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土家族传统民居旅游开发与保护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man_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贵州土家族传统民居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民居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内涵,同时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和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贵州土家族传统民居面临着消失殆尽的境地。文章以沿河县后坪乡葫芦湾传统村落为例,针对旅游开发和传统民居保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求推动贵州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民居;旅游开发;保护
  葫芦湾传村落位于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后坪乡下坝村,是一个明朝初年为躲避战争而形成的聚居村落。整个村落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地势险要,在空间布局上呈树枝状(图1)。村落中的建筑多为土家族式吊脚楼,均建于明清时期。
  一、葫芦湾传统民居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贵州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加之国家对西部地区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贵州的区域交通有了极大的改善,已逐步实现了“村村通”道路。道路的畅通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现代化的思想。这对地域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无疑是猛烈的冲击,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家族民居已然呈现出萎缩和消亡的态势。具体的表现有如下两点。
  (一)传统物质空间形态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相融
  时代在飞速发展,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原有房屋的居住环境和硬件设施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由此,当地居民在整修房屋时大量采用现代的建筑材料,从而造成了民居建筑形态的“四不像”。或是干脆拆旧房重建新的砖瓦房。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整个村落风貌的损伤。
  (二)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空心化趋势日益严重[1]
  “民居”是民众日常生活的居住地,是代表地方特色的活符号,是一个充满烟火味的有机结合体。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村落中大量的土家族青壮年外出打工,仅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儿童,使得整个村落缺乏生气。同时,由于当地的原住民保护意识不高和受外来异化思想的影响,村落中不少具有纪念性质的文化古迹和历史建筑被随意拆毁。以上两者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原生态民族文化空心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如同蚕吃桑叶一般,逐步侵蚀着传统民族村落的文化生态平衡。
  二、葫芦湾民居旅游开发的对策
  贵州地区传统民居是我国重要的民族乡土建筑。它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兼具功能和美观为一体,体现了土家族人民伟大的创造力,是极其珍贵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在西部旅游扶贫发展战略中,它还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一)“农旅融合”,开辟民族村落农家乐
  葫芦湾传统村落依山而建,聚族而居。在百年的农耕发展進程中,民族村落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场域[2]。以葫芦湾传统村落为核心,延伸到村落外围的山体、森林、田地、道路,以上几者共同组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和秀美别致的自然景观构成了具有农耕文化性质的民族村落农家乐,这也是吸引城市游客前来游玩的最大亮点之一。
  在这里,可以开展以观光农业、生态美食、养生休闲为主题的农家乐,以求发挥土家族民居的最大利用率。这种依托当地原住民为个体的民族村落农家乐既能让外来游客体会到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族风情,更重要的是能让当地民众树立保护传统民居的意识。
  (二)建立民族民居乡愁博物馆
  葫芦湾传统村落已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一批传统村落修缮保护名录,整个村落共有四十九户人家,其中木质结构房屋有四十一户。总体来看,民居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与传统的博物馆有所不同的是,民族民居乡愁博物馆强调传统民居这类物质文化遗产应完整地保存在其所属的自然环境中,要原汁原味地再现土家族民众的生活场景,而不是虚拟地、道具化地、毫无生气地存在。
  建立民族民居乡愁博物馆可以发挥以当地政府主导,私人和企业参与投资建设的模式。推进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同时也可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三、葫芦湾传统民居的保护策略
  贵州土家族民居是土家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物质文化载体,且沿河县是单一的土家族最大聚居地,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地理位置使得土家族民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民居建筑体系。所以,对葫芦湾传统民居的保护有利于构建以土家族民居为观光主题的旅游路线。
  (一)树立旅游理念,建立旅游民族村落
  土家族传统民居作为葫芦湾传统村落民众的日常生活空间,承担着屋主及其家人的起居,对于民居的保护更多需要“使用者”的爱护。通过开展相关的旅游宣传活动,帮助葫芦湾村民树立旅游发展的理念,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意识到旅游开发是扶贫的一项有力举措,保护自家传统的屋舍也是增收的渠道之一。从而极大地调动当地群众保护传统村落的热情,由“被动”变为“主动”,从“指令保护”到“自觉保护”,使当地的民族民居保护形成一种的良性循环。
  (二)修旧如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土家族民居为传统的木质结构,由于建成的年代久远,且缺乏及时的修缮,大多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甚至有些房屋已然成了危房,急需必要的加固和修理(图2)。坚持传统民居修旧如旧的原则,就是在房屋整修的过程中要使用与既有建筑相同或者相类似的材料,且不可改变其原始的结构,避免使用其他建筑体系的外观装饰,保持村落建筑风貌的统一。同时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不破坏当地景观风貌的前提下,加强对民族民居内部空间的改造。例如增加现代化的卫浴设施、厨房设施等,使之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和生活习惯。
  (三)加强火灾防范,推动立法进程
  土家族传统民居均为木质结构,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没有较强的防火意识,极易引发房屋的火灾。我们应该秉承“预防为主,积极消灭”[3]的方针,加强对当地村民的引导,做好护屋防火。在村寨入口或村落中的集散点设置防火宣传牌、宣传栏。另外,当地需要配备精干的防火队伍,结合供水管网的建设,配设消火栓,购置相应的灭火设备,组织训练专业扑火队伍且沿河县政府组织义务的扑火队。同时,当地政府也要加速推进防火立法的进程。
  四、结语
  葫芦湾传统村落是反映贵州土家族文化鲜明的物质载体。独特的民族文化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是新时期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一种优良的资源,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民族民居的保护和传承,这也是旅游扶贫开发的前提之一。我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要树立起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民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龚鑘.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旅游发展及其保护策略[J].贵州民族研究,2008,(04):136-138.
  [2]龚露,周真刚.木房与砖房:传统村落场域中的文化变迁——以黔东南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08):58-62.
  [3]何春华.对洛河乡森林防火工作的思考[J].林业建设,2010,(04):42-45.
  [4]叶文思,龚鑘.贵州仫佬族民居考察及保护[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03):100-104.
  [5]黄金,胡美术.土家族民居建筑变迁及其保护[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6-9.
  作者单位: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标志着社会文明程度加深的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也得到了显著的加速,接踵而来的就是人们在基本物质需求满足之后,对于精神上的需求形成新的社会趋势,此时公共艺术就走到了最前沿。城市需要以个性化的面目展现在大众的眼前,地铁空间艺术作为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就是随着交通的发展逐步形成的一种艺术现象。它要对大众服务,起到功能指向性作用,就必须具备自身的一些审美标准和审美要求。  关键词:地铁;空
期刊
摘 要:大连作为近代日俄对外殖民影响下形成的港口城市,建设之初就具有独特的城市文化特性。俄日两国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市民阶层对城市内部发展的推动,塑造了大连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日俄的西方先进城市建设理念,为大连城市的多元开放性提供了历史渊源;市民阶层面对日俄统治展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对大连城市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内外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大连城市文化呈现出兼收并蓄、自强不息的特征。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并长期处于老龄化社会,这是21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但国内有关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关注点都集中于老年居住环境的功能问题,强调安全便捷,却忽视了老年人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文章分析了老年人的行为特征、色彩环境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以及老年人对室内环境的需求。将设计带入弱势群体,让老年人居住在最适合的环境里。“最容易创造良好室内色彩环境、最经济的室内色彩奢侈品”是本案的设计定位。  关
期刊
郭瑞、宋國栋、王文刚、周云莉作品
期刊
摘 要:光和影是大自然的礼物,它们二者的存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无限情调和趣味。在建筑领域里,建筑光影通过材料质感、明暗关系、虚实之间,将空间和形态紧密连接,成为建筑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光影赋予建筑以生命,为建筑带来一种虚幻古典的气质。令人心醉的光影艺术不仅是建筑效果,还是一种建筑表现形式手段,光与影同时存在,强烈的光线与深沉的阴影相得益彰,让空间形式、质量、体感、空间感被明确体现。而对光影的运用,
期刊
单尧尧、胡丰凡、刘萍、叶小輝作品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商业建筑越来越多,尤其在发达城市。绿色建筑更加有利于居民的生活健康,并且更加适用于当代的生活方式和高效的生活节奏,同时也可以让城市和国家能够获得和自然更加和谐共生的建筑形式和建筑空间。本次调研,以西安小寨银泰城商业购物广场为例,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建筑进行综合分析,试图从中吸取经验并进行反思,以期商业大型建筑的绿色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关键词:商业建筑;绿色技术;节
期刊
摘 要:建筑的公共空间少有纺织材料参与,然而,富有艺术感的纺织材料设计会为建筑空间注入新的活力。文章通过对纺织材料与纤维艺术在空间中展示的相关设计与期刊等研究与学习,以案例《我们将去往何方?》装置展览为主要对象,并以横向与纵向相关案例进行类比,举例该展览艺术家同类型作品以及其他运用类似纺织材料的作品,并从该纺织材料设计的造型美感、给人的情感体验、与整体环境的联系等方面展开,进行详尽评论与分析。文章
期刊
查陳勇、陈雨霁、龚俊韬、刘妍宏作品
期刊
徐諶榕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