家无时无刻不在说谎,那些审慎周到的谎言使自己和别人免于受到感情的伤害。相反,孩子和傻子才总是说实话,虽然在道德上他们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在感情上却犯了大错。至于应该如何看待谎言,应如他在《说谎艺术的衰退》(On the Decay of the Art 0f Lving,1885)结尾处所说:
“说谎这事儿到处都有——我们都在说谎。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聪明的做法是努力训练自己,说谎要周全、明智;说谎要有一个善良的,而不是邪恶的目的;说谎要为了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利益……说谎要体面和优雅,而不是狼狈和拙劣;说谎要坚决、真诚、干脆利索,要昂起头,而不是犹豫、含糊,一副懦弱的样子……。”
在《跳蛙》中,欺骗可谓比比皆是,却几乎没有什么惹人指责的罪恶,读者感到的只是哈哈一笑。受骗者不会因为受骗而衔恨,或是引发读者不由地对道德抒发一段感慨。整个故事气氛诙谐幽默,读起来轻松愉快。动物的无知令自以为技高一筹的读者莞尔一笑。结尾斯迈雷被骗去四十块钱——一笔数目不小的损失,看着他气急败坏的样子,读者不能不为他的愚蠢大笑。当读者(或听众)突然发现自己被讲故事的人彻头彻尾地耍弄时,则会报以更热烈的笑声。这就是马克·吐温式的幽默。“幽默是一种无害的喜剧形式”,不是用恶搞的手段,用粗俗的语言;也不需要用各种遥控的方法,明确告诉读者有哪些好笑之处,接着躬身示范领着大家捧腹大笑。幽默要求讲述者讲故事时始终一本正经,不动声色,尽量掩饰自己的感情,留时间给读者去体会。这点只有艺术家才能做到,所以钱钟书说,“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谈笑》)”
欺骗是西部幽默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马克·吐温生活在美国内战前后,但是他早年就来到西部谋生,受到更多的是“淘金热”的影响,他的很多作品都表现了美国西部的方言和风土人情。比如当时的加利福尼亚洲,做每件事情都要通过打赌来决定的,人们简直就像是《跳蛙》(卡拉维拉斯县位于加利福尼亚洲境内)中嗜赌成性的斯迈雷,为打赌甘愿跟着屎壳郎走到墨西哥去看个究竟。虽然故事情节描写有些夸张,但是多少也反映出了西部人的性格。一群群的移民来到 西部边疆地区,生存竞争残酷,欺骗的机会增多,这样的现实生活自然而然地反映在幽默家的故事中。“人们把欺骗的丑恶编入笑话,甚至认为欺骗非常好玩。幽默减轻了欺骗的丑恶,就像月光把西部城镇横七竖八的街道美化了一样。”马克·吐温正是从这样的行列中崛起,《跳蛙》中的欺骗、噱头、刻意拼错的字,都是模仿那些诙谐作家加工而成的。
欺骗的手法并不是西部所特有的,而是由当时整个美国社会环境决定的。“西部”幽默的某些特色,在新英格兰和“南方”幽默中也可以找到。内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在动荡中快速发展,工业革命浪潮中科技的进步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美国梦的实现。同时,投机、债券又使一个个美国梦一夜之间化为乌有。马克·吐温本人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出生于一个南部乡村子女众多的贫困家庭,为了谋生先后做过印刷学徒、撰稿人、领航员、士兵、挖矿工、记者等多个职业。靠畅销书和演讲的收入迅速致富,并在哈特福德修造了一所豪华的住宅。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时,由于经济危机和投资的失误,短短数年间又一贫如洗,晚年不得不背井离乡,旅居海外,靠演讲才还清债务。欺骗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正如《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1988)中说的,“欺骗、诡计、噱头、恶作剧都是在投机和破产基础上形成的喜剧形式”。人们不断被起伏不定的现实生活玩弄,如果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是欺骗,用幽默缓解当前生活的压力,大笑和嘲讽之后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马克·吐温美国式的幽默,还离不开不协调、夸张、方言、停顿等其他重要的表现方法。这里,我们讨论的只是欺骗这一种。与其说它属于马克·吐温,倒不如说是属于美国文学更为准确。自爱默生提出超验主义之后,这种土生土长的方法,再一次证明美国本土文学摆脱了欧洲传统,逐渐取得独立。
参考文献:
[1]Peter Messent.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Mark Twai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3.
[2]M.H.Abrams.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331.
[3]马库斯·坎利夫.美国的文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142-163.
[4]Emery Elliott.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
[5]马克·吐温自传[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