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各地正加紧承接珠三角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衡阳作为湖南承接珠三角的前沿阵地,具有自身的特定情况,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更快发展,本文提出相应举措,也希望以此为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衡阳 承接 产业转移 对策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产业转移,既能促进产业转移地区的产业优化升级,缓解资源紧张;也能促进产业承接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从而促进各地区经济、产业更加协调、平衡发展。
一、衡阳的基本情况
衡阳市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20亿元,总量稳居全省第四。衡阳市资源丰富,是全国“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渔米之乡”,同时,劳动力成本低,水、电、气、土地等充裕;全市有10多所大中专院校,职业学校学生已接近10万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衡阳市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国45个交通主枢纽城市之一。 2009年底,武广高速建成通车;2010年11月,南岳机场获批。衡阳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实力比较强,近年来培育了钢管材加工、输变电、有色金属冶炼、盐卤化工、汽车及零配件等重点产业。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作为老工业基地,衡阳被国务院批准比照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是湘南三市中惟一的一个地区。而湖南省为促进湘南地区的开发与开放,也给予了衡阳较多优惠政策,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34条政策等;近年来,衡阳市为推进经济发展,也推出了较多的引资优惠政策和产业政策,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在良好的政策大背景下,以及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衡阳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近五年来,衡阳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3亿美元,内联引资613亿元。对外贸易突破10亿美元大关,年均增长21.1%。2010年,衡阳市先后引进富士康、欧姆龙、中兴、中国五矿、中国建材等7家世界500强和中钢、中核等16家央企和一大批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开通了“五定班列”,上马公路通关口岸建设等,极大地增强了衡阳的发展潜力。目前,衡阳市已成为 “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衡阳市在经济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列举如下。
(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2010年衡阳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8.6∶45.5∶35.9,本世纪初为30.9:34.3:34.8,经过10年的发展,一产业比重才下降到20%以下,二产业比重上升到45%以上,三产业仍旧徘徊35%左右。这既说明衡阳是个农业大市,也说明衡阳的二三产业发展还面临较大挑战。衡阳在加快引进区域外工业项目的同时,应促进自身工业与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
(2)城市经济外向度。2010年,衡阳市实际利用外资4.06亿美元,占城市GDP的1.9%,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3.62亿美元,占城市GDP 2.1%;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3.26亿美元,占城市GDP 2.2%;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2.37亿美元,占城市GDP2.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比率是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用于衡量国际投资的开放程度。)可见,从各个年度看,衡阳市利用外资数量相对少,且增长缓慢。
在外贸依存度上(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用于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2010年衡阳进出口总额为7.88亿美元,比2009年下降0.9%,占城市GDP的3.67% ;而2010年长沙进出口总额为60.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9%,占城市GDP的8.87%。可见,无论在进出口绝对数还是相对比重上,衡阳与长沙都相差较大。
(3)加工贸易一直是衡阳市的一条“短腿”,不仅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与省内周边地市的差距也在拉大。据统计,2010年全国加工贸易额的比重平均约为40%,江西、湖北约为25%,湖南为12%,而衡阳仅为10%左右。2010年衡阳实现加工贸易出口额0.65亿美元,湖南加工贸易出口额为11.64亿美元,衡阳占湖南的比重仅为5.6%。
(4)产业配套能力尚需提升。衡阳的城市公用事业、教育卫生、现代物流、金融、社会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还明显滞后,专业技术人才供应不足,制度成本过高。同时,现有产业集群内(现代装备制造、盐卤化工和精细化工等)企业之间的地理性较强,专业化分工并不强,企业之间互动和依赖性还比较差。
(5)观念与体制。虽然衡阳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衡阳人民自古就有改革创新的精神,但是由于受儒家思想中一些消极因素影响,贪图安逸、顺其自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不愿敢为人先,习惯于现状,甚至还更多的存在形而上学的思想和行为。
三、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了衡阳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可采取哪些对策,以促进更有效承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呢?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战略举措。
1.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衡阳为湘南地区的重要一员,而湘南地区作为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结构互补的较为完整的城市经济区域,应实施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才能避免内耗,实现开放型经济的协同发展。因而,衡阳应主动与郴州、永州两市携手合作,共同争取将湘南地区申报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和出口加工贸易示范区,成为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
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衡阳应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促进富士康、中兴通讯、欧姆龙等重大项目落地,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重点优势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打造衡变、衡钢等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骨干企业。
3.发展专业园区、增强园区承载力。加快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完善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解决园区的体制机制问题。大力推进服务业改革发展,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中心建设,为园区企业提供税收、融资、通关、检验便利。
4.提供转移企业的用工和人才保障。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不断延伸就业服务,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围绕转移企业的用工需求,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训制度,如“富士康班”、“欧姆龙奖学金”等,为转移企业提供数量足够、技能熟练的劳动用工。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来衡创新创业。同时,积极借用外脑,与省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如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开展紧密合作。
5.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品牌农业。衡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已初步形成了粮、油、棉、猪、竹木、黄花、茶叶、席草等十大优势产业。但部分产业集中度不高,没有形成像浏阳“百里花廊”那样的产业带;也缺乏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如没有形成像金健米、金浩油、唐人神、临武鸭、君山银针等湖南省其他地市在全国都有名气的农产品品牌。为实现与珠三角资源互补,衡阳市应围绕打造“粤港澳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建设10大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蔬菜生产、油茶产业和规模养殖,形成大宗农产品成片连带,小宗农产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格局。
6.加强体制机制改革:(1)健全市场体系,面向粤港澳,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双赢互利为前提,建立健全与粤港澳互联互动的商品和要素市场体系。进一步深化市场改革特别是要素市场改革,全面清理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壁垒,创造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在技术、环保、市场准入、资质认证等方面与粤港澳接轨。(2)加快体制机制对接。大力创新体制机制,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人才劳务、管理服务等方面,加快与粤港澳对接、与国际接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提高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
参考文献:
[1] 郑贱成,李鑫.衡阳在湘南城市群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发展策略[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2):24~25
[2] 杨大庆.湖南株洲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2010,(5):135~136
[3] 张自银.衡阳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R]. 2011,2,23
[4] 刘红亮.省市领导聚首郴城 共话湘南三市发展之途[N].郴州日报,2007,5,2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衡阳 承接 产业转移 对策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产业转移,既能促进产业转移地区的产业优化升级,缓解资源紧张;也能促进产业承接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从而促进各地区经济、产业更加协调、平衡发展。
一、衡阳的基本情况
衡阳市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20亿元,总量稳居全省第四。衡阳市资源丰富,是全国“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渔米之乡”,同时,劳动力成本低,水、电、气、土地等充裕;全市有10多所大中专院校,职业学校学生已接近10万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衡阳市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国45个交通主枢纽城市之一。 2009年底,武广高速建成通车;2010年11月,南岳机场获批。衡阳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实力比较强,近年来培育了钢管材加工、输变电、有色金属冶炼、盐卤化工、汽车及零配件等重点产业。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作为老工业基地,衡阳被国务院批准比照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是湘南三市中惟一的一个地区。而湖南省为促进湘南地区的开发与开放,也给予了衡阳较多优惠政策,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34条政策等;近年来,衡阳市为推进经济发展,也推出了较多的引资优惠政策和产业政策,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在良好的政策大背景下,以及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衡阳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近五年来,衡阳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3亿美元,内联引资613亿元。对外贸易突破10亿美元大关,年均增长21.1%。2010年,衡阳市先后引进富士康、欧姆龙、中兴、中国五矿、中国建材等7家世界500强和中钢、中核等16家央企和一大批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开通了“五定班列”,上马公路通关口岸建设等,极大地增强了衡阳的发展潜力。目前,衡阳市已成为 “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衡阳市在经济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列举如下。
(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2010年衡阳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8.6∶45.5∶35.9,本世纪初为30.9:34.3:34.8,经过10年的发展,一产业比重才下降到20%以下,二产业比重上升到45%以上,三产业仍旧徘徊35%左右。这既说明衡阳是个农业大市,也说明衡阳的二三产业发展还面临较大挑战。衡阳在加快引进区域外工业项目的同时,应促进自身工业与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
(2)城市经济外向度。2010年,衡阳市实际利用外资4.06亿美元,占城市GDP的1.9%,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3.62亿美元,占城市GDP 2.1%;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3.26亿美元,占城市GDP 2.2%;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2.37亿美元,占城市GDP2.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比率是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用于衡量国际投资的开放程度。)可见,从各个年度看,衡阳市利用外资数量相对少,且增长缓慢。
在外贸依存度上(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用于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2010年衡阳进出口总额为7.88亿美元,比2009年下降0.9%,占城市GDP的3.67% ;而2010年长沙进出口总额为60.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9%,占城市GDP的8.87%。可见,无论在进出口绝对数还是相对比重上,衡阳与长沙都相差较大。
(3)加工贸易一直是衡阳市的一条“短腿”,不仅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与省内周边地市的差距也在拉大。据统计,2010年全国加工贸易额的比重平均约为40%,江西、湖北约为25%,湖南为12%,而衡阳仅为10%左右。2010年衡阳实现加工贸易出口额0.65亿美元,湖南加工贸易出口额为11.64亿美元,衡阳占湖南的比重仅为5.6%。
(4)产业配套能力尚需提升。衡阳的城市公用事业、教育卫生、现代物流、金融、社会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还明显滞后,专业技术人才供应不足,制度成本过高。同时,现有产业集群内(现代装备制造、盐卤化工和精细化工等)企业之间的地理性较强,专业化分工并不强,企业之间互动和依赖性还比较差。
(5)观念与体制。虽然衡阳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衡阳人民自古就有改革创新的精神,但是由于受儒家思想中一些消极因素影响,贪图安逸、顺其自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不愿敢为人先,习惯于现状,甚至还更多的存在形而上学的思想和行为。
三、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了衡阳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可采取哪些对策,以促进更有效承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呢?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战略举措。
1.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衡阳为湘南地区的重要一员,而湘南地区作为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结构互补的较为完整的城市经济区域,应实施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才能避免内耗,实现开放型经济的协同发展。因而,衡阳应主动与郴州、永州两市携手合作,共同争取将湘南地区申报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和出口加工贸易示范区,成为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
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衡阳应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促进富士康、中兴通讯、欧姆龙等重大项目落地,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重点优势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打造衡变、衡钢等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骨干企业。
3.发展专业园区、增强园区承载力。加快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完善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解决园区的体制机制问题。大力推进服务业改革发展,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中心建设,为园区企业提供税收、融资、通关、检验便利。
4.提供转移企业的用工和人才保障。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不断延伸就业服务,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围绕转移企业的用工需求,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训制度,如“富士康班”、“欧姆龙奖学金”等,为转移企业提供数量足够、技能熟练的劳动用工。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来衡创新创业。同时,积极借用外脑,与省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如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开展紧密合作。
5.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品牌农业。衡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已初步形成了粮、油、棉、猪、竹木、黄花、茶叶、席草等十大优势产业。但部分产业集中度不高,没有形成像浏阳“百里花廊”那样的产业带;也缺乏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如没有形成像金健米、金浩油、唐人神、临武鸭、君山银针等湖南省其他地市在全国都有名气的农产品品牌。为实现与珠三角资源互补,衡阳市应围绕打造“粤港澳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建设10大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蔬菜生产、油茶产业和规模养殖,形成大宗农产品成片连带,小宗农产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格局。
6.加强体制机制改革:(1)健全市场体系,面向粤港澳,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双赢互利为前提,建立健全与粤港澳互联互动的商品和要素市场体系。进一步深化市场改革特别是要素市场改革,全面清理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壁垒,创造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在技术、环保、市场准入、资质认证等方面与粤港澳接轨。(2)加快体制机制对接。大力创新体制机制,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人才劳务、管理服务等方面,加快与粤港澳对接、与国际接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提高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
参考文献:
[1] 郑贱成,李鑫.衡阳在湘南城市群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发展策略[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2):24~25
[2] 杨大庆.湖南株洲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2010,(5):135~136
[3] 张自银.衡阳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R]. 2011,2,23
[4] 刘红亮.省市领导聚首郴城 共话湘南三市发展之途[N].郴州日报,2007,5,2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