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内容上,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指语言是否简洁并且具有逻辑性。第二方面是指语言能否表达出主旨以及内含。而第三方面,是指文学语言是否能够前后一致。从结构上,文学的作品可以分为四大方面:第一方面语言的文字,词汇以及语句有独特特点,第二方面语调的标准性和结构的完整性,第三方面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
关键词:文学语言;结构;内容;标准
作者简介:赵玥(1996.2-),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1
如果想清楚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首先要明白文学语言的概念。文学语言可以被看做是为了构建一个特殊的审美目的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语言符号系统。换句话说,文学语言表述是否恰当决定着所构成的文学作品语言好坏。文学语言如果想要在语言的一般功能的基础上执行一种特殊的艺术功能,以语言文字为辅佐工具,来刻画文学形象,表达作者和人物的思想,营造独特的意境。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形象思维,反映人物的社会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给读者思考教育。在文学作品里,这就是文学语言最基本的特征和用途。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在语言风格上具有独特的意味,而具有独特之处确不代表是一部好作品。那怎样的文学语言是优秀的呢?
一、文学作品内容上划分的标准
从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上来划分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语言是否简洁明了而且富有逻辑性。鲁迅的小说《药》开篇的景物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1]这两句话简明的为读者叙述出事情发生的季节和时间,并且营造出整篇文章所需要的凄凉孤寂的氛围。这是典型的语言简练又富有逻辑性的开头。因此,无论字有多少多,只要不能再减且保持完整意思就可以的,如果减太多意思弄不清楚就是删减过度。
第二方面是是否能够表达出明确的中心主旨和含义。无论怎样的文学作品都应该以明确的主题作为写作的前提。如果没有主题那么这篇文章就是没有意义的。可能有些文章看起来主题很隐秘,不太容易发觉,可是如果细细的研究就会发现其真正的内涵。散文形式上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散,然而其内容却不会散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形散而神不散。
第三方面,前后语言保持一致。《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原作者曹雪芹英年早逝未能完成小说的创作,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故事的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曹雪芹的清新自然又充满灵性的语言使人印象深刻,小说中出现了许多曹雪芹原创的诗歌,楹联,无一不充满着韵味,比如:“开辟鸿蒙,谁为情种?”[2]这样的佳句。后来高鹗整理的是续书中叙事部分虽然保持着曹雪芹语言的大体风格,但究其细致之处却能看见许多纰漏。比如高鹗整理的部分中诗歌的风格与前文严重不符,甚至出现了粗俗的语言。因此,虽然高鹗整理《红楼梦》的功劳不可没,但是由于续写部分过于鄙陋,才使得高鹗的行为有了“狗尾续貂”的嫌疑。
二、文学语言在结构上的评价标准
从文学的作品的结构上,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在结构上,语言的文字,词汇以及语句是一个及其重要的关键点。老舍的语言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京味。北京话是老舍书写语言的基石。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京方言具有诙谐幽默、贴近生活的特点。老舍对北京口语艺术相当肯定。老舍从小便生活在京城根下,接触着底层人民最朴素的北京话。老舍语言艺术的基础由北京话的直白特点和丰富的艺术构成。老舍先生说过:“我无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充分地信赖大白话。”[4]他始终坚持用朴素又活泼的大白话来艺术地再现生活。在小说《正红旗下》里,突出的语言特点是自由与灵活性。每个故事的叙述看起来杂乱无章,然而却是有内在的联系。北京话的完美运用将故事的叙述进行的风趣幽默,还夹杂着默默的忧伤,可以说是达到了京话记叙小说的高峰。
现代汉语讲究的是语调的标准性以及完整的结构。音律节奏韵律要有一定的共鸣性。这点在中国古代诗歌语言方面有重要表现。《诗经》有许多作品是作为伴有舞乐的诗歌,这也就要求语言优美,句式参差,声律悦耳,节奏轻快。为了将这些特点全面地表达出来,诗经的作者们恰当地运用双音节的词汇。而双音节词汇又包括双音节的单纯词和复合词[5]。
越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就会越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一般读者或者青年读者往往不待见经典作品,甚至有“死活读不下去”的情况。这些都印证了一位西方学者的论断:“现在对文学经典日益增长的兴趣是建立在人们对其作用和价值怀疑的基础上的。”[3]此论断不仅仅是针对于西方,中国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一些文学经典受时空限制,只在当时的年代拥有大量的读者,在新生阅读人群中读者较少。这个现象说明一些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所阐述的道理没有冲破时间的限制,只将自己局限于当时的年代 。
文学语言究竟如何评价,从不同的角度以及层面上评判的标准也会大有不同。而文学语言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文学作品质量。或者在评论文学作品时,也要对其语言进行一定的评论。
注释:
[1]鲁迅:《呐喊·药》1919年5月《新青年》第6卷第5号。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五回,8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杜卫·佛克马:《所有的经典都是平等的,但有一些比其它更平等》,李会芳译,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4]关纪新:《百家讲坛-旗人作家老舍》2004 年版。
[5]钟理:《诗经的语言特色》贵州民族学院。
关键词:文学语言;结构;内容;标准
作者简介:赵玥(1996.2-),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1
如果想清楚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首先要明白文学语言的概念。文学语言可以被看做是为了构建一个特殊的审美目的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语言符号系统。换句话说,文学语言表述是否恰当决定着所构成的文学作品语言好坏。文学语言如果想要在语言的一般功能的基础上执行一种特殊的艺术功能,以语言文字为辅佐工具,来刻画文学形象,表达作者和人物的思想,营造独特的意境。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形象思维,反映人物的社会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给读者思考教育。在文学作品里,这就是文学语言最基本的特征和用途。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在语言风格上具有独特的意味,而具有独特之处确不代表是一部好作品。那怎样的文学语言是优秀的呢?
一、文学作品内容上划分的标准
从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上来划分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语言是否简洁明了而且富有逻辑性。鲁迅的小说《药》开篇的景物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1]这两句话简明的为读者叙述出事情发生的季节和时间,并且营造出整篇文章所需要的凄凉孤寂的氛围。这是典型的语言简练又富有逻辑性的开头。因此,无论字有多少多,只要不能再减且保持完整意思就可以的,如果减太多意思弄不清楚就是删减过度。
第二方面是是否能够表达出明确的中心主旨和含义。无论怎样的文学作品都应该以明确的主题作为写作的前提。如果没有主题那么这篇文章就是没有意义的。可能有些文章看起来主题很隐秘,不太容易发觉,可是如果细细的研究就会发现其真正的内涵。散文形式上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散,然而其内容却不会散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形散而神不散。
第三方面,前后语言保持一致。《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原作者曹雪芹英年早逝未能完成小说的创作,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故事的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曹雪芹的清新自然又充满灵性的语言使人印象深刻,小说中出现了许多曹雪芹原创的诗歌,楹联,无一不充满着韵味,比如:“开辟鸿蒙,谁为情种?”[2]这样的佳句。后来高鹗整理的是续书中叙事部分虽然保持着曹雪芹语言的大体风格,但究其细致之处却能看见许多纰漏。比如高鹗整理的部分中诗歌的风格与前文严重不符,甚至出现了粗俗的语言。因此,虽然高鹗整理《红楼梦》的功劳不可没,但是由于续写部分过于鄙陋,才使得高鹗的行为有了“狗尾续貂”的嫌疑。
二、文学语言在结构上的评价标准
从文学的作品的结构上,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在结构上,语言的文字,词汇以及语句是一个及其重要的关键点。老舍的语言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京味。北京话是老舍书写语言的基石。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京方言具有诙谐幽默、贴近生活的特点。老舍对北京口语艺术相当肯定。老舍从小便生活在京城根下,接触着底层人民最朴素的北京话。老舍语言艺术的基础由北京话的直白特点和丰富的艺术构成。老舍先生说过:“我无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充分地信赖大白话。”[4]他始终坚持用朴素又活泼的大白话来艺术地再现生活。在小说《正红旗下》里,突出的语言特点是自由与灵活性。每个故事的叙述看起来杂乱无章,然而却是有内在的联系。北京话的完美运用将故事的叙述进行的风趣幽默,还夹杂着默默的忧伤,可以说是达到了京话记叙小说的高峰。
现代汉语讲究的是语调的标准性以及完整的结构。音律节奏韵律要有一定的共鸣性。这点在中国古代诗歌语言方面有重要表现。《诗经》有许多作品是作为伴有舞乐的诗歌,这也就要求语言优美,句式参差,声律悦耳,节奏轻快。为了将这些特点全面地表达出来,诗经的作者们恰当地运用双音节的词汇。而双音节词汇又包括双音节的单纯词和复合词[5]。
越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就会越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一般读者或者青年读者往往不待见经典作品,甚至有“死活读不下去”的情况。这些都印证了一位西方学者的论断:“现在对文学经典日益增长的兴趣是建立在人们对其作用和价值怀疑的基础上的。”[3]此论断不仅仅是针对于西方,中国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一些文学经典受时空限制,只在当时的年代拥有大量的读者,在新生阅读人群中读者较少。这个现象说明一些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所阐述的道理没有冲破时间的限制,只将自己局限于当时的年代 。
文学语言究竟如何评价,从不同的角度以及层面上评判的标准也会大有不同。而文学语言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文学作品质量。或者在评论文学作品时,也要对其语言进行一定的评论。
注释:
[1]鲁迅:《呐喊·药》1919年5月《新青年》第6卷第5号。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五回,8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杜卫·佛克马:《所有的经典都是平等的,但有一些比其它更平等》,李会芳译,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4]关纪新:《百家讲坛-旗人作家老舍》2004 年版。
[5]钟理:《诗经的语言特色》贵州民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