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根发辫引发的历史思考

来源 :求学·新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z_C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明末开始,男子头上小小的一根发辫曾牵涉很多历史问题。我们学历史的时候,常会跳过這个历史细节,仅知道清政府强令汉人剪发这一历史事实,却不知这其中的历史渊源及历史影响。今天,我们就以管窥豹,从一根发辫去认识几段历史,挖掘其深层次的历史意义。
  渊源·发型风俗不同
  中国古代汉人对头发是很珍惜的,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之《开宗明义章》里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直至明代,汉族男子一般不剃发,留着一头长发,到了一定年纪就把头发挽起成髻,即“束发”。而东北地区的满族男子则习惯将脑袋前半部分和最后一小部分的头发都剃光,只留中间一把头发,并将其梳成辫子,称为“小顶辫发”或“金钱小顶”。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风俗呢?有一种说法是,汉族基本上生活在中原地区,主要发展的是农耕经济,如果留着根辫子,对于做农务的男性来说,会有许多不便;而对于满族这一游牧民族来说,留着辫子丝毫不影响他们骑马狩猎。这就是汉满发型风俗不同的原因之一。
  开端·剃发留辫成为征服外族的标志
  在明朝统治初期,汉满男子发型虽有不同,但基本相安无事。明朝末年,民族矛盾激化,北方满族逐渐强大起来,他们不断对外征战,并要求投降或归附自己的汉人剃发留辫。此后,剃发留辫渐渐成为满族征服外族的一种标志和象征。不过,剃发政策还不是很严格,比如努尔哈赤规定:“老年人可以不剃,年轻人必须剃。”但皇太极继位后,对剃发留辫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清军每到一处,便强制要求当地人不分老少一律剃发,如有不从,便会引来血光之灾,一时之间,汉族男子人人自危。
  发酵·上升至民族问题
  随着清军和明朝之间的战争加剧,剃发也开始上升至民族问题,发式成为一种民族意识的标志。清军占领北京后,即发布“剃发令”,规定:“剃发归顺者,地方官各升一级,抗而不遵者,杀无赦。”但此令遭到汉族民众的强烈反抗,不得不暂停实行。后来,清军攻下南京,眼见即将得势,大局将定,又强令汉人剃发,并规定:“凡不从者,杀头;官员执行不力者,严惩。”为了彻底实行剃发留辫的政策,清军还雇用了剃头匠,专门挨个给汉人剃头。
  而汉人将留发视为民族气节,据史料记载,当时一些汉人扬言“头可断,发不可剃”,聚众反抗,和清军展开殊死搏斗。在惨痛的民族战争后,清军取得了优势,大多汉人被剃掉了头发。
  加剧·引发政治斗争
  后来清政府的“剃发令”因为各种阻力行而复罢,没有能够持续下去,但先期归顺者已经剃发,而后来归降者又不用剃发,这就很尴尬了。而且,清军南下时,又实行了“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的政策,进一步加剧了“一半剃一半不剃”的尴尬局面。于是在清政府的朝廷中,因汉族官员是否剃发留辫的问题引发了政治斗争——归降的汉族官员中,没剃发的自然主张保留汉族发式,以维护最后一点尊严,而且他们对先期归降的“剃发者”怀有一种鄙夷的态度,认为他们有失气节,在政治问题上往往与之针锋相对;而已剃发的汉族官员则要求一统从满,改变旧俗,从此全心全意忠于清主,对仍不剃发的“老顽固”嗤之以鼻,认为他们不识时务。此时的发式已无关乎民族风俗,而是明确代表了降清或附明的立场,具有强烈的政治含义。因为发式的问题而引发的政治斗争随着后来清政府的统治越来越稳固才渐渐消失。
  转变·留意到西方文明
  清末,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清政府面临外来侵略变得惊慌失措。所以,清政府开始派留学生到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留着长辫子的清朝留学生到了西方国家,却被西方人嘲笑是“半开化的人”“拖尾奴才”“豚尾奴”“半边和尚”等。这引起了清朝留学生乃至一些清朝使臣的反思:或许,留辫真的落后了。于是,一些留学生干脆剪去那惹人耻笑的辫子,可是很多剪了辫子的留学生回国后又不得不装上假辫子,当然还有部分留学生出于某种考虑而选择了留辫,忍受西方人的嘲笑。总之,此种转变意味着中国人开始跳出固有的本民族圈子,留意到西方文明,此时期也是西方文明大量传入我国的时期。
  破除·社会启蒙的标志
  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将剪辫子作为破除旧俗和社会启蒙的标志之一。如康有为所说:“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易俗,万国同风矣。”在维新派看来,剃发留辫是一种落后的风俗习惯,清朝如果要学习欧美的先进科学技术,就要先从发式改革开始,像欧美国家的人一样不留辫子。所以此时期,剪辫子成为一种学习先进思想和技术的表现,也是一种和守旧派对抗的行为。
  结束·剪辫成为革命的标志
  到了1910年前后,新式军事学堂里经常有剪辫事件发生,甚至有的学堂学生集体剪辫,气势颇盛。随着剪辫的人数越来越多,剪辫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一些有识之士剪去了辫子,开始了革命的征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中,将士基本上都剪掉了辫子。“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成立后,政府强烈要求革命人士剪掉辫子,以示和清政府决裂。这一时期,剪辫成为一种反清的象征,成为革命进步的标志。而不剪除辫子的人则成了忠于清廷的保守人士,如后来复辟的张勋,他所率领的“辫子军”在当时变成了一道异样的风景线。
  遗留·文化认同问题
  随着清政府的倒台,在经历“剪辫热”之后,社会上的辫子早已所剩不多,但还有一些人留着辫子。比如北大校园里有一位拖着辫子的“怪杰”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初年还有一位留辫子的大师级人物——王国维。他们宁愿与世俗格格不入,也不愿剪掉那根辫子。而在一个连皇帝本人都剪去辫子的时代,留辫与忠清已经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个时候,辫子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仪式,或者说是文化认同的问题。所以,个别人的留辫更多的是对自我个体存在的一种维护,他们想以此拒绝趋同,保留自己最后一点执念。当时的一些文化人,尤其是国学大师们,还不太接受西方文化的侵入,他们固执地守住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希望它被西化。
  一根小小的辫子,牵扯着众多历史文化问题,这看似“小题大作”,但我们一路思考下来,又发现一切都“情有可原”。这也告诉我们,不要忽略历史细节,一个历史细节往往可以牵扯出很多宏观的历史问题,让我们更深入了解历史,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而不是仅记得一个小小的历史现象。
其他文献
认识默,是在三年前刚入大学的时候。  我在新生报到处,翻来覆去地把手上的几张传单看了个遍。“同学你好,请问是文院的新学妹吗?我们院学生会宣传部正在纳新,期待同学你的加入哦。”一位学姐抱着一摞传单积极地走上前来跟我打招呼。  学姐给了我一张精致整洁的传单,见学姐并没有要走的意思,我站在原地仔细地看了起来,边看边用余光瞄一眼站在一旁微笑的学姐。“学妹可以回宿舍认真填写一下我们传单背面的报名表,我们会举
期刊
免疫学是什么?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在希腊神话中,宙斯送给了潘多拉一个漂亮的盒子,并警告她不要打开盒子。有一天,潘多拉出于好奇打开了盒子,结果一团烟冲了出来,这里面包含了各种瘟疫恶疾。当潘多拉慌忙再盖上盒子时,只剩下“希望”在里面,但钥匙却不知所踪。就像这个神话故事所说的那样,人类为了获得“希望”,从古到今,与疾病展开了无数次激烈的殊死斗争。最终,人类找到了潘多拉魔盒的科学钥匙——免疫学。  
期刊
暮色四合时,我放下手中的书,跑到田野里去找干活的妈妈。  她拿着锄头,站在一片油菜花前,望着地上刚被她除去的香菜。我看着这个场面,觉得有点伤感。初春时,妈妈在一个晴朗的天气里兴致勃勃地种下香菜种子,边种边期待着香菜长势好、香菜行情好。可惜的是,受疫情影响,村子里没人跑运输,也没人收香菜,妈妈只能将青葱的香菜全部除掉。  “妈妈,是不是很难过,白忙了一季。”庄稼人,最难过的事莫过于亲手除去自己种的菜
期刊
如果有人说你一事无成,请你记住:你还有机会去改变,你不是个懦夫。  ——题记  以前的我,是一个什么都不会,只会玩游戏的学生,从造梦西游到洛克王国,我已经在网络的世界里沉迷了太久。高中入学时49分的英语成绩,全校排名倒数第一,我却做着上清北的白日梦。这让我在很多人眼里如同一个“废物”,无可救药。难道,大学对我来说只能是梦吗?  尽管白天的我吊儿郎当,但有些画面经常在夜深人静我放下手机的那一刻浮现在
期刊
我不知你是否像曾经的我一样,明明知道问题的答案,却埋着头不敢举手回答;明明成绩还不错,却不敢在亲戚面前承认;明明别人没有恶意,却连他们微小的表情变化都要翻来覆去地揣摩。我不知你是否像曾经的我一样,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厌恶自己的孤僻,羡慕别人的开朗……  2018年8月,我从四川的一个小山村来到了上海读大学。曾经我是一个备受老师同学喜爱的学霸,但到了这里,我变成了一个只会躲在角落里的女孩。  班里的同
期刊
“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类人群通常会在自我介绍中用斜杠来区分,比如,李华,摄影师/短视频博主/作家。  虽然“斜杠青年”是近些年才出现的热词,但“斜杠”现象并不是新景象。其实,很多我们熟知的名人,在他们的时代也是资深的斜杠青年,一起来了解一下
期刊
刚懂得爱美的年龄,我喜欢穿蓬蓬的公主裙,配上一双水晶小凉鞋,在高高的马尾辫上夹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结。上学途中,我的背挺得比電线杆还直,走路都带着风。后来,逛商场时,我的眼睛自动屏蔽了那些花花绿绿的衣服,钟情于简单朴素的款式,唯恐成了人群中的异类。几年下来,我的衣橱里是清一色的白与黑。  七八岁时的我是个“小明星”,出去旅游定要拍照留念,镜头前,每次都喜欢摆“V”的手势,亮出两排整齐的牙齿,或者故意
期刊
本文主角:机械工程  专业分类:机械类  实力院校: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适合人群:除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沉稳缜密的心思外,灵动的创新“idea”会帮助你更加合理地完成设计目标  选科要求:普通高考中,只招理科生/新高考选科:物理(必选)(仅供参考,以各省份高校实际招生要求为准)  从小小的螺丝钉、齿轮,到灵动的机器人,再到举重若轻的“钢铁巨人”起重机,再到上
期刊
海南/姜鹏:  前几天,我晚上不睡觉玩游戏,被我爸爸发现,他打了我,还没收了我的手机。我好生气,这是我唯一的快乐,我不知道除了玩游戏还有什么活着的意义。  王东燕老师:  姜鹏同学,你之所以这么想,或许是因为你没有体会过生命中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  你可以每天读一个小时的课外书。你可以读你喜欢的名人的书,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让你建立信念,想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也可以读些科普类的书,激发自己对美妙
期刊
The kelp, formerly known as Kun bu, is a large brown alga that grows in seawater. The kelp is shaped like a ribbon, so it is called the kelp. There are two kinds of the kelp, natural and cultured. Th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