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物形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欲望号街车》是1951年由一代巨星费雯丽和马龙·白兰度联袂主演的黑白影片,是美国电影史上最值得重视的影片之一;获得奥斯卡12项提名、四项大奖,除此还闪耀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上。它伟大的成就还要归功于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每一部成功的电影必然都和它的人物设置息息相关,然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又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关。就《欲望号街车》而言,这部电影一改之前好莱坞大团圆的风格,以悲剧结尾,它的主要人物布兰达最后的悲剧命运是自己本身敏感而又自恃清高的性格所导致的,这种性格又来源于她从小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斯坦利的性格和作为则和他所处的社会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这部电影的人物形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是对该电影主旨最直观的探讨。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 人物形象 时代背景 社会环境
  一、人物命运与社会背景
  每一个故事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而故事的开展也一定与之息息相关,一部优秀的电影在表现人的同时都不外乎会去表现时代,因为人物的命运和社会背景总是相辅相成的。
  《欲望号街车》中不仅费雯丽饰演的布兰达的命运是悲剧,斯黛拉和尤尼斯同样是生活在苦难中的人,她们挣扎却无法改变现状,这种现象最终还是来自于社会背景。布兰达最终因无法在社会上继续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生活,而又被斯坦利多次言语和身体打击、最后强奸而疯掉,被妹妹斯黛拉无奈地送到精神病院。布兰达向往的生活是美好的,唱歌、作诗、穿漂亮的衣服跳舞,然而现实却是住在破旧的贫民区,还要不时遭受别人言语和身体上的侮辱。在别人看来她是一个虚荣、爱撒谎、自恃清高却心灵肮脏的女人,布兰达却认为自己的血统和思想是高贵的,她的妹妹不应和暴力而又粗鄙的“波兰佬”斯坦利在一起,她的这种思想源于自己所接受的老旧而又传统的南方教育,然而20世纪中期的美国资本主义已经相当的成熟,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不会再有人去在乎你是否是贵族,只有钱才是人们身份的标杆和象征,布兰达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敏感的神经告诉她,她必须去维持自己贵族的生活,所以她在家人都去世之后变卖了家里留下的房子和地来满足自己奢侈而又虚荣的生活。这也是当后来别人说她住在一个廉价旅馆时,她激动地说自己住在更加高档的旅馆的原因。当因为不好的名声和作为被学校开除之后,她来到妹妹生活的小城市寻找好的生活,却没想到同样还是要住在破旧的房子里过着穷人的生活,布兰达的存在,一直是不愿跟下层人相提并论的虚伪形象。
  为了自我清高,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也为了给自己找一条出路嫁给米奇,布兰达潜藏了个人累累前科,避开了个人重重罪恶,换了新的面貌,来到所谓的天堂福地,渴求新的生活,对未来充满欲望。可是面前的一切,都是那么冷酷,不依不饶。在那个时代,女人的命运是很难去改变的,即便你换了一个地方,仍然无法摆脱贫穷和厄运的魔爪。
  在电影的开头导演就暗示了这一点,布兰达是搭乘欲望号街车,换乘坟墓号,来到了这个地狱般的天堂福地。导演运用电车的代号来暗喻布兰达的生活,因为欲望,她会搭乘通往地狱的坟墓车,最终走向毁灭。斯黛拉因为不确定姐姐说自己的丈夫强奸了她而无法确定是否该原谅丈夫。尤尼斯也依然继续在生活中挣扎。电影用一种怜悯的眼光去看待故事中的女人,她们是残酷时代的牺牲品。归根结底,她们是由于那个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社会风气而走向悲剧和毁灭。
  二、人物性格与社会背景
  人物性格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他对于电影故事的讲述和人物命运的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物的性格很多时候也是由于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所决定,但电影不同于小说,他不会简单地对人物性格进行抽象意义上的描述,而是通过他的表现和行为来体现。
  这里所说的性格也并不是简单的内向、开放、活泼等,而是更深层次的关于人性的东西。《欲望号街车》中性格最鲜明的无非于马龙白兰度饰演的斯坦利,他在电影中的位置虽然不像布兰达那样重要,但他却代表了一个群体,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底层的人物。他对布兰达像仇人一样,不仅对她侮辱,调查她的曾经的种种不堪的行为,破坏了她要嫁给米奇过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强奸了她并最后把她送进了精神病院,布兰达的悲剧也与斯坦利有很大的关系,他一步步将布兰达推向深渊。斯坦利不仅行为和语言粗鲁暴力,经常在醉酒后对妻子拳打脚踢,清醒后又道歉,而且有着那个时代人特有的拜金和污秽,他最初讨厌布兰达是因为她变卖了土地买衣服和饰品,而自己却一点好处都没有捞到,甚至想要变卖布兰达的东西,他也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继而他讨厌布兰达是因为她总在自己妻子面前说他的坏话并侮辱他是“波兰佬”,他激动地辩解自己来自波兰但是正宗的美国人,是这个最伟大国家的一分子。斯坦利在用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来维护自己所剩无几的虚荣的尊严,排外和民族歧视在美国这个当时早就宣扬自由与平等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斯坦利是一个流氓无产者,底层人物,住在肮脏、污秽的贫民区,嘴毒心也不善,性情多变,做着辛苦的工作,领着可怜的仅够生活的薪水,连最后作为美国人的骄傲都在被别人贬低。平时的生活就是下班后和几个朋友去脏乱的保龄球馆打球、喝酒,在自己家里打牌,行为和绅士毫不沾边。斯坦利的这种性格和生活一方面与自己本身的堕落有关,另一方面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20世纪中期的美国给人的印象是一片繁荣,作为二战的胜利者和迅速崛起的国家,美国人称自己是世界上最为伟大的国家。其实,这一时期的美国还伴随着恐慌、贫穷、事业、不平等和种族歧视等问题,大部分的资产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在国家财富迅速增长的进程中,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总有一部分人会成为历史前进的牺牲品。斯坦利就代表了美国底层人物的性格和生活。这种社会因素导致了斯坦利的生活的破败和性格的无常与暴躁。斯坦利的朋友也同样是他们这个圈子的人,有着和斯坦利一样的境遇。虽然性格可能稍有不同,但在这种大环境与大背景下,他们无一例外地过着和斯坦利差不多的生活,有着和斯坦利一样的心境,最终的命运的走向也与斯坦利相差无几。   三、人物塑造和时代背景对于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情节的发展都必然在人物的特定性格和时代的特定背景的前提下发生才能是合情合理的,抛弃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的情节设置既没必要出现,也不会对电影的意义和主旨表达有任何作用。情节发展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时代。
  本片中的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催生了布兰达的神经质和拜金,斯黛拉的胆怯和懦弱,斯坦利的自私和暴躁,这种个性特质贯穿了整部电影,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布兰达来到斯黛拉家,提到自己因生活所迫将原来父母的房子卖掉,斯坦利在看到布兰达几乎装满衣服的行李,而自己却没能从其中分到钱之后,对第一次见到的妻子的姐姐大吼大叫并且加以威胁,斯坦利的生活环境的窘迫和自身的性格都让这一切发生得自然而然,观众理所当然地觉得这就是他应该会做出的事儿,而且,从楼上邻居夫妻的相处模式来看,斯坦利并不是个例,楼上的夫妻在平时生活中也是大吼大叫,因为一点生活小事就吵闹,丈夫也像斯坦利一样整日混在台球室,打牌喝酒,他们这个阶层的人大多都是这样生活的,挣扎在生活底层,却没有想要更进一步的上进心,没有出路,混日子,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斯坦利一样的人不在少数,这就是特定环境下一类人必然的生存状态。
  来到妹妹家的布兰达看到了妹妹生活的窘境,最开始的反应就是抱怨,自恃清高地认为妹妹怎么能嫁给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在这样的地方生活,然而却不得不借住在这里。为了走出这种窘境,她努力地想要嫁给一个生活条件看起来不错的男人,为了这个目的,她掩藏自己的过去,极尽全力地修饰自己的外貌,然而就是这最后一次翻身的机会也被自己的妹夫无情地摧毁了,悲剧的产生在于命运的不可逆转性,即使没有斯坦利,她的这段所谓的感情也必将无疾而终或者没有好的结果,因为她的“感情”中充满功利和欺骗,但正是斯坦利的破坏这一情节让斯坦利的阴暗表现得淋漓尽致。
  女权主义在西方由来已久,但必须承认的是在过去的文明社会中,女性从未得到过真正公平的对待,《欲望号街车》中女性对于自己命运的把握则显得更为无力,斯黛拉生活的窘迫看似是对爱情的牺牲,更多的是对无法自己把握命运的无奈,尽管他的丈夫强奸了自己的姐姐,她却没有办法真的去反抗,甚至选择不去相信自己的姐姐,认为她是精神失常,进而把她送进了精神病院,这个情节的处理再次体现斯黛拉的懦弱与那个时代女性的脆弱。
  这部电影节奏并不缓慢,情节也不沉闷,却无处不在透漏着深深的无奈与悲哀,他们内心崇尚财富,因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可现实又让他们生活得卑微,所以自我麻醉和封闭成为他们最愿意保持的状态。“温水煮青蛙”式的悲剧在他们每个人身上上演。
  四、结语
  可能只有经历了并最终跳出一个时代的人才能真正地看清楚那个时代,但《欲望号街车》处于当时就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而表现出了时代,所以,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跟时代背景一定是有关系的,甚至是时代决定人物的命运。一部成功的影片在表现人性本身之外,必然要融入社会背景。因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故事是发生在社会中的,也是受所处社会影响的。尤其是特殊时代的电影,必然要表现出时代特点。这样人物形象的刻画才能更加深刻,人物命运才能更加合理。对待电影,我们在注重情节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人物,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也应该关注时代,时代影响人物的形象。纵观电影史,每一部伟大的电影无不带着对时代和人性的反思,只有在此前提下进行的情节讲述才是真实而动人的。
其他文献
摘 要: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20世纪初的著名作家,在35岁的盛年以服用大量巴比妥的方式自戕,给后世读者、评家留下了谜团和遗憾。我们或许可以说他不够勇敢、不够坚强。但我认为,他最恰当的判语是不够幸运,在不可抗拒的病魔面前,他实在是缺少一点运气。自己在用脑过度,积劳成疾的情况下离疯狂越来越近,身边又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亲人,看来他选择死亡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死亡
期刊
摘 要:一直以来,对于《红与黑》是一部爱情小说还是政治小说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这个问题很难得出确定的答案,这也是司汤达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的原因之一。从表面上看,《红与黑》的结构是以爱情为参照分为两大块的。但在内容与主题上,小说以拿破仑的追随者于连与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生活为线索,交织于连的政治生活,多方面的展示了19世纪法国动荡的社会现实。司汤达将自己爱情理想与拿破仑情节都注入在于连这个人物
期刊
摘 要: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是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 所形成的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 并使大学生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我国高校担负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任务,如何培养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方向。志愿者服务是大学生实
期刊
摘 要:苏珊·桑塔格,美国文学家,艺术评论家。她一生都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并为此付出了不断地努力和尝试,最终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她所关注的是现代人困顿的世界,她所表达的是人类的尊严,而这一切却是以一种看似荒谬的方式所呈现的。作为一个女作家,不管是她本人的生活还是她的作品,曾饱受争议,但在她逝世十年后,人们还是在讨论她,因为她所记录的是真实的生活,而《恩主》就是她所有创作主题的根源所在。  
期刊
摘 要:《终结的感觉》是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问鼎2011年布克文学奖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主题复杂,论文主要聚焦于其中的死亡主题,旨在通过解读小说中三次死亡事件的相关叙事,分析并总结出艾德里安自杀悲剧的多方面原因,并期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终结”一词,建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朱利安·巴恩斯 《终结的感觉》 死亡  一、引言  2011年,英国著名后现代主义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凭借长篇小
期刊
摘 要:屠格涅夫不仅写下了多篇反映俄国现实的著作,还创作了大量远离社会现实、抒情色彩浓郁的中短篇小说。屠格涅夫同时进行两类风格迥异的文学创作,并且一直持续了几十年。这样的作家在19世纪俄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本文尝试对屠格涅夫不受关注的一类作品——神秘小说的成因、特点、划分标准进行分析。  关键词:屠格涅夫 神秘小说梦幻 神秘因素  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大师,是
期刊
摘 要: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阐述当时历史背景下的道德观和宗教观等抽象概念。除了典型的人名象征和字母“A”的丰富象征意义之外,《红字》更是充满了不同的景物象征。《红字》中的不同景物的象征意象不但起到了丰富小说内涵、拓宽和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更是有效地把故事情节巧妙串联起来。  关键词:《红字》 景物象征 意象  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30 年代,作为欧美现代派文学的
期刊
摘 要:法国翻译理论家贝尔曼继承了“以异为异”的翻译思想,总结出文学翻译中译者可能会采用的12种翻译变形倾向。本文依据贝尔曼的变形倾向的理论,以张培基《背影》英译文为文本,分析其中的变形倾向。希望能使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们意识到这些倾向,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保留原语文本中的“异”,努力推广中国语言及文化。  关键词:贝尔曼 变形倾向 文学翻译 《背影》  一、引言  长久以来译界一直对异化和归化的翻
期刊
摘 要:J.D.塞林格的中短篇小说中存在大量的东方元素,这与他本人的精神历程有很大关系。《弗兰妮与祖伊》是他公开发表的中篇小说集之一,反映了塞林格本人企图借助宗教进行自我反省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了东方元素,特别是佛教禅宗的思想。本文主要从禅学角度解读《弗兰妮与祖伊》,分析了弗兰妮在遭遇精神危机到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禅宗的世界观、禅宗的修行方式以及由此达到的禅境。  关键词:塞林格 弗兰妮与祖伊
期刊
摘 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后现代恐怖”这一文学上的后现代主义与恐怖小说相结合的产物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之下产生了,恐怖小说的影视改编得到了蓬勃发展,“斯蒂芬·金现象”也应运而生,他的小说带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其影视改编也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特色,对其小说到电影的研究有着丰富视觉文化内容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视觉文化 后现代恐怖 斯蒂芬·金 小说的影视改编  视觉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匈牙利美学家贝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