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最具魅力的景观大道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lgx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转山》出品方发起的“一起去西藏,重走转山路”活动,9月18日从丽江出发,在十天时间里完成了从丽江到拉萨的行程。此次旅程共有六位主角,除了电影主演李晓川和李桃外,还有四名带着不同目的和愿望走上这条路的普通人。他们是:徐亚军——渴望在西藏留下影像并走向世界的癌症患者,大雨——80后女孩,热爱骑行迷恋户外的穷游族,王冠中——一直被困城市、无法走出去的都市宅男,王芳——带着愧疚和决心去拉萨的还愿者。随着他们的脚步行走中国西南最具魅力的自然、人文景观大道,是一场关于电影主义的旅行,却又不完全如此。
  
  D1 丽江,没有仪式的集结与出发
  
  丽江,一座“精彩纷呈”的城市,一个让背包客推崇不已的旅行高烧之地,一座令都市“小资”和“白领”亢奋有加的休闲、度假天堂。
  9月17日晚十点抵达丽江,迎接我到来的,是一场大酒。在此之前,转山第—小分队已在晚八点左右到达,虽然人数还不多。
  席间,大家都兴致很高,全程参与了电影拍摄的制片赵明,还有当时的司机阿福都“忆苦思甜”,回忆了拍摄时的点点滴滴:比如当时在盐井拍完戏,要送女一号李桃到香格里拉,但是车队已经三天加不上油了,最后只能从所有车里匀出一点油来,供一辆车连夜开往香格里拉,另外两辆车则开到400公里以外的地方运油回去。
  为了如实记录从丽江到拉萨的行程,也是为了完成很多人的梦想,电影拍摄期间,每个人都很不容易,路上不仅海拔高、住宿条件差,而且吃的也是非常艰苦。导演杜家毅曾经很严肃地把制片赵明叫进房间谈话,说:“我要跟你商量件事,我们能吃顿红烧肉吗?”“这个真没有!”“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这个可以有!”……
  大家都说,拍这部电影,剧组100多号人,很多人都做好了就撂在这条路上的准备,所以这是一部倾注了很多人心血和灵魂的电影。
  9月18日,丽江云遮雾罩,对丽江来说再熟稔不过的玉龙雪山并没显露出来,但毫不妨碍这里如织游人的热情。午间,从丽江机场陆续迎来了徐亚军、大雨、王冠中、王芳四人,他们将与电影《转山》的两位主角:晓川、李桃一起出发,他们要重走转山路,一起去西藏。
  在第一天,真正经历了一场寻找的,是晓川和徐亚军。
  徐亚军,这个来自东北的汉子,在今年年中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之后,并没有接受治疗,而是选择了旅行来与命运抗争。这让晓川想起了自己在丽江曾经有过一面之缘的美国老人,他也是癌症患者,同样选择了旅行而不是留在医院,他在行走世界很多地方之后,最终留在了丽江,并且打破了医学预言,三十年来生活的很好。于是,晓川决定在即将离开丽江的这个夜晚带着徐亚军去寻找这位美国老人。他们转遍了古城新城的各个角落,用尽一切朋友告知可能的线索,一直到夜里2点,两人还在丽江的街头,虽然最后没有能够找到。但寻找的过程和这个故事本身,已经带给了老徐不一样的心理冲击和思考。很多时候,寻找并不一定非有一个结果,而过程才是其意义,正如这次转山之旅。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也叫大研镇、大研古城),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至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自明朝时,丽江古城称“大研厢”,因其居丽江坝中心,四面青山环绕,一片碧野之间绿水萦回,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而得名。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成功,填补了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合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距丽江古城15公里,以险、奇、美、秀著称于世,气势磅礴,玲珑秀丽。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是世界上北半球纬度最低、海拔最高的山峰。呈南北走向,东西宽约13公里,南北长约35公里,与哈巴雪山对峙,汹涌澎湃的金沙江奔腾其间。玉龙雪山在纳西语中被称为“波石欧鲁”,意为白沙的银色山岩。又因玉龙雪山的岩性主要为石灰岩与玄武岩,黑白分明,故又称为“黑白雪山”。
  玉龙雪山是纳西族及丽江各民族心目中一座神圣的山,纳西族的保护神“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至今丽江还举行每年一度盛大的“三朵节”。唐朝南诏国异牟寻时代,南诏国主异牟寻封岳拜山,曾封赠玉龙雪山为北岳,至今白沙村北北岳庙尚存,仍然庭院幽深,佛面生辉。拜山朝圣者不绝于途。元代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到丽江时,曾封玉龙雪山为“大圣雪石北岳安邦景帝”,玉龙雪山凭其迷人的景观、神秘的传说和至今尚是无人征服的处女峰而令人心驰神往。
  
  拉市海
  拉市海位于丽江县城西面10公里处的拉市坝中部,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自然保护区。“拉市”为古纳西语译名,“拉”为荒坝,“市”为新,意为新的荒坝。
  拉市海湖面海拔2437米,为断层构造湖,同时又受石灰岩溶蚀构造作用而成。人湖地表水源有南侧的清水河和北侧的美泉河。过去,湖面季节变化显著,雨季水位高,最大蓄水量1.8亿立方米,水面9平方公里,水深可达9米;干季水位下降,甚至干涸。80年代以来,先后兴修水利,在落水洞前筑起了一个高大的堤坝,海水再也无法随意流去,而是从海东黄山哨打通的输水隧道流入丽江城区。拉市海由季节湖变成了保持一定水位的高原湖泊,如镜的湖面倒映着玉龙雪山,越冬水鸟安然栖息,或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构成高原湿地特有的气息。
  拉市海湿地共有鸟类5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鸟类有3万只左右,其中特有珍稀濒危鸟类9种,包括青藏高原特有鸟类斑头雁,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黑颈鹤、黑鹤等。是候鸟的栖息乐园。
  
  D2 丽江到香格里拉,路遇骑行者
  
  9月19日,6点多,丽江的天还没有完全亮起来,车队已经集结完毕,正式上路了。这天的目的地是香格里拉。今天重走转山路有三个重要的地方:让剧组虚惊一场的长江第一湾,在电影中制造出邮局的街边小摊,还有藏在大山深处的美丽木屋。
  走到石鼓镇长江第一湾的时候,晓川立刻拿出了去年在这个地方拍摄的一张照片,那时的他刚刚进组两个星期,皮肤已经黝黑。他说,要在同一个地点再拍一 张照片,看看自己的变化。
  就在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被说起,拍摄时导演杜家毅差点在这里丢了!当时,为了拍摄第一湾的壮美景色,杜导带队扛着设备到对面山上取景。走着走着,杜导居然不见了,这可吓坏了剧组。还好最终只是虚惊一场,杜导只是走散,后来还是和大部队会合了。
  从石鼓镇返回214国道,玉龙雪山露出_了—顶点山尖。车队在一个路边市场的时候,晓川忙着给其他几位讲解这就是电影中的一个邮局。市场是怎么变邮局的呢?原来片中有一场需要邮局的戏,可是这里附近没有邮局,怎么办呢,剧组突发奇想把一个水果摊改成了邮局,还让当地的村长扮演邮局工作人员,究竟水果摊版的邮局是什么样的,你在影片中就能看到了。
  在前往香格里拉的路上,非常巧,遇到了三位非常年轻的骑行者,他们是来自深圳的张金光、许波杰和钟峰,他们8月22日从深圳出发,9月19日走到了丽江到香格里拉的路上,他们接下来要一直骑到拉萨,还要骑到珠峰大本营,再骑行青藏线到青海,再从那里回广州,预计整个骑行将持续半年。三个年轻人,三辆载满行李和一路风尘的单车,三颗热爱生活的心,三段虽然年轻但已经足够精彩的人生。他们一路省吃俭用,三人每天平均费用是150块钱,不能在物质上享受旅程,但一定在精神上极致地享受了旅程。
  同样喜欢骑行,骑过滇线藏的大雨一看到三个人就激动了,赶紧拿来自己携带的零食塞给三个小伙子,说自己骑过这条路,知道在路上的馋和饥饿。
  晓川提议让自己和大雨与三位年轻人_起骑行一段。没想到,骑了一段距离之后,大雨碰到麻烦掉队了,因为车胎爆了。于是,五人合力检查车胎,并由三位年轻人替大雨出色地补好了前胎。其实作为骑行者,路上要遇到的复杂情况太多,面临的艰难也远不止这些,所以,我们要向他们致敬。
  电影《转山》中有很多反映藏人生活的场景,车到香格里拉后,重走转山路的各位要去山中的牧民家拜访。晓川在屋外的草地上很详细地给大家讲解当时他和书豪在这里拍摄的每一个位置,每一个物件,每一个细节,如此深刻的记忆一定要有触动心灵的感受吧。老徐、李桃、大雨、王冠中和王芳踏着独木桥进入这个彷如世外桃源的地方,也都对人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思考。
  
  长江第一湾
  长江第一湾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南部沙松碧村与丽江市石鼓镇之间。万里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与澜沧江、怒江一起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形成了“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到了香格里拉县的沙松碧村,突然来了个100多度的急转弯,转向东北,形成了罕见的“V”字形大弯,“江流到此成逆转,奔人中原壮大观”,人们称这天下奇观为“长江第一湾”。
  长江第一湾石鼓渡口江面宽阔,水势缓和,适于摆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在此“五月渡泸”(金沙江古称泸水);公元1253年,忽必烈又在此“革囊渡江”。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肖克率领下,从这里渡江,北上抗日。解放后,在石鼓碑背后的高坡上,建起了红军“长征渡口纪念碑”,碑高8.1米,气势雄伟,庄严肃穆,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前的牌楼是红军渡江纪念室,室内陈列着红二方面军长征时的文物。
  石鼓一带不仅人文荟萃,而且风光秀丽,物产丰富,素有高原“小江南”之誉。这里江流平缓,河谷开阔,梯田层层,春天桃红李白,麦浪翻碧,油菜泛金,秋天稻谷飘香,瓜果满园,与村落瓦台相映成趣。
  
  虎跳峡
  虎跳峡位于香格里拉东南部,距中甸105公里,距长江第一湾35公里,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以奇险雄壮著称于世。虎跳峡全长16公里,分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迂迥道路25公里,东面为玉龙雪山,西面为哈巴雪山,峡谷垂直高差3790米,江流最窄处,仅约30余米。峡内礁石林立,有险滩21处,高达10来米的跌坎7处,瀑布10条。
  上虎跳是峡谷中最窄的一段,离公路边的虎跳峡镇9公里,其江心雄踞一块巨石,横卧中流,如一道跌瀑高坎陡立眼前,把激流一分为二,惊涛震天。传说曾有猛虎借江心这块巨石,从玉龙雪山一侧,一跃而跳到哈巴雪山,故此石取名虎跳石。中虎跳离上虎跳5公里,江面落差甚大,“满天星”礁石区是这里最险的地方。百米峡谷中,礁石林立,水流湍急,惊涛拍岸。从中虎跳过险境“滑石板”,即到下虎跳。下虎跳有纵深1公里的巨大深壑,这里接近虎跳峡的出口处,是欣赏虎跳峡最好的地方。
  
  独克宗
  “独克宗”,香格里拉古城的初始叫法,是中国保存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而且是茶马古道的枢纽。历史上,中甸—直是云南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地。中甸即建塘,相传与四川的理塘、巴塘一起,同为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千百年来,这里既有过兵戎相争的硝烟,又有过“茶马互市”的喧哗。这里是雪域藏乡和滇域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汉藏友谊的桥梁,滇藏川“大三角”的纽带。
  唐代,滇西北(包括迪庆地区)为吐蕃王朝所属之地。唐676-679年,吐蕃在维西其宗没神川都督府,在今大龟山建立官寨,垒石为城,城名“独克宗”,即历史上著名的“铁桥东城”。“独克宗”藏语意为白色石头城,寓意月光城。明代,中甸两次被丽江木氏土司占领,木氏土司在大龟山建“香各瓦”寨,藏语石山寨,其地即是原来的大龟山“独克宗”。后又在奶子河畔建“大年玉瓦”寨,藏语名为“尼旺宗”,意即日光城。两寨遥相呼应,构成中甸历史上著名的“香各尼洼”,即藏区有名的“日月城”。
  整个古城依山势而建,路面起伏不平,那是一些岁月久远的旧石头就着自然地势铺成的,至今,石板路上还留着深深的马蹄印,那是当年的马帮给时间留下的信物。
  
  噶丹·松赞林寺
  由中甸县城向北5公里,佛屏山前,一组庄严、肃穆的庞大建筑群依山而立,这里就是清朝康熙皇帝和五世达赖喇嘛所敕建的藏区十三林之一,云南藏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藏区格鲁教派最负盛名的大寺——噶丹·松赞林寺。因其外观布局酷似布达拉宫,所以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清雍正时又赐名“归化寺”。噶丹·松赞林寺在云南迪庆,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在整个藏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记载,这松赞林寺与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还有着一段深厚的“法缘”。六世达赖喇嘛圆寂后,拉萨三大寺祈求占卜认定的转世灵童(即后来的七世达赖喇嘛)遭到蒙古和硕特部藏王拉藏汗的破害,于是灵童被僧人们护送至松赞林寺避难。灵童将牛奶奉于水源程序,祈祷此水成为乳汗以养育众生,此水由此成为“奶子河”。
  与藏传佛教建筑样式相同,松赞林寺的扎仓、吉康两座住殿高高矗立在中央,八大康参、僧台等建筑簇拥拱卫,高矮错落,层层递进,立体轮廓分明,充分衬托出了主体建筑的高大雄伟。主建筑扎仓,藏语意为僧院,是僧众学习经典、修研教义的地方。后殿 供有宗喀巴、弥勒佛、七世达赖喇嘛铜佛,高三丈有余,直通上层。中层有拉康八间,分别为诸神殿、护法殿、堪布室、静室、膳室等。前楼客厅供贵宾宴会及观赏“羌姆”(面具)舞时使用。顶层正楼设精合佛堂,供奉五世达赖喇嘛、七世达赖喇嘛佛像,以及贝叶经卷、唐卡、传世法器等。佛堂正南为高耸的钟鼓楼,清晨、正午、黄昏击鼓报时,声闻十里。
  
  D3 梅里,面对雪神的仪仗
  
  9月20日,依然沿着电影《转山》拍摄的路程前行,这一段路不好走,不仅是颠簸,而且都是弯道,还不停上山下山上山下山。
  走到纳帕海的时候大家很兴奋,因为风景很美。晓川则对湖岸的公路比较兴奋,因为书豪曾经在这里骑的很绝望,去年拍摄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晓川把当时的场景讲给大家听,大家都很想能够在这里骑行一段。
  转山之路不易,在前往金沙江的路上,我们又碰到了两次汽车的小事故,午饭也是吃的简单的干粮。经过奔子栏后到德钦,连续看到了两座雪山:白马雪山和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很难一见真容,晓川和李桃都对梅里雪山特别有感情。晓川在电影里面对雪山脱掉了上衣,是他自己设计的一场戏,让导演叫绝,也成了片中一个经典动人的镜头。李桃则是因为上次来的时候没有看见梅里真颜,很遗憾。
  当车队驶入可观看梅里雪山的山口时,大家都惊呼起来,因为梅里主峰卡瓦博格非常清晰地屹立在了大家眼前,开车的藏族司机师傅们也特别开心。
  关于梅里雪山的名字,1908年法国人马杰尔-戴维斯在《云南》一书中首次使用“梅里雪山”的称呼。但实际上梅里雪山所指的并不是卡瓦格博所在的太子十三峰,而是指在太子雪山北面的一座小山脉。那座小山脉在当地被称作梅里雪山,因此山脚下的一处村庄也被称为梅丽水(或梅里石),真正的梅里雪山主峰叫做说拉曾归面布,海拔5229米。这个“错误”主要源于我国六七十年代的全国大地测量。当年一支测量队到了德钦,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误把卡瓦格博所在的太子雪山记作了梅里雪山,并在成图后如此标注出来。从此,太子雪山就成了梅里雪山,这个名字也彻底流传开来了。
  这是雪神的仪仗。庞大的梅里雪山群,她由南向北,13座雪山一字排开,几乎每座都有其化身的山神与之相对应,山峰的名称都以山神命名。山神的容貌、性格、气质等特点一定程度上是山峰的地貌及气候等地理特征的写照。
  著名的缅茨姆,是一座美女峰,山形俊秀婀娜,位于主峰卡瓦格博峰南侧,与之遥相辉映,峰顶海拔高达6054.6米,范围30平方公里,积雪终年不化。
  而梅里的主峰卡瓦格博,藏语意为“雪山之神”,也叫太子雪山。在藏传佛教的传说中,卡瓦格博是位九头十八臂的煞神,后被莲花生大师教化,改邪归正,从此皈依佛门,做了千佛之子格萨尔王麾下一员彪悍的神将,位居藏区八大圣山之首,迄今为止,仍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
  雪山向人呈现着一种宁静、凝结其内的心理力量。白雪柔和地覆盖在锯齿般的岩石山颠上,显得壮丽纯洁,吸引不同背景、不同文化观念的人前来观看、拍照,或者顶礼膜拜。大家设法以不同的方式融入它所显现的那种力量当中。对于大部人来说,来到香格里拉,来到德钦,旅行的最亮点就是来观看这座平时拒绝人观望的雪峰。
  而在当地的藏族人心目中,梅里雪山是他们的保护神,所以长年被浓雾笼罩,只有极虔诚幸运的人,偶尔才能看到隐藏在云雾背后的真实面目。每一年,很多藏族人都会花很长的时间围绕着这座雪山朝圣。他们从遥远的地方,磕着等身长头一路拜谒而来;或是围绕着庞大的梅里雪山群那漫长的转山路转山。他们不停转动着手里的经轮,嘴里念诵起一段又一段的经文。
  藏区流传的《指南经》有载:“卡瓦格博外形如八座佛光赫弈的佛塔,内似千佛簇拥集会诵经,具佛缘的千佛聚于顶上,成千上万个勇猛空行盘旋于四方。这神奇而令人向往的吉祥圣地,有缘人拜祭时,会出现无限奇迹。带罪身朝拜,则殊难酬己愿……”
  《指南经》对梅里雪山的外转路线沿途所有景物,皆依佛教的内容做出了指引和解说,因此,所有景物都成了佛的印迹灵物。甚至还有这样的传说:登上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便可在东南方向的五彩云层之中看到卡瓦格博的身影。可见梅里雪山其颠之高,其辉之远。
  艰辛卓绝的转山活动,是藏族人向雪山朝觐的最高礼仪。那些虔诚的朝圣者,面对圣洁而纯粹的雪山,艰难前行,一路上用身体和信念丈量前路,将自己匍匐在雪山的面前,意味着将自己的灵魂在雪山大神的面前剖开、清洗。那是他们毕生的信仰,因为按藏传佛教的说法,佛性有缘之人可以在转山与朝圣时得到如意妙果,护佑今生来世。
  当晚,车队停在最适合欣赏梅里十三峰的飞来寺,这里由一座寺庙发展起来,现在已成了朝圣的人和观光客们的必到之地。略有遗憾的是,当晚和第二天一早,由于云雾太大,未能见到日落和日出时日照金山的雪山圣景。
  
  纳帕海
  纳帕海位于中甸县城西北部,距县城8公里。海拔3266米,湖泊积水面积660平方公里。现在已成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31.25平方公里。
  由于保护区气候湿润,牧草生长比同类地区快,青翠的碧草,像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无穷无尽地铺展在大地上,几乎覆盖了天底下的一切。草原上的羊、牛、马有时各自成群,有时混杂交织,它们悠闲地吃着草,和辽阔的草原融为一体。西面的石卡、叶卡、辛雅拉三大雪山俏然挺立。雪山草原和牛羊组成了大西南的塞北风光,也使纳帕海草原从柔美中透出无限的生机。
  纳帕海是高原季节性湖沼。夏末秋初,雨水频降,湖面增大,秋末至次年夏秋,湖水下落。10月,秋风渐起,成群的黑颈鹤、斑头雁、白鹤、黄鸭、麻鸭如期而至,在湖边沼泽觅食、嬉戏。纳帕海是黑颈鹤最理想的栖息地。黑颈鹤为世界珍贵稀有鹤类之一,仅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除了黑颈鹤之外,这里还有省级保护动物灰雁、斑头雁和灰鹤及大量水禽,堪称飞禽的一个乐园。
  
  奔子栏和金沙江大拐弯
  奔子栏,藏语的意思是“美丽的沙坝”。奔子栏地处金沙江西岸,区位独特,奔子栏以上的金沙江怒涛滚滚,汹涌奔流,以下一段江面则豁然开阔,江水平静。奔子栏从古到今都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奔子栏渡口为滇藏“茶马古道”上有名的古渡口,也是“茶马古道”由滇西北进入西藏或四川的咽喉之地。从这儿往西北行即可进入西藏逆江北上,即是四川的德荣、巴塘;沿金沙江而下,就是维西、大理;往东南走,则是香格里拉县及丽江。汉族、藏族、纳西族等各民族文化,以及佛教、东巴教、自然崇拜、敬神活动等宗教内容的东西与民族习俗综合在一起,形成了茶马古道上文化的一大特色——多元文化的交融。这就是茶马古道的文化,也是小镇奔子栏的独特之处。
  从奔子栏盘山而上到一处观景台,可以看到江对岸的金沙江大拐弯(也称金沙江第一湾),金沙江大拐弯位于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的四川得荣县子庚乡境内。穿山越谷而来的金沙江,在即将冲出这川滇要塞之时,它 似乎想先舒缓—下长途奔波的疲劳,于是放慢脚步,围绕着金字塔般的日锥峰潇洒地画了一个马蹄形的大拐弯。其两壁危岩峭立,红色砂岩地层毕露,且受局部山谷气流影响,谷地气候燥热,林木稀芜,仅生长一些较耐旱的禾草与有刺小灌丛,呈现出类似荒漠的特殊自然景观。沿江边有一条从云南中甸(现香格里拉)通往川西南最小的县城——得茶县的公路。这一带也曾是滇茶入藏的“茶马古道”重要路段之一。近处有一渡口,1936年红军长征时即由此渡江入川。
  
  噶丹·东竹林寺
  东竹林寺位于德钦县奔子栏书松村东坡上,距中甸105公里的滇藏公路旁。东竹林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7)年,原名“冲冲措岗寺”,意为仙鹤湖畔之寺,初建为噶举派寺院。
  历史上,该寺曾被毁。1985年,在州、县人民政府的资助下重建东竹林寺,寺址由书松村驻地西南方约3公里的山腰迁至村南面。如今所能看见的是历时七年建成的新的噶丹·东竹林寺。新寺建筑井然有序,远远望去,藏式平顶房鳞次栉比,褐窗密布,宛若一座城镇。
  东竹林寺位居中央的大经堂为四层土木结构建筑,82根合抱大柱成网状密布,底层是全寺僧人诵经之处。正面供有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及其弟子达玛仁清和一世班禅克珠杰像(俗称“师徒三尊”),两侧是释迦牟尼、观世音、文殊、度母、普贤等佛和菩萨像。第二、三层分别为经堂、佛殿、以及堪布(主持)念经和起居的静室。各层内外都装潢富丽,彩绘纷呈,加上宗教艺术瑰宝——雕塑、唐卡、壁画的装点,更显得金碧辉煌,庄严肃穆。二层新塑的强巴佛高6.8米,头部直到第三层,脸形丰满,形象逼真。释迦牟尼佛殿的佛像高约105米,铜质镏金,佛冠及前胸镶满宝石,是拉萨色拉寺所赠。
  
  白马雪山
  白马雪山,亦称“白茫雪山”,藏语叫“坎日格布”,北面与西藏芒康县接壤,东面隔金沙江与四川甘孜州德荣县相望。西面隔着澜沧江与梅里雪山遥遥相望。白马雪山主峰海拔5430米,犹如一匹奔驰的白马,因而得名。
  开满高山杜鹃的白马雪山曾入围《中国国家地理》的“中国十大最美森林”。1986年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90000公顷,2000年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调整扩大,扩大后的保护区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德钦、维西两县九个乡(镇)。总面积为281640公顷,整个保护区海拔超过5000米的主峰有20座。白马雪山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山针叶林、山地植被垂直带自然景观和滇金丝猴。本区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星叶草、澜沧黄杉等十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滇金丝猴、云豹、小熊猫等30多种,有“寒温带高山动植物王国”之称。
  214国道穿过白马雪山,是云南省目前海拔最高的公路线段。在白马雪山上,共有三个较高的公路垭口,最高的垭口海拔高度达到了4292米,这个位置也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和香格里拉县的区界。但观赏白马雪山最好的位置,在两个位置稍低的垭口上。
  
  D4 盐井,正式进入西藏
  
  9月21日,一大早,等了很久,没能等来期待中的日照金山,也许是梅里雪山希望我们再来看她吧。于是,从德钦的飞来寺出发,沿着澜沧江奔向盐井。今天要离开云南境内,进入西藏境内,所有的人都有一点兴奋。但同样的,也意味着接下来的路程也将越来越有挑战性。总的来说,今天有三次泪水,也有一大惊喜。
  从飞来寺下山的路,沿着澜沧江一边折向梅里雪山脚下的明永村,一边折向西藏。虽然《转山》讲的是去拉萨路上的故事,但却有一场重要的戏是在去往明永的路上拍摄的,所以今天大家特地走过来,看看它。
  应该说,去明永的路异常险峻,选择这里作为一场重头戏的拍摄地,正是因为它的险峻。而重返故地,让制片赵明几近崩溃,泪洒当场。当时为了拍摄晓川骑车坠崖的场景,制片组经历了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付出。正当晓川带着大家寻找那个拍摄点的时候,赵明突然冲下悬崖,他就是在重演当时的一个场景。当时,晓川和书豪正在骑行,前面一个场工为了避免入画,直接冲下悬崖,跳在下一个斜坡上,其实这非常危险,—旦跌落,下面就是500米的几乎垂直的深渊。晓川为了拍摄这场戏,自己也模拟摔下去好几次,反复重拍这个场景。但其实更辛苦的是工作人员,天不亮就要坐着颠簸的中巴上山,搭景吊威亚躲避随时可能的落石,还要注意拦一些过路的车希望他们配合—下拍摄,甚至是作为替身随时演示摔下去的景象。
  重回这样的拍摄现场,让赵明忍不住激动流泪。也让参与其中的晓川和李桃,和没有参与电影拍摄的其他五人都红了眼眶。赵明说电影没有好坏,大家都是带着诚意参与《转山》的拍摄的,拍摄过程让他学会了更多的宽容,人生就像是转山,总是在不停地上山下山,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佛山乡,滇藏公路上属于云南省管辖的最后一个乡镇,大雨在这里哭了,因为她想起了自己去年骑行在这里时遇到的艰难经历。
  过滇藏界碑,不久便到达西藏盐井。中午,重走转山路的人员又来到了去年居Ⅱ组曾来过的卓玛家,吃佳加面。佳加面每碗只有一点,客人每吃一碗面,就在自己面前放一个石头,看看能吃多少碗,去年剧组来的时候,书豪的最高纪录是78碗,晓川是55碗,李桃是30碗,而剧组的记录是92碗。再次来到这里,大家也想在挑战—下记录。果然,王芳吃了46碗,谭超吃了88碗,也算打破了当年李桃和书豪的成绩了口正在一片欢乐中,《转山》入围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消息传来了,是这次唯—入围的华语影片,大家都兴奋不已。
  电影中,书豪和晓川就是在盐井和一位藏族阿佳相遇,后来还住到了她们家。当时电影的拍摄是在仁青家,仁青在电影中还是李桃扮演的阿佳的儿子。其实仁青是个女孩儿,这次重走转山路,李桃早早地就准备好了各种仁青喜欢的礼物,还特别换了一身藏族的民族服饰,因为她怕穿着普通衣服仁青认不出来。
  李桃在拍摄电影前曾经在仁青家住了一段时间,一直是穿着藏袍和仁青还有阿爸阿妈一起生活,感情特别好。刚到仁青家,就看到阿妈在喂猪,李桃立刻就哭了,冲过去抱住喊阿妈。阿妈很高兴,忙领着李桃上了楼,说阿爸和仁青都不在家,阿爸在中学工作呢,仁青在上学。
  因为时间太紧,李桃没有办法在仁青家多住几天,于是李桃决定去中学找阿爸,再去小学找仁青,一定都要再见见。李桃在中学里见到了阿爸,还是那么精神,说也想李桃了,说怎么都不多联系呢,要多回来看看,说仁青总是在想着她的妈妈,喜欢妈妈从北京寄来的礼物。
  告别阿爸,李桃来到了仁青读的小学,她在一年级一班,去年那段时间就是李桃天天送仁青上学的,所以她对这条路很熟悉,来到仁青的班门口,立刻发现了仁青,长高了,头发长了,也漂亮了。经过老师的同意,李桃抱着仁青到外面聊了一会。仁青说想妈妈了,李桃说妈妈马上就要走了,仁青说不对,没有车,妈妈不走。李桃说妈妈要走路走。仁青说那妈妈不去那么远了,不去北京。李桃说,是的,不去北京,要去拉萨,仁青 跟妈妈一起去吗。仁青默默地摇摇头,是啊,这里是仁青的家,仁青喜欢这里,也喜欢妈妈。质朴的双眼,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盐井盐田
  盐井自古就有产盐的历史,这被当地人看作是上天的馈赠,这是因为盐井所在的澜沧江边分布有许多地热泉,含有丰富的盐分。而盐田又成为这里独有的一道人造景观。所谓的盐田,其实是在汹涌澎湃的澜沧江边搭建的一些土木结构的平台。顺着盐田之间的小道下坡,盐水井就挖在江边。这儿的盐水井有的深近10米,工人们身背圆柱形的木桶,将卤水存储在盐田边的槽沟里,其他的工人将卤水从槽内舀出倒人盐田里。经过一天日头的暴晒和江风的吹拂,第二天,盐田里就会结晶出白色的盐粒了。
  盐井的盐田,被称为“阳光与风的作品”,仍完整保留着世界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更为神奇的是采用同一处的卤水源,相同的加工器材和同样的加工技艺,但在澜沧江两岸制成的盐却呈红、白两色。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3-5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这种看似神秘的现象源于澜沧江两岸土质的不同——江西的加达村使用红土铺盐田,而上、下盐井却用细沙或白土铺田。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得,量少,略贵。
  如今,盐巴仍是当地的藏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盐井每年产盐四千吨左右,一般的农户一年有四五千元的收入。因缺少耕地,灌溉困难,盐井人世代靠盐换取粮食,盐也就成为盐井人的命根子。
  
  盐井天主教堂
  盐井天主教堂是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位于芒康县纳西乡上盐井村,国道214公路旁,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
  盐井天主教堂是西方与藏族建筑艺术的罕见结合,其内部装饰是典型的哥特式高大拱顶,天花板上绘满了《圣经》题材的壁画,而外部则呈“梯”字形,是藏族民居常见式样,只有建筑外墙正中的大十字架提醒着人们这是一所教堂。天主教堂里极具中国特色和藏式风格,除了耶稣像、圣母像和一些装饰品外,还有传统的红灯笼和洁白的哈达。
  教堂所在地上盐井村不到一千个村民,是这座教堂主要的信仰人群。天主教1865年传到盐井,至今已有近一个半世纪了,自1865年至1949年历经17位外藉本堂神父。首次打开这种局面来到盐井传教的是邓德亮神父和比神父。两位传教士经过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来到现在盐井的根拉村,1865年从贡格喇嘛手中买下了上盐井的这块地皮,并盖起了教堂,有十五间的住宿。
  现在,上盐井村里新出生的小孩大都会被家长带到教堂,请神父取个“保罗”、“安妮”这样的“教名”,伴随他们终生,不再另取藏族名字。他们死后也是按照天主教的仪轨进行土葬。
  天主教给这一村庄带来不少异国风俗,而另—方面,和藏文化的长久融合又呈现出别样的意趣,当地不少青年男女在恋爱的时候,分别信仰佛教或天主教,家人也不会阻止他们结合。婚后,二人还是各信各的宗教,耶稣和释迦牟尼像可以共处一室。出生的孩子信仰什么,则看孩子本人的意愿。
  盐井被一条沟划分为上、下盐井。下盐井多为外来的纳西人,却信藏传佛教,和藏族没有太大区别。而住在上盐井的虽都为土生土长的藏族,80%却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藏式白塔与天主教堂遥遥相望,讲述着不同语言的民族和睦相处。
  
  曲孜卡温泉
  曲孜卡,位于离盐井纳西乡10公里处的澜沧江西岸。“曲孜卡”藏语意为“温泉成群的地方”。曲孜卡地处澜沧江峡谷地带,海拔只有2200多米,汹涌澎湃的澜沧江水,经过千回百折,从北向南纵穿而出,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充满着野性与粗犷,周围是康区才独有的藏族田园风光,气牡中有幽雅,澎湃中有清新,给人于一种大自然的雄壮气魄或回归田园的温馨的感觉。
  关于曲孜卡温泉,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曲孜卡温泉背面是当地很有名的达美拥雪山。传说达美拥雪山是梅里雪山的第三个女儿。在很久很久以前她来到盐井时,盐井正疫病流行,横尸荒野,民不聊生。仙女看到,怜悯之心油然而起,点洞取水,以泪调温,根治百病,造福众生。于是,百姓沐浴,治愈了疫病。从此,当地群众视这温泉为神泉,称其为上帝赐给的甘露,喝了这泉水,可以消灾祛病,沐浴可净化心灵、延年益寿。美丽的达美拥由于参与了凡人琐事,违犯了天规,化生为一座雪山屹立于曲孜卡背后,永远凝视着黎民百姓。当地群众也把达美拥雪山尊称为神女峰,永远供奉起来。
  现在芒康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曲孜卡基础实施的不断建设,曲孜卡已经成为“回归自然”的理想“世外桃源”。
  
  D5 在海拔5008米东达拉山口徒步
  
  9月22日,一天基本在路上。早上,我们翻过红拉山口后抵达芒康,结束了滇藏公路和214国道上的行程,从芒康开始进入川藏公路南线和318国道。从这里,我们又要接连翻越拉乌山、觉巴山(又称脚巴山)和东达山三座大山。
  中午,队伍到达东达山4180米的一处空地,大家依旧是干粮简餐,因为接下来是这次重走转山路的第一次徒步,大家将从海拔4180米处走到东达山口的5008米处,全长近八公里。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兴奋,说说笑笑就出发了,兴致盎然。晓川、老徐、王冠中和捡来的谭超四个男生走在前面,而李桃、大雨和王芳基本也是紧随其后。这时候,阳光灿烂,天气还稍显有些热。
  走了一段之后,大家的步速、身体状况都不太一样,慢慢地队伍开始有了分化,但是大家都还是很努力地要完成这段行走。这时候,天也开始下雨,气温骤降。先是老徐感到身体不适,上了车,接着王芳也退出了这段行程。接下来的几位,冠中、晓川和谭超开始加快步伐,李桃和大雨在后面拉开了距离。
  冠中越走越快,晓川和谭超也在加大步伐。
  西藏的天气确实多变,阵雨之间偶尔放晴,没想到最后竟然又开始下起了小雪和冰雹,大雨也没有办法继续了,李桃开始停停走走享受旅程。
  冠中第一个到达5008米的垭口,小雪开始落下不久,晓川也到达了,随后谭超也到了。但接下来,冰雹就噼里啪啦开始落下了’打在身上生疼。
  这个时候,李桃还在路上,冰雹打在身上虽然很疼,但李桃却高兴地唱起了歌,是《拯救》。最后,六个人都在垭口会合了,带着不一样的过程,不一样的心情和不一样的感悟。
  一天下来,对每个人来说都很特别,因为他们通过身体力行的行走,体会到了行走的力量,也是生活的力量。
  
  红拉山
  红拉山保护区距芒康县城60公里处,1985年确定为自然保护区,1987年至1988年经西藏自治区珍惜野生动物考察队考察,确认为当地百姓称之为“准察”的滇金丝猴是世界濒临灭绝物类,1992年被西藏列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11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整个自然保护区以红拉山为主,宽30公里,长80公里,森林覆盖面积达70%-80%,芒康境内现有滇 金丝猴570~580只,每群在100只左右。红拉山立体气候明显,分布着高山栋、高山柳、红柳、白柳、山杨、高山松、卡杉、红豆杉、云松等珍贵林木。
  保护区内山林植被保存较好,除阳坡有较大面积高山栎灌以外,阴坡及众多支沟中都生长着原始的云杉和冷杉林,并混生有落叶松与大叶杜鹃。由于这一带地形复杂,海拔高度差异明显,山高、谷深、水急,自然景色呈明显的垂直地带规律。从海拔2300米至4448米,沿214国道线,可饱览“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自然景观。
  
  D6 怒江七十二道拐骑行接力
  
  9月23日,今天从左贡经邦达、八宿到然乌。在电影《转山》里,书豪曾只身面对一段很有挑觇陛的路——一怒江七十二道拐,所谓的七十二道拐是指318国道从业拉山口往怒江边上的一段连续急拐弯下山的路,当地也有说九十九道弯,意指拐弯之多。
  今天,重走转山路的队伍要在这里完成一次接力骑行,体验七十二道拐的惊险与刺激。六位被分成了三组,大雨和冠中是第一组,老徐和晓川是第二组,李桃和王芳则是第三组。
  大雨和冠中骑行了20公里,大雨讲述了自己骑行这段路的经历,冠中默默地听着,到了拐弯处则让大雨先行,然后自己享受加速度侧身急拐弯的快感。
  大雨曾在去年10月底骑过这段路。一般骑行者都是从丽江骑到拉萨,大雨则做个逆骑的女勇士,从拉萨到丽江,一共骑了20多天。当时她是一个人,在拉萨的青年旅馆花600块钱买了一辆二手车,就这么上路了口往拉萨方向,七十二道拐的难度在于险,而往丽江方向,更多的是辛苦,连续上坡爬行,需要非常大的体力。很多走滇藏、川藏的骑行者,到拉萨就把车卖了,并没有体验到向上爬七十二道拐的感觉。大雨既体验了上坡,又体验了下坡,也算是一种完满吧。
  晓川也爱骑行,骑过很多地方,认识了很多朋友。从认识了老徐开始,他一路上就在照顾这位身患癌症的兄弟。从第一天帮助老徐寻找美国老头开始,每一天的行程和活动中,他们俩一直同车,也基本一路同行,交换彼此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感想。
  开始骑行之后,晓川陪着老徐慢慢往前骑,没想到,骑着骑着老徐先加快了速度。两人聊了很多关于骑行的话题,老徐说以前自己都是在东北骑车,那种感觉和这里很不一样,特别是冬天,在冰雪面上骑行,其实很难前进。两人还约定,要一起到东北去骑行一次。
  最后,骑行的接力棒交给了李桃和王芳,王芳骑的比较慢,李桃在前面一边骑一边等。没想到,突然山里又下起了雨。昨天徒步时李桃就浑身湿透,今天又在骑行时碰到下雨,她自己也感叹是与水有缘啊。
  这一段骑行的时间不长,但是大家都很享受,因为《转山》的渊源,也是因为在骑行中能体会那种自己前进的快感。大雨被晒得鼻子红红的,她去年在七十二道拐附近的一个道班留了一个记号,今年她又去了,还做了一个新的记号。算是一种纪念吧。
  今天走到了这次重走转山路遇到的第三条江——怒江。午饭很特别,是在怒江边上的某中队食堂里吃的,大家都吃的光光的,一粒米一点菜都不剩,因为这里其实生活并不容易,吃的一般是三天一运,所以大家都很珍惜,不希望有任何浪费。其实,不仅是在资源稀缺的地方,我们平时也应该珍惜和节约,不浪费,这也是转山之行带给我们的进步吧。
  
  邦达草原
  318国道出左贡,经由以拥有众多美女而著称的田妥,穿出玉曲河谷,—下子就迷失在茫无边际的邦达大草坝里。那是一片片苍茫起伏、雄浑辽阔的原野。藏族民众将这片原野称为邦达。
  地处昌都地区三江流域之高山深谷中的邦达草原属水草丰美的高寒草原。怒江支流玉曲上游蜿蜒流淌其中,两岸广阔的低湿滩地上生长着茂密低矮的大蒿草、苔草之类的草甸植物,绿茵如毡,除成群牛羊在那里游荡觅食外,偶尔也会有一些藏原羚出没于其间。因位处西藏东部,降水稍多于西藏中西部地区,牧草生长状况较好,这里是西藏境内较为优良的天然草场,畜牧业比较发达。
  这里曾是过去著名的“茶马古道”必经之地,马帮们把它叫做500里长草坝。那是一片让人心醉也让人有些恐惧的大草原,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夏天草原上到处是沼泽地,到处流淌着雪山的融水和雨水。高原上的雨不下则已,一下就是瓢泼盆倾,昏天黑地,有时还夹着冰雹。雪山融水和雨水慢慢又汇聚成无数的小溪,最终流到玉曲里,这景象在无垠的草原上恰似一条条飘飞的丝带。遥远的地平线尽头,是一座连一座山势平缓而又变幻无常的山岗。
  
  怒江七十二拐
  怒江七十二拐位于邦达到左贡的路上,看路名就知,绝对是盖世天险。西藏早年被形容为“乱石纵横,人马路绝”;怒江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一个“怒”字,已知吉凶难料,何况要翻越海拔近五千米的业拉大山。难怪路口竖立警告牌:“您将翻越怒江山急弯地区,注意安全!”
  怒江,又称潞江,上游藏语叫“那曲河”,发源于那曲境内的唐古拉山脉吉热格帕峰南麓,是西藏第二条大河。它在索县荣布区热曲河口以下2公里处流入昌都地区,流经边坝、洛隆、八宿和左贡等县,在左贡县碧土西13公里处进入察隅县,然后入云南,出国境到缅甸,称萨尔温江。怒江在昌都地区长660公里,上段为以峡谷为主的窄峡相间河谷段,下段为深切峡谷段。
  七十二、九十九、一〇八这些数字,在中国常用来代表一些特殊意义。七十二拐应该也是象征,因为也有人称“怒江九十九道弯”、“怒江一〇八拐”,总之,就如一个博客作者写的:“反正是没完没了地盘旋,转得我头晕脑胀。路面很不好,在一个拐弯处摔得人仰车翻,肩膀胳膊摔伤了。”
  
  D7 D8 然乌休整,继续出发
  
  9月24,转山第七天,旅程过半,这中间有人高反,有人晕倒,有人被落下,有人受伤,各种状况。好几辆车也各自出了不同的问题。9月23日晚,大家一起走到了然乌。之前,每到一个地方,都只匆匆住一晚,为的是尽快完成转山之路。这天,队伍决定在然乌休整一天,再往拉萨进发。
  回首前六天,六位重走转山路的参与者,在冰雹中徒步过,在怒江七十二道拐上骑行过,捡过同伴,也闹过别扭,过程中有很多欢笑,也有很多泪水,很多思考。
  究竟,重走转山路是为了什么?
  对于晓川和李桃来说,重走转山路是回忆走过的路,也是完成去年未走完的路。
  对于老徐来说,转山路可能是他重新思考生命意义和生命方式的过程。
  对于大雨来说,转山路是她的骑行回忆,也是她的梦想。
  对于冠中来说,转山路是一次勇敢的改变和迈出,是对自己的突破。
  对于王芳来说,转山路是从未体验过的生活方式,是可能的坚持。
  在旅程过半的时候,李桃又为自己的转山之行找到了一个目标:把一路收集的陪伴她转山之路的珍贵哈达挂到大昭寺,她心中的圣地。
  带着种种思考,他们共同完成了一件事,也是《转山》剧组的一项委托。他们去了然乌镇中心小学探访去年12月在然乌湖拍摄时,从寻找藏族演员到藏语翻译,并在 零下30度的夜里协助剧组拍摄,给了剧组莫大支持的洛松罗布老师。王芳特别给孩子们带去了一箱笔记本和书作为礼物,大家还和孩子们一起跳舞。
  现在洛松老师—直关注《转山》的消息,他从网上得知电影入围东京电影节,很高兴地给予了祝福,而他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看到电影中的自己。
  25日,转山的队伍离开然乌,往林芝方向进发,沿途经过有美味羊汤的波密,随时可能塌方的通麦天险,还会路过鲁朗林海和南迦巴瓦峰观景台。
  果然,过通麦天险时,就有一辆车因为塌方被堵了两个多小时,幸运的是,没有人或车出现问题。
  到达林芝之后,下一站就会到达拉萨了,大家已经开始有了不合和伤感,因为即将到来的分别。但无论如何,这都应该会是一段永远留在心里,给过大家很多感动和坚持,有转山精神的灵魂之旅。
  
  然乌湖
  然乌湖位于昌都地区八宿县境内西南角,距离县城白马镇约90公里的然乌乡,面积为22平方公里,湖面的海拔高度为3850米。意为“山羊山麓湖”,传说中湖里有头水牛,湖岸有头黄牛,他们互相较量角力,死后化为大山,两山相夹的便是然乌湖。
  湖畔西南有岗日嘎布雪山,南有阿扎贡拉冰川,东北方向有伯舒拉岭。四周雪山的冰雪融水构成了然乌湖主要的补给水源,并使湖水向西倾泻形成西藏著名河流雅鲁藏布江重要支流帕隆藏布的上源之一。其形成是由于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处于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的对撞处。
  然乌湖的静和蓝是远近闻名的,湖中极少看到枯枝杂物,湖周景色各不相同。然乌湖的色彩非常丰富,草地、森林、秋叶以及白色的水禽和湖岸浅滩五颜六色的卵石,清新如镜面反映。
  沿帕隆藏布一路向西,离然乌镇十公里处有一村名“瓦村”。村里的房屋是典型的藏东南林区建筑,大量采用木材建造,连屋顶都是用木材铺就。晨昏时分,斜射的阳光下黑亮的木屋顶反射着光线,村落里弥漫着浓郁的藏家韵味,是摄影的好地方。
  
  来古冰川
  从然乌镇到来古村—直是沿着有“西天瑶池”之称的然乌湖岸边走,湖两岸的灌木丛叠加上白云蓝天,在湖水中反射成一幅幅涂抹浓彩的画面。
  围绕着来古村的多条冰川,在村子前形成了多个冰湖,因不同的冰川所在的地质和土壤成分不同,每一个冰湖都会反射出不同的颜色,有一个冰湖上还漂浮着大大小小的冰山,看上去真有点到了南极的感觉。冰川的未端与冰湖之间,断裂的冰川露出十数米高蓝幽幽的冰层。
  身在来古札你可以同时看到美西、亚隆、若骄、东嘎、雄加和牛马冰川,因为所有这些冰川都围绕着来古村,所以它们被人们统称为来古冰川。其中生成于岗日嘎布山东端长达12公里的亚隆冰川最为雄壮,它从海拔6000多米的主峰,一直延伸到海拔4000米左右的来古村边,黑白相间的“中碛”又为它在宏伟之中再添上几分美丽,在其它的冰川很难看得到。
  
  米堆冰川
  米堆冰川位于波密县玉普乡米美、米堆两村,距县城所在地扎木镇90多公里。米堆冰川主峰海拔6800米,雪线海拔只有4600米,末端只有2400米。米堆冰川由世界级的冰瀑布汇流而成,每条瀑布高800多米,宽1000多米,两条瀑布之间还分布着一片原始森林。冰川周边山花烂漫,林海葱茏舞银蛇。冰川下段已穿行于针阔叶混交林带,是西藏最主要的海洋型冰川、中国三大海洋冰川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
  米堆冰川所在的纬度为北纬29°,但冰川末端却比北纬近44。的天山博格达山的冰川还要低,这是我国现代冰川中较为特殊的现象,与喜马拉雅山东南段的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米堆冰川冰洁如玉、景色优美、形态各异、姿态迷人。是典型的现代季风型温性冰川。
  米堆冰川在米堆河的上游,米堆河是雅鲁藏布江下游的二级支流,它在川藏公路84公里道班处从帕隆藏布南岸汇入帕隆藏布。米堆冰川靠近川藏公路,规模大,进入方便,特征典型,类型齐全,是罕见的自然奇观。在这里冰川、湖泊、农田、村庄、森林等融会在一起,是一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是考察和旅游的绝好去处。
  
  波密
  波密位于西藏东部喜马拉雅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脉交汇地带,在川藏公路83与103道班之间。波密藏语为“波窝”,意为祖先。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上的波密曾长期脱离西藏地方政府管理,成为藏东南高度自治的一个独立王国。一部波密古代文明史,便是一部千年藏族部落史。特殊的历史经历就造就了波密既不同于康区、又异于工布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
  波密境内多冰川,其中卡钦、则普、若果等较为有名。卡钦冰川是我国最大的海洋型冰川,长约19公里,面积约为90平方公里,位于波密八盖乡境内。波密境内有易贡湖、古错湖等冰碛湖80多个,其中易贡湖名列藏东50多个淡水湖之首,面积22平方公里。此处,波密还有著名的岗乡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云杉高产林及其它珍稀植物和珍稀动物为目的,位于县城扎木以西22公里,保护区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24公里,总面积4600公顷。
  在波密松宗镇格尼村,可以看见两座雪山宋东巴热山和盔甲山,这两座雪山都是藏区出名的神山。宋东巴热神山,在传说中,为世界著名的十三大圣地之一。盔甲山是宋东巴热神山的主峰之一,原名宁波查日,其接近山顶部分由石板岩层构成,经风化形成金字塔一样的形状。每年夏秋季,积雪在石板崖上化掉一部分后,远远望去,像古代兵勇所披盔甲上的花纹,所以叫盔甲山。
  距波密县城扎木镇东28公里,会看到一座万丈悬崖。悬崖底下便是远近驰名的龙牙喊泉。游人至此,只要大声喊“请放水!”或用石块敲击崖石,不一会儿,崖底的缝中就会涌出涓涓细流。喊一次水,流水时间大约持续40分钟左右。据说,喊泉水具有治疗胃病、肠炎、小儿软骨症、牙痛、风湿关节炎等功效。长期以来,不仅常有康区藏族群众到此来喊水,而且也有藏药厂至此取水运回制药。
  
  通麦天险
  通麦本是个气候宜人的地方,海拔只1800多米,属峡谷地段,丰富的雨水常将谷地两侧的山石冲垮,因此通麦前10公里的帕隆藏布沿江公路,成了川藏线上闻名的天险,是川藏线上最险峻的一段公路,也是泥石流最严重和规模最大的一段,紧临排龙天险。
  “车过帕隆道,险处不许看”,这段仅长10公里的帕隆藏布峡谷道,过去通常需要走3个多小时才能通过。帕隆藏布江从通麦流过,与雅鲁藏布交汇之处就是著名的马蹄形大拐弯的弧顶处。
  天险一带,公路在此凿石穿崖,临江傍崖,极为险要,同时地表层极为疏松,沿途泥石流、滑坡和塌方肆虐,路面疮痍满目,川藏公路在此就像开山巨斧刚刚在江边乱砸出的作品,到处裸露着新鲜粗砺的断崖,雨季时常不能通行。临时修复的栈道有时是用木桩层层叠起再临时填土而成,狭窄而又向外倾斜的栈道上,还兼有上下陡坡和急弯。
  正如网上对通麦天险的描述:“通麦天险又被叫做 通麦坟场,是川藏线上泥石流、滑坡最多的一段,全长约14公里,若在雨季,走这段路可算得上是走在生死线上”。不过,随着近些年的不断修缮,“天险”的路状已大有改观。
  
  鲁朗林海
  鲁朗林海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鲁朗镇境内,距八一镇80公里左右的川藏路上,座落在深山老林之中,素有“西藏江南”美称。“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是龙王爷居住的地方,也是“叫人不想家”的地方。区内树满青山、河流纵横,有规模巨大、终年碧绿苍翠、林木葱茏的原始森林和漫山遍野的杜鹃花。
  鲁朗海拔3700米,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甸狭长地带,长约15公里,平均宽约1公里。两侧青山由低往高分别由灌木丛和茂密的云杉和松树组成“鲁朗林海”;中间是整齐划一的草甸,犹如人工整治一般;草甸中,溪流蜿蜒,泉水潺潺,草坪上报春花、紫苑花、草梅花、马先蒿花等成千上万种野花怒放盛开,颇具林区特色的木篱笆、木板屋、木头桥及农牧民的村寨星落棋布、错落有秩,勾画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山居图”。
  鲁朗林海云蒸霞蔚、大气磅礴、风光优美,远处的雪山、冰川,与近处的原始森林、村落、河流交相辉映。鲁朗林海的树木以青冈为主,林中有大量鸟类栖息,色季拉山的杜鹊花海也为林芝著名景观。每年4月中旬到6月初,这里是杜鹃花的季节,各色杜鹃尽情绽放,是一片鸟语花香、神仙居住的地方。
  
  南迦巴瓦和加拉白垒
  被评为中国最美雪山的南迦巴瓦峰是林芝地区最高的山,海拔7782米,高度排在世界最高峰行列的第15位,但它前面的14座高山全是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因此南迦巴瓦峰是7000米级山峰中的最高峰。其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南迦巴瓦在藏浯中有多种解释,一为“雷电如火燃烧”,一为“直刺天空的长矛”。由于南峰所在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板块构造运动强烈,造成南峰地区山壁耸立,地震、雪崩不断,攀登难度极大,因而使南迦巴瓦峰曾很长时间以来成为未被人类登上的最高的一座“处女峰”,直到1992年10月30日方由中日联合登山队登顶成功。
  加拉白垒峰海拔7294米,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外侧,与南迦巴瓦峰隔江对峙,两峰仅距20公里。加拉白垒峰的走向为东西弧形排列,主脊线上向南侧、西北侧增生着数条支脊,多为陡壁悬崖。山谷中发育着数十条冰川。其顶部比较平展,常年被冰雪覆盖。
  观赏和拍摄南迦巴瓦峰的最佳季节在每年秋季。所谓秋高气爽,一般这个时候,空气澄净,拍摄到南迦巴瓦峰的机会大增。观赏和拍摄点有二,一个是在川藏公路上的色季拉山口,但因为距离过远,容易受色季拉山和南迦巴瓦峰各自局部天气环境的影响。另一个地方是在大峡谷内派镇附近的大渡卡村和直白村。
  
  D9 D10 错高村的下午与抵达拉萨
  
  9月26日,今天的行程比较简单,上午从林芝出发,中午就到达了巴松错。活动内容是徒步。进人巴松错国家森林公园,行车大约30公里,到达湖边,换乘船,大约40分钟后,到达了湖的另一岸。大家在湖边简单野餐,准备开始徒步。
  徒步基本沿着山间的小路走,这里有一个村子,叫做错高村,生活着大概五六十户人家。其实说是徒步,还有三匹马,大雨和王芳骑了马,其他人徒步。村子里的人都很热情,大家坐在路边聊家常,一位长者介绍说,村里有全藏区最高的经幡,高38米,还能看到一座雪山,是被称为“燃烧的火焰”的神山。于是,大家就循着神山和经幡去了。天气不错,神山得以见到。
  走回到湖边,村口有一户人家,院子里种满了各种颜色鲜艳的花,有被称为“张大人花”和“格桑花”的波斯菊,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种类,很美。主人邀请大家喝酥油茶,离开的时候,阿佳拉领着家里的小朋友来到湖边相送,船行很远,还在向众人挥手告别,让大家都很动容。
  9月27日,转山队伍从巴松错出发,下午过拉萨河,远远望见静静矗立在金色阳光中的布达拉。这一刻,拉萨,我心抵达。这一刻,拉萨,我身抵达。而对于所有参与了重走转山路的人而言,大家都历经了一次属于自己的朝圣之旅。
  
  巴松错
  巴松错又名错高湖,是西藏东部最大的堰塞湖之一,“错高”在藏语中意为绿色的水,湖面海拔3469米。湖形状如镶嵌在高峡深谷中的一轮新月,长约12公里,湖宽几百至数千米不等。最深处66多米。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
  巴松错湖水清澈见底,四周环绕的雪山倒映其中。沙鸥、白鹤浮游湖面,湖水透明可见游鱼如织,情趣怏然。每到春季,湖四周群花烂漫,雪峰阵列并倒影湖中,景色宜人至极。秋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天空碧蓝如洗,火红的枫叶折射灿烂的阳光,倒影在碧蓝的湖面,景色美不胜收。距岸边大约一百米处有一座小岛名为扎西岛,传说该岛是“空心岛”,即岛与湖底是不相连而漂浮在湖水上的。虽然只是个传说,却让人觉得蔚为神奇。
  小岛上有唐代的建筑“错宗工巴寺”,是西藏有名的红教宁玛派寺庙,建于唐代末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错宗寺为土木结构,上下两层,殿内主供莲花生、千手观音和金童玉女。寺南有一株桃和松的连理树,春天时,桃花与青松相映,煞是好看。
  
  尼洋河
  尼洋河发源于米拉山西侧的错木梁拉,由西向东流,在林芝县的则们附近汇入雅鲁藏布江,全长307.5公里。尼洋河在传说中是神山流出的悲伤的眼泪。该河两岸森林植被完好,河水清、含沙少,是工布人民的“母亲河”。
  中流砥柱位于川藏路上的尼洋河中游,山高沟深,河流湍急,江中一巨石兀然立于江中,背靠神佛山,相传这块巨石是工布地区的守护神——工尊德姆修炼时的座椅。尼洋河的源头是一条细流,它奔流向前,越流越急。到了中游以下,河面已越流越宽,水流也渐渐平缓了下来。这时的尼洋河已渐入佳境,河水中,可以看到对岸青山绿树的清晰倒影。天上的白云也到尼洋河里来游荡,它们在河里弄湿了衣衫,一件一件都挂到天上去晾晒。
  尼洋河风光带景区,起自达则村,止于米瑞德木寺,沿米瑞公路散布着无数的旖旎风光和历史遗迹。尼洋河沿途主要景点有德木寺、达则寺,两江交汇处还有苯日神泉、摩崖石刻、古藏医学院遗址等。
  
  米拉山口
  米拉山口即西藏米拉山的山口,是川藏公路到拉萨前所经过的最后一个高海拔的山口。地处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与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的分界上,也是拉萨——林芝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休憩之地。
  米拉山是雅鲁藏布江谷地东西两侧地貌、植被和气候的重要界山,不但是西北边的拉萨河水系与东南面的尼洋河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林芝地区海洋性气候与拉萨地区内陆性气候的自然分野,具有显著的地理分界意义,米拉山以西地区,气候干燥寒冷,而东部地区则是温暖潮湿,植被茂盛。
  米拉山口海拔5013米,站在山口,山风劲吹,蓝天白云下,五彩经幡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连地接天,将藏民们虔诚的愿望传达上苍神灵。山口处常年积雪,发育有远古时期冰川活动遗迹。
其他文献
“茶马古道”文物联展举行  由云南、四川、陕西、甘肃等8省区推出的“茶马古道”文物联展近日在拉萨举行。在为期3个月的时间里,近400件年代跨度5000余年的精品文物陆续亮相,这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茶马古道文物巡回展览。茶马古道是连接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在亚洲中部高原地带形成的完整交通网络。西藏作为茶马古道上重要的目的地和连接南亚的重要通道,在茶马古道的形成、发展、繁荣过程
简介 电影《天上的菊美》以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藏族基层干部菊美多吉的先进事迹为蓝本创作,由峨眉电影集团拍摄,阿旺仁青、江疏影、陈瑾、巴登等主演。主要讲述了四川省藏区的基层干部菊美多吉短暂但感人的一生。由于过分操劳,他患上了高血压等疾病,但并没耽误他为当地百姓服务,直至菊美在一次深入牧区的走访之后,因突发疾病,在睡梦中去世。  推荐 《天上的菊美》荣获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奖”
当年铁路只通到甘肃的柳园,其余路程全靠那种老式的大客走青藏公路。1976年全国200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藏,大都走的是这条路线。当终于到了“低”海拔地区,秋季的拉萨扑面而来:天空湛蓝,阳光灿烂,树叶金黄,一路饱受高山反应折磨的我们,兴奋极了:拉萨多么美好,可真繁华啊!  那一年正值十年动乱结束,所谓繁华也只相对于沿途的荒寂而言。城区范围不大,人也不多,几条不宽的街道上,只有人民路上的一家餐馆,物
20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5次探险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一个个数据令人瞠目结舌,中国科学院地理地貌学家杨逸畴的一生,就一直走在这样一条不合常规的路上。作为最早论证出雅鲁藏布大峡谷作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科学家,雅鲁藏布大峡谷可以说是杨逸畴一生中最重要的地方,也是他最为留恋的。2012年7月27日,杨逸畴病逝,在最后的弥留之际,他仍在病床上心念着青藏高原。很多人说,杨逸畴是为大峡谷而生,也
20世纪90年代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大力提倡下。一种具有有效调节内分泌、提高生育力,可药食同源的南美高原珍贵植物----玛卡MACA。自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之列入我国新资源食品目录后。悄然风靡在中国的上乘养生食品市场。  玛卡是一种独具高原特性的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MACA(我们音译为“玛卡”或“玛咖”),属木兰门-木兰纲-白花菜目-十字花科-独行菜族-家独行菜
目前羌塘已建立起以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保护管理体系。保护区成立20年以来,藏羚羊保护效果显著,种群数量逐步恢复,藏原羚、藏野驴、野牦牛、棕熊等物种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同时羌塘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新挑战——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随着保护区内人口与家畜数量的增加,以及与此相伴随的草场质量不断退化,人类活动不断向草原更深处扩张,人类与野生动物的交集不断扩大,导致人与野生动物之间资源竞争不断加剧、
正因为人迹罕至,内转也多了一份神秘。而当我一步步靠近神山,感受他的神奇和博大时,才发现绝对是一场震撼的朝圣之旅。内转路线不仅集中了堪称精华的宗教景观,丰富多变的山川地貌,极富挑战性的攀爬路线,更有触手可及的神山南壁那慑人心魄的威仪。  在塔尔钦时,我之所以选择了神山冈仁波齐的内转路线,是出于一种非常单纯的想法:努力走近并朝拜神山南壁。从圣湖玛旁雍措远眺冈仁波齐时,神山南壁那个巨大的万字符,仿佛是传
2010年1月5日,拉萨当地媒体登出“拉萨遭遇十年来极端寒冷天气”的消息,称“由于受到华北,东北等北部强冷空气影响,我市已经连续10余天最低气温在-10℃上下,这是拉萨地区近10年来不多见的极端寒冷天气情况。”消息援引拉萨市气象台预报员的说法,其实在2007年同期,拉萨地区也曾出现了最低气温在-10℃上下的寒冷天气,只不过当时这样的寒冷天气只持续了三四天,没有这次这么长。  冬天冷成了人们热议的话
“十二五”期间,西藏建成并陆续开馆的自然科学博物馆、西藏军区军史馆、牦牛博物馆、西藏唐卡艺术鉴定中心、墨脱莲花阁门珞文化历史博物馆、根敦群培纪念馆、古格藏经博物馆、昌都博物馆等一大批特色展馆。  西藏现有的展馆中,有专业正规的“国家队”,有援藏投资项目,有特色产业企业打造,有文化界人士推动,有艺术探索之路的“新星”筹办,还有痴迷文物收藏的农牧民。  到今年年底,西藏将实现地市有图书馆、群艺馆和博物
“燃烧的火炬”山峰,位于巴松错湖头的错高村  新错,是在巴松错里面的一个湖,巴松错的开发已经很多年,“东方瑞士”的名头叫得四方皆知。而新错,知道它的人还很少,想来需走路两小时以上才能抵达也阻挡了相当一部分景点游热衷者。但凡了解的人都会说:新错之美太值得去徒步露营。而且,这世上的路若都是平路,也根本不会体验到徒步那份先苦后甜的酣畅舒怀了。  “新”在藏语中是“木头、树”的意思,新错即指像一棵倒下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