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新时期国家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提出了新要求。该文通过对宁夏大学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现状进行调查,具体分析该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区情、校情提出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特点的有效培育机制,推动宁夏高等教育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04 [收稿日期] 2020-04-16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员,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体现着一系列教育的成果,社会责任感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设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自律意识和情感体验”[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大学生不断审视自我和社会的重要渠道,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总之,高校要努力培养为社会创造价值、奉献力量的人才,要让大学生努力承担起社会成员所要担负的责任,还要成为引领时代和社会建设的主体,努力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其基本信息
调查研究以随机发放纸质问卷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选取宁夏大学10个教学培养单位的5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8份,回收率为97.6%,其中有效问卷476份,有效率为95.2%。调查对象涉及本科阶段四个年级,文科、理工科、艺术等各个学科专业。具体样本构成情况详见表1: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自我责任感现状分析。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感主要表现在对自己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集体生活、名誉、能力提升、发展等的认知和态度。通过调查,数据情况见表2:
我们从统计数据看到,在努力学习方面,有13.66%的同学选择了很少去争取获奖;有17.66%的同学选择了很少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反映了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努力学习和自主安排个人生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和无法合理处理的现象,但是对“完全不会、不符合”的选择上,各选项都在3.5%以下,大学生基本有明确的自我规划和安排,学习的自觉、自主性较强,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在校生活、在校荣誉等都有积极向上的追求。
2.家庭责任感现状分析。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忠实家庭责任的国家,调查从赡养父母、承担家庭负担等角度出发,分析了宁夏大学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结果详见表3:
从统计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有较强的家庭责任感,85.08%的同学表达出会赡养父母,能够主动承担家庭重任;在与父母沟通上,约93.91%的同学都能做到主动与父母沟通,但在回答“我会选择边勤工助学边读书,尽量主动减轻家庭负担”时,25.63%的同学选择了“偶尔会”,1.26%的同学选择“不会”选项,可见,因社会环境和成长条件的变化,大学生在减轻家庭负担方面表现出家庭责任感弱化现象。
调查显示,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特别是涉及到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方面,有強烈的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在81.3%的同学表示“任何情况下都会”,说明在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多数学生了解民族习惯和信仰,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尊重宗教信仰的问题上能够表现出良好的态度;对第11题的回答中,选择“完全符合”的比例为45.8%,可见,学生在主动参与爱心、公益等奉献性的活动中自主意识相对弱,但也反馈出在学生此方面的意识低,参与度不足,8.61%很少或不会参与爱心公益志愿服务活动。
4.集体责任感现状分析。对大学生而言,对集体责任感表现在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关心团体发展,有团队意识,维护集体荣誉。具体统计结果详见表5:
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大部分有集体意识和责任感,也会为集体利益而奉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是在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方面,62.18%的同学选择“任何情况下都会”,但对是否参加集体活动的回答中,6.09%以上的同学选择了“偶尔会”或“不会”体现了部分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意识的意识不强。
5.国家责任感现状分析。国家责任具体表现在关心国家重大政治事件,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有意愿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和支援等方面。具体数据统计表6:
从统计数据来看,76.67%以上的同学都能主动了解和参与国家重要的政治事件,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93.9%的同学选择以国家利益为重。在17题的选项上,58.61%的同学选择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以国家利益至上,说明宁夏大学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较强。但我们也发现有23.32%的同学“偶尔”或者“不会”关注国家重大政治事件,从第18题的选择来看,有14.71%的同学在遇到对国家、社会不满言论时选择沉默、不反驳,均反应出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同学政治意识淡薄,不关心国事和政治,政治责任意识淡漠。
6.对社会责任感的主观认识。问卷针对大学生在提升自我社会责任感方面可采取的形式以及他们认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在哪些方面,调查如表7:
从调查来看,大学生最愿意参加的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感的活动是爱心、公益、志愿服务,最不愿意参与的形式是团组织、民主生活会、座谈会、讲座和课堂教育等。大学生认为最能体现个人社会责任感的是“有集体荣誉感,为团体发展而努力”以及“帮助他人,回报社会”。但是对“个人活的潇洒、滋润即可”的选项选择也有15.76%,说明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主流认识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但是也存在个人享乐主义和自我意识较强等问题。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效机制
(一)外在机制
1.调控机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要符合高校区域特点,西部高校在进行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过程中,要以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平等、团结为首要目标。[2]因此,在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中,要重点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国家责任感认知教育,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国情、区情教育,让大学生明确国家、民族责任的同时,了解我国国情、民情、区情,了解不同民族间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能积极投身到区域建设发展当中去。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现状,自觉融入社会发展的正常潮流中去。 2.监督、制约机制。首先,法律监控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中的法律保证,法律部门是一种行为规范和强制力的执行者,必须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有力地约束和规范;其次,高校作为大学生的主管部门,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过程中需担负完全的监督和监控责任;再次,大学生作为群体性生活社会人,相互之间有道德、行为等的相互监督作用,道德规范的遵循是促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最直接的途径。
3.评价机制。大学生社会责任评价机制的目的是提高责任感的认知效率[3]。评价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从多角度、多层次评价大学生的责任水平状况,评价要客观公正,符合实际,要对评价的具体内容进行细化,对大学生在每个领域内的责任有认识有评价;其次,社会责任感培育要有考评制度,避免走形式主义,形成量化的打分机制或评价体系,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并不断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变化改善评价方式。另外,社会责任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培育的结果和效果,也要关注大学生在培育过程中的变化。
4.激励、奖惩机制。高校要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奖优罚劣,要明确大学生的责任内容,将考核、评比、奖惩等制度纳入考核体系,来激励大学生更好的完成社会责任感教育。如在大学生综合考评中加入社会责任感考评的相关内容,建立评选“优秀大学生”或者“优秀学生干部”或优秀社会责任感教育活动参与的个人与集体、组织者,如果以某种活动开展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也要设置优秀参与者,并给予一定的证书或物质的奖励。同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行为采取一定程度的惩罚措施,如记入学籍档案、违纪处理等,以达到警示、制约的效果。
(二)内在机制
1.理论灌输培育机制。首先,理论学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要抓好课堂教育的有效阵地和渠道,通过必要课堂理论灌输使大学生树立对个人、他人、集体、社会、国家负责的意识;其次,理论灌输还必须有层次地依次展开,不能满堂灌,另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性和个体差异,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对待他们的认知偏差,引导学生转变非理性责任认知[4];第三,理论教育内容设置上,要与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年龄层次和区域特点,分层次、分步骤地去提升学生的责任认知;第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手段上要多样,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动手实践等教学模式,使课堂的生动活泼,通过案例讨论、主题演讲等灵活多样的渗透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2.行为倾向培育机制。社会责任感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和载体,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立足专业培养社会责任行为倾向。高校可根据大学生的专业和特长来设计,在发挥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加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弘扬社会正气激发社会责任行为倾向。相关政府部门要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社会磨练,认识其在社会中的责任角色,养成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观念,如开展关爱老人儿童、残疾人,法治、禁毒、艾滋病宣传、反对环境污染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身感受、体悟,以便教育信息能够更好、更快地传播开来,使社会责任感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5];三是营造集体、团体责任氛围引导集体责任行为倾向。高校可将集体荣誉感、团结友爱、团体意识等观念融入到班级、团体和年级当中,通过班会、团会和各种活动将团体的价值观念渗透到学生内心,进而带动班级、团体为共同的荣誉和目标而努力,使每位同学都能投入到班级、团体工作之中;四是通过社会实践强化社会责任行为[6]。活动要符合大学生实际的能力和需求,要密切联系社区、福利机构等社会组织,要对学生能力提升有所帮助,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锻炼综合能力,还能切实满足社会需求,保证为社会做了实事,避免活动走形式主义,还要长期坚持。
当前大学生主流思想积极向上的,能够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对国家、民族和社会都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价值取向偏离社会本位,出现了社会责任感弱化、个人主义明显的趋势。高校的社会责任感培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各方面统筹协调合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也需要从外在、内在多角度,多层次探索更为具体和有效的培育机制,使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进行的更为彻底、深入、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陈翔.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研及培养对策研究—以在杭十所高校的1500名大学生研究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22(03):12-16.
[2]周矗,房虹姣,李利麗.内地高校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思考[J].南方论刊,2017(08):94-96.
[3]张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甘红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与培育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齐琳娜.多元文化场域中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反思与路径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14(03):40-42.
[6]郭田田,陈艳.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培养机制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1):1-2.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04 [收稿日期] 2020-04-16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员,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体现着一系列教育的成果,社会责任感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设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自律意识和情感体验”[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大学生不断审视自我和社会的重要渠道,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总之,高校要努力培养为社会创造价值、奉献力量的人才,要让大学生努力承担起社会成员所要担负的责任,还要成为引领时代和社会建设的主体,努力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其基本信息
调查研究以随机发放纸质问卷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选取宁夏大学10个教学培养单位的5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8份,回收率为97.6%,其中有效问卷476份,有效率为95.2%。调查对象涉及本科阶段四个年级,文科、理工科、艺术等各个学科专业。具体样本构成情况详见表1: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自我责任感现状分析。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感主要表现在对自己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集体生活、名誉、能力提升、发展等的认知和态度。通过调查,数据情况见表2:
我们从统计数据看到,在努力学习方面,有13.66%的同学选择了很少去争取获奖;有17.66%的同学选择了很少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反映了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努力学习和自主安排个人生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和无法合理处理的现象,但是对“完全不会、不符合”的选择上,各选项都在3.5%以下,大学生基本有明确的自我规划和安排,学习的自觉、自主性较强,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在校生活、在校荣誉等都有积极向上的追求。
2.家庭责任感现状分析。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忠实家庭责任的国家,调查从赡养父母、承担家庭负担等角度出发,分析了宁夏大学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结果详见表3:
从统计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有较强的家庭责任感,85.08%的同学表达出会赡养父母,能够主动承担家庭重任;在与父母沟通上,约93.91%的同学都能做到主动与父母沟通,但在回答“我会选择边勤工助学边读书,尽量主动减轻家庭负担”时,25.63%的同学选择了“偶尔会”,1.26%的同学选择“不会”选项,可见,因社会环境和成长条件的变化,大学生在减轻家庭负担方面表现出家庭责任感弱化现象。
调查显示,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特别是涉及到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方面,有強烈的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在81.3%的同学表示“任何情况下都会”,说明在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多数学生了解民族习惯和信仰,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尊重宗教信仰的问题上能够表现出良好的态度;对第11题的回答中,选择“完全符合”的比例为45.8%,可见,学生在主动参与爱心、公益等奉献性的活动中自主意识相对弱,但也反馈出在学生此方面的意识低,参与度不足,8.61%很少或不会参与爱心公益志愿服务活动。
4.集体责任感现状分析。对大学生而言,对集体责任感表现在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关心团体发展,有团队意识,维护集体荣誉。具体统计结果详见表5:
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大部分有集体意识和责任感,也会为集体利益而奉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是在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方面,62.18%的同学选择“任何情况下都会”,但对是否参加集体活动的回答中,6.09%以上的同学选择了“偶尔会”或“不会”体现了部分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意识的意识不强。
5.国家责任感现状分析。国家责任具体表现在关心国家重大政治事件,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有意愿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和支援等方面。具体数据统计表6:
从统计数据来看,76.67%以上的同学都能主动了解和参与国家重要的政治事件,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93.9%的同学选择以国家利益为重。在17题的选项上,58.61%的同学选择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以国家利益至上,说明宁夏大学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较强。但我们也发现有23.32%的同学“偶尔”或者“不会”关注国家重大政治事件,从第18题的选择来看,有14.71%的同学在遇到对国家、社会不满言论时选择沉默、不反驳,均反应出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同学政治意识淡薄,不关心国事和政治,政治责任意识淡漠。
6.对社会责任感的主观认识。问卷针对大学生在提升自我社会责任感方面可采取的形式以及他们认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在哪些方面,调查如表7:
从调查来看,大学生最愿意参加的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感的活动是爱心、公益、志愿服务,最不愿意参与的形式是团组织、民主生活会、座谈会、讲座和课堂教育等。大学生认为最能体现个人社会责任感的是“有集体荣誉感,为团体发展而努力”以及“帮助他人,回报社会”。但是对“个人活的潇洒、滋润即可”的选项选择也有15.76%,说明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主流认识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但是也存在个人享乐主义和自我意识较强等问题。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效机制
(一)外在机制
1.调控机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要符合高校区域特点,西部高校在进行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过程中,要以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平等、团结为首要目标。[2]因此,在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中,要重点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国家责任感认知教育,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国情、区情教育,让大学生明确国家、民族责任的同时,了解我国国情、民情、区情,了解不同民族间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能积极投身到区域建设发展当中去。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现状,自觉融入社会发展的正常潮流中去。 2.监督、制约机制。首先,法律监控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中的法律保证,法律部门是一种行为规范和强制力的执行者,必须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有力地约束和规范;其次,高校作为大学生的主管部门,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过程中需担负完全的监督和监控责任;再次,大学生作为群体性生活社会人,相互之间有道德、行为等的相互监督作用,道德规范的遵循是促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最直接的途径。
3.评价机制。大学生社会责任评价机制的目的是提高责任感的认知效率[3]。评价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从多角度、多层次评价大学生的责任水平状况,评价要客观公正,符合实际,要对评价的具体内容进行细化,对大学生在每个领域内的责任有认识有评价;其次,社会责任感培育要有考评制度,避免走形式主义,形成量化的打分机制或评价体系,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并不断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变化改善评价方式。另外,社会责任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培育的结果和效果,也要关注大学生在培育过程中的变化。
4.激励、奖惩机制。高校要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奖优罚劣,要明确大学生的责任内容,将考核、评比、奖惩等制度纳入考核体系,来激励大学生更好的完成社会责任感教育。如在大学生综合考评中加入社会责任感考评的相关内容,建立评选“优秀大学生”或者“优秀学生干部”或优秀社会责任感教育活动参与的个人与集体、组织者,如果以某种活动开展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也要设置优秀参与者,并给予一定的证书或物质的奖励。同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行为采取一定程度的惩罚措施,如记入学籍档案、违纪处理等,以达到警示、制约的效果。
(二)内在机制
1.理论灌输培育机制。首先,理论学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要抓好课堂教育的有效阵地和渠道,通过必要课堂理论灌输使大学生树立对个人、他人、集体、社会、国家负责的意识;其次,理论灌输还必须有层次地依次展开,不能满堂灌,另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性和个体差异,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对待他们的认知偏差,引导学生转变非理性责任认知[4];第三,理论教育内容设置上,要与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年龄层次和区域特点,分层次、分步骤地去提升学生的责任认知;第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手段上要多样,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动手实践等教学模式,使课堂的生动活泼,通过案例讨论、主题演讲等灵活多样的渗透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2.行为倾向培育机制。社会责任感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和载体,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立足专业培养社会责任行为倾向。高校可根据大学生的专业和特长来设计,在发挥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加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弘扬社会正气激发社会责任行为倾向。相关政府部门要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社会磨练,认识其在社会中的责任角色,养成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观念,如开展关爱老人儿童、残疾人,法治、禁毒、艾滋病宣传、反对环境污染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身感受、体悟,以便教育信息能够更好、更快地传播开来,使社会责任感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5];三是营造集体、团体责任氛围引导集体责任行为倾向。高校可将集体荣誉感、团结友爱、团体意识等观念融入到班级、团体和年级当中,通过班会、团会和各种活动将团体的价值观念渗透到学生内心,进而带动班级、团体为共同的荣誉和目标而努力,使每位同学都能投入到班级、团体工作之中;四是通过社会实践强化社会责任行为[6]。活动要符合大学生实际的能力和需求,要密切联系社区、福利机构等社会组织,要对学生能力提升有所帮助,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锻炼综合能力,还能切实满足社会需求,保证为社会做了实事,避免活动走形式主义,还要长期坚持。
当前大学生主流思想积极向上的,能够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对国家、民族和社会都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价值取向偏离社会本位,出现了社会责任感弱化、个人主义明显的趋势。高校的社会责任感培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各方面统筹协调合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也需要从外在、内在多角度,多层次探索更为具体和有效的培育机制,使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进行的更为彻底、深入、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陈翔.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研及培养对策研究—以在杭十所高校的1500名大学生研究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22(03):12-16.
[2]周矗,房虹姣,李利麗.内地高校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思考[J].南方论刊,2017(08):94-96.
[3]张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甘红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与培育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齐琳娜.多元文化场域中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反思与路径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14(03):40-42.
[6]郭田田,陈艳.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培养机制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