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网络知识共享功能增强,电教媒体的广泛运用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学科,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运用多媒体,能将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融合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这些优势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喜爱,也为教师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开辟了古诗教学的新天地,使得古诗词教学锦上添花。
电教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传统教学手段,良好的学习情境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持续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正是教师所追求的。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课前,我就利用网络,查找了有关张继的资料,包括图片和文字介绍以及较好的朗诵音频资料,把它做成了课件。上课之前,我提前来到教室,打开课件,播放琵琶演奏的古典乐曲,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都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静静地欣赏着。铃声响了,我站在讲台前扫视了一下教室,只见同学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注视着我。此刻,我饱含激情地开始讲解:“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说起唐诗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古诗发展的最高峰。许多作品虽然距离现在已有千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经典作品中感受到中华文化那经久不衰的魅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唐诗并结识它的作者。”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兴趣盎然,个个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我。课上我用精练的语言,借助课件,和学生一起了解了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依据古诗本身所具有的凝练的特点,带领学生一起领略古典诗词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节课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营造着良好的学习情境,并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浓厚了,课堂的师生关系也就更融洽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中国人的含蓄,自古有之。古人往往会借助事或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诗就成了抒发诗人感情的一种方式。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如果能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变一些抽象的,或离学生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人、事或景为具体可见,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不一样了。例如积累诗词《望庐山瀑布》一诗,这是诗人李白描写自然景色的名篇,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我查找到了一段有关庐山瀑布的录像,并利用软件对它进行了有效的剪辑。教学时,我不但介绍了庐山的自然环境,还利用图片欣赏,让学生观看到了庐山的云雾缭绕。我让同学观看视频资料,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飞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致,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激发了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式的特殊性,具有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的时候,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我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再让学生听一段男播音员高峰配乐朗诵的音频,然后跟着录音练读,标出节奏与重读。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学习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听着雄浑的男中音,模仿着练读,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这时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是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讀成诵。
尽管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前,根据教案精心设计编排教学课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逼真的录像,听到动听的音乐……避免教师动手操作教具时的手忙脚乱和顾此失彼,从而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对于古诗教学,一节课中,我既完成了诗句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作者介绍、诗句评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对诗人、作品、诗歌的风格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入对同类诗的学习与理解,这样就打破了以往的一堂课只能教一首诗的困境,做到以一带一或一带多。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我在课堂中就加入了唐朝诗人徐凝的一首《庐山瀑布》。
庐山瀑布
唐·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写的这首《庐山瀑布》描绘的场景尽管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七言绝句,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由此看来,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能增加教学的密度,扩大学生学习诗词的广度,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理解诗意的深度,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语文课堂古诗教学的效率。
要想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好古诗,让我们的古典诗词文化能够得以很好地传承,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扬起电教媒体的风帆,让诗意的课堂扬帆远航,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现代学生的需要。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一、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电教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传统教学手段,良好的学习情境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持续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正是教师所追求的。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课前,我就利用网络,查找了有关张继的资料,包括图片和文字介绍以及较好的朗诵音频资料,把它做成了课件。上课之前,我提前来到教室,打开课件,播放琵琶演奏的古典乐曲,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都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静静地欣赏着。铃声响了,我站在讲台前扫视了一下教室,只见同学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注视着我。此刻,我饱含激情地开始讲解:“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说起唐诗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古诗发展的最高峰。许多作品虽然距离现在已有千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经典作品中感受到中华文化那经久不衰的魅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唐诗并结识它的作者。”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兴趣盎然,个个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我。课上我用精练的语言,借助课件,和学生一起了解了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依据古诗本身所具有的凝练的特点,带领学生一起领略古典诗词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节课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营造着良好的学习情境,并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浓厚了,课堂的师生关系也就更融洽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二、运用电教媒体,再现诗中情境,辅助诗意的理解
中国人的含蓄,自古有之。古人往往会借助事或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诗就成了抒发诗人感情的一种方式。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如果能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变一些抽象的,或离学生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人、事或景为具体可见,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不一样了。例如积累诗词《望庐山瀑布》一诗,这是诗人李白描写自然景色的名篇,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我查找到了一段有关庐山瀑布的录像,并利用软件对它进行了有效的剪辑。教学时,我不但介绍了庐山的自然环境,还利用图片欣赏,让学生观看到了庐山的云雾缭绕。我让同学观看视频资料,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飞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致,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激发了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
三、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朗读训练,进行审美教育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式的特殊性,具有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的时候,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我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再让学生听一段男播音员高峰配乐朗诵的音频,然后跟着录音练读,标出节奏与重读。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学习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听着雄浑的男中音,模仿着练读,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这时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是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讀成诵。
四、运用电教媒体,增大教学的密度,提高教学的效率
尽管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前,根据教案精心设计编排教学课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逼真的录像,听到动听的音乐……避免教师动手操作教具时的手忙脚乱和顾此失彼,从而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对于古诗教学,一节课中,我既完成了诗句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作者介绍、诗句评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对诗人、作品、诗歌的风格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入对同类诗的学习与理解,这样就打破了以往的一堂课只能教一首诗的困境,做到以一带一或一带多。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我在课堂中就加入了唐朝诗人徐凝的一首《庐山瀑布》。
庐山瀑布
唐·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写的这首《庐山瀑布》描绘的场景尽管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七言绝句,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由此看来,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能增加教学的密度,扩大学生学习诗词的广度,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理解诗意的深度,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语文课堂古诗教学的效率。
要想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好古诗,让我们的古典诗词文化能够得以很好地传承,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扬起电教媒体的风帆,让诗意的课堂扬帆远航,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现代学生的需要。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