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当代文学中民俗学意识渗透研究

来源 :银幕内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feng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文化是一种形成于人类集体文化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它不仅是一个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是人类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民俗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我们提出了民在现当代文学中俗学意识的渗透等内容。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民俗学意识;渗透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216890
  一、前言
  文学民俗意识具体是指根据相关民俗学理论,包括民间传说中的文化内涵,对民俗文化或民间文学艺术主题的把握,在这一過程中了解文学中的民俗意识,认识民俗风情的审美理解等内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类的民俗意识已经经历了萌芽、发展以及相对成熟的阶段。然而,人们现在有关于文学民俗意识的发展及存在的状态有一定的误解。例如,在民俗批评的角度来看,人们误认为“有意注意”出现后,忽略了不同时间发表的作品中的民俗学因素,广义的民间民俗学意识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缺乏对文学审美的审视。因此,有必要考察文学民俗意识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审查文学民俗意识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二、民俗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学术界当中,关于文学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文学的发生与民间传说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文学和民俗风情是分不开的,它们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关系。学术界虽然观点不一,但无论秉持怎样的主张,文学界对民俗活动是文学起源的土壤这一点是十分认可的。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祖先就不断在创造,他们出于本能的对宇宙的畏惧、敬仰,也在历史车轮滚动中创造了丰富的鬼神文化,并由此出现了宗教活动,宗教活动是最基本的民俗活动和文学活动。
  《周易》的出现,就是最早民俗与艺术交融的作品与载体。可以说原始初民的宗教活动其实就是一种文学活动。宗教巫师就像文学的歌手,比如说,少数民族哈尼族在每年的6月会有一个特别的民俗活动来祈求上苍下雨,以求来年的丰收。人们在呼唤谷魂的过程中,创造了《叫谷魂歌》,这个宗教仪式不断沿袭至今。在那些传达情感的民俗活动中,文学的内容和样式更让人神往。文学工作者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常常取材于各种民俗活动,并在其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因此几乎可以断言,民俗与文学是二者合一、相生相伴的。民俗作为文学的中介和渊源,可以说,文学和民俗是相互交融、渗透的,没有民俗这片土壤,文学也就得不到蓬勃的发展,反之,没有文学,民俗也很难得到继承和发扬。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文化革命时代。20世纪初正是科学的发展与现代工业的崛起之时,“自然”与“现代”“科学”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局面,这也促使文学创作者们将创作目标定位在民俗生活,将民俗艺术融入创作之中。民俗作为民众的一种生活文化,它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文学创作者对民俗的肯定认可以及选取,极大地促进了民俗学的文学艺术创新、发扬,文学作品也通过民俗学展现了其艺术价值。
  三、民在现当代文学中俗学意识的渗透
  民俗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是独立于任何其他事物的一种文化自觉。它具有独立性和永恒性。民俗意识在现代和当代的文学作品有着广泛渗透和影响。这种意识的发展已经压倒了政治革命文学,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主流趋势。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现当代的文学思想获得了空前的解放,文学创作者开始创新写作思维,将民俗学意识逐渐渗透到文学作品当中,使得文学作品更贴近群众生活,获得了广大民众的认可。比如,鲁迅的批判小说《阿Q正传》,从社会的不同层面批判人性的缺失,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下扭曲的社会和腐朽的传统。鲁迅小说中批判精神所反映出的民俗学意识是国民思想进步的重要表现,文学创作的助推力使得民俗学意识突破了固守僵化的传统格局,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批判精神已经从社会、政治层面深入到了人性和文化价值的层面。民俗学意识在现当代文学中的渗透是多维化的,这也促使文学创作更加注重文化的主题性和多义性。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强调了文学艺术的独立性,突显了了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这一时期,文学创作者倾向于通过塑造丰富、复杂的人物性格来拓展思维空间和艺术张力,使得新时期我国的现当代文学思潮不断更新、不断变化。比如,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乡俗文学,在挖掘民俗学文化的同时对乡俗文化赋予了更深的内涵。沈从文的小说《边城》里面,有大篇幅描绘乡村风光和风土人情的文字,“青山绿水、小桥白塔”,既突显了民俗文化的内涵、揭露了民俗文化的本质,也从文学的视角表现了深邃悠远的乡土意境。独特的民俗文化通过文学作品得以表现,与此同时,民俗文化也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意蕴深远。总而言之,将民俗学意识渗透到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对民俗文化的理性掌握和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四、结语
  民俗文化是一种形成于人类集体文化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它不仅是一个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是人类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意识和现当代的文学艺术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关系,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使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提炼,并在文学作品中,这有利于民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升华。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民用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阐述了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作用,我们提出了加强对于施工材料的现场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现场管理体系等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提升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216812  一、引言  建设项目根据其结构类型分成许多内容,民用建筑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土建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革命精神传承弘扬。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科学发展的有效助推力。上海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何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并利用先进科技,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增强高校党员和非党员的政治素质,提高学生党性修养和学生思想觉悟,端正入党动机,实现红色传承,是值得我
期刊
摘要:互联网时代,建筑工程管理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本文对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化必要性的研究,分析了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筑工程信息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216881  “互联网+”时代重磅来袭,可能将重构整个建筑行业。因此,建筑行业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建筑工程中安全生产管理现状,我们提出了人本主义视野下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管理对策:一是关注接地系统及安全措施,二是落实建筑物防雷,三是优化变配电的安全措施,四是加强自然环境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关键词:人本主义;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216809  一、引言  建设项目的安全水平是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安全,关系到
期刊
这是一场由技术飞跃带来的深刻变革,这更是一场在党中央战略谋划下实现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2014年,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一次次重要会议上、在考察新闻单位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就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作出深刻阐述,提出明确要求。今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
期刊
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遇,塑造出崭新的文化产品,更会带来丰富别样的文化体验。  故宫等公共文化单位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数字技术融合现代审美,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呈现,推动中国文化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被喜爱、被接纳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明数千年一系,蕴藏博大丰厚的精神文化资源。浩瀚典籍里的文字佳篇、博物馆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建筑工程中安全生产管理现状,我们提出了人本主义视野下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管理对策:一是关注接地系统及安全措施,二是落实建筑物防雷,三是优化变配电的安全措施,四是加强自然环境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关键词:人本主义;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对策  中国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216809  一、引言  建设项目的安全水平是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安全,关系到
期刊
事实上,明星既是个体魅力的产物,也是所处历史时代凸显选择和型塑的结果,还是观众群体对不同明星接受的结果,同时还有电影类型、技术手段等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体现者明星就成为被多种力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结构的复合体,他们往往反映出所处时代的整体社会文化目标和潜藏的欲望,成为所处社会历史的重要图标。由于明星作为一个被建构的多义体,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繁复难解,因此对研究范围进行界定是必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存在感、多感知性、交互性等意义。我们提出了VR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方式:一是VR给新闻受众以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二是vR技术可实现新闻现场的还原与情境重现,三是实现电视新闻与新媒体便捷的实时互动,四是丰富新闻演播室背景提升现场感。  关键词:新闻报道;虚拟现实技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216803  一、前言  虚拟现实(
期刊
作者介绍:唐君燕,1994年生于重庆。2016毕业于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16至今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攻读硕士学位。  《秋夜》唐君燕50×50cm布面丙烯  《秋夜》画面中静谧的森林缄默的站立在彼岸,地平线很平,圆月倒影在沉寂的湖面,泥泞的小路通向神秘的森林,幽深的湖水和彼岸神秘黝黑的森林。没有风,光秃秃的树没画树叶,故意取消树叶间发出沙沙的摩擦声,营造秋夜月色静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