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1日,央行公布了4月份的货币信贷数据。其中,M2新增-5965.5亿元,对应同比增速12.8%,较3月份下降0.6个百分点,人民币存款当月新增-4656亿元,对应同比增速11.40%,较上月下降1.1%;人民币贷款新增规模为6818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为15.4%,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
4月份的貨币信贷数据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信息:第一,贷款期限结构层面存在较为显著的两极分化。商业银行的供给行为严重影响了长短端利率水平,商业银行在长期贷款层面的惜贷行为值得关注;第二,尽管存款当月的下滑看起来符合季节模式,但企业活期存款失速,M1同比的急速下滑配合M2增速处于低位,结合同期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需求的进一步萎缩仍在持续。
信贷需求疲弱源自供给收缩
2012年4月新增信贷6818亿元,低于市场预期。此前市场认为:一季度信贷投放总量24588亿元,尤其是3月份投放10100亿元,表明商业银行全年信贷投放总量8万亿元可期,且符合3:3:2:2的速度,据此推断二季度每月信贷投放将在8000亿元左右。4月份公布的信贷数据显然暂时脱离了这样的模式。
从增速的角度出发,3月份信贷的大增使得信贷同比出现了0.5个百分点的反弹,然而4月的信贷规模不达预期,又拉低增速回到15.4%的低位。
该如何解读4月份低于市场预期的信贷数据?我们可以从资金需求期限和资金需求部门两个角度进行拆分。
若我们将4月份信贷数据从期限结构层面划分,可以清晰地发现在不多的新增信贷总量中,短期资金供给是主要的贡献力量,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4月的新增票据融资规模达到了2407亿元,占当月新增信贷总额的35%。根据公布数据以来的历史情形,当月新增票据融资占比超过35%的情形仅在2008年底至2009年初短暂出现过。
若我们将新增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加总,将其与新增中长期贷款放在一起比对,也可以发现一致的结论:期限偏短的信贷规模远大于期限较长的信贷规模,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至今,短期限信贷规模一直是新增信贷中的主要部分,4月份新增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信贷新增的比例高达69%。
从余额同比的角度来看,自2011年下半年起在信贷层面出现了一个反常的现象,即短期信贷增速和中长期信贷增速背离,这种局面一直延续至今。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信贷期限结构上“短多长少”的局面,并使得这一形势长期维持?要想对这一问题作出相对严谨合理的解答,必须结合长短期资金的价格数据。
先来观察短期资金价格。从相对高频的6个月票据贴现利率来看,4月内票据贴现利率继续下行至5‰以下。接着转向中长期限的资金价格。尽管我们并没有高频的中长期资金价格数据,但5月10日央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及一季度的资金价格数据,可以拿来进行简单比对。
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3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61%,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97%,较2011年底上升0.17%;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6.20%,较年初下降了2.86%。将这几个资金价格数据结合起来,意味着在短期资金价格快速滑落的同时,中长期贷款的价格却经历了上升。
若将短期和长期资金的量价数据放在一起,可以发现在信贷期限结构内部,存在两极分化的态势:短期限信贷的新增供给不断放量,伴随着短期资金价格持续回落;与此同时,中长期信贷供给维持低迷,而资金价格却出现上升。
这一现象使得我们开始反思一季度以来基于短期资金价格数据做出的判断。此前一般认为,一季度主导资金面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快速萎缩的需求,我们所观察到的一季度票据直贴利率的陡峭下行是这种需求下降在价格层面的体现。然而,央行报告中短期资金价格和中长期资金价格层面上出现的异常背离,使得前期的这一解释看起来难以自圆其说。
若需求的萎缩是主导的力量,难以理解为何同期中长期资金价格却出现了反弹。结合一季度信贷量上的数据,我们倾向于将这样的资金量价变化主要归结为商业银行供给的力量,正是供给推动长短期资金价格两极分化继续加剧。
或许出于对经济增长的担忧,以及银行坏账上升的疑虑,商业银行主动降低了中长期信贷的供给,供给的大幅削减导致中长期贷款价升量跌;同时,为了达到信贷总量平稳增长的目的,商业银行同时增加了短期信贷资产的供应,叠加上一季度在短期资金领域出现的资金链的断裂,使得前期异常旺盛的短期资金需求不复存在,供给提升而需求萎缩导致短期贷款价跌量升。
若我们站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观察短期信贷和中长期信贷的增速,将会发现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短期信贷增速不断上升,中长期信贷增速持续下降,这种趋势似乎一直维持至今。
然而,从价格层面上看,以2012年春节为界,之前短期资金价格持续高企,资金价格期限利差严重平坦化,而春节后,短期资金价格迅速滑落,而中长期资金价格却经历了反弹,意味着春节前后主导资金市场的力量已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前期以需求方为主,而近期的主导力量已转向了供给方。
而在信贷领域上发生的这种短期信贷资产价格下降、中长期信贷资产价格上升的模式,在一季度的债券市场上也有类似的体现。一季度债券市场存在两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第一个是短期资产普遍回报不错;另一个现象则是,往年年初普遍存在的针对长债的传统配置力量2012年明显偏弱。将这两个现象结合起来考虑,似乎债券市场的表现也体现了商业银行相对偏爱短久期资产的思路。
若这一看法正确,意味着可能存在一个事实:尽管经济增速数据显示实体经济投资需求在一季度经历下降,并导致同期对中长期贷款需求的下降,但商业银行在供给层面的收缩依然是重要的,甚至超过了需求层面的影响。换言之,若商业银行在中长期贷款层面上表现出来的惜贷行为持续,将加剧中长期资金的紧张并推升资金价格,进一步抑制投资的需求。
存款定期化显示经济活力不足
从信贷需求部门的角度分拆,4月份新增信贷6818亿元中,有5351亿元由企业部门贡献,居民贷款规模1421亿元。而从占比角度来看,企业贷款仍是新增信贷中的主体。
回顾3月份的信贷数据,当时结构层面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即当月新增居民贷款突增至2815亿元。考虑到居民贷款规模普遍较为稳定,3月份的陡增看起来相当怪异。一个可能的解释是,3月份中小微企业金融债的发行促进了中小微企业业主信贷的放量,而这部分信贷需求在统计时纳入到居民贷款的范畴中。然而,4月份居民信贷滑落至往年正常水平,意味着3月份的居民信贷放量恐怕仅是临时性的冲击,小微企业信贷或难以支撑信贷总量增长。
我们对企业贷款的期限结构进行剖析,可以发现企业贷款内部也依然存在着短期类企业信贷规模远大于中长期限企业信贷规模的现象。结合近期公布的工业增加值、投资数据及进出口数据,我们倾向于认为经济体持续经历着需求萎缩的过程。如上分析,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主导了企业中长期贷款的量跌价升,在这个过程中,供给的向内移动甚至淹没了需求下滑的作用,最终推高了中长端资金价格。
在经历了3月份存款的大幅扩张之后,4月份的M2和人民币存款新增规模不出意外地经历了负增长,用居民储蓄的季节模式可以解释总量的波动。
我们曾提及,3月份存款的激增难以通过信贷投放和外汇占款流入来完全解释,看起来应该存在一些临时性的因素对存款总量进行了调节。通过对结构数据的分拆,我们倾向于认为居民部门的储蓄存款的季节性波动是其中的主因。正如一季度末新增储蓄存款大量流入,冲高了当月的新增存款一样,到了4月部分储蓄存款流出银行表内,造成了存款的流失。
目前来看,企业存款定期化趋势恶化表明经济活力仍在下降。
若我们关注企业存款内部结构,则可以发现4月份尽管企业定期存款仍有小幅增长,企业活期存款却下降得很快。若我们继续关注企业定活期存款的增速,上述现象则显得更为醒目。企业定期存款增速处于20%左右的平台,而企业活期存款下降到不到2%。这么低的企业活期存款增速即便在2008年也未曾出现。
企业活期存款增速的持续回落意味着企业持现意愿仍在下降,这源自于实体经济活力不足,甚至表明实体经济的内需依旧处于快速下行的通道之中。这样的观点从M1和M2的增速差及M1/M2这两个指标上也可以得到印证。
4月份的貨币信贷数据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信息:第一,贷款期限结构层面存在较为显著的两极分化。商业银行的供给行为严重影响了长短端利率水平,商业银行在长期贷款层面的惜贷行为值得关注;第二,尽管存款当月的下滑看起来符合季节模式,但企业活期存款失速,M1同比的急速下滑配合M2增速处于低位,结合同期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需求的进一步萎缩仍在持续。
信贷需求疲弱源自供给收缩
2012年4月新增信贷6818亿元,低于市场预期。此前市场认为:一季度信贷投放总量24588亿元,尤其是3月份投放10100亿元,表明商业银行全年信贷投放总量8万亿元可期,且符合3:3:2:2的速度,据此推断二季度每月信贷投放将在8000亿元左右。4月份公布的信贷数据显然暂时脱离了这样的模式。
从增速的角度出发,3月份信贷的大增使得信贷同比出现了0.5个百分点的反弹,然而4月的信贷规模不达预期,又拉低增速回到15.4%的低位。
该如何解读4月份低于市场预期的信贷数据?我们可以从资金需求期限和资金需求部门两个角度进行拆分。
若我们将4月份信贷数据从期限结构层面划分,可以清晰地发现在不多的新增信贷总量中,短期资金供给是主要的贡献力量,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4月的新增票据融资规模达到了2407亿元,占当月新增信贷总额的35%。根据公布数据以来的历史情形,当月新增票据融资占比超过35%的情形仅在2008年底至2009年初短暂出现过。
若我们将新增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加总,将其与新增中长期贷款放在一起比对,也可以发现一致的结论:期限偏短的信贷规模远大于期限较长的信贷规模,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至今,短期限信贷规模一直是新增信贷中的主要部分,4月份新增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信贷新增的比例高达69%。
从余额同比的角度来看,自2011年下半年起在信贷层面出现了一个反常的现象,即短期信贷增速和中长期信贷增速背离,这种局面一直延续至今。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信贷期限结构上“短多长少”的局面,并使得这一形势长期维持?要想对这一问题作出相对严谨合理的解答,必须结合长短期资金的价格数据。
先来观察短期资金价格。从相对高频的6个月票据贴现利率来看,4月内票据贴现利率继续下行至5‰以下。接着转向中长期限的资金价格。尽管我们并没有高频的中长期资金价格数据,但5月10日央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及一季度的资金价格数据,可以拿来进行简单比对。
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3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61%,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97%,较2011年底上升0.17%;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6.20%,较年初下降了2.86%。将这几个资金价格数据结合起来,意味着在短期资金价格快速滑落的同时,中长期贷款的价格却经历了上升。
若将短期和长期资金的量价数据放在一起,可以发现在信贷期限结构内部,存在两极分化的态势:短期限信贷的新增供给不断放量,伴随着短期资金价格持续回落;与此同时,中长期信贷供给维持低迷,而资金价格却出现上升。
这一现象使得我们开始反思一季度以来基于短期资金价格数据做出的判断。此前一般认为,一季度主导资金面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快速萎缩的需求,我们所观察到的一季度票据直贴利率的陡峭下行是这种需求下降在价格层面的体现。然而,央行报告中短期资金价格和中长期资金价格层面上出现的异常背离,使得前期的这一解释看起来难以自圆其说。
若需求的萎缩是主导的力量,难以理解为何同期中长期资金价格却出现了反弹。结合一季度信贷量上的数据,我们倾向于将这样的资金量价变化主要归结为商业银行供给的力量,正是供给推动长短期资金价格两极分化继续加剧。
或许出于对经济增长的担忧,以及银行坏账上升的疑虑,商业银行主动降低了中长期信贷的供给,供给的大幅削减导致中长期贷款价升量跌;同时,为了达到信贷总量平稳增长的目的,商业银行同时增加了短期信贷资产的供应,叠加上一季度在短期资金领域出现的资金链的断裂,使得前期异常旺盛的短期资金需求不复存在,供给提升而需求萎缩导致短期贷款价跌量升。
若我们站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观察短期信贷和中长期信贷的增速,将会发现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短期信贷增速不断上升,中长期信贷增速持续下降,这种趋势似乎一直维持至今。
然而,从价格层面上看,以2012年春节为界,之前短期资金价格持续高企,资金价格期限利差严重平坦化,而春节后,短期资金价格迅速滑落,而中长期资金价格却经历了反弹,意味着春节前后主导资金市场的力量已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前期以需求方为主,而近期的主导力量已转向了供给方。
而在信贷领域上发生的这种短期信贷资产价格下降、中长期信贷资产价格上升的模式,在一季度的债券市场上也有类似的体现。一季度债券市场存在两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第一个是短期资产普遍回报不错;另一个现象则是,往年年初普遍存在的针对长债的传统配置力量2012年明显偏弱。将这两个现象结合起来考虑,似乎债券市场的表现也体现了商业银行相对偏爱短久期资产的思路。
若这一看法正确,意味着可能存在一个事实:尽管经济增速数据显示实体经济投资需求在一季度经历下降,并导致同期对中长期贷款需求的下降,但商业银行在供给层面的收缩依然是重要的,甚至超过了需求层面的影响。换言之,若商业银行在中长期贷款层面上表现出来的惜贷行为持续,将加剧中长期资金的紧张并推升资金价格,进一步抑制投资的需求。
存款定期化显示经济活力不足
从信贷需求部门的角度分拆,4月份新增信贷6818亿元中,有5351亿元由企业部门贡献,居民贷款规模1421亿元。而从占比角度来看,企业贷款仍是新增信贷中的主体。
回顾3月份的信贷数据,当时结构层面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即当月新增居民贷款突增至2815亿元。考虑到居民贷款规模普遍较为稳定,3月份的陡增看起来相当怪异。一个可能的解释是,3月份中小微企业金融债的发行促进了中小微企业业主信贷的放量,而这部分信贷需求在统计时纳入到居民贷款的范畴中。然而,4月份居民信贷滑落至往年正常水平,意味着3月份的居民信贷放量恐怕仅是临时性的冲击,小微企业信贷或难以支撑信贷总量增长。
我们对企业贷款的期限结构进行剖析,可以发现企业贷款内部也依然存在着短期类企业信贷规模远大于中长期限企业信贷规模的现象。结合近期公布的工业增加值、投资数据及进出口数据,我们倾向于认为经济体持续经历着需求萎缩的过程。如上分析,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主导了企业中长期贷款的量跌价升,在这个过程中,供给的向内移动甚至淹没了需求下滑的作用,最终推高了中长端资金价格。
在经历了3月份存款的大幅扩张之后,4月份的M2和人民币存款新增规模不出意外地经历了负增长,用居民储蓄的季节模式可以解释总量的波动。
我们曾提及,3月份存款的激增难以通过信贷投放和外汇占款流入来完全解释,看起来应该存在一些临时性的因素对存款总量进行了调节。通过对结构数据的分拆,我们倾向于认为居民部门的储蓄存款的季节性波动是其中的主因。正如一季度末新增储蓄存款大量流入,冲高了当月的新增存款一样,到了4月部分储蓄存款流出银行表内,造成了存款的流失。
目前来看,企业存款定期化趋势恶化表明经济活力仍在下降。
若我们关注企业存款内部结构,则可以发现4月份尽管企业定期存款仍有小幅增长,企业活期存款却下降得很快。若我们继续关注企业定活期存款的增速,上述现象则显得更为醒目。企业定期存款增速处于20%左右的平台,而企业活期存款下降到不到2%。这么低的企业活期存款增速即便在2008年也未曾出现。
企业活期存款增速的持续回落意味着企业持现意愿仍在下降,这源自于实体经济活力不足,甚至表明实体经济的内需依旧处于快速下行的通道之中。这样的观点从M1和M2的增速差及M1/M2这两个指标上也可以得到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