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叶锦添接到了李安的电话。大导演说:“你真幸运,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看我,只能拍电影,有怨无路抒。”李安指的是叶锦添的个人艺术展。6月至 9月,叶锦添的个人艺术展“梦渡间”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举办,展出了近两百件叶锦添的摄影、录像和装置作品。
叶锦添对这个展览非常看重。他被人们所熟知的身份是电影和舞台设计师,但他觉得那些并非真实的自己。做电影不纯,做舞台也不纯,做艺术展览却可以收录他自己个人的东西和感情,还有他对生活的好奇。采访叶锦添的过程是有趣的,我必须用尽全力听懂他“蹩脚”的国语,在我拿出录音笔的同时,他也掏出了自己的手机,打开了录音模式。“你知道吗?每次采访我都会录下来,而且我以后也都会听。”他解释道。“我脑子里想的和我讲的东西太海量了。我已经写了三本书了,第一本已经出版,第二本三个月后出版,还有第三本,这三本书完成了,我自己的理论就大致有了一个完整的基础。当然,我以后还会接着写。”
创造Lili:每个细节我都很有兴趣
叶锦添被人们所熟知的身份是电影和舞台设计师,实际上,摄影却是他的老本行。叶锦添毕业于香港理工学院高级摄影专业,对他来说,透过取景器来观察世界就像走路、说话一样自然。
“梦渡间”和一般的展览不一样,他设定了一个主人公——一个叫做 Lili的年轻女孩人偶,叶锦添用镜头跟随着她的日常生活。毫无疑问,Lili脱胎于叶锦添自己的记忆,尽管他没有告诉我们那段具体的记忆中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叶锦添凭借记忆创造了她,追随她——她陪着叶锦添一起登上前往台北的飞机,在一所公寓里住下,坐上轿车,去餐馆吃饭,在台北、北京的各个场合穿梭……
尽管迄今为止那些令人瞩目的成就都在电影或者舞台设计上,但叶锦添说,那些并非真实的自己。做电影不纯,做舞台也不纯,其他任何方式都没有办法把那么纯的东西表达出来,除了 Lili和艺术展览。“自己做美术时,我可以照录很多自己个人的东西、感情,有时还有我对生活的好奇,我好像不像其他艺术家,他们只制造他们的风格,但我只对生活有兴趣,到最后我的作品全都是细节。每个细节我都很有兴趣。”他对细节的兴趣超乎常人。第一次见面,他便好奇起我为什么要穿这样一双鞋子。“这些东西对我来说都很有趣。就像做 Lili,一直想她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穿什么衣服,多大,在这里干嘛,去买东西要拿什么袋子,每个东西都会讨论。 ”叶锦添说。在他看来,Lili已经不单单代表任何一个个体,从 Lili的空虚躯壳中,我们可以投射进任何关于我们自身的记忆。
有趣的是,叶锦添这一次并没有在Lili身上施展他所擅长的东方元素。Lili如同任何大城市街头都可以遇见的任何一位年轻女性。她衣着打扮时尚,但又很平凡、随处可见。“做 Lili的时候,我一直在研究古老的东方的东西,但是我没有刻意加入中国符号。我把她做得很现代、很国际性。这种国际性是越来越雷同,没有特色。我刚从加拿大回来,在那儿的街上看到有个年轻的老外戴个帽子、穿件 polo衫,我在北京看见过这种人,在印度也见过这样穿的。你会注意到,到每个大城市,也都是那几个站点,那几个连锁店,到最后每个人都一样。”
如果一开始不住在香港,我会更强大
叶锦添有过很多次机会可以留在内地很好地发展,《大明宫词》之后他没有留下,《橘子红了》之后他也没有留下,每回在内地做完很有影响力的作品,都会有好长时间再也找不到他。叶锦添说他的命运就是这样,总是在一个地方做了一件蛮成功的事情之后离开,然后在另一个地方慢慢地等,等待幸运女神的再次垂青。
1986年,还没有毕业的叶锦添在徐克的引荐下,进入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剧组出任执行美术指导,同时,他也是一家报刊的摄影专栏记者,穿梭于摄制组之间,拍摄了很多艺人和工作人员在银幕背后的照片。
当徐克找到叶锦添时,叶锦添根本不认识徐克是谁。那会儿,正在读大学的叶锦添很是厉害,在香港的绘画和摄影公开比赛中都拿了冠军。在一个大型国际会展上,叶锦添的绘画作品铺满了整个巨大的背板,徐克看到了,就找到了叶锦添,最开始就是想请他过去画画。
拍完《英雄本色》,叶锦添意识到在香港拍戏,他很少有机会干一些特别的事情。他当时很迷 60年代的欧洲艺术电影,看不起香港的商业电影,虽然现在看起来,那个时代却是香港电影的最高峰。刚刚踏入社会的叶锦添急于把自己的态度表达出来,拍一些有想法的电影。他觉得如果留在香港他可能很快可以再拍一部戏,但却不知道出来的是不是他想要的完美。他不想等了。于是,在香港初出茅庐之后,叶锦添去了台湾。
1993年,自己带着两个裁缝,叶锦添来到台湾,加入了吴兴国《楼兰女》的团队。叶锦添把自己关在一幢小公寓楼里,花了 3个月时间来制作这出“东方新戏剧”的服装。叶锦添回忆说那时候他非常不专业,跟他做衣服的人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当时服装做出来之后,叶锦添也不敢开太高的价,基本上就是“半卖半送”,最后连同制作和成本,只有不到 100万新台币。
在台湾,叶锦添一呆就是七年。这七年间他做了很多东西,收到国际邀请代表台湾地区到国外参展。在澳洲的艺术节上,整条街上全都是他的作品。但叶锦添渐渐发现这些还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还是做不了自己的东西。当李安因为《卧虎藏龙》找到他时,叶锦添正处于人生的“不高兴”阶段。
“我觉得如果我一开始不住在香港,我会更强大。好多时间都被浪费掉去搞清楚这事情究竟是什么。我真的总是要到很久以后才能搞清楚,这个事情是这样,那个事情是那样。”叶锦添说。
和太阳握握手你有感觉吗?不见得 大多数国人听说叶锦添的名字,大概还是在 2001年。那一年,一股叫作《卧虎藏龙》的武侠风劲吹好莱坞,这部电影也让叶锦添得到了那一年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
1994年,拍《饮食男女》的时候,李安到台湾找到了叶锦添,但是当时叶锦添婉拒了李安的邀请。2000年,李安再次找到叶锦添,邀请他一起拍摄《卧虎藏龙》,自知自己说服不了叶锦添,李安还暗中动员了好几个人来找叶锦添,帮忙说服他加入《卧虎藏龙》的剧组。最后,李安问叶锦添:“你可以来吗?”叶锦添问:“什么时候?”李安说:“明天。”后来的故事就是,叶锦添去了,那会儿离电影开拍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一切还都是一团糟,“你不知道做多少事情才能帮他救回来”,叶锦添回忆说。最后,他还帮李安重新改剧本,毙了很多东西,提了很多意见,那段时间每天像上战场一样,很是疯狂。叶锦添后来才知道,是因为之前李安找了另外一个人当美术指导,但后来不行就炒掉了,才又来找他。
“那次得奖对你来说意义大吗?”我问他。
“你说呢?当然很大,它有很多重要的层面。它的意义全部中国人都有感觉,不只是我们几个人。那次得奖的影响范围很广,持续很久。现在的人和以前不太一样,我们拿奖的时候内地人大部分还蛮淳朴的,而现在就感觉什么都见过一样,拿什么都没有感觉。和太阳握握手他有感觉吗?都不见得。”叶锦添说。
《卧虎藏龙》刚拍完时,内地的评论并不是很好,因为它和我们原本想象的不像,而和我们原本想象不一样的,就是不好的。在香港也一样,评论很差。当李安和叶锦添他们拿着《卧虎藏龙》去申报奥斯卡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不受自己人的支持。尽管自己做的一丝不苟,却担心观众看到某些桥段时会笑场。
没想到的是,在大洋彼岸,他们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 ——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围观的人群都好像一条龙一样,外国人对这部电影的喜欢超乎想象。现在回想起来,叶锦添依然用“恐怖 ”二字形容老外们对这部电影的痴迷。拿完奥斯卡之后,有一次叶锦添去意大利的一家皮具店买东西,有人对店老板说:“这个是《卧虎藏龙》的美术指导”,结果过了没一会儿,店老板全家老小都站在了店门口,就是为了来看看叶锦添长什么样子。每次通过海关,总会有人围过来要求和他合影。
2008年初,在今日美术馆完成了自己在北京的首个个展“寂静·幻象 ”之后,叶锦添遇到了个令他头疼的问题:展览过的那些东西没地方摆。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找到了现在这个工作室,就是为了能有个地方放那些展品——那会儿,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后来渐渐地,他觉得在这里工作也不错,不像在二环里面,叫辆计程车都会发疯。叶锦添也想买个很大的房子,可惜理想的不是那么多;想买独栋的,管理又让他吐血。而在这里他可以安静地想事情、做雕塑。于是开始有助理,开始做各种不同的事情,工作室也就应运而生。
顾长卫的工作室和叶锦添比邻,两人见过一两次,但是大家都各忙各的,很少有机会好好聊天。本以为在内地有了工作室之后,叶锦添和内地的导演交流会更多起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我的问题是我很少出席活动,我喜欢独处,而且经常阴差阳错没时间。很多时候都是有工作的时候见见面,这样不太好,没办法。我想现在自己能集中做一两件事情就好。呆在内地,每个工作的变数很大,每个谈谈就不知道变成什么样了,所以也不敢只接一两个,不稳定。所以要谈好几个,有时候却好几个都要做。我的工作范围很广,比如我出书,很多大学的演讲就来了;比如搞小电影,小电影那边又来了;搞这个展览,又有展览邀请,再加上国外的事情……总是去这里去那里,接一个工作就得耗费一大段时间,很恐怖。 ”采访的头一天,叶锦添刚从加拿大回国。
叶锦添位于一号地的工作室成立于 2008年,与顾长卫工作室毗邻。工作室中,是他每次工作后存留下的“物资”。
如果不把它丢掉,它就会永远缠着我
刚刚出来做设计的时候,叶锦添买了一件军服,那种老式的美军军服。它的领子很奇怪,不是西装领,是立起来的,很有感觉。他睡觉也穿,去哪里都穿,去多大的宴会都穿,冬天夏天几乎都穿。后来,他去了欧洲旅行,也每天都穿着这件衣服。那时候叶锦添走到哪里就住在哪里,有时候会睡地上、睡火车上,就穿着这件衣服。久而久之,衣服上开始出现磨破的、刮破的地方,叶锦添发现了,就会在破洞旁边写上哪天、在哪里破的。他还在衣服上画画,留下很多画画的痕迹。这是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后来这件衣服呢?”我忍不住问道。
“我自己把它扔了,在香港丢掉的。”说这话的时候叶锦添如释重负。
“去台湾之前,我母亲过世——其实我去台湾很大程度是这个原因。去台湾之后,整个人是空白的,很长一段时间像发疯一样,做事情很疯狂。那时候所有人,没有一个人敢讲我做的衣服不行。”扔掉那件衣服之前,叶锦添意识到,如果不把它丢掉,它就会永远缠着他。“你看我现在看起来很温和吧?我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叶锦添说。从《卧虎藏龙》开始,叶锦添开始穿黑色衣服,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变过。
叶锦添对这个展览非常看重。他被人们所熟知的身份是电影和舞台设计师,但他觉得那些并非真实的自己。做电影不纯,做舞台也不纯,做艺术展览却可以收录他自己个人的东西和感情,还有他对生活的好奇。采访叶锦添的过程是有趣的,我必须用尽全力听懂他“蹩脚”的国语,在我拿出录音笔的同时,他也掏出了自己的手机,打开了录音模式。“你知道吗?每次采访我都会录下来,而且我以后也都会听。”他解释道。“我脑子里想的和我讲的东西太海量了。我已经写了三本书了,第一本已经出版,第二本三个月后出版,还有第三本,这三本书完成了,我自己的理论就大致有了一个完整的基础。当然,我以后还会接着写。”
创造Lili:每个细节我都很有兴趣
叶锦添被人们所熟知的身份是电影和舞台设计师,实际上,摄影却是他的老本行。叶锦添毕业于香港理工学院高级摄影专业,对他来说,透过取景器来观察世界就像走路、说话一样自然。
“梦渡间”和一般的展览不一样,他设定了一个主人公——一个叫做 Lili的年轻女孩人偶,叶锦添用镜头跟随着她的日常生活。毫无疑问,Lili脱胎于叶锦添自己的记忆,尽管他没有告诉我们那段具体的记忆中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叶锦添凭借记忆创造了她,追随她——她陪着叶锦添一起登上前往台北的飞机,在一所公寓里住下,坐上轿车,去餐馆吃饭,在台北、北京的各个场合穿梭……
尽管迄今为止那些令人瞩目的成就都在电影或者舞台设计上,但叶锦添说,那些并非真实的自己。做电影不纯,做舞台也不纯,其他任何方式都没有办法把那么纯的东西表达出来,除了 Lili和艺术展览。“自己做美术时,我可以照录很多自己个人的东西、感情,有时还有我对生活的好奇,我好像不像其他艺术家,他们只制造他们的风格,但我只对生活有兴趣,到最后我的作品全都是细节。每个细节我都很有兴趣。”他对细节的兴趣超乎常人。第一次见面,他便好奇起我为什么要穿这样一双鞋子。“这些东西对我来说都很有趣。就像做 Lili,一直想她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穿什么衣服,多大,在这里干嘛,去买东西要拿什么袋子,每个东西都会讨论。 ”叶锦添说。在他看来,Lili已经不单单代表任何一个个体,从 Lili的空虚躯壳中,我们可以投射进任何关于我们自身的记忆。
有趣的是,叶锦添这一次并没有在Lili身上施展他所擅长的东方元素。Lili如同任何大城市街头都可以遇见的任何一位年轻女性。她衣着打扮时尚,但又很平凡、随处可见。“做 Lili的时候,我一直在研究古老的东方的东西,但是我没有刻意加入中国符号。我把她做得很现代、很国际性。这种国际性是越来越雷同,没有特色。我刚从加拿大回来,在那儿的街上看到有个年轻的老外戴个帽子、穿件 polo衫,我在北京看见过这种人,在印度也见过这样穿的。你会注意到,到每个大城市,也都是那几个站点,那几个连锁店,到最后每个人都一样。”
如果一开始不住在香港,我会更强大
叶锦添有过很多次机会可以留在内地很好地发展,《大明宫词》之后他没有留下,《橘子红了》之后他也没有留下,每回在内地做完很有影响力的作品,都会有好长时间再也找不到他。叶锦添说他的命运就是这样,总是在一个地方做了一件蛮成功的事情之后离开,然后在另一个地方慢慢地等,等待幸运女神的再次垂青。
1986年,还没有毕业的叶锦添在徐克的引荐下,进入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剧组出任执行美术指导,同时,他也是一家报刊的摄影专栏记者,穿梭于摄制组之间,拍摄了很多艺人和工作人员在银幕背后的照片。
当徐克找到叶锦添时,叶锦添根本不认识徐克是谁。那会儿,正在读大学的叶锦添很是厉害,在香港的绘画和摄影公开比赛中都拿了冠军。在一个大型国际会展上,叶锦添的绘画作品铺满了整个巨大的背板,徐克看到了,就找到了叶锦添,最开始就是想请他过去画画。
拍完《英雄本色》,叶锦添意识到在香港拍戏,他很少有机会干一些特别的事情。他当时很迷 60年代的欧洲艺术电影,看不起香港的商业电影,虽然现在看起来,那个时代却是香港电影的最高峰。刚刚踏入社会的叶锦添急于把自己的态度表达出来,拍一些有想法的电影。他觉得如果留在香港他可能很快可以再拍一部戏,但却不知道出来的是不是他想要的完美。他不想等了。于是,在香港初出茅庐之后,叶锦添去了台湾。
1993年,自己带着两个裁缝,叶锦添来到台湾,加入了吴兴国《楼兰女》的团队。叶锦添把自己关在一幢小公寓楼里,花了 3个月时间来制作这出“东方新戏剧”的服装。叶锦添回忆说那时候他非常不专业,跟他做衣服的人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当时服装做出来之后,叶锦添也不敢开太高的价,基本上就是“半卖半送”,最后连同制作和成本,只有不到 100万新台币。
在台湾,叶锦添一呆就是七年。这七年间他做了很多东西,收到国际邀请代表台湾地区到国外参展。在澳洲的艺术节上,整条街上全都是他的作品。但叶锦添渐渐发现这些还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还是做不了自己的东西。当李安因为《卧虎藏龙》找到他时,叶锦添正处于人生的“不高兴”阶段。
“我觉得如果我一开始不住在香港,我会更强大。好多时间都被浪费掉去搞清楚这事情究竟是什么。我真的总是要到很久以后才能搞清楚,这个事情是这样,那个事情是那样。”叶锦添说。
和太阳握握手你有感觉吗?不见得 大多数国人听说叶锦添的名字,大概还是在 2001年。那一年,一股叫作《卧虎藏龙》的武侠风劲吹好莱坞,这部电影也让叶锦添得到了那一年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
1994年,拍《饮食男女》的时候,李安到台湾找到了叶锦添,但是当时叶锦添婉拒了李安的邀请。2000年,李安再次找到叶锦添,邀请他一起拍摄《卧虎藏龙》,自知自己说服不了叶锦添,李安还暗中动员了好几个人来找叶锦添,帮忙说服他加入《卧虎藏龙》的剧组。最后,李安问叶锦添:“你可以来吗?”叶锦添问:“什么时候?”李安说:“明天。”后来的故事就是,叶锦添去了,那会儿离电影开拍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一切还都是一团糟,“你不知道做多少事情才能帮他救回来”,叶锦添回忆说。最后,他还帮李安重新改剧本,毙了很多东西,提了很多意见,那段时间每天像上战场一样,很是疯狂。叶锦添后来才知道,是因为之前李安找了另外一个人当美术指导,但后来不行就炒掉了,才又来找他。
“那次得奖对你来说意义大吗?”我问他。
“你说呢?当然很大,它有很多重要的层面。它的意义全部中国人都有感觉,不只是我们几个人。那次得奖的影响范围很广,持续很久。现在的人和以前不太一样,我们拿奖的时候内地人大部分还蛮淳朴的,而现在就感觉什么都见过一样,拿什么都没有感觉。和太阳握握手他有感觉吗?都不见得。”叶锦添说。
《卧虎藏龙》刚拍完时,内地的评论并不是很好,因为它和我们原本想象的不像,而和我们原本想象不一样的,就是不好的。在香港也一样,评论很差。当李安和叶锦添他们拿着《卧虎藏龙》去申报奥斯卡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不受自己人的支持。尽管自己做的一丝不苟,却担心观众看到某些桥段时会笑场。
没想到的是,在大洋彼岸,他们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 ——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围观的人群都好像一条龙一样,外国人对这部电影的喜欢超乎想象。现在回想起来,叶锦添依然用“恐怖 ”二字形容老外们对这部电影的痴迷。拿完奥斯卡之后,有一次叶锦添去意大利的一家皮具店买东西,有人对店老板说:“这个是《卧虎藏龙》的美术指导”,结果过了没一会儿,店老板全家老小都站在了店门口,就是为了来看看叶锦添长什么样子。每次通过海关,总会有人围过来要求和他合影。
2008年初,在今日美术馆完成了自己在北京的首个个展“寂静·幻象 ”之后,叶锦添遇到了个令他头疼的问题:展览过的那些东西没地方摆。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找到了现在这个工作室,就是为了能有个地方放那些展品——那会儿,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后来渐渐地,他觉得在这里工作也不错,不像在二环里面,叫辆计程车都会发疯。叶锦添也想买个很大的房子,可惜理想的不是那么多;想买独栋的,管理又让他吐血。而在这里他可以安静地想事情、做雕塑。于是开始有助理,开始做各种不同的事情,工作室也就应运而生。
顾长卫的工作室和叶锦添比邻,两人见过一两次,但是大家都各忙各的,很少有机会好好聊天。本以为在内地有了工作室之后,叶锦添和内地的导演交流会更多起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我的问题是我很少出席活动,我喜欢独处,而且经常阴差阳错没时间。很多时候都是有工作的时候见见面,这样不太好,没办法。我想现在自己能集中做一两件事情就好。呆在内地,每个工作的变数很大,每个谈谈就不知道变成什么样了,所以也不敢只接一两个,不稳定。所以要谈好几个,有时候却好几个都要做。我的工作范围很广,比如我出书,很多大学的演讲就来了;比如搞小电影,小电影那边又来了;搞这个展览,又有展览邀请,再加上国外的事情……总是去这里去那里,接一个工作就得耗费一大段时间,很恐怖。 ”采访的头一天,叶锦添刚从加拿大回国。
叶锦添位于一号地的工作室成立于 2008年,与顾长卫工作室毗邻。工作室中,是他每次工作后存留下的“物资”。
如果不把它丢掉,它就会永远缠着我
刚刚出来做设计的时候,叶锦添买了一件军服,那种老式的美军军服。它的领子很奇怪,不是西装领,是立起来的,很有感觉。他睡觉也穿,去哪里都穿,去多大的宴会都穿,冬天夏天几乎都穿。后来,他去了欧洲旅行,也每天都穿着这件衣服。那时候叶锦添走到哪里就住在哪里,有时候会睡地上、睡火车上,就穿着这件衣服。久而久之,衣服上开始出现磨破的、刮破的地方,叶锦添发现了,就会在破洞旁边写上哪天、在哪里破的。他还在衣服上画画,留下很多画画的痕迹。这是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后来这件衣服呢?”我忍不住问道。
“我自己把它扔了,在香港丢掉的。”说这话的时候叶锦添如释重负。
“去台湾之前,我母亲过世——其实我去台湾很大程度是这个原因。去台湾之后,整个人是空白的,很长一段时间像发疯一样,做事情很疯狂。那时候所有人,没有一个人敢讲我做的衣服不行。”扔掉那件衣服之前,叶锦添意识到,如果不把它丢掉,它就会永远缠着他。“你看我现在看起来很温和吧?我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叶锦添说。从《卧虎藏龙》开始,叶锦添开始穿黑色衣服,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