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8月采取中药汤剂治疗的门诊患者136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2月~2020年8月采取中药汤剂治疗的门诊患者13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口服中药汤剂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累及系统,分析不良反应主要表现,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结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累及系统有皮肤、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适应症不当、用法不当、配伍禁忌导致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剂量偏大、疗程偏长导致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药剂量大、疗程偏长是中药汤剂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药学干预可规范用药,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药汤剂;不良反应;药学干预
汤剂是中药最为古老的剂型之一,在中医临床应用中也最为广泛。汤剂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按特殊的服法服用。不同病例服药方式不一样,不同年龄服药量及次数也有差异[1]。掌握了这些方法之后,就能够更好地利用药性,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8月采取中药汤剂治疗的门诊患者136例作为对照组,男66例,女70例,年龄18~76岁,平均(59.5±9)岁。选取2018年2月~2020年8月采取中药汤剂治疗的門诊患者136例作为观察组,男68例,女68例,年龄21~73岁,平均(59.6±8.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详细记录用药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136例观察组结合医院中药汤剂应用现状,制定药学干预措施以减少不良反应:医院定期对临床医师进行药学信息、合理用药知识以及药品管理法规方面的培训,使临床医师熟练掌握临床新增药品的性质、适应症、用法用量、给药途径、配伍方法以及禁忌证,提升临床医师临床治疗的思维能力和用药水平;医院应鼓励药学知识丰富的药师走进临床,直接为患者服务,协助临床医师为患者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口服中药汤剂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累及系统,分析不良反应主要表现,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累及系统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累及系统有皮肤、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分析
两组患者皮肤不良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皮肤潮红;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心悸、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头晕、头痛、麻木、意识不清等。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比较
两组适应症不当、用法不当、配伍禁忌导致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剂量偏大、疗程偏长导致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中药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传统剂型,可随证加减药物,是体现中药方剂优势特色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辨证施治理论的神韵所在。但是通常中药汤剂所使用药材较多,且不同药物相互之间可能会发生作用,产生不良反应,原因通常包括超剂量使用不当,制作、配伍、用法不当,疗程偏长等。随着中医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加上现代临床中西药联合应用增多,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也产生质疑,可以说,明确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并制定有效应对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中药汤剂安全性,提高其临床价值[2]。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通常有适应症不当、剂量偏大、用法不当、疗程偏长、配伍禁忌,其中疗程偏长、剂量偏大以及用法不当发生情况最多,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特别是针对慢性疾病的调理方面,应特别注意提醒患者“中病即止”“是药三分毒”,避免患者盲目长时间服药。此外在处方剂量方面,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明确中药的剂量与用法,保障患者的服药安全。
临床药学主要是促进用药的合理性、减少不良反应、维护临床用药安全,实施药学干预能确保中药汤剂临床应用合理性。药学干预在减少口服中药汤剂所致不良反应中的价值主要为:(1)促进合理使用中药汤剂,避免超量使用、方法不当、疗程过长等情况;(2)提高医生合理用药的观念,防范中药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监管;(3)提高患者安全意识,避免药物之间相互反应导致的不良反应,重视个体化差异,防止患者自身耐受性不好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此外,药学干预的施行在规范用药方面具有显著价值,利于帮助医师认识到中医药安全性问题进而规范用药。
综上所述,口服中药汤剂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为剂量大、疗程偏长,而药学干预的应用可规范用药,避免以上问题,利于减少不良反应,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荔洪.我院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分析与药学干预对策研究[J].海峡药学,2017,29(8):260-262.
[2]费晓冬.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价值临床分析[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20,9(2):356-357.
关键词:中药汤剂;不良反应;药学干预
汤剂是中药最为古老的剂型之一,在中医临床应用中也最为广泛。汤剂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按特殊的服法服用。不同病例服药方式不一样,不同年龄服药量及次数也有差异[1]。掌握了这些方法之后,就能够更好地利用药性,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8月采取中药汤剂治疗的门诊患者136例作为对照组,男66例,女70例,年龄18~76岁,平均(59.5±9)岁。选取2018年2月~2020年8月采取中药汤剂治疗的門诊患者136例作为观察组,男68例,女68例,年龄21~73岁,平均(59.6±8.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详细记录用药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136例观察组结合医院中药汤剂应用现状,制定药学干预措施以减少不良反应:医院定期对临床医师进行药学信息、合理用药知识以及药品管理法规方面的培训,使临床医师熟练掌握临床新增药品的性质、适应症、用法用量、给药途径、配伍方法以及禁忌证,提升临床医师临床治疗的思维能力和用药水平;医院应鼓励药学知识丰富的药师走进临床,直接为患者服务,协助临床医师为患者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口服中药汤剂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累及系统,分析不良反应主要表现,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累及系统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累及系统有皮肤、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分析
两组患者皮肤不良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皮肤潮红;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心悸、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头晕、头痛、麻木、意识不清等。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比较
两组适应症不当、用法不当、配伍禁忌导致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剂量偏大、疗程偏长导致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中药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传统剂型,可随证加减药物,是体现中药方剂优势特色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辨证施治理论的神韵所在。但是通常中药汤剂所使用药材较多,且不同药物相互之间可能会发生作用,产生不良反应,原因通常包括超剂量使用不当,制作、配伍、用法不当,疗程偏长等。随着中医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加上现代临床中西药联合应用增多,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也产生质疑,可以说,明确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并制定有效应对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中药汤剂安全性,提高其临床价值[2]。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通常有适应症不当、剂量偏大、用法不当、疗程偏长、配伍禁忌,其中疗程偏长、剂量偏大以及用法不当发生情况最多,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特别是针对慢性疾病的调理方面,应特别注意提醒患者“中病即止”“是药三分毒”,避免患者盲目长时间服药。此外在处方剂量方面,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明确中药的剂量与用法,保障患者的服药安全。
临床药学主要是促进用药的合理性、减少不良反应、维护临床用药安全,实施药学干预能确保中药汤剂临床应用合理性。药学干预在减少口服中药汤剂所致不良反应中的价值主要为:(1)促进合理使用中药汤剂,避免超量使用、方法不当、疗程过长等情况;(2)提高医生合理用药的观念,防范中药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监管;(3)提高患者安全意识,避免药物之间相互反应导致的不良反应,重视个体化差异,防止患者自身耐受性不好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此外,药学干预的施行在规范用药方面具有显著价值,利于帮助医师认识到中医药安全性问题进而规范用药。
综上所述,口服中药汤剂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为剂量大、疗程偏长,而药学干预的应用可规范用药,避免以上问题,利于减少不良反应,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荔洪.我院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分析与药学干预对策研究[J].海峡药学,2017,29(8):260-262.
[2]费晓冬.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价值临床分析[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20,9(2):35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