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是理论、事例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内容,也未纳入应试科目的范畴,但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成才,其巨大的潜在影响不言而喻。
一、现状及原因
现状: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天平失衡。对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的课时较少,同时,仅仅以现有的一些少数的教材为依托进行教学,其他辅助类的教育教学更是凤毛麟角。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思想和许多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从传统向现代的演变。三是中小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中小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和对其他事物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思想还未成熟,對深层次的认识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同时,传统的价值观与转型期形成的新价值观念发生了冲突,价值观处于激烈的动荡变换中。
原因:一是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更偏向和侧重于应试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中小学生情感的培养,缺乏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教育。二是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当代中小学生大多具有反抗意识,不愿接受主流思想的引导。三是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大众媒体的诱导,对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形式造成了冲击,使得当代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进程不容乐观。
二、对策及措施
一是以教材为依托,引导学生理解核心价值观体系。科学合理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教学,并同其他学科一样要以教材为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了解教材,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当代,同时引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以历史为鉴,来影响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历史教材中有许多活生生的例子,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和事迹,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探讨其中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例如提到南宋抗击元军的英雄文天祥和“南京大屠杀”等,教导学生学习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屈斗志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气度,适时引入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等内容,使学生自发培养爱国精神。
三是以先进人物事迹为参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每个时代都不缺少英雄人物和光辉事迹,我们要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更多地给学生介绍当代的先进事迹,教育的熏陶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飞速发展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有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和领军人物,例如“中国最美少年”中所展示的青少年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战胜困难、孝顺老人,这种同龄人的事例来教育和引导中小学生,更能激发他们爱父母、孝敬父母的为人之本。
四是老师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来都是有自尊心、上进心的,而当前社会的发展使得学生接受的新事物良莠不齐,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良文化的污染,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来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教师要多注意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更要真切关怀和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多进行交流沟通,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让其在温暖自信的环境中成长。
三、反思及探索
一是杜绝说教式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讲解,即接受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完全以老师为中心,束缚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也日益引起学生的反感,这种教学方式应该杜绝,现代教育应该是开放式的,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仅作为参与引导者辅助学生学习,这样教师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慢慢自觉和喜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是营造让学生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期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创造学力和发展学力,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基本理念中也重点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通过教育不断地激励学生去学习,因此,要营造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让学生活跃的思维以及潜在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时时处处中体现。
三是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应用的教育。在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主要目标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不断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及时归纳概括,培养总结和运用的知识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能力,以及多角度分析能力和探索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遇到相关问题的能力。
一、现状及原因
现状: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天平失衡。对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的课时较少,同时,仅仅以现有的一些少数的教材为依托进行教学,其他辅助类的教育教学更是凤毛麟角。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思想和许多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从传统向现代的演变。三是中小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中小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和对其他事物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思想还未成熟,對深层次的认识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同时,传统的价值观与转型期形成的新价值观念发生了冲突,价值观处于激烈的动荡变换中。
原因:一是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更偏向和侧重于应试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中小学生情感的培养,缺乏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教育。二是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当代中小学生大多具有反抗意识,不愿接受主流思想的引导。三是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大众媒体的诱导,对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形式造成了冲击,使得当代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进程不容乐观。
二、对策及措施
一是以教材为依托,引导学生理解核心价值观体系。科学合理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教学,并同其他学科一样要以教材为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了解教材,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当代,同时引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以历史为鉴,来影响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历史教材中有许多活生生的例子,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和事迹,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探讨其中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例如提到南宋抗击元军的英雄文天祥和“南京大屠杀”等,教导学生学习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屈斗志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气度,适时引入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等内容,使学生自发培养爱国精神。
三是以先进人物事迹为参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每个时代都不缺少英雄人物和光辉事迹,我们要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更多地给学生介绍当代的先进事迹,教育的熏陶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飞速发展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有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和领军人物,例如“中国最美少年”中所展示的青少年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战胜困难、孝顺老人,这种同龄人的事例来教育和引导中小学生,更能激发他们爱父母、孝敬父母的为人之本。
四是老师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来都是有自尊心、上进心的,而当前社会的发展使得学生接受的新事物良莠不齐,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良文化的污染,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来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教师要多注意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更要真切关怀和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多进行交流沟通,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让其在温暖自信的环境中成长。
三、反思及探索
一是杜绝说教式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讲解,即接受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完全以老师为中心,束缚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也日益引起学生的反感,这种教学方式应该杜绝,现代教育应该是开放式的,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仅作为参与引导者辅助学生学习,这样教师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慢慢自觉和喜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是营造让学生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期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创造学力和发展学力,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基本理念中也重点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通过教育不断地激励学生去学习,因此,要营造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让学生活跃的思维以及潜在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时时处处中体现。
三是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应用的教育。在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主要目标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不断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及时归纳概括,培养总结和运用的知识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能力,以及多角度分析能力和探索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遇到相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