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不同龄级立木的空间分布格局

来源 :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的分布、配置状况,是种群对环境适应的生存策略及适应机制的反映。以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在色季拉山东坡设置100 m×100 m固定样地,采用相邻网格法将样地划分为25个20 m×20 m的调查单元,对样地内所有基径≥0.1 cm的急尖长苞冷杉进行调查,记录林木的坐标、胸径、基径、冠幅等信息。依据基径和胸径两个指标将林木划分为12个径级和6个龄级(幼苗、幼树、小树、中树、大树、老树),对种群的
其他文献
在农业领域中,乙草胺是一种选择性芽前除草剂,被广泛用于防治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然而,在真实环境应用中,乙草胺的实际利用率不足20%,大量残存的乙草胺进入土壤、水体等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甚至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微生物因其种类丰富、分布广泛、适应性强、代谢途径多样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是修复乙草胺等化学农药面源污染环境最有效的一种方法。鉴于此,本文总结了乙草胺的微生物分解代谢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乙草胺高效降解微生物资源、降解代谢途径、降解关键酶等,进一步介绍了乙草胺污染环境中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实际
沉水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当前有关沉水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喀斯特区,而在喀斯特区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因此,以广西澄江喀斯特典型湿地中的7种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沉水植物地上部分及底泥的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7种沉水植物地上部分总碳、总氮和总磷平均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小茨藻(Najas minor)分别为(325.4±5.01)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其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野外群落调查方法,探讨了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在坡向梯度上的变化格局及其关联性。结果显示:(1)从北坡到南坡,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呈递减趋势;坡度、照度、土温、pH呈递增趋势;土壤全氮、全磷在西坡明显低于其他各坡向;(2)物种多样性指数均由北坡向南坡依次递减;(3)一元性状功能多样性
于2019年7月—2020年1月对北戴河朱鹮野化种群非繁殖期的日间活动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休息(41.8%)、觅食(39.7%)和理羽(13.3%)是北戴河朱鹮非繁殖期的主要行为。在行为节律上,有3个觅食高峰、2个休息高峰和2个理羽高峰。成鸟和幼鸟行为分配相似,但成鸟的警戒和社群等其他行为比例显著较高。与野生种群相比,北戴河野化种群的觅食时间显著较少,主要原因是野生个体需要花费
昆虫肠道微生物在宿主营养代谢、生长发育、免疫以及抵御病原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不同蛋白水平饵料饲养对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雄成虫肠道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功能的作用,探究德国小蠊肠道细菌对宿主营养和健康的影响,以期为发展生物防治的诱食性饵料提供理论支持。分别取连续饲喂低蛋白(LP2组:5%)、高蛋白(HP3组:65%)以及正常蛋白水平饵料(CD1组:25%)21 d的德国
酶是工业过程中最有效的催化剂。由于商业上对新型和更高效酶的需求不断增长,许多研究着重开发可再生和环境可持续的原材料来生产酶类。目前,细菌或真菌来源的酶(如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在全球酶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微藻作为生境多样(有时甚至是极端环境)的多系群生物,具有与碳、氮和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相关的代谢途径,这些特性及其代谢适应性使其成为生产新型酶的理想原材料,部分微藻源酶已经应用于食品、轻化工、生物能源、生物监测和生物修复等。为此,本文总结了微藻与碳、氮、磷代谢有关的多个酶促复合物:碳酸酐酶、淀粉分解酶、半
生态系统服务簇是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组合,是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中的主导功能表征。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空间和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可为基于主导功能实施分区管理策略、统筹土地多功能性,进而为整体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大清河流域为例,选取6种生态系统服务(水资源供给服务、粮食供给服务、水源涵养服务、水质净化服务、土壤保持服务、固碳服务),在乡镇尺度上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影响其
垂向湍流、温、光等是影响藻类生长和垂向分布的关键因素。基于大型浅水湖泊(太湖)的背景物理场(辐射、水深、水温和消光等),利用藻类生长-扩散模型的敏感性试验,探讨物理过程对浅水湖泊中下沉藻的垂向分布的影响机制。水温是次表层叶绿素峰值(Subsurface Chlorophyll Maxinmum:SCMax)或谷值(Subsurface Chlorophyll Minimum:SCMin)形成的限制
叶片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自我调控能力。以塔里木干旱荒漠区建群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自然生长状况下胡杨叶功能性状对地下水埋深(GWD)的响应及功能性状间的权衡关系,揭示胡杨对极端干旱荒漠环境的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明:胡杨7个叶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程度不同(9.20%—40.02%),叶面积(LA)变异程度最大,叶干物质含量(LDMC)与叶片含水量
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孢菌属(Fusarium)病原真菌引起的小麦病害,世界各地小麦产区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和淮河流域麦区,并有向北蔓延的趋势。小麦赤霉病不仅造成小麦减产,而且其主要病原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能产生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和玉米赤霉烯酮等多种真菌毒素,给人和动物的健康带来威胁。化学防治是历史最悠久的防治方法,但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为了能更加环保地控制农业病害,全球研究者都在积极地探索生物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病害,高效、经济、环保。生防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