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性论”批判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sb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中的“人性论”及其批判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看法是美化“人性”,把“人性”说得非常之好:什么“博爱”啦,“同情心”啦,“纯洁的爱情”“高尚情操”啦,还有什么“大公无私”“只想到他人,从不想到自己”之类。对于不符合上述标准者则或斥之为“无人性”!言下之意“人性”是生来很好很好的东西;或斥之为“资产阶级思想”,似乎儿童若生来不遇到“资产阶级”毒害的话,个个儿童都将成长为“大公无私”“只想到他人,从不想到自己”的英雄人物了!
  其实这种“人性善”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这和中国古代的指导思想“人之初,性本善”是同出一辙的。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周孔教化”实质上就是基于这“人之初,性本善”的信条,而事实证明这两千多年的“实验”是失败了,这就表明了其基本信条“人之初,性本善”是错误的。

人性是什么?


  上面简单谈了一点对“人性”一词的歪曲理解,下面谈一下我们对“人性”一词的解释。
  人性是指人类的本性,既包括好的又包括坏的,不能光把好的挑出来称之为“人性”而把不好的斥之为“兽性”或“××阶级思想”,而不算作人性的一部分。须知,人之所以能表现出“兽性”或“××阶级思想”,正是因为在真实的人性中本来就存在“兽性”和“××阶级思想”之类。
  有人否认“人性”,认为是唯心主义,这是极其荒唐的。牛有牛性,马有马性,狗有狗性,猫有猫性,人又不是“真空”(真空尚有真空的性质),人当然具有“人性”,也就是人的性质的总称。人的客观性质是什么样,“人性”就是什么样,这才是客观唯物的态度,否认人的客观性质才是真正的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我们说的人性即是指人的客观性质,因而就是包罗万象的,绝不像某些人想象的只是那么几条“美德”而已。
  这“包罗万象”是指什么意思呢?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
  我们说的“人性”,既包括先天的东西(比如生来就会吃水果,这和老虎的“虎性”就不同),也包括后天在社会中养成的东西。但是要说明这是“后天能培养的”,以和“后天不能培养的”区别开,也和“天生会的”区别开。比如:人能学会游泳,但不是天生会游泳。这和鸡鸭就不同,“鸡性”是永远学不会游泳,“鸭性”是天生会游泳。而“人性”是“能学会游泳”。但是人永远不能学会飞(用工具不算),这就是说人性中不具备学会飞的潜在可能性。人能够学会“微积分”,但人不能在毫无数学知识的“空白状态”下在一年时间内学会“微积分”,这也是“人性”。因为猫狗就无论如何也学不会微积分的。反之,其他星球上更高级得多的生命则可能在“空白状态”迅速学会微积分,用不了一年的时间。而且,即使后天条件完全相同,也不是每个人学习微积分的能力都一样的。正如:即使外界客观条件同样的好,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培养成庄则栋这样的乒乓球运动员的,这就是说“先天的潜在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是因人而异的。
  总体来说,“人性”就是人的客观性质的总和,既包括先天的本能性趋向,也包括后天可能培养和发扬的一切潜在的可能性。可以这么说,“人性”就包括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缩影。而人类社会之所以成为今天这样,也正是因为人类具有今天这样的“人性”(以及地球这样的环境)。
  因为人是在社会中生活的,人的一切离不开社会,因此“社会性”在“人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毫无疑问的。比如,人能够养成各种不同的“社会道德”,但这都是在人性所允许的范围之内,人性中就包含着培养各种不同“社会道德”的潜在可能性。如果没有这些潜在可能性,什么“社会道德”也不可能存在。比如:猪就不可能培养它具有什么“社会道德”,因为它是猪,只有猪性而没有人性。而“猪八戒”虽然猪性十足,但毕竟是个“人”,所以猪八戒是可以培养的,不然唐僧就不会带他去取经了(这是笑谈)。人的社会性实际上也都存在于其“天性”之中,只不过我们称之为“潜在可能性”而已。当然,先天的潜在可能性和先天本能是不同的。
  到此,我们要强调一下,虽然我们指出了人是社会的生物,人性中社会性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但是我们说的“人性”实质上仍然是指的“人类天生的性质”,并不是指后天培养的具体社会性。比如说,我们讲:“人能学会微积分”,这是指人类天生就有这种性质,他可能学会微积分,这是“人性”。至于他到底学没学会,那是另一回事,不属于“人性”问题。我们讲“人可能堕落为小偷”,这是指人类天生有这种堕落的潜在可能性,这是人性。至于某人是否堕落成小偷,则有其社会条件、主观条件等种种因素在内,这些不是“人性”。

“种子”的比喻


  前面指出,“人性”是指人的客观性质的总和,既包括先天的本能,也包括后天可能培养和发扬的一切潜在可能性。这潜在可能性当然就是“先天”的,我们可以比之为一些潜在的“种子”,当后天得到培育时,这“种子”就发芽成长,若后天受到压抑,“种子”就死亡、枯萎。下面详细一点讨论:
  一、“人性”包括各种各样的“种子”,也就是潜在的可能性,“种子”是极其丰富多样的,而种子的性质和分布情况是因人而异的
  比如:贝多芬肯定具有很优良的音乐种子,并且埋藏不深,很容易发芽成长。当后天受到培养后,就迅速显示出他的卓越音乐才能。庄则栋则具有乒乓球的种子,这也是显然的。但不管种子怎样优秀,如果庄则栋从小得不到打乒乓球的机会,他肯定不会成为世界冠军。他身上的“乒乓种子”就会枯萎了,死亡了。谁也看不出他具有成为世界冠军的潜在可能性。他可能是个农民,地种得很好,但不会打乒乓球。
  “种子”是有差异的,有的人这方面潜在可能性强,有的人那一方面潜在可能性强。俗话所说,某儿童或少年有体育才能,另一個没有,却有音乐才能;再一个数学有才能但缺乏文艺才能,而另一个则有文学才能,数学不好……诸如此类,实际就是指的潜在可能性的大小,即“种子”的品质和埋藏深度。
  有的人学某一方面东西开始非常快,但后来提不高,那就算是“种子”埋得浅,所以发芽快,但质量不高,所以难以培育成为“大材”。   二、“人性”有共性,也有个性,所以“种子”有总的共同点,但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作为人类的共性,每个人都具有一些共同种类的种子,从“类”来说基本是相同的,只是质量不同,分布(埋藏等)不同。
  比如:
  每个人都能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是先天的潜在可能性。但仅仅是“种子”而已,若得不到培养,这种子就必然枯萎,而得到良好培育的种子能成长为“大材”。有些科学家、思想家具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有些从未得到任何培养的人几乎谈不上什么抽象思维能力。有的孩子本来音乐的“种子”很好,很小时就表现出来对音乐的感受优于另一孩子。但若前者得不到培养,后者则受到专门培养,后者必远胜前者。因前者的种子质量虽好,却枯萎,死亡了;后者的种子虽差,埋藏得也深,但经大力培育是能成长起来的。
  三、人性的“种子”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小宇宙”,是一个潜在可能性的“宝藏”,从中可以挖掘出无比丰富的宝贵事物,但是从中也可以产生出一切的罪恶和堕落,可以说,也具有“毒蛇的种子”,因为人类毕竟还有动物的一面,其兽性发作的话,绝不会比毒蛇更好
  但即使在这方面个人之间也是有差异的。

“人之初,性本恶”


  这标题主要是为了和中国传统“周孔礼教”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教条相对立而提出,并非完全抹杀人性善的一方面。
  一、人性主要分为三部分

  二、人性三部分概述
  因為理性实质是真正的“人性”,只有理性的人才是脱离了动物界的真正的人,所以可以称理性为“真人性”。我们目前的人还只是向真正的人过渡的一种中间阶段,所以我们身上具有种种尖锐矛盾的性质。所以更明显一点可以写成:

  人性中的不同部分实际上是代表了不同大阶段的性质,所以和我们的“阶段论”是一致的。
  下面分别简述这三部分性质。
  超越理性(第三阶段规律)以上者称之为神性。我们不能排除,在理性阶段(第三阶段)以上还有更高的第四阶段,也就是存在“神性”。称之为“神性”就是说明其高无比,远超过我们人类之上,而且本质上完全不同,正如我们人类和石头有本质的差别一样。因为石头是第一阶段,我们是2-3阶段之间,神性是第四阶段以上,神性超过我们,起码等于我们超过石头,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这里只是比喻而已,宇宙中的大道理是不能用这么简单的图形来很好说明的,主要是形象化地表明一点意思而已。主要是使我们知道,“神”决不是“玉皇大帝”“观音菩萨”这样的“人格化”事物,“神”是更高级得多的,是“超越”的。这是个大问题,以后要专门详谈,在此只简单提到一点而已。我们在这里只不过是指出,在理性(第三)以上还有第四、第五……阶段存在,那些阶段太高级了,对我们而言是无法理解的,故统称之为“神性”,以示对我们人类的无比“超越”。但更正确点说,第四、第五……阶段还不能称之为“神”。只有大宇宙的至高者、唯一者才是“神”。
  我们这里提到“神性”是因为:
  若某些人具有超越二、三阶段规律的特殊性,则此性必和第四以上更高阶段有联系,对二、三阶段的人类而言此为“超越性”,故称之为“神性”,并非指大宇宙至高者的“神”。
  至于是否某些人确有此“神性”,我们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其有,这是显然的,因为一切证明超不过一、二、三阶段规律,只能证明一、二、三阶段的问题,超越一、二、三阶段以上者,我们人类是无法证明的。当然也就无法证明其不存在。
  我们再进一步说明一下“神性”是不可证明的:
  实际上,人类身上不可能“固有”“神性”,“神性”只能是“外来”的,即第四阶段以上之“超越者”可影响于人类,而在某些人身上似乎具有“超越性”,即“神性”,实则非固有者也,因为人是二、三阶段中间之过渡产物,只能具有二、三阶段的两种性质:兽性和理性,绝不可能生来具有第四阶段以上的性质。但“超越者”可以将神性(他们的性质)加于低于他们的人类,因而人类可以反映某些“神性”,但并非“固有”的。例如:金属是第一阶段的东西,它当然绝不可能“固有”理性。但我们人类可以用金属等无机物制成一台计算机,这计算机能够进行某些带有“理性”的活动。实际上是具有理性的人将“理性”加于计算机,使本来是第一阶段事物的计算机反映出了第三阶段的高级“理性”。但这理性绝不是无机世界所固有的,它们的表面“理性”只是反映了人类的真正理性而已。
  同样,某些人若具有所谓“神性”,也绝非来自其本身,而是“神”所加于他们的,因而这些人的“神性”仅属于他们所有,而且仅限于当时即“神”加“神性”于他们时;一旦撤销时,他们的“神性”也就不存在了。因此,他们也不可能向其他人证明自身具有“神性”,同时其他人也无法证明他们肯定没有“神性”。(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绝大多数人都有一个本能的保护区,您也可以称它为个人空间,它包裹着我们全身,然后给予我们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适感。例如当我们看到让我们感到很厌恶的人靠近时(无论从哪个方向),我们会有一种不好的感觉,而且随着他越来越靠近,这种感觉就愈加强烈;又或者是当我们不认识的人极度地靠近我们时,我们会警惕、紧张,等等。  相比之下,我们倒是非常欢迎自己喜欢的人靠近。一般来说,个人空间跟关系的亲密度有关:对于跟我们关
期刊
这个学校的本科生很“大胆”  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太巨大了。美国在二战中对日本的广岛、长崎进行的原子弹袭击事件以及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爆炸事故,使得人们对于核武器或者核设施的潜在伤害有了很深的心理阴影,许多人谈“核”色变。  但有件事情说起来可能会让你感到诧异——美国里德学院的本科生居然运行了一个核反应堆!而且运行这个反应堆的本科生的专业居然与核专业无关!我们都知道核反应堆具有很强的辐射性——核
期刊
人类并不安全  智人已经至少生存20万年了,人类文明也已经持续了几千年的时间,人口越来越多,科技越来越发达。在地球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人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然而,我们很难奢望地球可以永远成为人类的安乐窝。仔细想一下,与地球所在的有着130亿年历史的银河系相比,人类走过的旅程实在短暂,微不足道——人类的安全其实还没来得及经历任何一次来自宇宙的挑战。恐龙的灭绝已经证明,宇宙某处的一颗小流星就
期刊
一个高中女生被遴选  1969年,当美国宇航局的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一串脚步之后,人类就开始将火星视为下一个登陆目标。近些年来,人类登陆火星的畅想变得更加热烈,美国宇航局已经在切实推行“登陆火星计划”,研究火星的一切,为未来人类移民火星做好准备。  根据天文学家的计算,2033年左右,太阳的辐射强度将会达到一个较低的谷值,而火星和地球的距离也会来到几千年来最近的位置。因此,“登陆火
期刊
热爱探险的土豪  按照科學家的统计,海洋的面积占地球面积的70%,仅仅只有5%的海洋世界被人类探索过。其中,海洋的最深处——那些深达数千米甚至上万米的海沟,更是无人涉足过的神秘地域。  2019年,终于有一位探险家成功潜入了世界各大洋的最深处,征服了地球上的最后一处“探险死角”,掀起了人类深海探险的热潮。这位探险家就是美国人——维克多·维斯科沃。  1966年,维克多·维斯科沃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
期刊
万有引力真是来自一棵苹果树吗?  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故事:1666年夏天的某一天,牛顿一直都呆在他的老家,那是位于英国林肯郡格兰瑟姆镇的伍尔索普庄园,现在已经成为著名的牛顿故居。在此前一年,也就是1665年,22岁的牛顿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学士学位。那时的牛顿才华初露,在他即将在剑桥的学术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之际,伦敦却爆发了瘟疫。牛顿不得不离开剑桥,回到了乡下 ,然而乡下的日子也是很充实的——他
期刊
许多科幻影视剧都塑造过形态各异的外星智能生命,它们长得或可爱或怪异。看过这么多影视剧,你有没有想象过,宇宙中是不是真的有外星人,它们会长什么样呢?如果地球人与外星人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对此,科学家们并不那么乐观,他们认为,地球人永远不可能见到外星人。出现外星人的概率有多大?  想要见到外星人,首先要确定它们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  早在1961年,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就计算过宇宙中有多少太
期刊
榴辉岩  各位旅客,请携带好您的行李,排队上车,环游岩石圈的列车233号马上就要发车了,我们将途经地壳和地幔,欣赏沿途风光——岩石,聆听它们讲述的故事。祝您有一个愉快的旅程。石头塑造地球  45亿年前,地球还是一片汪洋,那时候地球上只有一种岩石——玄武岩。玄武岩是一种有许多坑洞的矿石,通常为黑色,它是海洋的“细胞”,构成了世界上大部分的海洋地壳。海洋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孕育”了玄武岩,高温的液态地
期刊
超弦理论  引力是什么?牛顿认为它是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吸引,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它是一种时空弯曲,量子力学则认为它是由一种被称为引力子的粒子在不同物质之间的交换产生的。广义相对论是对的,量子力学也是对的,这两套理论在引力问题上的矛盾在告诉我们,引力是什么,我们确实还没有真正弄清楚。  也许引力根本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子,有人认为引力可能是某种“弦”产生,有人认为它是由某种“场”产生,这两种看法
期刊
本期與3期为合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