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映丹青 翰墨谱新章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owell_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华元,原是一名行政干部,退休后步入画坛。如今,他已是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老年书画协会理事、创作研究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汪华元暮年学艺之路是怎样走过来的?
  退休是人生道路面临的第二次选择。汪华元退休后见一些老同志练习书画,从中受到启发,加上他过去就对书画比较感兴趣,于是决定报名参加景德镇老年大学书画班学习。从此,他每天把大部分时间放在练习书画上,电视剧很少看了,逛街也没有时间了,亲朋好友相邀打牌、下棋,他也尽量推辞,全身心投入书画练习。一天不动笔他心里就感到空落落的,一拿起笔来则感到兴致勃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汪华元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书画水平不断提高,书画作品频频获奖。其中参加北京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5周年书画展获一等奖,全国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书画展获二等奖,全国劳动保障系统书画展获优秀奖等。
  汪华元在习画中,学过画山水、花鸟,他尤其喜欢画竹。他画的竹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和赞赏。古人云:“画品即人品。”汪华元之所以钟情于画竹,是与他长期做人事工作,养成了坚持原则、清正廉洁的思想品德有关。他画的竹与众不同,既坚韧挺拔、高昂向上,又迎风飘逸、动感强烈,给人以鼓舞。汪华元笔下的竹可谓形神兼备,别具风格。许多人只知道汪华元竹子画得好,其实,他画的梅、兰、菊和牡丹、紫藤、葡萄、松鹰等也不错,其中有一幅梅花图《俏也不争春》还曾获奖。
  汪华元全身心地投入到国画理论和笔墨技法的学习中,他先后购买了北京美院、天津美院一些名家编写的国画教程,当代名家有关花鸟画构图等方面的专著以及名家画集、画册数十本,以加强自学研究,用书画理论指导自己的绘画实践。他刻苦地进行笔墨技巧的锻炼,认真研习、临摹古代和近代国画名家名作。在临摹时不是照搬,而是从对临、到背临、再到变化。他还很注重实物写生,在写生时善于捕捉自然美的亮点,去粗取精,去丑取美,进行提炼描绘。他每画一幅画,都要把它挂起来细细琢磨,自己找毛病,稍有一点缺陷,就重新再画,反复多次,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汪华元作画还十分讲究构图、立意与题款。他认为,一般看画,远看构图,近看笔墨,而构图事关大局。如果构图杂乱无章,即使具体物象笔墨都不错,这幅画也是不成功的。他说,要把大自然的山水、树木、花草看成是有生命的,它们都在大自然中生长、生活、运动着,要选择那些有动感、美感的物象入画,这样,画也充满生机和神韵。他强调意在笔先,借对物象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思想與感情。为纪念粟裕大将诞辰100周年,他作了一幅竹画。这幅画构图严谨,笔墨清晰,竹竿挺拔,根深叶茂,临风潇洒,生机盎然。加上题款“久经风雨更青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粟裕大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赞颂,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景象的讴歌。
  汪华元由于刻苦自学,虽然没有读过国画专业学校,但其绘画技艺达到了一定专业水平和境界。2004年,汪华元经人事部门考核、评审,被江西省人事厅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2005年、2006年,汪华元的作品被江西省老年书画协会选送赴山东、海南、广西参加老年书画交流,并两次入选江西省美协、省文联举办的全省大型书画展。今年上半年,他的作品《雨润千秋秀》入选华东六省一市老年书画邀请展。
  责编/海燕
其他文献
编辑同志:   我在某汽车站购买车票时,发现所购车票后有一张1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单,于是便向售票员询问是怎么回事。售票员跟我说,这是为了旅客好,买一份人身保险,就会多一份保障。我提出不想买,要求退掉保险,但售票员却说,根据车站的规定,不买保险要事先声明,现在单子已经打出来了,退不了了。请问:汽车站的这种规定合法吗?这种1元的人身保险单真能起到保障作用吗?   读者:邓××   邓××读者:   
期刊
  
期刊
如果说《大眼睛》是为希望工程代言最著名的一张照片,那么它的作者解海龙一定是中国最著名的摄影家。解海龙被誉为“为中华民族的希望工程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他用一架相机,推动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慈善行动。     痴迷摄影 频频获奖     1951年,解海龙出生于河北景县青兰乡小周庄村。因为家里穷,当兵可以省下一个人的口粮,17岁那年,解海龙中学没毕业就入伍到山东服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第
期刊
我有幸三次应邀到首都参加有关音乐教育和音乐学术方面的研讨会。到过北京故宫,瞻仰了祖国瑰丽的文化至宝;游览过雄伟的八达岭,体味到人类历史的悲壮与沉重。北京壮丽多姿的建筑群体,琳琅满目的商场总会,车水马龙的长安街区,人涌如潮的地下铁道,使我赞叹激动。但是,让我终生难以忘怀、灵魂得以净化和升华的,却是在天安门广场看那庄严雄壮的升旗仪式。   那是1993年7月26日清晨,我和参加会议的几位音乐朋友怀着急
期刊
父亲打来电话,说要参观我的新居。我说,你从老家来乘车到体育馆附近,就可以找到泰阳居小区。他在电话那头笑了,说他寻不到,要我去接他。   大约1个小时后,我去体育馆附近等他,可左等右等却不见人来。这时,忽然我的手机响了,是父亲打来的:“丫头,我在体育路,这里有个大型商场。”“体育路转个弯就到体育馆……”我说着,转念一想还是怕父亲找不到,就赶忙说:“你就站在商场门口别动,我来接你。”   在熙熙攘攘的
期刊
小时候,我上学读书,书包内有块“水板”,木质的,上面涂刷了光滑的白色油漆。“水板”一面画了大方格,一面画了小方格,大方格用来学写大字,小方格学写小字。那时候学生都用毛笔写字,我家庭贫穷,没钱买纸,所以用“水板”代纸是我当时学写字的最主要的方法。   还不谙世事的我,认为“水板”是一个先进学习器具,字写得不好,写错了,用块抹布一擦了之,重新再写,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它默默无闻,对你忠诚,你的字写得差,
期刊
家是人生的根本,家是生命的源头。对于一个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落地生根,只要有了家,且家中若有老人,就会心安若素。那是因为家是心灵永远的依托和靠山。人虽老了,可还有年迈的父母健在,心里就安稳踏实,就有“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感觉。   老人是家这棵大树的根。   “父母在,不远游”,曾是古代中国人的孝德之本;“几代同堂,儿孙绕膝”,是无数家庭的天伦之乐。然而,树大要分杈,儿女长大了,另立门户,也是一
期刊
人生要经历许许多多往事,有很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淡忘。而有些往事,却能让你一辈子刻骨铭心,永远也忘不了。   我的人生经历中,有一件往事,看起来很小,且距今已50余年了。但这件事的前前后后,却如同发生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且每当忆起就会感到心灵的震撼。   事情是这样的:   1958年秋,我在赣县沙石公社新圩小学任教员,那时我虽已参加工作两年多了,但年纪还太轻,才19岁,社会阅历非常浅,
期刊
俗话说:“少年夫妻甜如蜜,老来夫妻辣如姜。”而我从自己的家庭经历感受到:“少年夫妻甜如蜜,老来夫妻比蜜甜。”1954年秋,我与妻子结婚,我今年83岁,她76岁,两人同甘共苦,携手走过57个春秋,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婚夫妇。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我的事业与家庭能一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中途虽遇到一些磕磕绊绊,但都能走过来,这与我有个好伴侣分不开。   共渡难关好帮手   1959年1月份,县人事局把我调到
期刊
老妈退休在家有10多年,虽然年逾七旬,但身子骨却很硬朗。究其原因主要是她心胸开阔,平时注意锻炼身体。   老妈没有打牌、搓麻将等嗜好,唯一的爱好就是旅游。老妈退休后,每年春、秋季节都要外出旅游。按她的话来说,旅游既可以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又可以怡情益寿,真是一举多得。   今年年初,我和家人商议好要一起陪老妈到上海看世博会。可是,在4月下旬,老妈腰椎增生的老毛病却突然犯了。医生叮嘱她在进行理疗的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