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讲TRIZ(二)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j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五问:什么是创意?
  答:“Idea”是指思想、概念、意见、念头、打算、计划、想象、模糊不定的想法、观念等。这是关于创意的最普遍、最具有代表性的英文词汇。创意的汉语原意是指写文章有新意,也就是说有好的想法和巧妙的构思,它一般是指有新意的想法、念头和打算;过去从没有过的计划和思路;创新性的意念等。概括起来创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突发性。创意常常得意于人们的某种灵感,而灵感诱发形成了想法和念头。
  二是形象性。人们在产生创意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他的思维活动是形象思维并用表象来把握对象,这个时候的创意还是“具有或多或少明晰程度的表象”。
  三是自由性。创意来自人们的自由想象,想象的时空无拘无束,天马行空,自由奔放,任意畅想。
  四是不成熟性。由于创意诞生于整个创造或者创新活动的初始阶段,所以需要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再思维或者再完善的过程。
  可以看出,创意的延伸功能就是创造,创意是创造的前提基础和事先准备,没有创意就不会有创造或者创新,因为创意产生设想和思路,只有创造才能把设想物化为有形的产品。
  第六问:什么是创造?
  答:根据我国的《词源》解释,“创造”是由两个字组合而成的,“创”的意思主要是“破坏”和“开创”;“造”的主要含义是“建构”和“成为”。所以,“创”和“造”组合在一起就是要突破旧事物,创造新事物。英文的“创造”(Create)一词是拉丁词“Creare”一词派生而来的,其意是创造、创建、生产、造成。我们可以给创造的概念下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创造是人类在继承以往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了满足新需要,实现其愿望和理想而进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创造活动。创造表现为人们将已有的事物、理论、观念、技术和产品进行分解和组合,提出新观念,创造新事物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应当看到,创造的实质是创新。创造是人类改变自然和社会重要的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直接和现实的动力。没有创造,人类社会就不会前进。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一般大多数的创造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创造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模仿。例如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有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线杆、台阶、行人等。
  创造并不神秘,创造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说是时时处处都有创造,人们时时处处都在享受着创造的成果。例如科学上的发现、艺术上的创作、方法上的创新、技术上的发明等都是创造,据此,可以把创造分为“大创造”和“小创造”、“特殊领域的创造”和“日常生活中的创造”等。创造并不是发明家的专利,同样也不受个人资历的限制,不需要你有高学历,也不会受到年龄、人生阅历的约束。人们普遍认为年龄太小或太大都会难以创造。然而,牛顿在22岁发明了微积分,23岁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22岁进行环球航行,之后撰写成《物种起源》;伽利略18岁发现钟摆原理;爱因斯坦26岁提出相对论;爱迪生29岁发明留声机;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富兰克林40岁以后才开始致力于科学研究。这些都说明年龄不会成为创造的障碍。
  人们把创造活动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按照创造的内容分为物质财富的创造、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组织的创造。按创造过程的表现形式分为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艺术创作。为什么人们一般通常把“发明”和“创造”联在一起相提并论呢?这是由于“创造”中包含着科学发现的成分,而科学发现是技术发明的理论基础。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较完整的涵义是指“所有新颖的、独特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和价值的技术成果和科学发现”。“发明”归属于创造的范畴,是具有独立属性的创造物。例如电灯、电话、避雷针、造纸术的发明。“发明”一词的使用有两种不统一的情况:一是把获得专利的技术创造叫做发明;二是把技术领域的创造,只要能解决问题,有一定新颖性但是还不够专利水平的都统称为发明或小发明。 责编/刘红伟
其他文献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我国的客运特别是城乡客运的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公路客运的发展特点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与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金城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金城集团)科协积极开展各类“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组织开展“会员工程”、QC项目、各类主题科普宣传月、读书月等特色活动,进行多学科多领域专业讲座和技术交流活动,打造专业三维设计系列大赛,每年都组织科技论文、科技成果等评选活动,积极参与省市各类科普咨询活动,通过各类特色活动助推集团科技创新工作有效开展。  在集团科协开展的各项“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中总有一个
2014年1月15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2014中国创新设计发展战略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科院、工程院的数名院士以及国内设计界的专家学者30多人,围绕创新设计的内涵、价值以及“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课题”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院士在会上作了主旨报告。  路甬祥院士以人类文明进程中设计价值和规律的认知历程为主线, 深入审视新时期创新设计的内涵与发展及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