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小管炎三例误诊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al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1 患者女,62岁,因左眼流泪、流脓1年于外院诊为慢性泪囊炎,多次行泪道冲洗无效,于2009年1月来本院门诊检查,左眼上泪小点呈鱼嘴样噘起,生理盐水冲洗上泪小点,反流伴脓液,下泪小点冲洗通畅.挤压上泪小管可见豆渣样脓性分泌物溢出,伴异味,细菌培养阴性,诊断左眼慢性上泪小管炎.无菌条件下行上泪小点和泪小管切开,术中发现上泪小管膨大,内有大量灰白色豆渣样物质,用刮勺清除脓性物质后,以庆大霉素稀释液2 mg/ml冲洗,术后局部滴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术后第1天,于切开的上泪小管用庆大霉素稀释液冲洗,有少量豆渣样物冲出.术后第3天、第5天冲洗,均无脓性物质反流,上泪小管呈劈裂样,冲洗不通畅.随访10个月,无复发。

其他文献
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结直肠疾患的主要手段,但标准选择性结直肠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大约为20%~30%,术后住院日期平均为8~12 d[1].如何更好地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尽快回归社会,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随着微创、术后镇痛等新技术、新理念在临床的应用,一种新的外科治疗模式即加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FTS)正在悄然兴起。
期刊
2004年至2009年对厦门市中华、厦港社区医疗中心所管辖的701例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医院一体化管理,比较管理前后糖尿病患者临床指标均值、生活方式、并发症的变化.随着管理时间的延长,观测的临床指标均值呈下降趋势,空腹血糖由建档时(7.6±2.3)mmol/L降至管理后2年时的(6.9±1.7)mmol/L;生活方式有明显改善;并发症检查率有提高(P<0.05)。
目的 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和CD2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在我院初诊并手术的73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病理组织标本中MCM2和CD24的表达,回顾性分析其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73例NSCLC中分别有42例和54例呈MCM2和CD24高表达,各占57.5%
患者女,27岁,孕3产1.因停经79 d,突发腹痛5 h,于2009年9月9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9年6月22 日.停经35d自测尿妊娠试验阳性,出现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
期刊
红皮病又称剥脱性皮炎,可以累及全身多个系统,是一种严重的系统性疾病.银屑病、皮炎湿疹等因处理不当或治疗不及时会发展成红皮病;抗生素、巴比妥类、抗疟药等药物过敏也会导致红皮病;淋巴网状系统肿瘤,如蕈样肉芽肿、T细胞淋巴瘤性红皮病(Sezary综合征)、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等均是红皮病的病因。
期刊
将住院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100例分为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心衰症状组和LVEF降低心衰症状组各50例,另以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在NYHA心功能分级、基础病因、收缩期峰值(Sm)、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心房收缩峰值速度(Aa)、跨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Ea、血浆B型利钠肽原浓度的差异.结果 显示,LVEF正常心衰症状组和LVEF降低心衰症状组的NYHA心功能分
收集2005年6月至2009年10月间呼吸科和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吸人性肺炎患者125例做观察.分析发现,老年吸人性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以精神萎靡为主(占56%),最多见的基础疾病为神经系统疾病(占64%),并发呼吸衰竭的比例高达46%,且死亡率达21%;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7%;平均住院时间为28 d,平均住院费用2.5万元,均明显高于普通肺炎.说明老年吸入性肺炎临床症状不典型、重症
偏头痛是临床上反复或周期性发作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性头痛,是以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伴有或不伴有视觉先兆为主的一类疾病,常伴恶心、呕吐、畏光、倦怠、抑郁;但其作为一种功能致残性疾病,长期以来被认为并不影响患者预后.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偏头痛与脑梗死关系十分密切。
期刊
尊敬的编辑老师:您好! 感谢采用了我的文章<增强全科医师培训内容的实用性>. 很久以来,作为一个凭借实践锻炼而成就的全科医生,我深刻而具体地感受到"实用"二字对全科医生的重要性.在几年前,我由单位委派到某医科大学去学习全科医学,那时我已经通过国家的考试,获得了全科医学专业中级证书。
期刊
张茁:眩晕有旋转感,而头晕没有.有人认为,若颈椎X线片发现骨质增生,就是颈椎病导致的脑供脑不足,每年定期输液可以预防并治疗头晕,这个观点是绝对错误的,没有任何科学证据.45岁以上的正常人拍颈椎X线片都会有骨质增生,但不是所有人都会有后循环缺血,只有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才可能导致后循环缺血,那些觉得输液后症状好转多数是患者的心理作用.目前国际上广泛用后循环缺血替代脑供血不足这一提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