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莫泊桑的《羊脂球》,通过一个小小的马车厢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大千世界的缩影,揭示了法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性的善恶丑美。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小见大”、对比等手法的运用,用小人物的命运来折射社会的黑暗和可笑。
【关键词】莫泊桑;羊脂球;以小见大;对比
1880年,莫泊桑凭借处女作《羊脂球》一举成名,震惊文坛,宣告了一个新的文学天才的诞生。在这篇小说中,莫泊桑把普法战争背景下广阔宏大的社会背景、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浓缩到了一次短暂的逃亡旅程中,通过妓女羊脂球和其他九位同行者在此期间种种微妙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与对比,似不着痕迹的揭示出在事件背后蕴涵着的深刻的人性思考,剖析了上层社会主流社会中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的虚伪行径,地位卑微的小人物才是真、善、美的代表。
主人公羊脂球是一个妓女。旅程之初,她谨慎小心,自觉自卑所以不与他人交谈。甚至热情无私,但卑微且乞求的递上食物去讨好饥饿的上层人士;直至被“体面人们”共同策划逼迫,用陪睡去换取所有人的安全放行,却仍被嫌弃厌恶,她才开始醒悟,在这伙无耻之徒的咀嚼声中,在高尼岱充满戏谑捉弄意味吹出的《马赛曲》口哨声中,羊脂球再也无法控制的抽泣。小说至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思考回味的空间。
《羊脂球》的篇幅虽小,但在这部作品中,莫泊桑巧妙的把法国社会浓缩到了这辆小小的马车上,车上出现的人物都是选取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群体:鸟先生是个酒行老板,巧于骗钱,是典型的资本家形象,代表商人;卡雷·拉马东是个州参议员,善于政治投机,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政客;于贝尔·德·布雷维尔伯爵气派雍容,却骄傲自负,是典型的末代贵族形象,代表政要人物;而他们的三位贵族太太们则是代表着统治集团的附属及帮凶;两位修女心中只有上帝,丝毫不顾祖国尊严,虽然不露声色,但意图鲜明,代表了狡猾虚伪极其阴险的教会势力;自称“民主主义者”的高尼岱追求享乐,极端自私,表面上打著爱国的旗子伪装革命,而实际上却是一个对祖国毫无感情的人,典型的冒牌共和党人;主人公羊脂球是妓女,是整个社会阶层体系中最最底层的小人物。在这个小小的马车厢里,聚集了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物,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价值取向,虽然只有十个人,但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法国社会的缩影。上层人士的懦弱自私,面对国家危难时的逃避,他们才是真正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罪魁祸首,在我看来,莫泊桑正是试图让读者从这个小小的社会片段、社会缩影中看出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的真正原因。
在小说中,我们还能看到无处不在的强烈的对比讽刺,那些上层人士的自私虚伪造作“假惺惺”的姿态一览无余。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赫拉克利特说过:“对立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最美的和谐乃由不同的东西组成。”这个古老的哲理名言既反映了自然法则,也代表着莫泊桑的文学艺术观。在他的小说中,广泛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例如,在这篇小说中,他把妓女羊脂球的爱国之心同以于贝尔伯爵为首的上层人物私下和侵略者合作的怯懦、自私、出卖祖国、出卖同胞的行为进行对比, 反衬出羊脂球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小说的情节也始终是在对比中发展的。第一组是乘客们出逃原因的对比:为避免经济损失、为活命的但却冠冕堂皇找各种理由的上层人士,和想凭一己之力杀死消极抗战的战士而未遂才不得已逃亡的羊脂球;对比表现出羊脂球义愤填膺,、奋不顾身扼住侵略者脖子的英雄气概,展示了羊脂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完成了对羊脂球形象的塑造。第二组对比是当马车到达多特镇时, 面对军官的态度:一边是上层人士的顺从、谄媚、害怕,一边是羊脂球的努力保持民族尊严;这组对比, 反衬出羊脂球自觉自发,完全出于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感, 不愿逆来顺受地听任侵略者的摆布的正义形象。第三组对比是普鲁士军官提出同宿才放行要求时各自的态度:羊脂球愤然拒绝,破口大骂,并表示“我不去”的强硬态度。但与此同时,那三位上流社会的太太们却恬不知耻地谈论着那个军官的身段和容貌,甚至因为他不是法国人而感到惋惜。最终随着行程的拖延,这帮正人君子们为了他们的私利不受损害, 联合起来设置阴谋, 用恳求、恫吓、软硬兼施的手法乘羊脂球不备时进行袭击, 强迫她顺从敌人的意愿。这组对比进一步衬托了羊脂球不畏强暴, 誓死保持民族气节和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作者通过三组对比,塑造了羊脂球单纯可爱、勇敢、充满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底层女性形象,她是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小人物形象的代表,是鲜活而又生动的。
小小的马车,短暂的旅程,十个人物,浓缩进了莫泊桑对大千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小处见大,对比烘托,虽篇幅短小,但其主旨之深刻远不输于任何长篇巨制,侵略者的蛮横无理,法国贵族阶级、资产者的自私懦弱,以及下层人民的爱国热情。这既是《羊脂球》的艺术特色,也是莫泊桑异于常人非凡创作才能的体现,从一般人视而不见极易忽略的小事中挖掘创作素材,不仅大大丰富了文学题材,也是后人借鉴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莫泊桑;羊脂球;以小见大;对比
1880年,莫泊桑凭借处女作《羊脂球》一举成名,震惊文坛,宣告了一个新的文学天才的诞生。在这篇小说中,莫泊桑把普法战争背景下广阔宏大的社会背景、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浓缩到了一次短暂的逃亡旅程中,通过妓女羊脂球和其他九位同行者在此期间种种微妙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与对比,似不着痕迹的揭示出在事件背后蕴涵着的深刻的人性思考,剖析了上层社会主流社会中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的虚伪行径,地位卑微的小人物才是真、善、美的代表。
主人公羊脂球是一个妓女。旅程之初,她谨慎小心,自觉自卑所以不与他人交谈。甚至热情无私,但卑微且乞求的递上食物去讨好饥饿的上层人士;直至被“体面人们”共同策划逼迫,用陪睡去换取所有人的安全放行,却仍被嫌弃厌恶,她才开始醒悟,在这伙无耻之徒的咀嚼声中,在高尼岱充满戏谑捉弄意味吹出的《马赛曲》口哨声中,羊脂球再也无法控制的抽泣。小说至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思考回味的空间。
《羊脂球》的篇幅虽小,但在这部作品中,莫泊桑巧妙的把法国社会浓缩到了这辆小小的马车上,车上出现的人物都是选取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群体:鸟先生是个酒行老板,巧于骗钱,是典型的资本家形象,代表商人;卡雷·拉马东是个州参议员,善于政治投机,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政客;于贝尔·德·布雷维尔伯爵气派雍容,却骄傲自负,是典型的末代贵族形象,代表政要人物;而他们的三位贵族太太们则是代表着统治集团的附属及帮凶;两位修女心中只有上帝,丝毫不顾祖国尊严,虽然不露声色,但意图鲜明,代表了狡猾虚伪极其阴险的教会势力;自称“民主主义者”的高尼岱追求享乐,极端自私,表面上打著爱国的旗子伪装革命,而实际上却是一个对祖国毫无感情的人,典型的冒牌共和党人;主人公羊脂球是妓女,是整个社会阶层体系中最最底层的小人物。在这个小小的马车厢里,聚集了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物,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价值取向,虽然只有十个人,但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法国社会的缩影。上层人士的懦弱自私,面对国家危难时的逃避,他们才是真正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罪魁祸首,在我看来,莫泊桑正是试图让读者从这个小小的社会片段、社会缩影中看出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的真正原因。
在小说中,我们还能看到无处不在的强烈的对比讽刺,那些上层人士的自私虚伪造作“假惺惺”的姿态一览无余。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赫拉克利特说过:“对立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最美的和谐乃由不同的东西组成。”这个古老的哲理名言既反映了自然法则,也代表着莫泊桑的文学艺术观。在他的小说中,广泛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例如,在这篇小说中,他把妓女羊脂球的爱国之心同以于贝尔伯爵为首的上层人物私下和侵略者合作的怯懦、自私、出卖祖国、出卖同胞的行为进行对比, 反衬出羊脂球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小说的情节也始终是在对比中发展的。第一组是乘客们出逃原因的对比:为避免经济损失、为活命的但却冠冕堂皇找各种理由的上层人士,和想凭一己之力杀死消极抗战的战士而未遂才不得已逃亡的羊脂球;对比表现出羊脂球义愤填膺,、奋不顾身扼住侵略者脖子的英雄气概,展示了羊脂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完成了对羊脂球形象的塑造。第二组对比是当马车到达多特镇时, 面对军官的态度:一边是上层人士的顺从、谄媚、害怕,一边是羊脂球的努力保持民族尊严;这组对比, 反衬出羊脂球自觉自发,完全出于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感, 不愿逆来顺受地听任侵略者的摆布的正义形象。第三组对比是普鲁士军官提出同宿才放行要求时各自的态度:羊脂球愤然拒绝,破口大骂,并表示“我不去”的强硬态度。但与此同时,那三位上流社会的太太们却恬不知耻地谈论着那个军官的身段和容貌,甚至因为他不是法国人而感到惋惜。最终随着行程的拖延,这帮正人君子们为了他们的私利不受损害, 联合起来设置阴谋, 用恳求、恫吓、软硬兼施的手法乘羊脂球不备时进行袭击, 强迫她顺从敌人的意愿。这组对比进一步衬托了羊脂球不畏强暴, 誓死保持民族气节和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作者通过三组对比,塑造了羊脂球单纯可爱、勇敢、充满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底层女性形象,她是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小人物形象的代表,是鲜活而又生动的。
小小的马车,短暂的旅程,十个人物,浓缩进了莫泊桑对大千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小处见大,对比烘托,虽篇幅短小,但其主旨之深刻远不输于任何长篇巨制,侵略者的蛮横无理,法国贵族阶级、资产者的自私懦弱,以及下层人民的爱国热情。这既是《羊脂球》的艺术特色,也是莫泊桑异于常人非凡创作才能的体现,从一般人视而不见极易忽略的小事中挖掘创作素材,不仅大大丰富了文学题材,也是后人借鉴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