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安·米罗,西班牙著名画家、雕塑家,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和毕加索、达利齐名。1893年,米罗出生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他的父亲经营珠宝首饰加工生意,母亲出身于细木匠家庭。14岁时,腼腆寡言的米罗就展示出过人的艺术天赋。但由于性格太过天真、固执、不容于世,米罗不得不从美术学院退学。不久后,他在乡下养病的日子里,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方向。他加入艺术团体,开始了绘画创作,像个孩子一样,用无拘无束的线条和色彩在画布上天马行空。
米罗的画风幽默、生动,有着卓越的想象力。在他的笔下,无论有生命的人还是无生命的景物,都热情又有活力。米罗常把梦境与现实相结合,用抽象的线条、夸张的结构和单纯的色彩表现出来,看起来随性又天真,仿佛出自涂鸦的儿童之手,但也经得起缜密的推敲。
《蔚蓝的金色》是米罗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绘画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在传统意义对色彩的解读中,金黄色代表积极、活泼、灿烂的生命力,蓝色则寓意沉静、忧郁、内敛,黑色又象征着庄严、神秘与死亡。这样相互对立的三种色彩毫无规则可循地出现在画面上,仅以一点点白色区分边界,让人没法给这幅作品做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不同学识、不同阅历的人,看到这幅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觉得这幅画像是孩子的梦,天真无邪;还有人认为这是阳光下包裹着内心深处的忧郁与神秘。无论怎样解读,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感情或是期待。
米罗对梦境的痴迷,似乎胜过任何一个画家。他不止一次地把自己的梦描绘出来,他的画笔在画布上自由弯曲,肆意游动,似乎毫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空间深度的要求。在这幅《米罗,我梦境的色彩》中,钴(gǔ)蓝色的背景下散布着各式线条和形状,红色、黑色、黄色……纯粹的颜色组成了诙谐的梦境,不讲究任何绘画技法,像是铺洒在蓝色画布上的一首狂想曲,触动人心。
巧的是,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隔着大西洋的遥远彼岸,诞生了一首名为《蓝色狂想曲》的乐曲。该曲由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创作,是现今美国音乐会中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
《蓝色狂想曲》的闻名在于它将殿堂之上的、正统端庄的古典交响乐和源自穷苦黑人的、民间即兴弹唱的布鲁斯音乐(又称蓝调音乐)糅合在一起。
它的创作者乔治·格什温比米罗年轻5岁,和米罗一样在14岁时展露了音乐天赋。他在一次旅途的火车上迸发灵感创作出这首曲子,还很浪漫地为部分钢琴独奏的华彩乐段留出空白,直到他第一次公开演出时,临场即兴弹奏,似乎在向布鲁斯音乐致敬。乔治·格什温这浪漫自由、天马行空的创作思想像极了米罗的风格。
曲名的由来也很有趣。由于“Blue(蓝色)”这个单词和布鲁斯音乐的英文名——Blues来自同一个英文单词,乔治·格什温索性一词双关,将曲目命名为《Rhapsody in Blue》,即《蓝色狂想曲》。
这首《蓝色狂想曲》也正如它的名字,曲风诙谐生动、如梦如幻、自由又充满活力。乔治·格什温在创作时没有遵循固定的曲式体系,而是看似随意地将多个段落和主题拼接而成。就连著名钢琴家伯恩斯坦也明确表示:“《蓝色狂想曲》根本没有曲式,只是将一些音乐素材像面粉和水一样随兴地搅拌在一起。”这样的创作手法,使它像是《米羅,我梦境的色彩》这幅画的音乐延伸,整首乐曲所呈现出的幽默与戏剧性,也和米罗的画风高度吻合。欢迎小读者扫描二维码,搜索“蓝色”,在欣赏米罗画作的同时,也听听这首风格独特的《蓝色狂想曲》吧。
米罗的画风幽默、生动,有着卓越的想象力。在他的笔下,无论有生命的人还是无生命的景物,都热情又有活力。米罗常把梦境与现实相结合,用抽象的线条、夸张的结构和单纯的色彩表现出来,看起来随性又天真,仿佛出自涂鸦的儿童之手,但也经得起缜密的推敲。
《蔚蓝的金色》是米罗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绘画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在传统意义对色彩的解读中,金黄色代表积极、活泼、灿烂的生命力,蓝色则寓意沉静、忧郁、内敛,黑色又象征着庄严、神秘与死亡。这样相互对立的三种色彩毫无规则可循地出现在画面上,仅以一点点白色区分边界,让人没法给这幅作品做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不同学识、不同阅历的人,看到这幅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觉得这幅画像是孩子的梦,天真无邪;还有人认为这是阳光下包裹着内心深处的忧郁与神秘。无论怎样解读,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感情或是期待。
米罗对梦境的痴迷,似乎胜过任何一个画家。他不止一次地把自己的梦描绘出来,他的画笔在画布上自由弯曲,肆意游动,似乎毫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空间深度的要求。在这幅《米罗,我梦境的色彩》中,钴(gǔ)蓝色的背景下散布着各式线条和形状,红色、黑色、黄色……纯粹的颜色组成了诙谐的梦境,不讲究任何绘画技法,像是铺洒在蓝色画布上的一首狂想曲,触动人心。
巧的是,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隔着大西洋的遥远彼岸,诞生了一首名为《蓝色狂想曲》的乐曲。该曲由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创作,是现今美国音乐会中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
《蓝色狂想曲》的闻名在于它将殿堂之上的、正统端庄的古典交响乐和源自穷苦黑人的、民间即兴弹唱的布鲁斯音乐(又称蓝调音乐)糅合在一起。
它的创作者乔治·格什温比米罗年轻5岁,和米罗一样在14岁时展露了音乐天赋。他在一次旅途的火车上迸发灵感创作出这首曲子,还很浪漫地为部分钢琴独奏的华彩乐段留出空白,直到他第一次公开演出时,临场即兴弹奏,似乎在向布鲁斯音乐致敬。乔治·格什温这浪漫自由、天马行空的创作思想像极了米罗的风格。
曲名的由来也很有趣。由于“Blue(蓝色)”这个单词和布鲁斯音乐的英文名——Blues来自同一个英文单词,乔治·格什温索性一词双关,将曲目命名为《Rhapsody in Blue》,即《蓝色狂想曲》。
这首《蓝色狂想曲》也正如它的名字,曲风诙谐生动、如梦如幻、自由又充满活力。乔治·格什温在创作时没有遵循固定的曲式体系,而是看似随意地将多个段落和主题拼接而成。就连著名钢琴家伯恩斯坦也明确表示:“《蓝色狂想曲》根本没有曲式,只是将一些音乐素材像面粉和水一样随兴地搅拌在一起。”这样的创作手法,使它像是《米羅,我梦境的色彩》这幅画的音乐延伸,整首乐曲所呈现出的幽默与戏剧性,也和米罗的画风高度吻合。欢迎小读者扫描二维码,搜索“蓝色”,在欣赏米罗画作的同时,也听听这首风格独特的《蓝色狂想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