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启发式”艺术巧妙地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与学的需要入手,让其成为有效地教学艺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怎样巧用“启发”艺术呢?该文围绕“启发的方法”谈几点体会与认识。
关键词:启发 艺术 诱引法 点拨法 类比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c)-0230-02
通过这些年新课改的摸索与实践,我们教师深深地体会到古人的这些“启发式”教育思想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更加适用,仍然是我们当代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条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如果我们教师能根据教学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合理、巧妙地运用好“启发”这一教学艺术,便能高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能更好地彰显课程新理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采用这种启发式教学,让启发的艺术真正落到实处,为教学与学生学习服务呢?下面就围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启发的方法”谈几点体会与认识。
1 诱引法
“诱引”是一个艺术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1)呈现诱引因素,让学生感受,学生受好奇心、求知欲等因素的影响,把注意转向诱引方向;(2)诱引因素的某种特质使学生由好奇转入兴趣,并持续关注;(3)兴趣转化为思维活动,思维机制开动起来,或者是兴趣转化为情感,使情意活动起来;(4)思维或情意活动达到一定的程度,有了足够的动力,便能转化为外部行动,从而使教学产生活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者”的作用。
诱引因素的选择因教学的不同需要而定,通常有如下几种。
(1)示范。示范可以是数学家、名人等有关事迹或小故事的示范,也可以是教师的亲身示范,甚至是学生的相互示范等。主要表现在对一些特殊问题或思想方法或例题的解答上,通过某种示范给学生以启发,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探索、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有理数的加法》时,笔者是这样示范引导的。
猎豹先跑20 m,再跑30 m才能追捕到猎物。在两次追捕猎物中,猎豹刚好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能否确定它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
师:这是一道条件不唯一、结果也不唯一的开放性题型,对你们有一定的挑战性,它的优点在于:只要理解题意,任何一个同学都能答对至少一种正确答案;同时它的答案又分多种情况,你们由于思维的不完备性,很容易丢失答案,并且这种错误在别人的提醒中能马上恍然大悟。
生:“先跑20 m,再跑30 m”就是都朝同一个方向跑,比如向东或向西。
等学生将同方向的情况在数轴上表示后,笔者追问:两次跑的方向是否一致?不一致时如何在数轴上表示?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笔者借助数轴来讨论这个问题。
①若两次都向东走。
②若两次都向西走。
追问:两次跑的方向是否一致?不一致时如何在数轴上表示?
生:先向东跑20 m,再向西跑30 m。
生:先向西跑20 m,再向东跑30 m。
前面两种情况,教师做了示范,后面两种情况由学生来完成,这样,教师起了示范作用,同时也给了学生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2)例证。例证包括正面的例证和反面的例证,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正、反思维活动,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比较难,笔者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思考。
①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
②和的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又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同号两数相加和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况,从而得出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思考:谁能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呢?试试看。
在答案的汇总过程中,要肯定学生的探索,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陈述自己的结果,对学生的不完整或不准确回答,教师适当延迟评价,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时抓住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
学生从以下方面分类归纳,探索规律。
①从加数的不同符号情况(正数+正数,负数+负数,正数+负数,数+0)。
②从加数的不同数值情况(整数+整数,小数+小数)。
③从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分类(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同0相加)。
④从和的符号确定方面(同号两数相加符号的确定,异号两数相加符号的确定)。
最后,师生归纳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另外,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意活动,往往也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 点拨法
“点拨法”是启发教学艺术的常用方法。“点”就是给学生某种启发性的指示;“拨”就是为学生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希望、光明和前途。在学生需要时教师给予点拨,才能雪中送炭,收到实效。
例如,比较20102011和20112010的大小时,学生一时无从下手,这是就需要适当的引导,即点拨。观察形式,底数和指数交换了位置,若能知道nn+1和(n+1)n的大小,自然前面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在启发nn+1和(n+1)n这一形式之后,学生不难联想到探索规律的知识,可以从“特殊到一般”展开探究,即先比较12和21、23和32、34和43、45和54……的大小,进而带向nn+1和(n+1)n大小的一般情况。但此时学生要完整的得出一般性结论还有一定的困难,毕竟刚进七年级,对分类讨论不是很熟,这就需要第二次“点拨”,即该题的大小关系是否唯一确定?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和“n”有怎样的联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这样问题才可以最终解决。
3 类比法
“类比”是根据两个不同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类同之处,猜测这两个对象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类同之处,并做出某种判断的推理方法。类比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也富有启发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现新命题的过程;(2)启发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3)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类比时,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定,方法也是多样的。
将复杂的问题与简单的问题进行类比。数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从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出结论,可以推广到更复杂的情况;反过来,本来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先研究与之相应的简单情况,通过类比,看这个复杂问题是不是简单问题的推广,能否参照解决简单问题时所用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现在比较热点的“数学阅读理解题”便是这一方法的较好运用。
参考文献
[1] 宋秋前.新課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教育研究,2005(6):115.
[2] 汪艳萍.数学课改的几点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21.
[3] 王建芬.让问题“串起”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2(4):98-99.
关键词:启发 艺术 诱引法 点拨法 类比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c)-0230-02
通过这些年新课改的摸索与实践,我们教师深深地体会到古人的这些“启发式”教育思想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更加适用,仍然是我们当代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条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如果我们教师能根据教学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合理、巧妙地运用好“启发”这一教学艺术,便能高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能更好地彰显课程新理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采用这种启发式教学,让启发的艺术真正落到实处,为教学与学生学习服务呢?下面就围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启发的方法”谈几点体会与认识。
1 诱引法
“诱引”是一个艺术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1)呈现诱引因素,让学生感受,学生受好奇心、求知欲等因素的影响,把注意转向诱引方向;(2)诱引因素的某种特质使学生由好奇转入兴趣,并持续关注;(3)兴趣转化为思维活动,思维机制开动起来,或者是兴趣转化为情感,使情意活动起来;(4)思维或情意活动达到一定的程度,有了足够的动力,便能转化为外部行动,从而使教学产生活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者”的作用。
诱引因素的选择因教学的不同需要而定,通常有如下几种。
(1)示范。示范可以是数学家、名人等有关事迹或小故事的示范,也可以是教师的亲身示范,甚至是学生的相互示范等。主要表现在对一些特殊问题或思想方法或例题的解答上,通过某种示范给学生以启发,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探索、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有理数的加法》时,笔者是这样示范引导的。
猎豹先跑20 m,再跑30 m才能追捕到猎物。在两次追捕猎物中,猎豹刚好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能否确定它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
师:这是一道条件不唯一、结果也不唯一的开放性题型,对你们有一定的挑战性,它的优点在于:只要理解题意,任何一个同学都能答对至少一种正确答案;同时它的答案又分多种情况,你们由于思维的不完备性,很容易丢失答案,并且这种错误在别人的提醒中能马上恍然大悟。
生:“先跑20 m,再跑30 m”就是都朝同一个方向跑,比如向东或向西。
等学生将同方向的情况在数轴上表示后,笔者追问:两次跑的方向是否一致?不一致时如何在数轴上表示?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笔者借助数轴来讨论这个问题。
①若两次都向东走。
②若两次都向西走。
追问:两次跑的方向是否一致?不一致时如何在数轴上表示?
生:先向东跑20 m,再向西跑30 m。
生:先向西跑20 m,再向东跑30 m。
前面两种情况,教师做了示范,后面两种情况由学生来完成,这样,教师起了示范作用,同时也给了学生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2)例证。例证包括正面的例证和反面的例证,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正、反思维活动,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比较难,笔者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思考。
①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
②和的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又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同号两数相加和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况,从而得出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思考:谁能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呢?试试看。
在答案的汇总过程中,要肯定学生的探索,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陈述自己的结果,对学生的不完整或不准确回答,教师适当延迟评价,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时抓住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
学生从以下方面分类归纳,探索规律。
①从加数的不同符号情况(正数+正数,负数+负数,正数+负数,数+0)。
②从加数的不同数值情况(整数+整数,小数+小数)。
③从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分类(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同0相加)。
④从和的符号确定方面(同号两数相加符号的确定,异号两数相加符号的确定)。
最后,师生归纳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另外,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意活动,往往也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 点拨法
“点拨法”是启发教学艺术的常用方法。“点”就是给学生某种启发性的指示;“拨”就是为学生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希望、光明和前途。在学生需要时教师给予点拨,才能雪中送炭,收到实效。
例如,比较20102011和20112010的大小时,学生一时无从下手,这是就需要适当的引导,即点拨。观察形式,底数和指数交换了位置,若能知道nn+1和(n+1)n的大小,自然前面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在启发nn+1和(n+1)n这一形式之后,学生不难联想到探索规律的知识,可以从“特殊到一般”展开探究,即先比较12和21、23和32、34和43、45和54……的大小,进而带向nn+1和(n+1)n大小的一般情况。但此时学生要完整的得出一般性结论还有一定的困难,毕竟刚进七年级,对分类讨论不是很熟,这就需要第二次“点拨”,即该题的大小关系是否唯一确定?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和“n”有怎样的联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这样问题才可以最终解决。
3 类比法
“类比”是根据两个不同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类同之处,猜测这两个对象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类同之处,并做出某种判断的推理方法。类比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也富有启发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现新命题的过程;(2)启发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3)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类比时,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定,方法也是多样的。
将复杂的问题与简单的问题进行类比。数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从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出结论,可以推广到更复杂的情况;反过来,本来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先研究与之相应的简单情况,通过类比,看这个复杂问题是不是简单问题的推广,能否参照解决简单问题时所用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现在比较热点的“数学阅读理解题”便是这一方法的较好运用。
参考文献
[1] 宋秋前.新課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教育研究,2005(6):115.
[2] 汪艳萍.数学课改的几点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21.
[3] 王建芬.让问题“串起”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2(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