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8年开始,东北农业大学先后有51名大学毕业生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业,他们的身影和足迹遍及天山南北,7年过去了,尽管经受着相对贫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他们中的38人留在了新疆,他们许多人已经是单位的骨干,小有成就。
在艰苦中创业
“破破烂烂的土坯房,四周都是戈壁、黄土墙,荒无人烟,整天在地里干活,每天累得不想动弹。”王清河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向记者讲起了他刚工作时的感受。
王清河是东北农业大学植保系2000届毕业生,2000年7月17日来到了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附近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和他一起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有24名东北农业大学毕业生,有7人来到了农五师,其中王清河、冯振秀、白旭、朱勇4人被分到了农科所。
当时的农科所在86团,办公室还是60年代的土坯旁,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离博乐市6公里,离86团团部肓三公里,离的最近的连也有一公里半。
“刚来的时候,感觉比想象中的环境还要差。”
让王清河首先感到不适应的是气候,黑龙江的气候湿润,而这里气候异常干燥,气温高,早晚温差大,太阳毒,整天被晒得提不起精神。
每天七八点钟就要起床,到地里背粪、除草、浇水、州埂子,扛着近100公斤的棉花包,推着300公斤的棉花车,子,在毒辣辣的太阳下面干活,汗水像下雨一样迷住了眼睛,衣服基本是全身湿透。整天在地里工作,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办公室,有时候,就在地里吃饭,吃完饭继续干活。让冯振秀记忆犹新的是一次浇水,一连在地里工作了13个小时,“胳膊者啪不起来了。”
“可能工作就是这样吧,刚工作积极性挺高的,再说I了,领导和老同事都这么干,我们也不好意思偷懒呀,尽I管很累,心里还是挺舒服的。”王清河说。
晚上住在办公室附近的宿舍,年轻人住在一起,三人一间宿舍,白天累了一天,晚上几个年轻人还是在一起玩得很高兴,一起做饭、打牌、喝啤酒、吹牛。
累了一天,浑身粘糊糊的,但没办法洗澡,只能打一盆水,用毛巾擦擦背,有的干脆拿一盆水当头浇下了,那个凉爽呀,大喊一声,透心的凉。
九月的一天晚上,他们发现口粮断了——没有烟抽了,寂寞的夜晚让他们几个人急得团团转,最后一致测定,派人去买烟吧。
从甘肃农业大学来的李双林向别人借了一辆破自行车,带着王清河到一公里外的连里去买烟。那个晚上天特别黑,没有月亮,已经晚上11点多了,李双林和王清河上路了,漆黑的夜晚几乎看不到路,只能靠着自己的感觉歪歪扭扭的在路上摸索前进。
途经一片墓地,尽管是两个年轻人,但总感觉背上凉飕飕的,两人都不敢向旁边看,不敢说话,只听见自行车在路面上丁丁当当的响声。
一公里多的路感觉好漫长,平时几分钟就到了,那天晚上两人感觉走了好久才到。从那以后,大家都经常检查自己的口粮——烟,只要有人出去一定要买烟回来,防止断粮。
刚刚工作的王清河拿到手的工资时505元,因为工作忙,到团部、博乐市比较远,也没什么开销,除了抽烟、买点日常生活用品,几乎不花什么钱。
“少是少了点,感觉够用,不是很缺钱,感觉还可以。我十年就可以买一套房子,只花自己一半的工资,在大城市的同学买一套房子得30年。”
现在,王清河的工资是1100元,扣去每月500多块钱的房屋按揭款,每月只剩600元钱,抽的是三四块钱一包的香烟。
艰苦的田间劳动进行了三个月,工作环境在几年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1年,科研所从86团迁到了89团团部,全新的办公楼,家属楼就在办公楼旁边,分到了一套92平方米的住宅,房价5.1万元,2002年结婚,妻子是89团医院的护士,存了一万元买了家具,可爱的女儿已经一岁半,父母已经被他接到了家里,一家人其乐融融。
其实,王清河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在来新疆之前,他已经和山东的一家企业签订了协议,那是一家农药生产企业,主要是做销售,王清河曾在那里实习一年,工作还不错,当年的基本工资是1100元,外加提成。
“一年下来收入七八万不成问题,我的一个同学还在那里干,一年收入十万,但我还是喜欢干专业技术。”王清河说。
工作五年,王清河共发了10篇论文,其中五篇发在了国家级核心期刊上,现在他自己确立了三个课题。
“有了想法就直接向领导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不管职务高低,不管资历深浅,大家都是平等的,氛围很好。”
在今年春节回家时,他看望了留校读研究生的同学,两人相互交流了自己的论文。研究生的论文在理论研究上比较深一些,王清河的论文里时间更近一些。“至少他很服我,这都是我自己做出来的。”
在寂寞中快乐的生活
89团是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团场,团部不到一万人,这是一个小镇,三秋农忙时节小镇显得很寂静,宽阔的马路上行人很少,最热闹的是地方团部广场前,十多辆出租车停在那里等待生意。
朱波和赛国斌两人2003年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了这里,朱波在农科所工作,赛国斌在89团做技术员,两人因为爱情来到了这里。
“毕业那阵,有单位要我不要他,要他的不要我,只有这里可以同时要我们,再说了,干农业,也就是在东北和新疆才有我们的发挥的空间。”朱波说。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朱波在这里感到异常的安静,没有繁华的街道,没有喧嚣的人群,很多朋友都不在身边,和她同宿舍的六位同学都考上了研究生。
年初回家,和同学们聊天,她们在上研究生,在实验室搞科研工作,空闲的时候都在逛商场、购物、做美容、健身、唱歌、泡吧,享受着大城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朱波顶着烈日在田间工作,在家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看电视、看小说、看杂志,在家里上网、打游戏,和楼下的王清河、冯振秀两家一起热热闹闹的打牌、聊天。一月去一次大城市——博乐市购物,那是一个十多万人的城市。
科研所在兴建办公大楼的时候搞了一个多功能厅,所里的年轻人经常在那里唱歌、跳舞,有时候还要请外面的年轻人来这里玩。
“一个人在家多没意思,到这里来还有观众,钥匙就在我们手上,我们什么时候想来都可以,很自由。”冯振秀说。夏日的傍晚,几个年轻人结对去博乐市里去玩,吃点烤肉,喝点啤酒,团里也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和体育比赛。“挺好的,很随意,开销不大,大家完的也挺开心的。”比起他们来,在84团9连工作的赵青伟和刘振洲两人生活相对就单调一些,每天一大早就要起床到田间指导工作,要一直忙到天黑,劳累一天后,还要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只有在冬天农闲时才能闲一点,还要组织职工搞普法培训、科技培训,平时有空就看看报纸,看看杂志,参加一些团里的文化、体育比赛。
“我现在都快成电脑盲了,今年争取再拿一个师里的 五好党支部称号,把那台奖品——电脑搬到连里来,我们也ii网,好好学习学习,多了解一点信息、知识,不然就落后太多了。”九连指导员赵青伟说。
不同的选择
2003年,中国农科院新入学的研究生中有一对年青的夫妇,他们是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冷建田和王英,三年前,他们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了位于阿勒泰附匠的新疆生产兵团农十师181团。
毕业之后,冷建田和王英在家乡举行了婚礼。新婚后一个礼拜,冷建田夫妇和其他同学一起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冷建田和王英被分配到农十师181团,冷建田和王英在团生产科工作。
和他们一起来到新疆的还有另外一对恋人——冯刚和沈凤,他们四人都是挚友,沈凤和王英是舍友,冯刚和冷建田住隔壁宿舍。
冯刚和沈凤被分到位于伊犁州附近的农四师73团。
都是在城市长大的冯刚和沈凤面对自己工作场所心里有点失落,这里距离伊宁市100多公里,距离巩留县县城也有几公里,这里就是县城城郊。
“对于刚工作的是人来说,精神上的要求更重要一些,感觉团里很重视我们,这让我们很满意。”沈凤说。但在一年以后,这种心理上的落差越来越大,从城市来到了农村,变成了一个农场职工,这让沈凤心里很不平衡。
2001年,沈凤接到了王英了来信,两人一起走,考研究生,离开这里,在学校的时候两人曾同时考研失利。考虑再三,沈凤留了下来,当初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能和冯刚在一起,现在如果自己走了,冯刚怎么办?他的外语不好,这是考研的致命伤,冯刚自己也不想考研。
是留下来还是离开,沈凤和冯刚也是权衡了好久,两人都性格内向,再说两人所学专业有限,到城里去就得改行,在大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都大,不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而留下来虽然条件艰苦一点,但这里缺乏人才,能够得到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尊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艰苦的环境中,两个人的心里却是异常的温暖,冯刚住在团机关五楼的大宿舍里,六人住在一起,沈凤和另外一个女孩子住在不远处的一座二层小楼上。
每天晚上,冯刚拿着望远镜看着沈凤的窗户,是亮灯了还是熄灯,什么时候熄灯,冯刚就知道沈凤休息了,万一亮灯亮到半夜,冯刚就有点担心了。
心理落差在一年前最终平衡了,他们两人结婚了,搬进了属于自己的家。“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现在两人感情很好,很幸福,没有太大的忧患,挺满足的。”
当时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现在两家人已经驶入了不
同的生活轨迹,王英在准备考博士,冷建田硕士即将毕业,冯刚年初当了连长,沈凤在团生产科工作,每次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团里总是派她出去。
“个人的生活最求不一样,我喜欢现在幸福平静的生活”沈凤说,“他们压力很大,太紧张了,王英每天11点多才能回到宿舍,有一次我给她打电话,她说太累了,以后有空再聊吧。”
因为两人的工资收入都不高,在积累了四年之后,两 人花2.6万元买了一套平房住宅,至今还欠着8千元的外债,为了增加两个人的收入,沈凤和冯刚包了一块地,争取早点还清债务。
沈凤说不管收成好不好,她都要把这块地种下去,因为这块地是属于她和冯刚两个人的。
冯刚是独生子,去年已经把父母接到了新疆,环境虽然差了一些,但塞外江南——伊犁的气候很好,老人已经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在艰苦中创业
“破破烂烂的土坯房,四周都是戈壁、黄土墙,荒无人烟,整天在地里干活,每天累得不想动弹。”王清河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向记者讲起了他刚工作时的感受。
王清河是东北农业大学植保系2000届毕业生,2000年7月17日来到了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附近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和他一起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有24名东北农业大学毕业生,有7人来到了农五师,其中王清河、冯振秀、白旭、朱勇4人被分到了农科所。
当时的农科所在86团,办公室还是60年代的土坯旁,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离博乐市6公里,离86团团部肓三公里,离的最近的连也有一公里半。
“刚来的时候,感觉比想象中的环境还要差。”
让王清河首先感到不适应的是气候,黑龙江的气候湿润,而这里气候异常干燥,气温高,早晚温差大,太阳毒,整天被晒得提不起精神。
每天七八点钟就要起床,到地里背粪、除草、浇水、州埂子,扛着近100公斤的棉花包,推着300公斤的棉花车,子,在毒辣辣的太阳下面干活,汗水像下雨一样迷住了眼睛,衣服基本是全身湿透。整天在地里工作,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办公室,有时候,就在地里吃饭,吃完饭继续干活。让冯振秀记忆犹新的是一次浇水,一连在地里工作了13个小时,“胳膊者啪不起来了。”
“可能工作就是这样吧,刚工作积极性挺高的,再说I了,领导和老同事都这么干,我们也不好意思偷懒呀,尽I管很累,心里还是挺舒服的。”王清河说。
晚上住在办公室附近的宿舍,年轻人住在一起,三人一间宿舍,白天累了一天,晚上几个年轻人还是在一起玩得很高兴,一起做饭、打牌、喝啤酒、吹牛。
累了一天,浑身粘糊糊的,但没办法洗澡,只能打一盆水,用毛巾擦擦背,有的干脆拿一盆水当头浇下了,那个凉爽呀,大喊一声,透心的凉。
九月的一天晚上,他们发现口粮断了——没有烟抽了,寂寞的夜晚让他们几个人急得团团转,最后一致测定,派人去买烟吧。
从甘肃农业大学来的李双林向别人借了一辆破自行车,带着王清河到一公里外的连里去买烟。那个晚上天特别黑,没有月亮,已经晚上11点多了,李双林和王清河上路了,漆黑的夜晚几乎看不到路,只能靠着自己的感觉歪歪扭扭的在路上摸索前进。
途经一片墓地,尽管是两个年轻人,但总感觉背上凉飕飕的,两人都不敢向旁边看,不敢说话,只听见自行车在路面上丁丁当当的响声。
一公里多的路感觉好漫长,平时几分钟就到了,那天晚上两人感觉走了好久才到。从那以后,大家都经常检查自己的口粮——烟,只要有人出去一定要买烟回来,防止断粮。
刚刚工作的王清河拿到手的工资时505元,因为工作忙,到团部、博乐市比较远,也没什么开销,除了抽烟、买点日常生活用品,几乎不花什么钱。
“少是少了点,感觉够用,不是很缺钱,感觉还可以。我十年就可以买一套房子,只花自己一半的工资,在大城市的同学买一套房子得30年。”
现在,王清河的工资是1100元,扣去每月500多块钱的房屋按揭款,每月只剩600元钱,抽的是三四块钱一包的香烟。
艰苦的田间劳动进行了三个月,工作环境在几年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1年,科研所从86团迁到了89团团部,全新的办公楼,家属楼就在办公楼旁边,分到了一套92平方米的住宅,房价5.1万元,2002年结婚,妻子是89团医院的护士,存了一万元买了家具,可爱的女儿已经一岁半,父母已经被他接到了家里,一家人其乐融融。
其实,王清河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在来新疆之前,他已经和山东的一家企业签订了协议,那是一家农药生产企业,主要是做销售,王清河曾在那里实习一年,工作还不错,当年的基本工资是1100元,外加提成。
“一年下来收入七八万不成问题,我的一个同学还在那里干,一年收入十万,但我还是喜欢干专业技术。”王清河说。
工作五年,王清河共发了10篇论文,其中五篇发在了国家级核心期刊上,现在他自己确立了三个课题。
“有了想法就直接向领导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不管职务高低,不管资历深浅,大家都是平等的,氛围很好。”
在今年春节回家时,他看望了留校读研究生的同学,两人相互交流了自己的论文。研究生的论文在理论研究上比较深一些,王清河的论文里时间更近一些。“至少他很服我,这都是我自己做出来的。”
在寂寞中快乐的生活
89团是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团场,团部不到一万人,这是一个小镇,三秋农忙时节小镇显得很寂静,宽阔的马路上行人很少,最热闹的是地方团部广场前,十多辆出租车停在那里等待生意。
朱波和赛国斌两人2003年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了这里,朱波在农科所工作,赛国斌在89团做技术员,两人因为爱情来到了这里。
“毕业那阵,有单位要我不要他,要他的不要我,只有这里可以同时要我们,再说了,干农业,也就是在东北和新疆才有我们的发挥的空间。”朱波说。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朱波在这里感到异常的安静,没有繁华的街道,没有喧嚣的人群,很多朋友都不在身边,和她同宿舍的六位同学都考上了研究生。
年初回家,和同学们聊天,她们在上研究生,在实验室搞科研工作,空闲的时候都在逛商场、购物、做美容、健身、唱歌、泡吧,享受着大城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朱波顶着烈日在田间工作,在家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看电视、看小说、看杂志,在家里上网、打游戏,和楼下的王清河、冯振秀两家一起热热闹闹的打牌、聊天。一月去一次大城市——博乐市购物,那是一个十多万人的城市。
科研所在兴建办公大楼的时候搞了一个多功能厅,所里的年轻人经常在那里唱歌、跳舞,有时候还要请外面的年轻人来这里玩。
“一个人在家多没意思,到这里来还有观众,钥匙就在我们手上,我们什么时候想来都可以,很自由。”冯振秀说。夏日的傍晚,几个年轻人结对去博乐市里去玩,吃点烤肉,喝点啤酒,团里也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和体育比赛。“挺好的,很随意,开销不大,大家完的也挺开心的。”比起他们来,在84团9连工作的赵青伟和刘振洲两人生活相对就单调一些,每天一大早就要起床到田间指导工作,要一直忙到天黑,劳累一天后,还要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只有在冬天农闲时才能闲一点,还要组织职工搞普法培训、科技培训,平时有空就看看报纸,看看杂志,参加一些团里的文化、体育比赛。
“我现在都快成电脑盲了,今年争取再拿一个师里的 五好党支部称号,把那台奖品——电脑搬到连里来,我们也ii网,好好学习学习,多了解一点信息、知识,不然就落后太多了。”九连指导员赵青伟说。
不同的选择
2003年,中国农科院新入学的研究生中有一对年青的夫妇,他们是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冷建田和王英,三年前,他们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了位于阿勒泰附匠的新疆生产兵团农十师181团。
毕业之后,冷建田和王英在家乡举行了婚礼。新婚后一个礼拜,冷建田夫妇和其他同学一起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冷建田和王英被分配到农十师181团,冷建田和王英在团生产科工作。
和他们一起来到新疆的还有另外一对恋人——冯刚和沈凤,他们四人都是挚友,沈凤和王英是舍友,冯刚和冷建田住隔壁宿舍。
冯刚和沈凤被分到位于伊犁州附近的农四师73团。
都是在城市长大的冯刚和沈凤面对自己工作场所心里有点失落,这里距离伊宁市100多公里,距离巩留县县城也有几公里,这里就是县城城郊。
“对于刚工作的是人来说,精神上的要求更重要一些,感觉团里很重视我们,这让我们很满意。”沈凤说。但在一年以后,这种心理上的落差越来越大,从城市来到了农村,变成了一个农场职工,这让沈凤心里很不平衡。
2001年,沈凤接到了王英了来信,两人一起走,考研究生,离开这里,在学校的时候两人曾同时考研失利。考虑再三,沈凤留了下来,当初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能和冯刚在一起,现在如果自己走了,冯刚怎么办?他的外语不好,这是考研的致命伤,冯刚自己也不想考研。
是留下来还是离开,沈凤和冯刚也是权衡了好久,两人都性格内向,再说两人所学专业有限,到城里去就得改行,在大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都大,不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而留下来虽然条件艰苦一点,但这里缺乏人才,能够得到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尊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艰苦的环境中,两个人的心里却是异常的温暖,冯刚住在团机关五楼的大宿舍里,六人住在一起,沈凤和另外一个女孩子住在不远处的一座二层小楼上。
每天晚上,冯刚拿着望远镜看着沈凤的窗户,是亮灯了还是熄灯,什么时候熄灯,冯刚就知道沈凤休息了,万一亮灯亮到半夜,冯刚就有点担心了。
心理落差在一年前最终平衡了,他们两人结婚了,搬进了属于自己的家。“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现在两人感情很好,很幸福,没有太大的忧患,挺满足的。”
当时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现在两家人已经驶入了不
同的生活轨迹,王英在准备考博士,冷建田硕士即将毕业,冯刚年初当了连长,沈凤在团生产科工作,每次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团里总是派她出去。
“个人的生活最求不一样,我喜欢现在幸福平静的生活”沈凤说,“他们压力很大,太紧张了,王英每天11点多才能回到宿舍,有一次我给她打电话,她说太累了,以后有空再聊吧。”
因为两人的工资收入都不高,在积累了四年之后,两 人花2.6万元买了一套平房住宅,至今还欠着8千元的外债,为了增加两个人的收入,沈凤和冯刚包了一块地,争取早点还清债务。
沈凤说不管收成好不好,她都要把这块地种下去,因为这块地是属于她和冯刚两个人的。
冯刚是独生子,去年已经把父母接到了新疆,环境虽然差了一些,但塞外江南——伊犁的气候很好,老人已经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