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 斯人何为?

来源 :江南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eenliu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显而易见,在当代,许多诗人为影响而写作,希望时代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个人影响更多的人,继而参与到更多社会性事务中去。诗人的权威性与社会其他方面的权威性模糊了界限,甚或有了交集或交易。从生存法则看,这是无可厚非的。伯牙鼓琴需要钟子期,这是最简单的价值认可期待。就我个人而言,许多方面也不能免俗。我对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持怀疑态度。我羞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被称作诗人,或者说我羞于诗人享有社会分工权限。
  2017年出版论集《万籁诗话》、2018年出版诗集《再见,诗歌史》,两本书都没有序和跋。有关自己的写作,有关诗的认知,我有千言万语,本可以借拙著出版之时聊一聊,但最终均放弃了行文的念头。或许,两本书里的文章或诗歌,要告知读者的已太多,有缘的读者自会在书中有所发现;或许,我把自己看作一个无关紧要的诗人,看作一个不需要为自己的写作申述什么的诗人,看作一个无法被年代或流派归纳的诗人,也就是始终待在夹缝或断层中的诗人,或被悬置的诗人。古今汉诗给予我的东西很多,但我真的不确知我的写作对于汉语新诗意味着什么。一方面,我从未停止过对诗歌作为一门语言艺术的思考和探究;另一方面,我又真切地感受到个人思考和写作,始终与外部气候保持一定的间距,我审慎于“影响”这个东西,有时候会突然发觉,我处在“影响”的压抑之中,在众诗人都追逐个人之于时代影响的时候。
  2006年之前,我写诗断断续续近二十年,但对诗的认知是模糊的。大致地说,我在对诗的传统认知一般框架内写作,这个传统指自先秦诗歌到白话新诗的整个抒情传统。我从读先秦的诗到读唐诗宋词,到读胡适、徐志摩、戴望舒、李金发、卞之琳,再到读北岛、顾城乃至命名为“第三代”的诗人,我承认,我读到太多喜爱的诗。我琢磨得最多的,是诗人的情怀、抒情气质,还有能体现诗味的韵律和修辞。白乐天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實际上讲了文章和诗歌的发生学,对照古今文本读,白乐天的话很有说服力,也很有代表性。在诗歌认知上,“诗言志”一说更为经典,古今通吃,这个概括几乎是不言自明的,宗教性的。至今回想,除了白话与文言的言说形式差异、诗人的历史境遇的差异,现代言志不过是古人言志的翻板,甚或相比之下显得更拙劣些。我甚至能感受到,古体诗也好近体诗也好,言志之外自有其形式之美,某些学人对白话新诗的诟病自有其道理。
  2006年之后,我在诗的阅读方面有一个加速,这个加速只为解决一个疑惑: 诗是什么。我至今搞不清这个疑惑是怎么来的,在我四十岁之后要犯这个浑。诗,难道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约定俗成的、尘埃落定的东西?这一疑惑给我带来了更多疑惑,其中有两个最基本的历史性疑惑(请允许我使用“历史性”这样略显自大的词): 一、《诗经》之外,先秦为什么没有史诗;二、老庄的东西是否与诗有关。也许,搞清这两个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会帮助我重新理解抒情诗,在抒情诗有关个人际遇、家国之思、情怀抱负等主旨之外理解抒情诗。
  有无史诗,与究问“诗是什么”,有关系吗?在我看来大有关系。简而言,和抒情诗一样,史诗也是一条根,这个根通向上古神话之初,通向人与万物最初的关系。但的确,先秦没有史诗,只有流传下来的真伪难辨的抒情诗。但好在我们有老子,有老庄。老子与诗有什么关系,老子是诗人吗,写过诗吗?就现有资料,老子当然没留下叫“诗歌”的东西。但不可质疑的是,老子是第一个听闻语言之最初声音的人。老子揭示了语言的起源,以及语言的本质(老子的语言学三大概念: 言,道,玄)。也因此,老子启示了海德格尔(参见海德格尔解读特拉克尔以及格奥尔格)。这里恕不展开谈。
  其次,我想了解有关人的知识,和知识的人。我想知道我是谁,我对人与万物的关系,以及知识从何而来、语言从何而来(类似牛角尖)着迷。我陆陆续续读了一些译介的书,尼采、布朗肖、巴塔耶、德里达、福柯、海德格尔、本雅明, 波德莱尔、特拉克尔、策兰、佩索阿、博尔赫斯、史蒂文斯等等,还有索绪尔、拉康、弗洛伊德。每读一人就会牵扯更多的人、更多想知道的东西,并最终牵扯荷尔德林式的扪心自问: 诗人何为(实际上是我个人何为)。十多年来,我的诗歌写作、阅读和诗学批评都在种种困惑中进行,“诗言志”这一最有生命力的、毋庸置疑的论断,似乎什么都没有说。要回答诗是什么,可能得先问古老的诗艺从何而来,语言从何而来;如果诗可以被知识化看待,诗与其他知识是什么关系,诗与人的智慧是什么关系,或者说在人的认识论中,诗有没有可能的地位,被置于何处?
  诗被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界定,被不同的诗教界定。历史地看,有关诗的种种界定都有知识的目的。而对于个人写作和诗学批评,不是像对待一般知识做些去伪存真的工作,这是完成不了的。也许,真,才深奥,才失其本真,如同存在本身。诗人,也许只有出于克服终极恐惧的抉择,和决断。在我们不能指认最高存在时,能否化繁为简,指认诗为最高存在,让诗成为永恒的奥秘,也成为人的灵药。它既不属于一切知识,又能开启人对于时间与存在的认知之门,开启“认识你自己”之门。就在前不久的日记中,我写道:
  “古老的诗艺”,即: 诗艺在传承中。
  不,不仅如此。
  诗即本源。这个“本源”既是语言的,也是语言对象的。
  存在,就其本质而言,是诗性的。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厨房、共享宿舍……最近,一股“共享”的旋风迅速席卷全国。各种五花八门的“共享××”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衣食住行娱各个方面无孔不入。  当社会的“共享风”蔓延到大学校园时,有支持的声音,也有反对的意见。对此,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党总支部书记杜式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资源的充分利用,生活成本的节约和环保理念的传播是“共享”带来的好处。特别是学生可以在这种模式下,得到更多的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白狗秋千架》是莫言早期创作的一部七千来字的中短篇小说.在此文中,莫言第一次提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一地理概念,开启了莫吉小说中的东北高密的“精神还乡”之旅.本文从“
教材是师生对话的载体,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蓝本。教师要实现课堂高效,就要钻研教材,在课堂中展现知识再重现、再生发、再增长的过程,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丰满灵秀。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把握教材内涵?  一、调整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系统  小学数学四大教学领域的内容都是按同一知识螺旋上升,并以逐步深入的方式呈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准知识的交叉点、连接点,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辨析,进行系统同化。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