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无序、无效、低效的现象比比皆是,制约了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紧扣工具性,不忘阅读教学初衷”“根据文体特征,确定阅读教学内容”“有机联系写作,打通读写教学通道”,能有效地确保阅读教学紧扣宗旨、不离方向。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写作 文本 工具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状况令人担忧,无序、无效、低效的阅读教学比比皆是,存在着阅读文本的价值被孤立、阅读教学的方式未转换、阅读训练的角度太单一、阅读过程的训练不到位、课外阅读的指导有缺失等弊病。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才能紧扣宗旨、不离方向?
一、紧扣工具性,不忘阅读教学初衷
语文阅读教学重视文学性由来已久,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却比较漠视。事实上,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文本——不仅是语文文本,还包括其他各门学科的文本。
举例而言,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重视精读训练,教师在课堂中不论是讲解还是组织学生活动,都做得很到位。但是,对于那些自读课文,却没有教会学生应当扣住哪些要素进行阅读,从而导致学生一头雾水。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多种阅读方法的训练。比如快速阅读的能力,这在学生解答习题时,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语文阅读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跳读、略读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二、根据文体特征,确定阅读教学内容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体裁是文章的体制和格式,是对一类文章的共性和规律的概括。把握好文体,既为写文章所需要,也为读文章所需要。
凡事有度,在第八次课程改革之前,旧有的教学大纲一度把文体的作用强调到了不恰当的程度,一切以文本知识为准绳,不许越雷池一步,结果走向了僵化。其后便是催生了第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淡化文体”的观点。“淡化文体”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内涵,但非普遍适用。1958年,汉语、文学分科取消后,语文课程中的“讲语法”“讲修辞格”被保留了下来,而“讲文学”则被归入“讲文章”中。以“文章”为主导思想,很自然地就会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文体方面。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文本的人文内涵,于是相对淡化了文体知识,更加注重题材内容的相关性。比如,苏教版语文七(上)的六个单元就分别是“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和“奇思妙想”。基于这样的认识,文本解读的重点就应当放在对文本内容及内容所反映的文化的理解上,而不是只局限于对文体知识的把握。
须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它不仅仅是一种阅读行为,更是一种语言学习活动和语言实践。语文阅读的目的不只是获取文本所承载的信息,而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语言活动。郑桂华老师在《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在于,每一篇课文都存在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点,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 。总之,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尽可能地使语文课姓“语”,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用文体知识解读课文固然是不应当提倡的,用课文来验证文体知识也不是好的教学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教学可以不管文体,可以摒除文体意识。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一度弱化了文体教学,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作文缺乏文体特征,写出来的文章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违背了基本的写作范式。因此,对教学现状反思之后的纠正是,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教学,一定要明确文体特征。这一点在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已经得到了体现。
三、有机联系写作,打通读写教学通道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但很多教师习惯上采用“读写分离”的教学模式,阅读课就是阅读课,写作课就是写作课。阅读是一种领悟,而写作则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领悟的表达。只有将读写结合,才能体现语文学科阅读、思考、表达的整体性,也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螺旋式的提高。因此,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联系,打通“读写通道”,可以使得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一般来说,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思想性、文学性于一体的优秀之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本。所以,打通“读写通道”,可以从抓阅读文本的思想内容入手,教学生写作时如何选材;从抓阅读文本的结构入手,教学生写作时如何谋篇;从抓阅读文本的顺序入手,教学生写作时如何做到有序;从品读阅读文本的重点词句入手,教学生写作时如何出彩。
此外,打通“读写通道”还可以依据课文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随文练笔,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比如,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学生常常为柳宗元的怀才不遇而感到深深的遗憾,这时,教师就可以创设写作情境,鼓励学生想象自己穿越到了唐朝,恰巧在小石潭边邂逅了柳宗元,然后以“子厚兄,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说出自己想要对柳宗元说的话。
总之,利用语文教材开展阅读教学绝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文学的熏陶,而应紧扣工具性、根据文体特征、有机联系写作,从而使得阅读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作者为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教师)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章熊.中国当代阅读与写作测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2008(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中学生阅读体验与价值引领的研究”成果之一)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无序、无效、低效的现象比比皆是,制约了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紧扣工具性,不忘阅读教学初衷”“根据文体特征,确定阅读教学内容”“有机联系写作,打通读写教学通道”,能有效地确保阅读教学紧扣宗旨、不离方向。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写作 文本 工具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状况令人担忧,无序、无效、低效的阅读教学比比皆是,存在着阅读文本的价值被孤立、阅读教学的方式未转换、阅读训练的角度太单一、阅读过程的训练不到位、课外阅读的指导有缺失等弊病。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才能紧扣宗旨、不离方向?
一、紧扣工具性,不忘阅读教学初衷
语文阅读教学重视文学性由来已久,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却比较漠视。事实上,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文本——不仅是语文文本,还包括其他各门学科的文本。
举例而言,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重视精读训练,教师在课堂中不论是讲解还是组织学生活动,都做得很到位。但是,对于那些自读课文,却没有教会学生应当扣住哪些要素进行阅读,从而导致学生一头雾水。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多种阅读方法的训练。比如快速阅读的能力,这在学生解答习题时,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语文阅读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跳读、略读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二、根据文体特征,确定阅读教学内容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体裁是文章的体制和格式,是对一类文章的共性和规律的概括。把握好文体,既为写文章所需要,也为读文章所需要。
凡事有度,在第八次课程改革之前,旧有的教学大纲一度把文体的作用强调到了不恰当的程度,一切以文本知识为准绳,不许越雷池一步,结果走向了僵化。其后便是催生了第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淡化文体”的观点。“淡化文体”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内涵,但非普遍适用。1958年,汉语、文学分科取消后,语文课程中的“讲语法”“讲修辞格”被保留了下来,而“讲文学”则被归入“讲文章”中。以“文章”为主导思想,很自然地就会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文体方面。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文本的人文内涵,于是相对淡化了文体知识,更加注重题材内容的相关性。比如,苏教版语文七(上)的六个单元就分别是“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和“奇思妙想”。基于这样的认识,文本解读的重点就应当放在对文本内容及内容所反映的文化的理解上,而不是只局限于对文体知识的把握。
须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它不仅仅是一种阅读行为,更是一种语言学习活动和语言实践。语文阅读的目的不只是获取文本所承载的信息,而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语言活动。郑桂华老师在《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在于,每一篇课文都存在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点,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 。总之,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尽可能地使语文课姓“语”,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用文体知识解读课文固然是不应当提倡的,用课文来验证文体知识也不是好的教学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教学可以不管文体,可以摒除文体意识。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一度弱化了文体教学,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作文缺乏文体特征,写出来的文章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违背了基本的写作范式。因此,对教学现状反思之后的纠正是,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教学,一定要明确文体特征。这一点在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已经得到了体现。
三、有机联系写作,打通读写教学通道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但很多教师习惯上采用“读写分离”的教学模式,阅读课就是阅读课,写作课就是写作课。阅读是一种领悟,而写作则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领悟的表达。只有将读写结合,才能体现语文学科阅读、思考、表达的整体性,也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螺旋式的提高。因此,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联系,打通“读写通道”,可以使得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一般来说,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思想性、文学性于一体的优秀之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本。所以,打通“读写通道”,可以从抓阅读文本的思想内容入手,教学生写作时如何选材;从抓阅读文本的结构入手,教学生写作时如何谋篇;从抓阅读文本的顺序入手,教学生写作时如何做到有序;从品读阅读文本的重点词句入手,教学生写作时如何出彩。
此外,打通“读写通道”还可以依据课文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随文练笔,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比如,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学生常常为柳宗元的怀才不遇而感到深深的遗憾,这时,教师就可以创设写作情境,鼓励学生想象自己穿越到了唐朝,恰巧在小石潭边邂逅了柳宗元,然后以“子厚兄,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说出自己想要对柳宗元说的话。
总之,利用语文教材开展阅读教学绝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文学的熏陶,而应紧扣工具性、根据文体特征、有机联系写作,从而使得阅读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作者为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教师)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章熊.中国当代阅读与写作测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2008(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中学生阅读体验与价值引领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