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文化与中华文明(十八)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颛顼大帝———华夏史前文明融汇合流的奠基人
  中华大地,是祖先的国土,文明的始源。每一个中华子孙都依恋自己的祖国,都为中华文明的璀璨历史而骄傲。这种灵魂深处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早已凝结到海内外华夏裔种的血脉之中。
  文明,是一个社会文化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数千年的文明不是出于上帝之手,而是中华祖先睿智与创造融汇的结晶。文明是清泉,源于高山,始为沼泽;文明是溪流,晶盈透彻,偶有涟漪;文明是江河,奔腾不息,一路欢歌;文明是大海,包纳百川,波涛壮阔。总之,文明是一切人类精华凝结的集合体。而沿着历史的江河逆流而上,去探析中华传统文明的最初源头,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情。
  本世纪50年代,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两千年来,中国的史学家们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这就是,秦始皇修长城遮住了人们的视线,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中国古代史看作是长城以南的事情。事实上,汉以前我们中国人列祖列宗的活动范围并不是以长城作为界限,尚若认为中国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我们就会犯一个很大的错误。中国人应该多多注意北方,这也是中华民族列祖列宗栖息坐卧的地方,忽略了历史的北方,我们的民族及文化的早期发展情况,就会沉没在漆黑一团的混沌世界。”
  李济先生的警示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习惯了周朝之后方有正史的说法,习惯了以炎黄、儒道为本源的正统文化,习惯了以长城为界舆划分文明。即使发现了商王朝的甲骨卜辞,且《尚书·多士》有载:“惟商先人,有册有典”,也认为商代仅是信史而非正史。对那些考古发现的图腾徽铭,更是不屑一顾。当位于辽西牛河梁女神殿遗址被发现时,人们终于惊奇地瞪大了眼睛,那气势恢宏的史前建筑,那神采飞扬的女神头像,5200多年前红山文明的部族祭坛,居然出现在长城以北的夷狄之地,实在出乎世人之意料。《光明日报》报道:“辽西牛河梁女神殿大型女神头像和大量生殖女神裸体陶质塑像以及猪龙的出土,说明东北远在五千多年以前已进入极为繁荣的母系社会末期,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我们赞同这一结论。
  位于西辽河流域的女神殿和祭坛的不断发现,以及同时期的出土文物,包括萨满文化与巫文化的异同研究,引发了我们对北方文化源流的深度思考,特别是与华夏史前文明的内在联系。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课题,涉及到文化的多元性和大文化融合概念。许多学者曾提出,在中华原生态文明的发展史上,曾形成两大母源文化区,即东夷民族的太阳文化区与阿尔泰—通古斯民族的萨满文化区。历史证明,两大文化区之间的碰撞,可能产生新的文化形态或文化层,而碰撞的边缘地区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从这一文化理念认知的前题出发,我们就容易对红山文化现象作为合理的解释。红山文化区正处于两大血缘族群原始文化创生区域的交汇处,是以两大母源文化激烈碰撞形成新的文化雏形,其新的文化层即是红山文化所表现出来“天地人合一”的华夏祖先神崇拜以及传统祭祀文明礼仪,红山时代所处的地理区位与历史时空,以及考古发现及史料告诉后人,被誉为北方天帝的颛顼,是华夏酋邦社会史前文明融汇合流的奠基人。
  中华古籍记载的“五方天帝”之说,源自古星宫太微学说的苍帝灵威仰、赤帝飙怒、黄帝含枢纽、白帝招矩、黑帝汁光纪。五帝之府:苍曰灵府,赤曰文祖,黄曰北斗,白曰显纪,黑曰玄矩;唐虞谓天府,夏谓世室,殷谓重屋,周谓明堂,皆祀五帝之所也。班固曰:“德合天地称帝”。五方天帝,天人感应,正是华夏民族世代奉祀的祖先神。他们都曾为一大主源族群的宗主领袖,并因主持“万国盟会”而“王天下”,为华夏史前文明的融合与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华五方天帝中,颛顼大帝恐怕最不为人所知悉。也许,喜欢文学的人从小说中杜撰得知,北方真武大帝,又名玄武,手下统领五大雷神、龟蛇二将,仅此而已。而历史上真正的颛顼大帝的文化形象,鉴于距今已约有5500年左右,历代所述无多,只能依据现有史料和考古学资料加以探索。不可否认的是,华夏古族方国大联盟初始于轩辕黄帝,但“两元一统”史前文明社会则开创于颛顼时代。到了奉祀白帝的秦王朝横扫六合,天下一统,重塑“五方天帝”中华大一统思想,《吕氏春秋》以太昊为东方天帝,炎帝为南方天帝,黄帝为中央天帝,少昊为西方天帝,颛顼为北方天帝。这说明,颛顼的历史功绩和地位,早已为古族方国普遍认同,并不为朝代的更迭所撼动。
  那么,颛顼时代特征和历史功绩有哪些?他一生活动的中心区域在哪里?为什么把他奉为“五方天帝”之一?我们还是从颛顼“绝地天通”说起,来了解这位功盖古今、名副其实的“北方天帝”吧!
  “绝地天通”,这是一个现代人所不熟悉、难以理解的词句。其本意,是把世界分成天、地、人的不同层次和确定祭司、巫觋在层次间的沟通关系。《尚书·周书·吕刑》载:颛顼“……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国语·楚语下》记有:“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揉,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所谓“民神杂揉,不可方物”,是指民神混杂,人人均可通神,世界没有了规矩,分不清层次;而“绝地天通”断绝了平民与天神相通的道路,使民神各守其职,恢复世界正常秩序。这场变革的实质是宗教政治化,是原始宗教仪式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标志,通过彻底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将中国导入阶级社会和文明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绝地天通”不亚于一份宪法宣言,也就是说,颛顼时代是中国氏族制和奴隶制社会之交的最初转折点。
  颛顼是一位大有作为的联盟共主。他清楚地看到,要在联盟制基础上真正建立起华夏一统的酋邦社会,除了依靠军事征服之外,还要借助原始宗教之力,这是酋邦社会体制的两大支柱。此时的颛顼,高瞻远瞩,因势利导,所谓“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这正是他的改革方针和政策,说明他对原始宗教文化理解和造诣很深,社会变革具有强烈的针对性。通过颁布政令“,民神分业”,“绝地天通”,以王权控制神权,把宗教作为王权统治的重要工具,这是一种开创性的政治宗教见解,是一次深刻的意识形态与文化革命。颛顼重新构筑了中华古代上层建筑的基本框架,即把精神世界分成不同的层次,天与地是最高层次,沟通天地属于共主专利,为统治者所独占特行,即便是巫觋和萨满,也被剥夺了祭天祀地之权,只有大祭司才被特殊授权,代替共主举行祭天礼,传达天命。这种巫王合作型的政权形态,神权和王权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融圣俗权于一体的绝对权力体系。这也是将古代社会划分为阶级的萌芽与前奏,在当时“家家祭祀,人人通天”的社会环境中,确实引起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急剧变化。正是这场变革,使轩辕颛顼集团取得了天命与正统的合法地位,王权第一次凌驾于神权之上,人类的思维再不受制于氏族制度,在观念世界里出现了社会整体的全能一元神,“共主”真正变成了代表天命的人间帝王。   关于“帝”的含义,研究者颇多。《逸周书》云:“德象天地曰帝。”朱熹《周易本义》曰:“帝者,天地之主宰。”张荣明先生在《中国文化的帝与宇宙生成原型》一文中,通过考证甲骨文与金文中“帝”的写法分析认为:“它表示苍穹之上的宇宙起点,或天上的创造世界的最高神灵。‘十’或类‘十’字型是古代文化中一种象征,是人类心灵中一种‘原型’,它象征着宇宙的生成和演变模式,暗示着人类对那造就宇宙的‘绝对精神’的向往,远古的圣贤在创造‘帝’字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利用了人们共同的心理模式,用以表示创造并主宰世界的最高神灵,这大概应是‘帝’字所会之意的真实内涵。……帝体现了独特的政治文化精神,伴随着天人感应学说的完善,蕴生出风流千古的灿烂文明。”众多的史籍资料表明,中华帝文化是“天人合一”的产物,是现实社会中“王”在神权观念中的投影。有学者从“禘”字人手,解析帝文化的起源。禘,始见于《左传·僖公八年》记有“禘于大庙”。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帝,禘祭也。从示、帝声。”这里,帝制与庙祭相关。史载:“夏后氏祀于暗,殷人祀于阳”,以此可以推测,禘祭之源在西北,红山为庙祀之始。《史记·封禅书》谓:“或问禘之说,孔子曰:‘不知。知禘之说,其于天下也视其掌。”集解孔安国注“为鲁讳也”。此皆因鲁为周公旦封国,孔姓氏族为玄鸟后人,其承袭代表的正是东夷太极阳鸟文化之真谛。
  天道阴阳,人道鬼神,天人合一,帝王之道。这可谓颛顼大刀阔斧地进行社会和宗教变革的最终目的。“帝者,禘也,象所承也”,就是说,“帝”象征着可承天之运,降临于人间。于是“帝”的尊号也产生了。帝王之道,始于建典,与天相合,顺天应命。说明白些,天即是帝,帝即是天。在这种权力体系中,权力的代表者以统辖天地万物的至上神的身份出现,圣俗权被一个人或极少人所垄断。天为乾、为圜、为玉、为金、为首、为尊、为健、为君、为父。对那些敢于违背天命的,自然由帝代天讨伐。《国语·周语》记载,颛顼高阳氏大军,先后击败共工氏和三苗,横扫九黎之地,毁其神坛,掠其财富,剿灭其族,驱人为奴。史前中国自颛顼时代,开始迈入奴隶制社会,奴隶工役的大量集中使用,使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这也是进入文明时代的基本标志。其实,从颛顼帝死后的葬制,亦能够看到奴隶制的影像。《山海经》载:“颛顼葬鲋鱼山之阳,九嫔葬其阴。”帝颛顼以九嫔陪葬,应为“人殉”,决非妃子们死后再一个个葬入陵墓。华夏古族皆以九为“极数”,九嫔可能九个嫔妃,也可以指更多的女子。母系氏族社会尊贵的女子,成为男人的财富和殉葬品。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身后,各蒙古氏族选出50名靓丽少女为其殉葬,即为佐证。颛顼葬制,以男为阳,以女为阴,帝葬山南,嫔葬山北,蕴含着古东夷阴阳文化的真谛,同封建社会的帝后合葬亦有所不同。
  颛顼大帝的另一历史功绩,是推动华夏古族方国告别图腾时代。从半人半兽、半人半神的野蛮混沌世界,划分为人兽、人神有别,引导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昊氏以龙纪。我高祖少昊挚之立矣,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运,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颛顼以“民事纪”,说得明明白白,即便是大角之星、麒麟之谓,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氏族图腾,而是天穹崇拜的祭祀徽铭和祥瑞称谓,这样才能同颛顼的宗教变革达成历史的同步。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追述颛顼大帝的显赫出身及其统辖的中华天国。
  据《魏书》《帝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处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此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山海经·海内经》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上述的“子”、“生”,皆为族属关系。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去追究颛顼究竟是黄帝的孙子还是重孙子。古人无法掌握记录大尺度时间的方法,往往把远古信息中那些相距久远的事件叠压成彼此相隔很近的事件,有学者称之为“时空压缩律”。这一点,不知把多少研古的学者引入歧途,从而得出错误的学术结论。特别是司马迁著《史记》,《五帝本纪》言中华上古“自黄帝至尧、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十代相传,九夷六狄七戎六蛮,都成了黄帝一姓族国。后人以讹传讹,唯司马公之说为正统,将伏羲始创八卦太白历和象形文符为始端的中华太古文明史,压缩为5000年。其实,《五帝本纪》本身就同春秋五帝德论和秦代《吕氏春秋》五方天帝说相矛盾,对中华古国文化史缺乏实证,疑点重重,近年有学者言其伪误不无道理。因此,我们只要解读颛顼是轩辕黄帝的族裔就够了。最重要的还是探讨对其本人历史功绩的评价。
  对这一点,《五帝本纪》中记叙得既详细又清楚:“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戴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这哪里是在讲述人间的帝王,既便后世小说中的玉皇大帝或北方神话中的天神阿不凯恩都力,恐怕也不过如此吧!有学者研究认为,颛顼形象是一位大巫师、大萨满,此言尚不足矣!看过司马迁史书中的评述,简直就是统领“三界”的天帝,无论是众神所依,还是百姓所栖,都在其砥属之域。文中之誉透露出,颛顼高阳氏作为那个时代的政治领袖和宗教领袖,融会中华太阳文化与萨满原始宗教为一体,胸怀之广,气魄之大,是一般上古帝王所难以比拟的,不愧为缔造华夏酋邦社会史前文明的北方天帝。
  颛顼最早活动的区域在北方。《尔雅·释天》曰:“颛须之虚,虚也。北陆,虚也。”即远古星图中“虚宿”照耀下的白山黑水之域。《山海经·大荒东经》云:“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甘渊是羲和浴日之处,其地在东海之隅的少昊之国。此句可以解读为颛顼统领了少昊阳鸟族群,但这一领袖地位是建立在承袭少昊衣钵的基础之上,文词中含有“浴日”原始宗教洗礼的影像。史谓颛顼为孺帝,系指其“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绎史》卷七引《帝王本纪》);所谓“弃其琴瑟”,当指颛顼抛弃了萨满原始宗教多神崇拜,而接受东方崇日民族的太极榑桑阳鸟文化。少昊金天氏为“日月天父”,颛顼师从少昊,称高阳氏。《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载:“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起源于西北的轩辕颛顼集团,之所以能够喻为华夏正统,先进文化的认同是根本因素。关于颛顼时代华夏两大血缘及文化族群历史性大融合这一点,过去的研究者很少提及。因为,它不仅涉及到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和姓氏学,还应参照先天易学、萨满教学、图腾文化以及古代气候学、地理学、环境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成果。   前苏联人类学研究成果认为,体质人类学意义上的蒙古人种,可划分为南亚集团、东亚(远东)集团、北亚或西伯利亚集团,还有北极集团。据他们广泛收集的原始颅骨学资料分析,蒙古大人种的主要特点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颅骨)就开始形成,后来,体质人类学的蒙古大人种分为两支:大陆支和太平洋支,这两支在颅高和一些其他特征上有差别。生活在东北亚、北亚的古人类,主要是东亚(远东)集团和北亚集团。把古人类学和民族人类学资料同考古学、民族学和语言学对比,可以断定,东亚集团是在蒙古人种太平洋支的古代变种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形成地域是江淮沂泰和长山太白,包括东瀛三岛、朝鲜半岛及黑龙江中下游滨海地区。阿尔泰—通古斯语系民族大多属于大陆支蒙古人种。学界共识,亚洲东部的所有现代民族语言集团都经过了很深的种族混合,而且能够断定,他们都是在多种体质人类学成份基础上形成的。在古代中国境内的蒙古人种两大支系的大致分界线,是沿着兴安岭和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伸展的。这一点,同中国历史上轩辕颛顼集团和东夷三大族群,以及极北地域的肃慎古族分别大致对应。结合萨满文化和图腾文化的考察分析,古代肃慎族亦可能同曾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的古亚细亚人有关。根据中国学者研究成果,就体质人类学意义考察结果,这些古亚细亚人,包括今栖居于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的颅骨,同周口店山顶洞人头盖骨,明显存在体质人类学方面的种源关系。依据上述颛顼时代的史学资料和人类学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我们是否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在颛顼时期,北方轩辕颛顼集团、东夷崇日族群建立起最初的华夏民族大联盟。这从北方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的图腾崇拜中,既有轩辕族的熊、虎等兽图腾,又有少昊族的阳乌图腾,由此可窥见一般。
  现代人囿于人类文化的现成状态无法领会渺茫远古的文化创生,但透过古老的图腾影像我们却能窥视到人文之初的古史信息。要知道,在原始氏族社会,图腾犹如现代人的姓氏,是不能随意使用或更替的。鄂伦春人在相亲时,女方先要询问男方的氏族图腾,同图腾不婚的习俗保留了数千年之久。《山海经·大荒东经》中的空桑之野,有颛顼国、氐人国和诸多颛顼少昊联姻氏族的图腾影像。《大荒东经》载:“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谓大荒之野。”这里的“三面之人”与“不死”,只能以萨满观念解释,即为戴着三张面具,所谓“不死”,即人的面具分别代表着“三魂”或前身、今世和来世。“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有卵民之国,其民皆生卵。”“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欢头,欢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羽民之国”,是指鸟图腾的古族方国。所谓“有翼”,又为颛顼之后,显然为复合图腾。《大荒南经》记载有“颛顼国”,地标应在长白山南麓,毗邻少昊之国。这说明,古代东北亚、北亚区域内,既有“羽民之国”,又有复合图腾的融合氏族。而“颛顼国”进入少昊之国的核心区域,则标志阳鸟图腾族群接受了颛顼的政治统辖,笼罩在颛顼高阳文化圈之中。《楚辞·远游》亦云:“考玄冥于空桑”。玄冥,亦曰河伯、冰夷,颛顼之佐,北海之神。《抱朴子·登涉篇》:“称河伯者,鱼也。”《博物志异闻》:“(河伯)长人鱼身”。《酉阳杂俎·诺皋记上》:“冰夷人面鱼身”。《庄子·逍遥游》:“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鱼图腾的玄冥氏曾是北方最大的土著民族之一,《山海经》载有41种鱼图腾影像,仅次于鸟图腾影像的54种。加之后世“殷人禘喾而郊冥”(引自《礼记·祭法》),“玄冥氏之位如白帝”(引自《新唐书·志第二》),揭示出殷商王族为少昊玄冥联姻集团。这些,都表明夷夏两大族群在长白山地区,发生了民族血缘与原始文化的历史性大融合。正是依靠两大族群的力量,颛顼取代炎帝族裔共工黑龙氏(蛇图腾)而成为北方大帝。《山海经·大荒北经》还记载颛顼墓“爰有丘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璇瑰、瑶碧,皆出卫于山。”根据牛河梁女神庙出土文物参照,此皆为古族方国玉雕釉陶图腾祭器。从中亦可看出,帝颛顼时代,北方的鸟、兽、鱼图腾古族开始融汇合流,这不能不说是颛顼的历史性创建与贡献。
  文化的多元性产生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不同文化的融合则会产生新的文化层。透析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以狩猎、游牧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北方民族的萨满文化,同以农桑经济为基础的东夷民族的太阳文化,在五千多年前的颛顼时代发生了文化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包括超自然的天穹崇拜、对日月星辰及太阳神鸟的崇拜、外在相似的萨满与巫,以及阴阳八卦、鬼神观念、星占文化等。在颛顼高阳氏的旗帜下,古族方国大联盟打造血脉华夏、中华民族的雏形,以帝王文化为核心形成了颛顼高阳文化圈。《天官书》曰:“中宫大帝,其精北极”。“北极,天之中,阳气之北极也。”《易·说卦》云:“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若以古代红山为太极之中,“震位”东北,“巽位”西南,说明颛顼大帝统辖着从黑龙江出海口到巴蜀古国的辽阔疆域。辽东半岛的丸都古城,正应于“离”位。“万物皆相见”,互市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听政也!颛顼之前,华夏盟会以合符、公祭、岁贡、互市及颁布历法为主要议程。颛顼则“南面而听天下”,说明古代中国进入了帝王统治时代。丸山古都,龙盘虎踞,洞沟之野,神坛林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远古政治文化中心,正是华夏酋邦社会史前文明的光辉写照。
  颛顼大帝管辖的地域范围,包括《山海经》中的“少昊国”。一些学者将《山海经》中“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中的“大壑”定位于美洲科罗拉多大峡谷,显然不妥。不要忘记,同样是《山海经》所述,在“少昊国”之东还有“肃慎国”,而根据众多史籍记载,古代肃慎人的传统领地,是在今黑龙江中下游直抵鄂霍茨克海,这与后世挹娄、黑水靺鞨的控制区是一致的。何况,古东海为今日本海,日本列岛外0侧,尚有一望无际的太平洋。古人是不会这样记述地理位置的,更不会把太平洋视为东海。少昊阳鸟图腾古族,在全球海水大回潮的波峰期,曾长期生活在大荒之域的长山太白。东方神话中的“瀛壶阆苑”、“蓬莱仙境”,是拓荒先民美好的家园。阳鸟文化是长白山文化的真谛,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曾以少昊高阳族裔为主体建立了少昊国、先商燕国、商盖古国、夫余国、王满朝鲜、高句骊国、渤海国、大金国、后金国等民族政权,这些族国的神性观念都明显为天地崇拜,而非原始萨满教的多神崇拜和灵魂崇拜,“卵生”、“水生”神话更是东方民族的传统习俗。唐代渤海史常提到的“旧国”,即为“少昊之国”。《大荒东经》记载有大人国、小人国、妫国、中容国、君子国、司幽国、白民国、青丘国、黑齿国、困民国、玄股国、埙民国、女和月母之国,多谓“帝俊(鵕)”族裔。其中“困民国,句姓而食,有人曰王亥”。这位王亥即商人的高祖亥。甲骨卜辞的亥字偏旁为隹、为鸟,是商人鸟图腾标识。相传王亥发明牛耕、牛车,从事畜牧,以贝为货币在古族方国之间进行贸易,并确立用十天干为商王名号。《后汉书·东夷传》载:“昔尧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盖日之所出也”,并云:“夏后之时,羲和淫湎,废时乱日,胤乃征之”。看来,“大壑”没有那么遥远,“旸谷”就在长白咸境。唯有如此,才能正确解读《山海经》中关于颛顼、帝俊、帝舜的大量记载,以及原始萨满文化与太极阳鸟文化的融合衍化,把中华史前文明的地理坐标落到实地。这些也正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对于颛顼成为政治领袖和宗教领袖,作为炎帝族群首领的共工表示出不满。炎帝共工氏以龟蛇为图腾,是强大的东夷太古族群。古籍有载“共工氏以水记,故为水师而水名”,“昔共工霸九州”,当是以龟蛇、形水、尚黑为标识的北方天帝,史称共工黑龙氏。《淮南子·原道训》载:“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共工氏是上古遭灭族绝祀的唯一大族,其所犯下的是天理难容的“滔天大罪”。《史记》有载:“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段话蕴藏的千古谜团,不为后人所知,历来视为神话。这里记载的无疑是上古时代所发生的真实事件,关系重大。这是因为,古人以“夫精神者,所受于天地”,天柱折,地维绝,则精神灭,直接触及到神州古国数千年构筑起的民族精神文化之根基。这一重大事件,也对东北亚原始酋邦社会的后期分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笔者认为,“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涵义,应与《淮南子·俶真训》“历阳之都,一夕反而为湖,勇力圣知与疲怯不肖者同命;巫山之上,顺风纵火,膏夏紫芝与萧艾俱死。”《论衡·命义篇》:“言无命者,闻历阳之都,一宿沉而为湖;……命当溺死,故相聚于历阳。”以及“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天毒,其人水居,偎人爱之”等相关古籍佚文传递的历史信息联系解读。《海内北经》:“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列阳”即“历阳”,今吉林省集安市,古称丸都。丸都蕴涵,文史意明。古者,五官以“东方为田,南方为司马,西方为理,北方为司空,中央为都”;丸者,一气相生之浑沌太极也!泰畤紫坛,建木天柱,居于天地之中,故谓“丸都”。昔共工与颛顼争霸,将丸都以北不周山隅堤挖断,引高山湖海之水淹没洞沟神坛。《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入焉”。加之不久后白头山火山爆裂式喷发,飓风海啸,洪波滔浪,畤坛没顶,烈然毒雾,神木荼炭,造成“天柱折,地维绝”,“凤来仙境”化为“天毒之国”。最古老的“八卦横阵”畤坛毁灭,使神州天国的精神世界面临崩溃,这不亚于天崩地坼的自然灾难。《淮南子·兵略训》曰:“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所谓“滔天大罪”、“天理难容”,但“灭顶之灾”,难以弥补。最终结果,它导致了“太古”时代的终结及华夏文明新的开端。史书有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火监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共工氏)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其中,“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应为“北维”奠基之卜。笔者认为,这段话的喻意是以炎帝九族的鼋图腾四族酋领及蛇图腾五族之首的黑蛇氏酋领作为祭祀的“牺牲”。相同历史时期大溪文化城头山古城东门外大型祭坛周边的殉葬坑及大量的屈肢人殉牺牲,似乎为我们提供了考古学意义上的实证解答。如果联系到古希腊王公将自己最心爱的儿女献祭天神以及印第安酋长自剖心脏祭祀太阳神图画的古文化蕴涵,对古人类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或许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至于“天倾西北”包蕴之意,系指颛顼在雍东与红山作祭坛神庙,重新建立华夏民族及酋邦社会的精神家园,这也是北方天帝颛顼伟大的历史功绩之一。
  颛顼,中国历史上这位伟大的帝王,把源于北方民族的萨满文化,同东夷民族的太阳文化,融会贯通,以国家政治利益和民族进步为中心,毅然发动了“绝地天通”的历史性变革,并以宽广的胸怀促进华夏民族融合,其深邃的形象魅力为历代所折服。颛顼宗教政治变革与民族政策取得了成功,华夏古族方国臣服,民族融合同化加速,神州疆域迅速扩展……。《淮南子·时则训》记:“北方之极,自九泽穷夏晦之极,北至令正之谷,有冻寒积冰、雪雹霜霰、漂润群水之野,颛顼、玄冥之所司者,万二千里。”从所描述自然环境、生态状况,此非白令海峡莫属。颛顼时代征服北方冰原雪域的壮举,体现了华夏先民的顽强意志和开拓精神。《五帝本纪》说舜、禹之时“北至山戌、肃慎,东至长夷、岛夷”。《路史》亦载夏禹“外美州靡、息慎之功。”自古肃慎东至海,北不知所极。说明尧舜禹时代的古族方国大联盟机体,却也疆域广阔无涯。《左传·昭公九年》周人谓:“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在其后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由古代夷狄领袖而成为天下共主的,隋文帝、唐太宗都是颛顼集团发帝族裔的鲜卑贵种。耶律阿保机、阿骨打,亦不愧为一代雄杰。更不要说秦始皇、成吉思汗、康熙大帝创下的天骄伟业。这些历史上的千古风流人物,把轩辕黄帝、颛顼大帝所开创的帝王文化不断推向高峰,在中华文明史册续写出灿烂辉煌的篇章!(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张武明先生是青海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他身怀绝技,才华出众,文气横溢,对青海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最近他不顾年迈,呕心沥血,编写了历史故事剧《弘化公主西行》,剧本主题鲜明,故事真实,剧情紧凑,人物个性生动、鲜明,令人爱不释手,常在心矢,萦绕脑中,是同类作品中出类拔萃的上乘之作。  一、历史背景真实可靠  有关历史故事剧其真实性是它的生命力,忠于史实,事出有因,有根有据,有记有载,然必纪实,方可信今而会
期刊
“膺惩支那”——让中国“战俘”吃下掺有伤寒杆菌的馒头;“耀扬国威”——开展惨绝人寰的杀人比赛;“防疫研究”——用解剖活人来采集“标本”;“东亚共荣”——把中国孕妇的胎儿当作刺刀下的玩物。作为前仇,我们可以抛弃;作为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抗日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到芷江。1945年8月21日,日本降使冈村宁茨的代表、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飞抵芷江向中国政府乞降。在这“震古铄今”、“名垂青史”之地,太阳旗
期刊
昆剧诞生在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属于地方戏范畴。顾名思义,地方戏就是由特定的一方水土所孕育的戏剧,应该具有本地区的民风底蕴,为本地区的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存在差异,曾先后涌现过300多种戏剧。在漫长的繁衍和流变中,相互借鉴吸收,取长补短,然后优胜劣汰,强留弱退,直至今日,只有数十个剧种还延留在剧坛上,并且,有的勉强维持、有的每况愈下、有的甚至奄奄一息。其中很重要的
期刊
陆机《辨亡论》指出:“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人怨。”陆机是东吴丞相陆逊的孙子,东吴灭亡时已二十岁,他说这话当有闻见体会。不过从史料看,曹操虽称得上奸雄,但还不同于历史上那些只知残虐百姓的暴君。他有时还是很能体恤下民疾苦的。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军阀兼并,群雄竞逐,兵强者胜,兵弱者亡,曹操又新失兖州,受到吕布的攻击,经濮阳之败,折兵损将,正需要补充兵员。但这一年蝗虫起,百姓大饿,以至人
期刊
酒在中国,可谓命运坎坷,前景灿烂。它刚出娘胎就遭大禹抵制,并下结论:酒可亡国。周初,酒又受到《酒诰》明文禁止。尔后还有不少王朝颁发过禁酒令,甚至在清康乾盛世也禁酒达半个世纪(1687年至1737年)。然终因酒利远大于弊,现在还是发展成了宏大的产业。  在中国,酒的起源说法很多,有上天(酒星)造酒、猿猴造酒、仪狄造酒、杜康造酒等传说。而史书及主流说法是仪狄、杜康造酒。《战国策·鲁共公择言》载:“帝女
期刊
《弘化公主西行》的时代背景  中外古代历史上,许多国家大多是由不少小王国或是大部落组成,有时候结成较为松散的联盟形式,以达到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以利各自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经济较为发达的王国或与执政当局人员的个性,在出现内部民族矛盾,经济产生失控的情况下,常常不免发生与邻国土地的争端和摩擦,以转移内部的矛盾,由此开始了扩展势力,展开种种外交活动,以解决矛盾纷争。统治者以女
期刊
喜饶嘉措大师是我国藏传佛教的一代高僧,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杰出的爱国人士。他学识渊博,著作林立,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他“情系民族、情系祖国”,为民族的团结、祖国的统一竭尽心血,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赋性善良,品格高尚,是中国共产党相濡以沫、丹心相映的老朋友;他躬身勤政、服务乡梓,得到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民族宗教文化的弘传大师  喜饶嘉措(1884—1968),藏族,青海省循化撒拉
期刊
神工鬼斧的图腾柱雕塑  “图腾”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人奥季布都瓦族方言“ototean”,意为“他的亲属”或“他的图腾标记”。在远古人类发展到野蛮时代中期,每个氏族部落都有一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作为自己的图腾而加以崇拜,进而产生了图腾崇拜的神话。它们属于各民族历史推原神话,大多以讲述本氏族、部落、民族始祖来源为内容,以最原始的形态和浓厚的神秘色彩,讲述着认为自己的民族与天神或某种动、植物神有一种特
期刊
无名花  初夏的一天,雨过天晴,我们去西山湾给春天栽下的树苗锄草。在办公室里呆久了,一到野外,顿觉心胸格外开阔。沿着山路盘旋而上,满目野草如茵,远不似当初来栽树时的荒芜景象。最诱人的,莫过于漫山遍岭蓬勃怒放的那些无名花了,一簇一簇的,浅玫瑰色的小碎花显得格外娴静秀气、淡雅端庄;俯下身闻一闻,别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的确,如果没有那些无名花的点染,西山湾的夏天恐怕就不会那样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了。  
期刊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探索和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新思路,无论对我国城乡经济转型和人文生态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我们以武平县乡村作为范例,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和田野考察等形式,对全县十七个乡镇文化建设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剖析,并就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现有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