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生态化就是将“生态学”和“系统论”引进阅读教学,以生态的眼光、和谐的理念来审视和改造语文教学系统,形成语文教学生态,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个体生命的活力,让师生在合作交流中互动,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背景下完善生命的历程,实现生命的价值,促进生命的成长。生态的语文课堂给予学生的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形成,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完善;生态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的不单单是教材的解读,教案的实施,更多的是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机智的展示、教育智慧的闪烁。因此,语文教学生态化是语文课程改革追求的境界。
一、创设和谐氛围,激活学生的内部需要
生态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情绪自然、心境放松的场所。对此,不少教师已有认识,并想方设法地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但仅此还不够,还须把激活学生内部需要作为和谐气氛创设的根本目标。教师要通过和谐气氛的创设,让学生心情舒畅,放飞心灵,放飞情思,更好地激活他们内部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得到生命内涵的丰富,生命活力的展示。下面是于永正老师借班上课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好!你们听懂刚才的介绍了吗?我姓什么?
生:您姓于。
师:哪个“于”?谁来猜猜?
生:“干”字加个钩,干部的“干”。
师:哦,干部鱼,当干部的姓于。(学生笑)
师:知道我从哪里来的吗?
生:江苏徐州。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我们上课发言要注意听,会听。我教语文,教五(1)班的语文。好,现在上课。同学们好!
生:(声音十分响亮)老师好!
师:真好,真不愧是娃哈哈小学的学生!相信你们读课文一定好,一定读得笑哈哈!
就借班上课而言,师生之间无疑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为消除隔阂,融洽感情,于老师用幽默的语言进行自我介绍,既创设了和谐的气氛,融洽了师生的关系,又暗示了学习的方法,表示了真诚的希望。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身心是放松的,心境是愉快的,生命的活力是能充分彰显的。可见,构建生态的语文教学要重视和谐氛围的创设,借助语言诱发或情境创设让教师给学生亲近感,让课堂给学生安全感,让学习给学生轻松感,使课堂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平等、民主、充满爱心的多向交流关系。在此同时,还要重视和谐氛围的指向,适时引发,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通过巧妙引渡,使学生以满腔的热情主动探索,使学习探究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成为他们的生命需要。
二、引领心灵对话,促进学生的心智拓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是民族精神的记录,是人类睿智的聚合,它向人们展示了纷繁复杂的情感世界。追求生态的语文教学须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文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汇,让学生走进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去享受民族文化,汲取民族精神,吸纳人类睿智,体验精神享用幸福,享受心智拓展的快乐。如:一位教师在《生命生命》一课的教学中,围绕“生命探究”这一主题,引领学生走进飞蛾、香瓜子、杏林子,感悟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教者以如诗如画的语言,对生命进行概括,使生命展现在窗外的依依杨柳、黄鹂的清脆歌声、室内的张张笑脸上,进而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放飞五彩的生活,让学生或写一首小诗,或写一段感言,或写一件小事,陈述自己对生命的见解:
“生命是杨树传送种子的杨絮,生命是小草顽强生长的嫩芽,生命是垂柳一根根垂下的柳枝,生命是小蚂蚁寻找食物的身影,生命是陪伴张海迪顽强学习的轮椅,生命是探险者勇往直前的勇气。”
“生命是海里游动的小鱼儿,生命是天上展翅飞翔的大雁,生命是不毛之地里勇敢前行的骆驼,生命是在茫茫沙漠里翠绿的灌木丛,生命是夏天里漫天飞舞的杨絮,生命是我们心目中追求的生命之树。”
…………
学生笔下,生命的空间如此开阔,生命的形象如此鲜明,生命的内涵如此清晰……此刻,生命对学生来说,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形象;不再是神秘莫测,而是可感可及。这就是“心灵对话”展示出的精彩,是“心智拓展”显示出的魅力!
三、诱发精神生活,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
生态的课堂应该是发掘和展示学生生命潜能的场所,是洞察和放飞学生心灵世界的天地。教师的重要任务就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生命的心灵场所和放飞心灵的精神园地,把学生知识的获取、情感的升华、个性的张扬融于一定的精神活动之中。如:教学《世纪宝鼎》一课时,在学生初读感知,了解了“世纪宝鼎”的样子和内涵后,教者以“为表达我们国家和人民对联合国、对世界人民的良好祝愿,你知道‘世纪宝鼎’这一珍贵礼品集中了哪些人的智慧和汗水呢?”而引出了“设计者、铸造者”等诸多鲜活角色,展现出从礼品设计到介绍的广阔空间;接着以“如果你是其中的某个角色,祖国把任务交给了你,你将怎样用实际行动作出响亮的回答?”让学生根据所选角色,细读课文,揣摩行动。学生神情激动,全心投入,精心准备,一个个激情洋溢,滔滔不绝,文本语言已经内化为学生心灵的语言。如一个学生说的:接到国家为联合国50周年设计礼品的任务,我好激动。到底如何设计呢?那次,我到大街散步,想去寻找灵感,在市建行大厅内,看到了鼎,我不禁眼睛一亮。是啊,“鼎”在远古时候是中国先民的一种炊具,后来又发展成为礼器。从成语“钟鸣鼎食”和“一言九鼎”就可看出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鼎作为一种重要礼物,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因此,以鼎作为礼物,不仅意义深远,而且可露天存放,供众多人参观,使它产生更大影响……你看,最终设计定型的就是今天出现在你们眼前的鼎。
可见,如果把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寓于充满情感的精神生活中,充满生命活动的研究探索中,给学生生态的课堂,情感的世界,语文教学就一定能激起学生生命的需要,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 四、进行合理调控,引领学生的生命航向
在生态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充满了主动性和特殊性,学生的探索呈现出多方向性和多层次性,要使学生生命得到有效、充分的发展,使学习活动避免流于散漫和轻率,并最终指向一定的价值目标,教学调控显得格外重要。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在探究场景里是不是掉队和迷路,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使学生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有效、高效的探究。学生遇到疑点,要合理引导帮助清晰;遇到难点,要合理点拨帮助突破;出现偏差,要及时处理帮助矫正,从而以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生命的航向。请看《穷人》一课的教学片段:
生:从抱孩子这件事上,我感受到了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可贵品质。
生:我不这样认为,既然桑娜是一个“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抱回孩子后为什么那么慌张,那么害怕?
师:(先是一楞,但很快便冷静下来,来了个将计就计)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不错!是啊,我也觉得桑娜的态度不那么坚决。大家有什么看法?请联系课文谈谈自己的见解。说“坚决”也好,说“不坚决”也好,总得摆事实,讲道理,让人家口服心服。
生:我觉得她不是十分愿意把孩子抱回家。要是我,既然抱回来了,就该坦然自若,高高兴兴。
生:我认为她的态度是坚决的。她点亮马灯去看丈夫时想到了生病的女邻居,便随即去看;当她发现西蒙死了,就“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虽然她“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生:既然这样,她为什么要那么慌张呢?我看,你既然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值得做的事,就应该从容地面对一切,为什么还要这样惊慌呢?
生:我觉得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笑声)你想想看,桑娜家生活那么艰难,这么恶劣的天气,竟然要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打鱼,他们的生计是多么艰难。自己家中有5个孩子,吃的只有菜和鱼,孩子不论冬夏都光着脚。再加上两个孩子,这生活怎么过,她难道不要考虑吗?因此,我觉得她态度就是坚决的,只是因为生活所迫,她不可能那样理直气壮。
生:我觉得不至于吧!(笑声)孩子已经抱了回来,你慌张有什么用呢?我看与其这样慌张,还不如镇静地面对现实。她这么慌张是担心自己挨打吧。
生:话不能这么说。(笑声)孩子抱回来了,虽然她担心丈夫可能会揍她,但她认为“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为什么桑娜神色慌张,心里害怕呢?这是因为她想到:家里有五个孩子时生活就很艰辛,再抱回两个孩子能养得活吗?她真是担心,况且这么大的事儿,她事先没有征得丈夫的同意。
生:我认为,桑娜虽然是慌张的,但态度是坚决的,虽然生活艰难,但她把孩子抱回来了,而且宁可挨丈夫的打也要把孩子留下。课文这样描写,具体而真实、形象而逼真地再现了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突出了她“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可贵品质。
读着上述案例,我们好象置身于大学生的辩论赛场,孩子们那流畅的语言,如同汩汩流水;那严密的说理,叫人深信不疑;那热烈的气氛,令人心情振奋……经过紧张激烈的争辩,学生不仅对语言的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对语言的情感有了深切的感受,而且语言组织能力,现场交际能力,问题阐述能力,都有了充分的发展。而上述的“精彩”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教师的调控,在课堂出现“两军对垒”之时,教者不是简单仲裁,而在抓住契机,捕捉矛盾,制造“事端”,引导争辩。这样,不仅能求得对问题的正确而深入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自主的探究精神,让学生的生命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前行。
◇责任编辑:王天杰◇
一、创设和谐氛围,激活学生的内部需要
生态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情绪自然、心境放松的场所。对此,不少教师已有认识,并想方设法地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但仅此还不够,还须把激活学生内部需要作为和谐气氛创设的根本目标。教师要通过和谐气氛的创设,让学生心情舒畅,放飞心灵,放飞情思,更好地激活他们内部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得到生命内涵的丰富,生命活力的展示。下面是于永正老师借班上课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好!你们听懂刚才的介绍了吗?我姓什么?
生:您姓于。
师:哪个“于”?谁来猜猜?
生:“干”字加个钩,干部的“干”。
师:哦,干部鱼,当干部的姓于。(学生笑)
师:知道我从哪里来的吗?
生:江苏徐州。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我们上课发言要注意听,会听。我教语文,教五(1)班的语文。好,现在上课。同学们好!
生:(声音十分响亮)老师好!
师:真好,真不愧是娃哈哈小学的学生!相信你们读课文一定好,一定读得笑哈哈!
就借班上课而言,师生之间无疑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为消除隔阂,融洽感情,于老师用幽默的语言进行自我介绍,既创设了和谐的气氛,融洽了师生的关系,又暗示了学习的方法,表示了真诚的希望。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身心是放松的,心境是愉快的,生命的活力是能充分彰显的。可见,构建生态的语文教学要重视和谐氛围的创设,借助语言诱发或情境创设让教师给学生亲近感,让课堂给学生安全感,让学习给学生轻松感,使课堂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平等、民主、充满爱心的多向交流关系。在此同时,还要重视和谐氛围的指向,适时引发,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通过巧妙引渡,使学生以满腔的热情主动探索,使学习探究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成为他们的生命需要。
二、引领心灵对话,促进学生的心智拓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是民族精神的记录,是人类睿智的聚合,它向人们展示了纷繁复杂的情感世界。追求生态的语文教学须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文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汇,让学生走进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去享受民族文化,汲取民族精神,吸纳人类睿智,体验精神享用幸福,享受心智拓展的快乐。如:一位教师在《生命生命》一课的教学中,围绕“生命探究”这一主题,引领学生走进飞蛾、香瓜子、杏林子,感悟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教者以如诗如画的语言,对生命进行概括,使生命展现在窗外的依依杨柳、黄鹂的清脆歌声、室内的张张笑脸上,进而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放飞五彩的生活,让学生或写一首小诗,或写一段感言,或写一件小事,陈述自己对生命的见解:
“生命是杨树传送种子的杨絮,生命是小草顽强生长的嫩芽,生命是垂柳一根根垂下的柳枝,生命是小蚂蚁寻找食物的身影,生命是陪伴张海迪顽强学习的轮椅,生命是探险者勇往直前的勇气。”
“生命是海里游动的小鱼儿,生命是天上展翅飞翔的大雁,生命是不毛之地里勇敢前行的骆驼,生命是在茫茫沙漠里翠绿的灌木丛,生命是夏天里漫天飞舞的杨絮,生命是我们心目中追求的生命之树。”
…………
学生笔下,生命的空间如此开阔,生命的形象如此鲜明,生命的内涵如此清晰……此刻,生命对学生来说,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形象;不再是神秘莫测,而是可感可及。这就是“心灵对话”展示出的精彩,是“心智拓展”显示出的魅力!
三、诱发精神生活,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
生态的课堂应该是发掘和展示学生生命潜能的场所,是洞察和放飞学生心灵世界的天地。教师的重要任务就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生命的心灵场所和放飞心灵的精神园地,把学生知识的获取、情感的升华、个性的张扬融于一定的精神活动之中。如:教学《世纪宝鼎》一课时,在学生初读感知,了解了“世纪宝鼎”的样子和内涵后,教者以“为表达我们国家和人民对联合国、对世界人民的良好祝愿,你知道‘世纪宝鼎’这一珍贵礼品集中了哪些人的智慧和汗水呢?”而引出了“设计者、铸造者”等诸多鲜活角色,展现出从礼品设计到介绍的广阔空间;接着以“如果你是其中的某个角色,祖国把任务交给了你,你将怎样用实际行动作出响亮的回答?”让学生根据所选角色,细读课文,揣摩行动。学生神情激动,全心投入,精心准备,一个个激情洋溢,滔滔不绝,文本语言已经内化为学生心灵的语言。如一个学生说的:接到国家为联合国50周年设计礼品的任务,我好激动。到底如何设计呢?那次,我到大街散步,想去寻找灵感,在市建行大厅内,看到了鼎,我不禁眼睛一亮。是啊,“鼎”在远古时候是中国先民的一种炊具,后来又发展成为礼器。从成语“钟鸣鼎食”和“一言九鼎”就可看出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鼎作为一种重要礼物,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因此,以鼎作为礼物,不仅意义深远,而且可露天存放,供众多人参观,使它产生更大影响……你看,最终设计定型的就是今天出现在你们眼前的鼎。
可见,如果把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寓于充满情感的精神生活中,充满生命活动的研究探索中,给学生生态的课堂,情感的世界,语文教学就一定能激起学生生命的需要,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 四、进行合理调控,引领学生的生命航向
在生态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充满了主动性和特殊性,学生的探索呈现出多方向性和多层次性,要使学生生命得到有效、充分的发展,使学习活动避免流于散漫和轻率,并最终指向一定的价值目标,教学调控显得格外重要。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在探究场景里是不是掉队和迷路,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使学生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有效、高效的探究。学生遇到疑点,要合理引导帮助清晰;遇到难点,要合理点拨帮助突破;出现偏差,要及时处理帮助矫正,从而以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生命的航向。请看《穷人》一课的教学片段:
生:从抱孩子这件事上,我感受到了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可贵品质。
生:我不这样认为,既然桑娜是一个“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抱回孩子后为什么那么慌张,那么害怕?
师:(先是一楞,但很快便冷静下来,来了个将计就计)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不错!是啊,我也觉得桑娜的态度不那么坚决。大家有什么看法?请联系课文谈谈自己的见解。说“坚决”也好,说“不坚决”也好,总得摆事实,讲道理,让人家口服心服。
生:我觉得她不是十分愿意把孩子抱回家。要是我,既然抱回来了,就该坦然自若,高高兴兴。
生:我认为她的态度是坚决的。她点亮马灯去看丈夫时想到了生病的女邻居,便随即去看;当她发现西蒙死了,就“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虽然她“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生:既然这样,她为什么要那么慌张呢?我看,你既然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值得做的事,就应该从容地面对一切,为什么还要这样惊慌呢?
生:我觉得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笑声)你想想看,桑娜家生活那么艰难,这么恶劣的天气,竟然要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打鱼,他们的生计是多么艰难。自己家中有5个孩子,吃的只有菜和鱼,孩子不论冬夏都光着脚。再加上两个孩子,这生活怎么过,她难道不要考虑吗?因此,我觉得她态度就是坚决的,只是因为生活所迫,她不可能那样理直气壮。
生:我觉得不至于吧!(笑声)孩子已经抱了回来,你慌张有什么用呢?我看与其这样慌张,还不如镇静地面对现实。她这么慌张是担心自己挨打吧。
生:话不能这么说。(笑声)孩子抱回来了,虽然她担心丈夫可能会揍她,但她认为“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为什么桑娜神色慌张,心里害怕呢?这是因为她想到:家里有五个孩子时生活就很艰辛,再抱回两个孩子能养得活吗?她真是担心,况且这么大的事儿,她事先没有征得丈夫的同意。
生:我认为,桑娜虽然是慌张的,但态度是坚决的,虽然生活艰难,但她把孩子抱回来了,而且宁可挨丈夫的打也要把孩子留下。课文这样描写,具体而真实、形象而逼真地再现了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突出了她“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可贵品质。
读着上述案例,我们好象置身于大学生的辩论赛场,孩子们那流畅的语言,如同汩汩流水;那严密的说理,叫人深信不疑;那热烈的气氛,令人心情振奋……经过紧张激烈的争辩,学生不仅对语言的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对语言的情感有了深切的感受,而且语言组织能力,现场交际能力,问题阐述能力,都有了充分的发展。而上述的“精彩”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教师的调控,在课堂出现“两军对垒”之时,教者不是简单仲裁,而在抓住契机,捕捉矛盾,制造“事端”,引导争辩。这样,不仅能求得对问题的正确而深入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自主的探究精神,让学生的生命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前行。
◇责任编辑:王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