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香菇高效栽培配方的筛选

来源 :中国食用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O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香菇(Lentinus edodes) 0912为试验菌株,分别从菌丝生长情况、菌棒烂棒率、子实体农艺性状、袋均产量、生物转化率、标准菇比例及经济效益等8方面对14个配方高温栽培香菇的表现进行了研究,筛选出高效配方。根据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得出配方14 (木屑78.5%、麸皮20%、石膏1.5%、丰优素1.5‰,含水量55%)生物转化率和袋均产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出投入比高达5.01。栽培高温香菇常规配方中,影响袋均产量的主次因素依次为石膏>含水量>麸皮,最优组合为A3B
其他文献
介绍金针菇与杏鲍菇栽培模式的演变历程,分析两者成为目前我国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主流品种的原由,解释了瓶式栽培是金针菇主栽模式,而袋式栽培是杏鲍菇主栽模式的原因。着重针对2种不同模式的栽培工艺中各节点工序(培养基配制、填料量、灭菌冷却、培养、出菇、采收包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详细数据分析比较,得出金针菇瓶式栽培前期投资比杏鲍菇袋式栽培高,但其长期运行费用比袋式杏鲍菇低的结论。建议业内栽培者及业外投资者在开发新工厂化栽培生产线时,应综合分析所选品种的栽培周期(复种指数)、栽培技术稳定性、栽培过程中各工序的机械
为降低平菇熟料栽培成本,平菇棉籽壳和玉米芯混合培养料经过温度诱导处理后(23℃~38℃保持40 h),其pH经历了下降、升高、下降的变化过程,最低下降13.04%;料温先期升高幅度较大,后期采取控温措施,升高幅度趋缓;真菌数量急剧下降(甚至不可检出),细菌数量大幅增加。经100℃灭菌2 h后,pH升高,细菌、真菌等杀灭效果较好,接种后对平菇菌丝的生长未产生影响。
为了解江苏省湖泊湖鲚种群的遗传背景,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湖鲚种质资源.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研究江苏省6个湖泊群体共224尾个体的遗传结构及进化历史动态.结
牛奶体细胞数(SCC)在奶牛业的理论研究以及生产实际指导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广西水牛研究所水牛种畜场SCC的影响因素,2017—2019年间共收集3185份样本数据,研究品
对杨树口蘑菌种进行分离和驯化研究。通过组织分离得到杨树口蘑菌种,并进行室内栽培试验。采用杨树叶、杨树木屑为主要原料制作栽培袋,利用杨树林的土壤和杨树叶为覆盖材料进行出菇试验。在室内栽培过程中,菌丝爬土后扭结变粗,形成类似子实体原基的形状,虽然并未形成真正的子实体,但为子实体形成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肉鸽养殖业发展迅速,但肉鸽养殖技术落后,尤其是种鸽生产中性别鉴别的难题亟待解决。本研究无损伤采集幼雏鸽新生羽髓,通过探索的碱裂解液I简便获取羽髓中基因组DNA,利用混合引物对同时扩增鸽性染色体W上的2个特异性序列noval与EE0.6,应用UDG/dUTP(DNA糖基化酶/尿嘧啶)体系防污染,采用核酸染料紫外下显色结果,母鸽有荧光亮度,公鸽没有荧光亮度。而后利用此方法对18只性别未知的28日龄乳鸽进行性别鉴定,同时现场解剖查看有无睾丸加以确定,本方法准确率为100%,随后在种鸽养殖场生产群验证600只乳鸽
为有效利用丰富的竹材资源,针对性设计配方进行2个香菇主栽品种的出菇栽培试验,探求利用竹材资源栽培香菇的有效技术。结果表明,3个配方栽培香菇L808、香菇L212品种的产量超过对照,菇形外观指标稍小于对照。对香菇L808菇体进行营养检测,符合香菇质量技术标准。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竹屑原料栽培香菇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淀粉是猪、禽等家畜饲粮的主要组成成分,日粮中不同来源的淀粉其理化性质、分子组成、组织结构和颗粒形态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对家畜的营养物质利用率以及颗粒饲料的加工特性等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介绍了不同淀粉的理化性质、结构形态和营养消化率的差异,以及如何利用碘滴定法及生物显微镜检技术辨识淀粉性质及掺杂掺假情况,有效监控饲料中淀粉质原料(如小麦粉)的品质,确保产品品质稳定,以期为饲料加工的实际生产应用提供支持。
以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为材料,在供试基础平板培养基中分别添加正常施用浓度为5%、10%、50%、100%、200%的8种甘肃农作物生产中的常用农药,观察其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3种除草剂和5种杀虫剂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正常施用浓度5%和10%的草甘膦异丙铵盐和氟氯氰菊酯抑制作用微弱,但各浓度下的草甘膦异丙铵盐无法使羊肚菌菌丝扭结而形成菌核。
以发酵10 d的樟芝深层发酵液为原料,用氯仿、乙酸乙酯及石油醚萃取其具有抑菌效果的活性物质,发现氯仿萃取物的抑菌谱最广,对所有14株测试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弧菌及阪崎肠杆菌)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采用二倍梯度稀释法测得各萃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565 mg·mL-1~12.500 mg·mL-1;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进一步测得各萃取物的抑菌率为(63.8±2.9)%~(92.7±4.3)%。其中,对沙门氏菌的抑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