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的内涵极其丰富,既包括生产、生活民俗,也包括岁时节日和人生礼仪民俗,还有信仰民俗和民间文学艺术等。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民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所以往往是以地方民俗文化的形式展现与传承的。积极推进优秀的地方民俗文化进校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民俗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学校要开设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改变以往我国基础教育“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局面,努力形成学校特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在目前中小学课程设计的目标中,都强调要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营养。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就要求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高等学校也是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对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可见,大中小学在传承和吸纳地方民俗文化方面责无旁贷。
学校通过开设地方民俗文化类的课程,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已有少数学校在地方民俗文化进校园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并取得成功的经验。
二、推进民俗文化进校园,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民俗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范围广,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内容。如合肥市“三孝口”的传说,不仅是合肥人的自豪,也是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扬。合肥的庐剧、火笔画,肥东的洋蛇灯,肥西的跳旱船,长丰的唢呐等,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利于身心健康。推进民俗文化进校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情感,使学生充分认识本地的民俗文化特点,并深入参加到民俗文化的事项中去,吸收民俗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从而使其有效地接受德、智、美、体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同时,地方民俗文化具有丰富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能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多彩的课程资源,如知识类的、艺术类的、技能类的等,甚至还有特技类的。由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多属于选修类课程,一般是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所以,它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如合肥市的学生可以通过选修地方民俗类课程,来培养自己唱庐剧、跳旱船、吹唢呐等特长。
三、推进民俗文化进校园,有利于提升地方民俗文化的创新力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文化对经济的引领功能日益突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对包括地方民俗在内的文化创新。推进地方民俗文化进校园,不仅可以对地方民俗文化中消极落后的成分进行“过滤”,而且可以结合时代特点在传承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进行提炼和创新。
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学生通过学习地方民俗文化课程,并实践到地方民俗文化事项中去,使他们了解家乡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认识自己所生活的文化背景,不仅对家乡的情感会油然而生,而且能大大提高其参与家乡社会建设和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现在有不少地方民俗文化后继乏人,急需培养传人。如果在中小学就有这样的课程,甚至有相应的课外兴趣学习小组,就能从小培养某些孩子对某些民俗事项的兴趣和特长,从而为培养地方民俗文化的传人,培养地方民俗文化活动的关注者、参与者,奠定较为广阔的人才基础。这正是提升地方民俗文化的创新力所不可或缺的。
总之,地方民俗文化进校园不能凭一时之兴一哄而上,地方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充分认识其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统筹课程规划,建立长效机制,从而充分发挥优秀的地方民俗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
一、推进民俗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学校要开设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改变以往我国基础教育“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局面,努力形成学校特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在目前中小学课程设计的目标中,都强调要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营养。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就要求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高等学校也是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对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可见,大中小学在传承和吸纳地方民俗文化方面责无旁贷。
学校通过开设地方民俗文化类的课程,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已有少数学校在地方民俗文化进校园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并取得成功的经验。
二、推进民俗文化进校园,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民俗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范围广,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内容。如合肥市“三孝口”的传说,不仅是合肥人的自豪,也是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扬。合肥的庐剧、火笔画,肥东的洋蛇灯,肥西的跳旱船,长丰的唢呐等,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利于身心健康。推进民俗文化进校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情感,使学生充分认识本地的民俗文化特点,并深入参加到民俗文化的事项中去,吸收民俗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从而使其有效地接受德、智、美、体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同时,地方民俗文化具有丰富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能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多彩的课程资源,如知识类的、艺术类的、技能类的等,甚至还有特技类的。由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多属于选修类课程,一般是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所以,它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如合肥市的学生可以通过选修地方民俗类课程,来培养自己唱庐剧、跳旱船、吹唢呐等特长。
三、推进民俗文化进校园,有利于提升地方民俗文化的创新力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文化对经济的引领功能日益突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对包括地方民俗在内的文化创新。推进地方民俗文化进校园,不仅可以对地方民俗文化中消极落后的成分进行“过滤”,而且可以结合时代特点在传承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进行提炼和创新。
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学生通过学习地方民俗文化课程,并实践到地方民俗文化事项中去,使他们了解家乡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认识自己所生活的文化背景,不仅对家乡的情感会油然而生,而且能大大提高其参与家乡社会建设和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现在有不少地方民俗文化后继乏人,急需培养传人。如果在中小学就有这样的课程,甚至有相应的课外兴趣学习小组,就能从小培养某些孩子对某些民俗事项的兴趣和特长,从而为培养地方民俗文化的传人,培养地方民俗文化活动的关注者、参与者,奠定较为广阔的人才基础。这正是提升地方民俗文化的创新力所不可或缺的。
总之,地方民俗文化进校园不能凭一时之兴一哄而上,地方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充分认识其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统筹课程规划,建立长效机制,从而充分发挥优秀的地方民俗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