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萤楼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digui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问我厦门大学校园里哪座楼最传奇,我认为既不是最壮观的嘉庚主楼,不是最有气势的建南大礼堂,也不是老厦大的心腹——群賢楼。在我这个厦大土著的心目中,校园里最传奇的建筑是我们外文学子偏爱的囊萤楼。首先是它幽婉的楼名,更有它饱经风雨的经历,还有它里里外外一身的全花岗岩结构,历久弥新,永不衰朽。
  在厦门大学新老建筑的楼名里,最有内涵的是“囊萤”和“映雪”。前者源自《晋书·车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夜以练囊盛数十萤火虫以照书。”后者典出明人廖用贤《尚有录》:“孙康,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这二则是古人劝学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而一代又一代的厦大学子总是以他们的青春和激情赋予“囊萤之光”和“映雪之亮”以新的内涵与时代风采……
  当年,陈嘉庚先生独具慧眼地选定了这大片依山傍海之地作为校址。1921年5月9日,演武场前的五座大楼正式动工,陈嘉庚先生亲自主持奠基仪式。在整个建筑过程中,先生注重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就地取材,以闽南一带盛产的花岗岩来奠基砌墙,坚固耐久,淡雅美观。大楼的阶梯同样用精心雕琢的花岗岩逐级垒叠而成,行走时没有噪音,这在当时国内大学的建筑中可谓创举。仅一年多的时间,五座大楼完工。居中的取名“群贤”,那是对“群贤毕至”的深深期许?“同安楼”和“集美楼”分立左右,可见陈嘉庚先生的故乡情怀。而呼应首尾的两幢该取什么名字呢?我想,在南国幽静的夏夜里,一定是那提着“小灯笼”欢快飞舞的萤火虫激发了先生的思绪,儿时《三字经》里朗朗有声的“如囊萤,如映雪,家贫寒,刻苦学”与大海徐缓的潮音一同起伏回响,于是“囊萤”和“映雪”隽永的楼名就这样勾勒出“南方之强”最初的风姿!
  不过,在我看来,“囊萤”更胜“映雪”一筹,一则因为比喻的形态上得南方地利,鹭岛四季无雪,而夏秋的萤火虫则比比皆是;二则厦门大学与囊萤楼等恰好与中国共产党同在1921年创建,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即悄然安置于囊萤楼里,具有历史性意义,囊萤楼由此在八闽的党史中焕发出“星星之火”的光彩。今日,囊萤楼更是凭借自身的亮光,历经岁月洗礼,在天风海涛里庄严肃立!
  1926年,鲁迅先生到厦门大学任教,从市区的轮渡码头乘木船,到如今沙坡尾一带(或如今的厦大医院附近)的滩头涉水登陆。那突兀的礁岩边,留下先生穿长衫的身影……在翠绿的灌木和坚韧的龙舌兰间,先生见到校园里的第一座建筑,应该就是崭新的囊萤楼。这幢三层的花岗岩楼房磐石般地坐落在空旷的郊野里,直挺挺地迎着连绵的涛声以及飞渡的海雾,那该是怎样清冷俊朗的屹立啊!或许鲁迅先生进校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囊萤楼,因为推荐他来厦大的林语堂先生就下榻在囊萤楼。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月里,厦门大学内迁闽西长汀,在萨本栋校长的带领下,修缮起的一幢幢简易房舍,依旧仿效在厦门校园里的楼名,勤业斋、映雪斋、笃行斋等,以独特的方式传承厦大校风。据说萨校长亲自将一辆旧汽车的发动机改装后发电,整个校区因此亮起了昏黄的灯光,那是“南方之强”永不熄灭的“囊萤”啊,让学子在战乱中依旧能够夜以继日地读书。《厦门大学校史》称:“抗战期间招收的学生,多数是清贫好学子弟,勤勉学习,发奋攻读,务期求得真正的学问。”家父回忆说,他们一批爱好文学的同学成立了跨系的“笔会”,哪位同学得了稿费,就买了长汀的花生米和酒酿,在“囊萤斋”的教室里,品诗论史,激扬文字……当年参加这个小小“笔会”的人中,有后来极有影响的大教育家潘懋元、宝岛台湾首屈一指的剧作家姚一苇、北美大画家朱一雄等。
  母亲告诉我,厦大素有爱生如子的传统。早在艰苦的1943年,她们几个酷爱英语的女生常在周末到外文系的李庆云教授家里,参加老师、师母举办的英语派对,一边学英语,一边品尝师母为大家烘烤的蛋糕。天啊,你可知道在那个年月里蛋糕是一种何等奢侈的食物啊!学历史的她,后来选择世界史和英国史,作为她一生的教学与科研的领域,著有《世界中世纪史散论》一书。而她的室友谢希德后来留学美国,回国后曾任复旦大学校长和上海市政协主席。直到如今,李教授夫妇身后留下的奖学金,还在温暖着我们囊萤楼的代代学子。
  1944年秋,萨校长离校访美,长汀县万人空巷送萨公。外文系的老主任周辨明教授预感到萨校长可能不再回校,于是在“囊萤斋”亲自谱写了英语歌《Susan,Bring Your Husband Back》,带领全系男女同学热泪盈眶地在送行现场高歌。歌中的Susan是萨本栋校长的夫人萨黄淑慎的英文名字,整首歌反复唱着同样的歌词Susan,Bring Your Husband Back,一叹三唱,我们厦大的学生就是这么地热爱着他们情同父母的师长。
  1948年余光中来到厦门大学外文系就读,厦大已经从长汀搬回了厦门,外文系的教室就在囊萤楼,后来他在那首乡愁缕缕的名篇《浪子回头》中写到了囊萤楼:
  鼓浪屿鼓浪而去的浪子
  清明节终于有岸可回头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
  浪子已老了,惟山河不变
  沧海不枯,五老的花岗石不烂
  母校的钟声悠悠不断,隔着
  一排相思树淡淡的雨雾
  从四十年代的尽头传来
  恍惚在唤我,逃学的旧生
  骑着当日年少的跑车
  去白墙红瓦的囊萤楼上课
  ……
  啊,“白墙红瓦的囊萤楼”,中西合璧的嘉庚建筑,半个多世纪来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中,并被写进他雄壮深情的诗卷里,人与楼,楼与人,互相辉映。
  不知囊萤楼三楼的大阳台,可是陈嘉庚先生专门为厦大男生设置的放飞理想的天台?远眺对岸南太武山烟霞缭绕,朗声一首雪莱的《西风颂》,何等畅快!记得年过花甲的外文系老主任林疑今教授曾在囊萤楼和我们聊起他儿时到该楼找他叔父林语堂的往事,还说在此楼的大阳台常常可以望见演武场上一位华侨家女生骑着骏马来校上课的英姿。
其他文献
宁 德 纪 事  那时候,宁德就想着要摆脱贫困  从赤溪村开始,十里之外  搬去了长安新街。那是悠远的名字  多么吉祥美好愿望。新鲜,喧腾  和所有的村庄一样  沈家旧厝变成了《漂亮的房子》  蝴蝶园、玻璃栈道成了新的事物  “中国扶贫第一村”  巨型标志也成了新的事物  还记得,下党乡拄着木棍在翻山越岭  披荆斩棘,砍去荒芜闭塞贫寒  砍出了血泡和勇气  鸾峰廊桥的往事恍若昨天  ——弱鸟先飞 
期刊
鼓浪屿位于厦门岛的九龙江入海口处。它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小岛上常年日照充足,水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四季如春。  鼓浪屿的自然环境固然令人称羡,但更令人惊羡的是其间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建筑。故鼓浪屿早年间就有“海上花园”和“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美誉,2005年在《中国国家地理》全国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2017年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
期刊
建筑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载体,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厦门建筑没有世界性的标志物,但它的丰富性、多样性却是世界的,因为东西方文明在这里碰撞与交会。因此,厦门建筑不但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红砖古厝:精神需要与历史烙印  厦门的民居建筑,是我国诸多人居文化中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类型,学界称之为红砖古厝。厦门的山区民居源自中原,经岛外传入岛内,反映了厦门先人在历史、科学、艺术、生活等方
期刊
一  常常想,公元前2000年甚至更远古的历史星空下,闽南先民生活的情形会是什么样子呢?《山海经》称“闽在海中”,那时候的大海簇拥着远古的大山,远古的大山里定会冒出袅袅炊烟。先民们以洞穴为庐,垒石为炉,钻木取火。咕咕烧开的水泡,干净柔软的茅草,挂在穴壁上的石矛与长戈,还有浓烈的酒香,流溢于原始古朴的画面上。男人捕鱼或捕食鸟兽蛇虫,劳作归来。女人在屋里织布忙碌。红泥炉炭上,涌动的火苗舔着粗拙的釉陶器
期刊
一个春雨淅沥的清晨,我从北门街朝天门顺着北门街往南信步而行,两旁翠绿的刺桐树与红砖燕脊的泉州民居交相辉映,一路漫卷开来,便是一幅色彩斑斓的重彩写意。“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泉州近百年来最繁华的中山路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成为我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的联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一  中山路位于鲤城区,北起爱国路、模范巷口,南抵新桥(顺济桥)头,南北贯穿整个古城区,横向宽度为10-12米
期刊
闽西南崇山峻岭、峰峦叠嶂。这里,是中原南迁民系的聚集地,是客家人与胡佬人交融并居的共同家园。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土楼王国。一座座或圆或方、高大宏伟的土楼屹立在山坳间、溪流旁、山坡上和狭长的平地里,错落有致,如地上长出的蘑菇,又如天上掉下的飞碟,神奇而壮观。  这些神奇的土楼就是千百年来闽西南地区百万民众休养生息的居所。在整个闽西南地区,大大小小的土楼共有两三万座,仅在南靖县比较大型的土楼就有13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