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脑血管病四季均可发生,但是冬季天气寒冷,血管收缩,代谢增高,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此外,感冒、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也会加大心脏的负担,故而每年的10~12月份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针对这个时候的气候特点,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可以减少意外发生的。
对策一:慢起床莫慌张
清晨醒后养神5分钟再起床活动。因为清晨人体的血管应变力最差,骤然活动易引发脑血管疾病。冠心病人睡眠醒来后须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待“醒透”后再起床,避免心绞痛、中风等发作。
对策二:及时增加衣物
“春捂秋冻”的老话要因人而异,中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差,还是及时加减衣服为好。温度骤降就会引起机体的强烈反应。温度下降3℃~5℃,人体通过轻微的反应就适应了,大部分人不难受也不会患病。一旦降温10℃以上就要引起注意了,保持37℃体温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衣服如果穿得不够,人体为了保温,反应会很强烈。首先是末梢循环血量降低以减少热量往外散发,脸色、嘴唇发白、发紫。机体在应激反应时体内肾上腺素会升高,全身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对策三:及时监控血压
秋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原因与血压的骤然波动有关。高血压患者更要加强自我监控,增加测量血压的次数,了解血压在一天里的变化。早晨清醒后即刻测量最重要,测量后马上服药(冬天第一次服药一定要在晨起时服,不要吃完早饭再服)。6~9点出现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最大,中午12点以后的可能性减小。最好在运动后即刻或外出回家后先量血压,此时血压如超过正常标准,可能活动量过大或药物量不够。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的种类、量与服药时间等。
对策四:运动锻炼要科学
生命在于运动,合理的运动锻炼既是延缓机体衰老过程的良方,也是防治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手段。就心血管系统来说,通过运动锻炼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可以改善和加强对血管的调节作用,使动脉痉挛得以缓解,预防血压升高。对已患有高血压的人,可使血压有所下降。但运动锻炼要讲科学。
1 防止运动过度。根据身体情况进行锻炼,每天有氧运动不少于30分钟,注意不要选择爬山、跑步、打球等激烈的运动项目,可以酌情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柔性有氧运动。同时,运动锻炼要有一定的强度,能持之以恒,一般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20~40分钟。运动量以不增加心率为宜,或心率虽明显增加,但休息片刻后,便逐渐恢复正常,且不伴有胸闷、气短、咳嗽、胸痛等,自我感觉良好。
2 避开早晚气温过低的时间。秋冬季早晚温差较大,老年人晨练时应有适宜的“温度缓冲”,不要过早。最好等太阳出来以后再到户外活动,多晒晒太阳可促进钙的合成和吸收。上午7~10点,下午2~5点为宜。
3 注意增减衣服。出门时可多穿一些,锻炼时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应待身体发热后再脱,做整理活动时赶快穿上。锻炼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尤其要重视面部、手部和头部的保暖,宜戴口罩、手套和帽子。因为这些部位受寒,可引起末梢血管收缩,加快心跳或冠状动脉痉挛。
4 防止运动损伤。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由于人的肌肉韧带在低气温环境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地降低,关节活动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调控能力下降,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5 在气温骤降时运动量应该减少。有运动基础的高血压患者在此时增加活动量,或没有运动基础的在秋冬季节突然剧烈运动,都有可能引起血压的过度升高或脑血管意外。从不运动的高血压患者安静时血压已经很高,还去爬山看红叶,再加上情绪激动就更容易导致脑血管意外。
对策五:摄入足够的水分
在秋冬吸入干燥空气,呼出湿润的废气,无形中带走人体的大量水分,造成血黏度增高,加上中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很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所以,应注意摄入足够的水分。保证每天半斤水果和1~2斤蔬菜,而且进餐时有汤和粥类,满足每日人体需要水的一半。另一半在晚睡前、起床后、晨练中、洗热水澡后,尤其在运动有出汗的情况时,各喝300毫升水,总量大约1500~2000毫升。在运动中补充水以少量、多次、缓饮为佳。还可在每次锻炼后或进餐前半小时吃点有滋阴、润肺、补液生津作用的保健品。
对策六:食补药补保健康
合理营养是心脑血管病患者秋冬季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心脑血管病患者要保持膳食营养均衡,首先要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也可适量饮用绿茶和少量红葡萄酒。按照传统医学理论,秋冬季气候寒冷,是精气匿藏的时节,此时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适当进补不仅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为来年的健康打好基础。有些心脑血管病患者属于气虚阳虚,有畏寒怕冷、气短乏力等症状,可选择一些有甘温补益之功的羊肉、鸡肉、兔肉、桂圆以及大豆制品;而另外一些心脑血管病患者则属于阴虚内热,有性情急躁、手足心热、食少、便秘、水肿等症状,可适当选择一些有补虚、除热、和脏腑、利水道之功的食品,如鸭肉、鹅肉以及百合、山药、糯米及绿豆制品。另外,生姜、洋葱等更是不可多得的冬令进补之品。常吃生姜历来被视为养生保健尤其是强壮心血管系统的要诀之一。生姜富含姜辣素,对心脏和血管有一定刺激作用,可使血管扩张,从而脉络通畅、供给正常。洋葱含有的类黄酮等物质在降血压、预防血栓形成、保护大脑与心脏等主要生命器官中有重要作用。药补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择。有益气、温补、活血之功的中药,如人参、黄芪、丹参、当归等,对体虚、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等体征的心脑血管病人来说较为适宜。有明显气血不足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冬季可进补阿胶;有怕冷、腰酸等阳虚症状的,可配入黑芝麻、核桃仁;平时脾胃虚弱者,可加入陈皮10克、山药15克,以防伤胃。以上诸品,或可炖鸡、炖鸭,或可熬汤,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请医生进行对症处方。但也有一些老年人,内有蕴热,表现为心烦急躁、舌红、舌苔黄腻,不适合药补,盲补则会出现上火的症状。
编辑:安然
对策一:慢起床莫慌张
清晨醒后养神5分钟再起床活动。因为清晨人体的血管应变力最差,骤然活动易引发脑血管疾病。冠心病人睡眠醒来后须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待“醒透”后再起床,避免心绞痛、中风等发作。
对策二:及时增加衣物
“春捂秋冻”的老话要因人而异,中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差,还是及时加减衣服为好。温度骤降就会引起机体的强烈反应。温度下降3℃~5℃,人体通过轻微的反应就适应了,大部分人不难受也不会患病。一旦降温10℃以上就要引起注意了,保持37℃体温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衣服如果穿得不够,人体为了保温,反应会很强烈。首先是末梢循环血量降低以减少热量往外散发,脸色、嘴唇发白、发紫。机体在应激反应时体内肾上腺素会升高,全身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对策三:及时监控血压
秋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原因与血压的骤然波动有关。高血压患者更要加强自我监控,增加测量血压的次数,了解血压在一天里的变化。早晨清醒后即刻测量最重要,测量后马上服药(冬天第一次服药一定要在晨起时服,不要吃完早饭再服)。6~9点出现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最大,中午12点以后的可能性减小。最好在运动后即刻或外出回家后先量血压,此时血压如超过正常标准,可能活动量过大或药物量不够。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的种类、量与服药时间等。
对策四:运动锻炼要科学
生命在于运动,合理的运动锻炼既是延缓机体衰老过程的良方,也是防治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手段。就心血管系统来说,通过运动锻炼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可以改善和加强对血管的调节作用,使动脉痉挛得以缓解,预防血压升高。对已患有高血压的人,可使血压有所下降。但运动锻炼要讲科学。
1 防止运动过度。根据身体情况进行锻炼,每天有氧运动不少于30分钟,注意不要选择爬山、跑步、打球等激烈的运动项目,可以酌情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柔性有氧运动。同时,运动锻炼要有一定的强度,能持之以恒,一般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20~40分钟。运动量以不增加心率为宜,或心率虽明显增加,但休息片刻后,便逐渐恢复正常,且不伴有胸闷、气短、咳嗽、胸痛等,自我感觉良好。
2 避开早晚气温过低的时间。秋冬季早晚温差较大,老年人晨练时应有适宜的“温度缓冲”,不要过早。最好等太阳出来以后再到户外活动,多晒晒太阳可促进钙的合成和吸收。上午7~10点,下午2~5点为宜。
3 注意增减衣服。出门时可多穿一些,锻炼时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应待身体发热后再脱,做整理活动时赶快穿上。锻炼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尤其要重视面部、手部和头部的保暖,宜戴口罩、手套和帽子。因为这些部位受寒,可引起末梢血管收缩,加快心跳或冠状动脉痉挛。
4 防止运动损伤。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由于人的肌肉韧带在低气温环境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地降低,关节活动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调控能力下降,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5 在气温骤降时运动量应该减少。有运动基础的高血压患者在此时增加活动量,或没有运动基础的在秋冬季节突然剧烈运动,都有可能引起血压的过度升高或脑血管意外。从不运动的高血压患者安静时血压已经很高,还去爬山看红叶,再加上情绪激动就更容易导致脑血管意外。
对策五:摄入足够的水分
在秋冬吸入干燥空气,呼出湿润的废气,无形中带走人体的大量水分,造成血黏度增高,加上中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很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所以,应注意摄入足够的水分。保证每天半斤水果和1~2斤蔬菜,而且进餐时有汤和粥类,满足每日人体需要水的一半。另一半在晚睡前、起床后、晨练中、洗热水澡后,尤其在运动有出汗的情况时,各喝300毫升水,总量大约1500~2000毫升。在运动中补充水以少量、多次、缓饮为佳。还可在每次锻炼后或进餐前半小时吃点有滋阴、润肺、补液生津作用的保健品。
对策六:食补药补保健康
合理营养是心脑血管病患者秋冬季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心脑血管病患者要保持膳食营养均衡,首先要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也可适量饮用绿茶和少量红葡萄酒。按照传统医学理论,秋冬季气候寒冷,是精气匿藏的时节,此时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适当进补不仅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为来年的健康打好基础。有些心脑血管病患者属于气虚阳虚,有畏寒怕冷、气短乏力等症状,可选择一些有甘温补益之功的羊肉、鸡肉、兔肉、桂圆以及大豆制品;而另外一些心脑血管病患者则属于阴虚内热,有性情急躁、手足心热、食少、便秘、水肿等症状,可适当选择一些有补虚、除热、和脏腑、利水道之功的食品,如鸭肉、鹅肉以及百合、山药、糯米及绿豆制品。另外,生姜、洋葱等更是不可多得的冬令进补之品。常吃生姜历来被视为养生保健尤其是强壮心血管系统的要诀之一。生姜富含姜辣素,对心脏和血管有一定刺激作用,可使血管扩张,从而脉络通畅、供给正常。洋葱含有的类黄酮等物质在降血压、预防血栓形成、保护大脑与心脏等主要生命器官中有重要作用。药补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择。有益气、温补、活血之功的中药,如人参、黄芪、丹参、当归等,对体虚、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等体征的心脑血管病人来说较为适宜。有明显气血不足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冬季可进补阿胶;有怕冷、腰酸等阳虚症状的,可配入黑芝麻、核桃仁;平时脾胃虚弱者,可加入陈皮10克、山药15克,以防伤胃。以上诸品,或可炖鸡、炖鸭,或可熬汤,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请医生进行对症处方。但也有一些老年人,内有蕴热,表现为心烦急躁、舌红、舌苔黄腻,不适合药补,盲补则会出现上火的症状。
编辑: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