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龙泉窑具有悠久的传承史,属著名青瓷窑口,开创于西晋,距今传承有千余年历史,所产青瓷不仅质地优良,且在器物装饰艺术、风格方面独树一帜,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美感。龙泉窑青瓷风格包含多种设计手法,各手法都有自身特点,是我国青瓷艺术传承的重要代表。文章就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的演变展开分析,论述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演变历程、应用表现及美学特征。
关键词:龙泉窑青瓷风格;装饰艺术;美学特征
0 引言
龙泉窑青瓷风格独特,装饰艺术手法多种多样,自古受人追捧。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龙泉窑青瓷的风格与装饰艺术伴随着政治环境的影响、时代文化的变迁、工艺水平的提高在不断演变,历经兴衰。本文主要探寻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的演变,更好地传承龙泉窑窑系文化,对其历史演变过程展开探讨,把握其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
1 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演变历程
青瓷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瓷器类型,而龙泉窑是南方青瓷的典型代表,因中心窑场位于浙南龙泉境内而得名。龙泉窑青瓷始于西晋,北宋时开始发展,逐渐形成龙泉窑产品特色,形成以大窑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扩展的庞大窑系,成为浙江青瓷集大成者。宋室南渡后,龙泉窑融合北方制瓷技艺,汲取官窑与民窑精髓,产品质量达到历史巅峰,被认为是大江南北青瓷烧制技艺的总成。元代至明代,龙泉窑青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畅销于亚、欧、非三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生产规模最大、产品质量最高、外销范围最广的历史名窑。
1.1 初创期
北宋之前为龙泉窑的初创、成长时期,该时期的龙泉窑青瓷生产规模较小,主要以就地销售为主。由于同时期浙江越窑、瓯窑、婺州窑和德清窑蓬勃发展,作为后来者的龙泉窑青瓷多少受到四大窑系的影响,其中以越窑为最。初创时,龙泉窑青瓷器型、装饰、釉色及总体风格基本与越窑相近,器物品种主要以碗、盘、盏、壶为主,装饰手法以简单的线条刻划为主,部分器物如多管瓶、盘口瓶等肩部饰以水波状堆纹,亦与越窑相近。
1.2 成长期
北宋时期,浙江四大名窑相继衰落,龙泉窑异军突起,地位逐步显现,成为浙江青瓷之集大成者。目前已发现龙泉境域及周边地区北宋窑址多达159处。北宋龙泉窑器型有碗、盏、盘、碟、壶、瓶、炉、罐等,其中多管瓶、盘口瓶、执壶等造型端庄、纹饰精美、釉层丰厚、釉色滋润。釉为石灰釉,器物胎骨多呈灰白色,釉色多为类似越窑的艾色,亦有青中泛黄、青中泛灰,玻璃质感较强透,明而光亮,清新而不飘浮。其中淡青釉一路器型规整、胎薄致密、划花简洁、釉色淡雅,似受瓯窑影响较大。这一时期,龙泉窑青瓷渐渐形成独特风格,主要装饰手法多采用刻划技法,纹饰简练而不失优雅,在当时的崇文尚古的风气下备受追捧,许多达官贵人都对其青睐有加。这一时期龙泉窑青瓷装饰艺术比较简单,但具有纹饰别致的特点。
1.3 巅峰期
宋室南渡,北方大量的制瓷工匠以及制瓷技艺流入南方,龙泉窑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经调查发现,瓯江流域南宋窑址有300余處,形成庞大的龙泉窑系。此时龙泉窑青瓷风格发生巨大变化,原先的刻花纹装饰逐步向追求造型优美和釉色浑厚的自然美转变,从以往清新奔放转为稳重典雅,以器物的造型和釉色取胜,追求端庄规整、极简如玉、浑厚淳朴的风格。器型种类十分丰富,各种礼器、祭器、明器、食用器、卫生用器、照明用器、文房用器、娱乐用器等都有。纹饰则比较简练,主要有弦纹、莲瓣纹、牡丹、龙、凤和鱼纹等,许多器物则是素面无纹。朱伯谦先生在《龙泉青瓷简史》中这样描述:“南宋前期的龙泉青瓷,与北宋时的制品不同,已经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那透明如镜的釉层,就好像是在胎的表面罩上一层薄薄的玻璃。它那青翠的釉色和极少开片与流釉现象的釉面,充分说明制瓷匠师门对釉料的配制和烧成气氛的控制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①
1.4 繁荣期
进入元代,海外贸易促使龙泉窑青瓷产量剧增。前期,产品仍延续南宋品质,至后期质量有所下降。蒙古文化及海外文化的融入,也出现颇具时代特色的龙泉青瓷。相比之下,元代龙泉窑青瓷的造型和装饰风格,由南宋时期的纤巧隽永、高贵典雅、纯净如玉、清雅婉约的风格演变为高大厚重、浑圆粗犷、雄浑敦厚、气势磅礴的风格,两者形成鲜明的差异,观感上比较严肃、庄重。该时期龙泉窑青瓷的装饰手法也变得更加丰富,除了刻花、划花、堆塑等以外,还有印、贴、镂、点彩、露胎等,这些手法的应用使青瓷纹饰更加丰富多彩。此外,在元代龙泉窑青瓷上经常会出现款铭,这也属其装饰艺术的特色之一。
1.5 衰落期
明初,龙泉窑依然繁荣,还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至明朝中晚期,龙泉窑开始由盛转衰。明代龙泉青瓷的装饰方法基本沿袭元代,但纹样的结构、形象以及刀法与宋元时期相比大为逊色,纹饰稍显呆板。不过,在装饰题材上略有拓展,且在款铭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特殊的印花,这些印花主要用于展示人物故事,如明代后期特有的历史人物故事碗。明朝后期开始,龙泉窑窑场数量大减。清代,龙泉窑处于濒危状态,其产品质量明显下降,装饰手法继承元明时期,采用刻、划、印、镂空等技法,有阴刻阳刻,刻划艺术效果一般。纹样以花卉题材为主,也有龙、鱼、八卦、鼓钉、宝珠、几何纹等,并无实质创新。
近现代后,经过数代人的努力,龙泉窑青瓷逐渐复苏,随着社会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龙泉窑青瓷在当代又再度走向复兴,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符号。
2 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的应用表现
由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的演变历程,可知其风格是多变的,装饰艺术手法是多样的。从整体来看,龙泉窑青瓷风格、装饰艺术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应用表现,且均贴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龙泉窑是一个庞杂、深厚的青瓷文化集成,既有官窑的成分,也有民窑的成分。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体现了传统哲学思想、宫廷审美、民间信仰的多重文化碰撞、交融的影响。南宋皇宫青瓷礼器如琮式瓶、鬲式炉等造型大多源自商周青铜器,体现了南宋王朝渴望收复江山的意愿和固守汉文化的心理。宗教、植物、动物、人物、文字等各类装饰纹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心理,折射出不同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 2.1 刻划花装饰
刻划花装饰是历代陶器装饰被普遍采用的一种装饰手法,但尤以宋代为甚,是最为通用的装饰技法之一。刻划花是用竹质、骨质等工具在尚未干透的胎体上刻划出花纹线条。刻划花装饰在龙泉窑青瓷上流行时间较长,从五代至明清都有使用,但纵观各朝器物,以北宋最为盛行。龙泉窑青瓷的刻划技法也具有自身特色,现今当地称为“半刀泥”,其呈现纹饰整体清晰明亮,技法上刻划刀法有宽有窄,有深有浅,运刀有轻重缓急,体现出刻线的节奏与韵律。该装饰手法在器物上使用,能体现出高雅洁净、层次分明、写意大方、流畅自然的韵味。常见的纹饰有团花、莲瓣、缠枝牡丹、婴戏纹等,这种纹饰源于自然,源于生活,都符合“纹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愿望。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器物是北宋双面刻划花敞口碗(图1),大多敞口,唇翻外卷,斜弧腹下收,圈足,內壁刻花题材较为丰富,有莲花纹、荷叶纹、水波纹、童子戏花纹、鸳鸯戏水纹等,刻花精细。在花卉空隙处往往刻有篦纹或篦点纹。内底多饰花卉纹,外壁常刻以折扇纹。这类器物在龙泉较为流行,境内大多窑址都有大量出土。
2.2 点彩与露胎装饰
龙泉窑青瓷的装饰艺术在元朝可谓表现得丰富多彩,除了原有的雕、刻、划、贴、印等装饰技法外,出现了点彩和露胎装饰。点彩是瓷器一种传统装饰手法,并非龙泉窑原创。该手法最早出现在西晋晚期,在东晋时期流传开来,后被越窑吸收。应用时是将含铁量较高的釉料在器物上点饰,经高温烧成后,点饰部位的釉色呈现为褐色或者黑色,与青釉相映成趣。一般是将点彩手法应用于口沿、边缘、足部,能给人一种万绿丛中几点红的感觉(图2)。露胎装饰是龙泉青瓷富有特色的一种装饰手法,由于龙泉青瓷胎体中含有一定比例紫金土,器物露胎处烧成后经二次氧化呈现出朱砂红或红褐色,与翠青的釉色形成鲜明对比而相得益彰。露胎运用较多的是一些人物作品,常常用于瓷塑人物的面部、胸部和手足部位以及贴花装饰等,该手法的运用使器物显得更加自然生动(图3)。
2.3 印饰历史人物故事和吉语款
明代理学盛行,受其影响,寓教于器,在瓷器上印饰历史人物故事以体现理学思想,龙泉窑中历史人物故事碗开始流行。在碗内壁印饰“李白攻书卷”“孔子泣回颜”以及二十四孝等故事纹样,成为龙泉窑明代特有的一种装饰手法。
龙泉窑中的吉语款开创于宋元时期的“河滨遗范”“金玉满堂”,印于碗类器物的内底。至明代,吉语款开始流行,碗内底印有“福寿”“福如东海”“长命富贵”等吉祥语,寄托人们美好的祝福和愿望。这种叙述性的画面呈现在青瓷产品上,给人带来一种活态和趣味性的独特感受。
3 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美学特征
3.1 独特的审美形式
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形式,其来源离不开我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追求浑然天成的美感,强调情感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很多龙泉窑青瓷产品中可以看出,匠人对崇尚自然的天性表露无遗,这种平淡含蓄的审美观,也让龙泉窑青瓷具有自然之美,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其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釉色上,釉是龙泉青瓷之魂,釉色之中饱含着窑匠们对大自然独到的感悟,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这种文化观念。龙泉窑青瓷中最具代表性的釉色为梅子青、粉青釉,两者有“人造青玉”的美称,而玉源于自然,这也说明了龙泉窑青瓷的风格就是在追逐自然的本色之美。同时,烧窑者也非常重视运用自然烧窑环境中产生的特殊纹理特征,如龙泉窑历史中有一类“哥窑”产品,釉面大多开片,且纹片较多,大小不等,有的只有直开片,有的直开片加斜开片共生,这种在烧窑后自然生成的纹理美感,无不体现尊重自然的理念。总体而言,龙泉窑青瓷的审美形式主要强调自然,这也是其审美艺术形式的特征。人只有向往自然,才能感受到龙泉窑青瓷的美。①
3.2 色彩对比的美感
通常而言,青瓷产品经常可以感受到一个特征,即色调单一,这些青瓷普遍都是通体采用青釉色调,但龙泉窑青瓷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也在逐渐尝试新的感官呈现方式,运用一些其他的色彩与青釉色调相互衬托,形成一种色彩对比的美感。如元代龙泉窑的点彩装饰艺术手法,通过点彩手法很好地将这种斑点纹理应用到青瓷上,青色釉面主体与褐黑色晕散斑纹形成强烈色彩对比,相互映衬,似乎关系融洽,这一深一浅间就有几分成趣,颇有几分枯叶飘落碧水的孤寂之美。在同一时期出现的露胎装饰工艺亦是如此,其露胎部位呈现出朱砂红或红褐色,与整体的青釉色调形成了鲜明对比,更突显了露胎部位,强调了层次的美感。
3.3 动静对比的美感
青瓷往往呈现的是一种静态美感,但借助一些装饰艺术手法,能够让青瓷“活”起来,让人在静态中寻得动态的美。这个理念在我国很多著名窑系的青瓷产品中都有体现,龙泉窑青瓷也不例外。龙泉窑青瓷较好地将动、静两种美感体现结合起来,而不是孤立地单方面对某种特定美感进行赏析,这也是龙泉窑青瓷的美感特征之一。如明清时期的龙泉窑青瓷,窑工会在青瓷上绘制人物故事图案,图案展现的是一种动态意象,而青瓷本身作为图案的载体,可当作静态背景,这就让青瓷本身的静态美与图案的动态美结合。观者先从静态逐步进入人物图案带来的动态意象情境,两者结合之下别具一格。另外,在龙泉窑青瓷中会将一些动物元素融入器型之中,通过动物的动态意象呈现,为器物整体美感增色不少。如五代龙泉窑青瓷五管瓶(图4),其盖部可分三层,蒂部以下呈池塘形,塘内堆塑四只水鸭作悠悠戏水状,其中两只嘴衔小鱼作食式,另两只则作觅食之态,鸭翅有张有合,如扑如栖,体态逼俏,生意盎然,这一塑造着实让一件静态的青瓷器物呈现出一幅动态的江南水乡意境。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的演变进行了初步介绍,并对龙泉窑青瓷各时期的装饰特征表现进行了分析。龙泉窑青瓷根据时代背景变化自身风格,并运用多种装饰艺术手法,呈现不同的美学特征。其艺术手法和美学特征,能给当代龙泉青瓷的造型、装饰、纹饰乃至风格设计带来某些启发。■
关键词:龙泉窑青瓷风格;装饰艺术;美学特征
0 引言
龙泉窑青瓷风格独特,装饰艺术手法多种多样,自古受人追捧。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龙泉窑青瓷的风格与装饰艺术伴随着政治环境的影响、时代文化的变迁、工艺水平的提高在不断演变,历经兴衰。本文主要探寻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的演变,更好地传承龙泉窑窑系文化,对其历史演变过程展开探讨,把握其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
1 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演变历程
青瓷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瓷器类型,而龙泉窑是南方青瓷的典型代表,因中心窑场位于浙南龙泉境内而得名。龙泉窑青瓷始于西晋,北宋时开始发展,逐渐形成龙泉窑产品特色,形成以大窑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扩展的庞大窑系,成为浙江青瓷集大成者。宋室南渡后,龙泉窑融合北方制瓷技艺,汲取官窑与民窑精髓,产品质量达到历史巅峰,被认为是大江南北青瓷烧制技艺的总成。元代至明代,龙泉窑青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畅销于亚、欧、非三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生产规模最大、产品质量最高、外销范围最广的历史名窑。
1.1 初创期
北宋之前为龙泉窑的初创、成长时期,该时期的龙泉窑青瓷生产规模较小,主要以就地销售为主。由于同时期浙江越窑、瓯窑、婺州窑和德清窑蓬勃发展,作为后来者的龙泉窑青瓷多少受到四大窑系的影响,其中以越窑为最。初创时,龙泉窑青瓷器型、装饰、釉色及总体风格基本与越窑相近,器物品种主要以碗、盘、盏、壶为主,装饰手法以简单的线条刻划为主,部分器物如多管瓶、盘口瓶等肩部饰以水波状堆纹,亦与越窑相近。
1.2 成长期
北宋时期,浙江四大名窑相继衰落,龙泉窑异军突起,地位逐步显现,成为浙江青瓷之集大成者。目前已发现龙泉境域及周边地区北宋窑址多达159处。北宋龙泉窑器型有碗、盏、盘、碟、壶、瓶、炉、罐等,其中多管瓶、盘口瓶、执壶等造型端庄、纹饰精美、釉层丰厚、釉色滋润。釉为石灰釉,器物胎骨多呈灰白色,釉色多为类似越窑的艾色,亦有青中泛黄、青中泛灰,玻璃质感较强透,明而光亮,清新而不飘浮。其中淡青釉一路器型规整、胎薄致密、划花简洁、釉色淡雅,似受瓯窑影响较大。这一时期,龙泉窑青瓷渐渐形成独特风格,主要装饰手法多采用刻划技法,纹饰简练而不失优雅,在当时的崇文尚古的风气下备受追捧,许多达官贵人都对其青睐有加。这一时期龙泉窑青瓷装饰艺术比较简单,但具有纹饰别致的特点。
1.3 巅峰期
宋室南渡,北方大量的制瓷工匠以及制瓷技艺流入南方,龙泉窑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经调查发现,瓯江流域南宋窑址有300余處,形成庞大的龙泉窑系。此时龙泉窑青瓷风格发生巨大变化,原先的刻花纹装饰逐步向追求造型优美和釉色浑厚的自然美转变,从以往清新奔放转为稳重典雅,以器物的造型和釉色取胜,追求端庄规整、极简如玉、浑厚淳朴的风格。器型种类十分丰富,各种礼器、祭器、明器、食用器、卫生用器、照明用器、文房用器、娱乐用器等都有。纹饰则比较简练,主要有弦纹、莲瓣纹、牡丹、龙、凤和鱼纹等,许多器物则是素面无纹。朱伯谦先生在《龙泉青瓷简史》中这样描述:“南宋前期的龙泉青瓷,与北宋时的制品不同,已经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那透明如镜的釉层,就好像是在胎的表面罩上一层薄薄的玻璃。它那青翠的釉色和极少开片与流釉现象的釉面,充分说明制瓷匠师门对釉料的配制和烧成气氛的控制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①
1.4 繁荣期
进入元代,海外贸易促使龙泉窑青瓷产量剧增。前期,产品仍延续南宋品质,至后期质量有所下降。蒙古文化及海外文化的融入,也出现颇具时代特色的龙泉青瓷。相比之下,元代龙泉窑青瓷的造型和装饰风格,由南宋时期的纤巧隽永、高贵典雅、纯净如玉、清雅婉约的风格演变为高大厚重、浑圆粗犷、雄浑敦厚、气势磅礴的风格,两者形成鲜明的差异,观感上比较严肃、庄重。该时期龙泉窑青瓷的装饰手法也变得更加丰富,除了刻花、划花、堆塑等以外,还有印、贴、镂、点彩、露胎等,这些手法的应用使青瓷纹饰更加丰富多彩。此外,在元代龙泉窑青瓷上经常会出现款铭,这也属其装饰艺术的特色之一。
1.5 衰落期
明初,龙泉窑依然繁荣,还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至明朝中晚期,龙泉窑开始由盛转衰。明代龙泉青瓷的装饰方法基本沿袭元代,但纹样的结构、形象以及刀法与宋元时期相比大为逊色,纹饰稍显呆板。不过,在装饰题材上略有拓展,且在款铭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特殊的印花,这些印花主要用于展示人物故事,如明代后期特有的历史人物故事碗。明朝后期开始,龙泉窑窑场数量大减。清代,龙泉窑处于濒危状态,其产品质量明显下降,装饰手法继承元明时期,采用刻、划、印、镂空等技法,有阴刻阳刻,刻划艺术效果一般。纹样以花卉题材为主,也有龙、鱼、八卦、鼓钉、宝珠、几何纹等,并无实质创新。
近现代后,经过数代人的努力,龙泉窑青瓷逐渐复苏,随着社会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龙泉窑青瓷在当代又再度走向复兴,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符号。
2 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的应用表现
由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的演变历程,可知其风格是多变的,装饰艺术手法是多样的。从整体来看,龙泉窑青瓷风格、装饰艺术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应用表现,且均贴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龙泉窑是一个庞杂、深厚的青瓷文化集成,既有官窑的成分,也有民窑的成分。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体现了传统哲学思想、宫廷审美、民间信仰的多重文化碰撞、交融的影响。南宋皇宫青瓷礼器如琮式瓶、鬲式炉等造型大多源自商周青铜器,体现了南宋王朝渴望收复江山的意愿和固守汉文化的心理。宗教、植物、动物、人物、文字等各类装饰纹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心理,折射出不同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 2.1 刻划花装饰
刻划花装饰是历代陶器装饰被普遍采用的一种装饰手法,但尤以宋代为甚,是最为通用的装饰技法之一。刻划花是用竹质、骨质等工具在尚未干透的胎体上刻划出花纹线条。刻划花装饰在龙泉窑青瓷上流行时间较长,从五代至明清都有使用,但纵观各朝器物,以北宋最为盛行。龙泉窑青瓷的刻划技法也具有自身特色,现今当地称为“半刀泥”,其呈现纹饰整体清晰明亮,技法上刻划刀法有宽有窄,有深有浅,运刀有轻重缓急,体现出刻线的节奏与韵律。该装饰手法在器物上使用,能体现出高雅洁净、层次分明、写意大方、流畅自然的韵味。常见的纹饰有团花、莲瓣、缠枝牡丹、婴戏纹等,这种纹饰源于自然,源于生活,都符合“纹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愿望。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器物是北宋双面刻划花敞口碗(图1),大多敞口,唇翻外卷,斜弧腹下收,圈足,內壁刻花题材较为丰富,有莲花纹、荷叶纹、水波纹、童子戏花纹、鸳鸯戏水纹等,刻花精细。在花卉空隙处往往刻有篦纹或篦点纹。内底多饰花卉纹,外壁常刻以折扇纹。这类器物在龙泉较为流行,境内大多窑址都有大量出土。
2.2 点彩与露胎装饰
龙泉窑青瓷的装饰艺术在元朝可谓表现得丰富多彩,除了原有的雕、刻、划、贴、印等装饰技法外,出现了点彩和露胎装饰。点彩是瓷器一种传统装饰手法,并非龙泉窑原创。该手法最早出现在西晋晚期,在东晋时期流传开来,后被越窑吸收。应用时是将含铁量较高的釉料在器物上点饰,经高温烧成后,点饰部位的釉色呈现为褐色或者黑色,与青釉相映成趣。一般是将点彩手法应用于口沿、边缘、足部,能给人一种万绿丛中几点红的感觉(图2)。露胎装饰是龙泉青瓷富有特色的一种装饰手法,由于龙泉青瓷胎体中含有一定比例紫金土,器物露胎处烧成后经二次氧化呈现出朱砂红或红褐色,与翠青的釉色形成鲜明对比而相得益彰。露胎运用较多的是一些人物作品,常常用于瓷塑人物的面部、胸部和手足部位以及贴花装饰等,该手法的运用使器物显得更加自然生动(图3)。
2.3 印饰历史人物故事和吉语款
明代理学盛行,受其影响,寓教于器,在瓷器上印饰历史人物故事以体现理学思想,龙泉窑中历史人物故事碗开始流行。在碗内壁印饰“李白攻书卷”“孔子泣回颜”以及二十四孝等故事纹样,成为龙泉窑明代特有的一种装饰手法。
龙泉窑中的吉语款开创于宋元时期的“河滨遗范”“金玉满堂”,印于碗类器物的内底。至明代,吉语款开始流行,碗内底印有“福寿”“福如东海”“长命富贵”等吉祥语,寄托人们美好的祝福和愿望。这种叙述性的画面呈现在青瓷产品上,给人带来一种活态和趣味性的独特感受。
3 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美学特征
3.1 独特的审美形式
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形式,其来源离不开我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追求浑然天成的美感,强调情感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很多龙泉窑青瓷产品中可以看出,匠人对崇尚自然的天性表露无遗,这种平淡含蓄的审美观,也让龙泉窑青瓷具有自然之美,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其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釉色上,釉是龙泉青瓷之魂,釉色之中饱含着窑匠们对大自然独到的感悟,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这种文化观念。龙泉窑青瓷中最具代表性的釉色为梅子青、粉青釉,两者有“人造青玉”的美称,而玉源于自然,这也说明了龙泉窑青瓷的风格就是在追逐自然的本色之美。同时,烧窑者也非常重视运用自然烧窑环境中产生的特殊纹理特征,如龙泉窑历史中有一类“哥窑”产品,釉面大多开片,且纹片较多,大小不等,有的只有直开片,有的直开片加斜开片共生,这种在烧窑后自然生成的纹理美感,无不体现尊重自然的理念。总体而言,龙泉窑青瓷的审美形式主要强调自然,这也是其审美艺术形式的特征。人只有向往自然,才能感受到龙泉窑青瓷的美。①
3.2 色彩对比的美感
通常而言,青瓷产品经常可以感受到一个特征,即色调单一,这些青瓷普遍都是通体采用青釉色调,但龙泉窑青瓷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也在逐渐尝试新的感官呈现方式,运用一些其他的色彩与青釉色调相互衬托,形成一种色彩对比的美感。如元代龙泉窑的点彩装饰艺术手法,通过点彩手法很好地将这种斑点纹理应用到青瓷上,青色釉面主体与褐黑色晕散斑纹形成强烈色彩对比,相互映衬,似乎关系融洽,这一深一浅间就有几分成趣,颇有几分枯叶飘落碧水的孤寂之美。在同一时期出现的露胎装饰工艺亦是如此,其露胎部位呈现出朱砂红或红褐色,与整体的青釉色调形成了鲜明对比,更突显了露胎部位,强调了层次的美感。
3.3 动静对比的美感
青瓷往往呈现的是一种静态美感,但借助一些装饰艺术手法,能够让青瓷“活”起来,让人在静态中寻得动态的美。这个理念在我国很多著名窑系的青瓷产品中都有体现,龙泉窑青瓷也不例外。龙泉窑青瓷较好地将动、静两种美感体现结合起来,而不是孤立地单方面对某种特定美感进行赏析,这也是龙泉窑青瓷的美感特征之一。如明清时期的龙泉窑青瓷,窑工会在青瓷上绘制人物故事图案,图案展现的是一种动态意象,而青瓷本身作为图案的载体,可当作静态背景,这就让青瓷本身的静态美与图案的动态美结合。观者先从静态逐步进入人物图案带来的动态意象情境,两者结合之下别具一格。另外,在龙泉窑青瓷中会将一些动物元素融入器型之中,通过动物的动态意象呈现,为器物整体美感增色不少。如五代龙泉窑青瓷五管瓶(图4),其盖部可分三层,蒂部以下呈池塘形,塘内堆塑四只水鸭作悠悠戏水状,其中两只嘴衔小鱼作食式,另两只则作觅食之态,鸭翅有张有合,如扑如栖,体态逼俏,生意盎然,这一塑造着实让一件静态的青瓷器物呈现出一幅动态的江南水乡意境。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的演变进行了初步介绍,并对龙泉窑青瓷各时期的装饰特征表现进行了分析。龙泉窑青瓷根据时代背景变化自身风格,并运用多种装饰艺术手法,呈现不同的美学特征。其艺术手法和美学特征,能给当代龙泉青瓷的造型、装饰、纹饰乃至风格设计带来某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