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的育人理念强调以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要求在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努力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语文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特征,更充分凸显了这一点。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人文关怀 教学应用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的黄金阶梯,各方面还不稳定,可塑性较强,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给学生多些人文关怀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人文关怀要求尊重个性的独立性,关注群体的差异性。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其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都不一样,因此在兴趣爱好、个性他特长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区别对待,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并采取不同的策略。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每个学生达到优秀,但可以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达到及格;而对于语文科的人文性方面,教师也应该期望每个学生都达到优秀,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人——热爱生活,关注社会,与周围的人及大自然和谐相处。以写作文为例,教师应鼓励每一个学生留心观察、善于积累、热爱习作,但对于优等生、中等生与后进生的习作过程和结果,指导方法和要求都不应相同,宜根据他们的兴趣程度和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给学生多些人文关怀。
2.注重独特体验,激发创新潜能
由于单一的评价方式,使得大多数教师为了在统考评比中获得较好的单科成绩而急功近利,在教学过程中奉行“能考出高分数就是成功”的信条,因此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问题的解决、答案的得出等环节多是教师“一手操办”,因为这就是“标准答案”,应付考试比较“保险”,忽视学生求知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几乎成了接受知识的工具,还哪里谈得上人文关怀?主体与主导都由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如果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那么培养创新能力就应该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灵魂,是教育的精髓。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来源于学习实践,来源于求知道路上的探索,因此,要注重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独特体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科学地引导他们学会思考,热情地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从而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对于语文课中的许多内容,解读往往是多元化的,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只要说得通,能够自圆其说,教师就应给予肯定,而不宜以教参或自己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独特体验;若发现有新颖性的,还要加以表扬。曾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在设计问题“董存瑞在点燃炸药包的时候怕不怕”让学生讨论时,全班只有一个学生说“怕”,其余的都是“不怕”,而且笑话这个学生。针对这个有新意的回答,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仔细揣摩,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最后大家都觉得这个同学的回答更合理,都佩服他的独特见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一直以来教师都给学生灌输“英雄是不怕死的”的观念,而忽视学生的个性体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殊不知,英雄也是人,也是怕死的;与常人不同的是其在危急关头或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勇于牺牲,思想境界比一般人高,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崇高的精神品质。这样的观念更具人性化,更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而更好地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3.注重合作探究,培养团队意识
当今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由于溺爱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变得自私,不善于与人相处;有的则由于家庭的期望值过高,对其施压力过大,导致其变得叛逆,性情孤僻冷漠,不愿与人交往,形成“自我封闭”,诸如此类的现象对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都是不利的。语文教学除了要从文质兼美的课例中挖掘健康的思想元素进行教育外,还要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相互合作,逐渐学会与人交流沟通,学会为别人着想,懂得为集体争光,培养团队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消除“自我”观念的目的。例如可以开展小组社会调查活动、小组办板报、小组学习竞赛、集体建立班级图书角、组织“手拉手”活动、组建班级慰问团”等,也可以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例如宣讲优良乡风、宣传好人好事、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浓烈的人文氛围,增强与人合作的观念和团队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对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4.注重平等对话,加强心灵沟通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良的思想,诸如“师道尊严”、“教学相长”、“亲其师,信其道”等,这些思想反映的是一种教育的美好境界,追求的应该是师生平等的对话,心灵真诚的沟通,从而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人文关怀应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真诚。而今天教育的队伍中却有不少人只片面地强调教师这一方,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规规矩矩,言听计从;老师的意见就是“真理”,不容怀疑,更不允许更改和批评,认为这样就可以树立教师的威严,获得学生的尊重,完全忽略学生的感受。殊不知,以这种交易方式为支撑的师生关系只能维持一种表象——学生“敬而远之”,实现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师道尊严”。所以,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朋友式”的关系,把自己当成学生的一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讨的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不但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反驳,发表独立见解,还要热情欢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批评与建议,这样教师“有错必改”、“学无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良好思想必然在学生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教师也自然而然成了学生效仿的榜样,并发自内心地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语文科有其独特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这一方面。
5.注重家校联系,构建“大语文”观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园,更应把教学活动拓展到校园之外,尤其要注重与每个家庭搞好联系,通过家访,把人文关怀的思想带进每一个家庭,为学生创造“平等式”的家庭学习环境,使得每位家长在对待子女的学习问题上与子女平等对话;同时热情地欢迎家长走进课堂,了解教学情况,倾听师生的心声,真诚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子女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
6.结语
小学教育可以说是“人之初”的教育,其教育成效对人的一生影响重大,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塑造健全的人格比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更重要。因此,小学各科教学必须重视人文关怀,小学语文教学更应注意这一点。
参考文献:
[1]王志艳.论人文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中),2011(04).
[2]贺玲.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上),2014(05).
[3]杜雪梅.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人文关怀 教学应用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的黄金阶梯,各方面还不稳定,可塑性较强,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给学生多些人文关怀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人文关怀要求尊重个性的独立性,关注群体的差异性。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其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都不一样,因此在兴趣爱好、个性他特长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区别对待,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并采取不同的策略。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每个学生达到优秀,但可以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达到及格;而对于语文科的人文性方面,教师也应该期望每个学生都达到优秀,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人——热爱生活,关注社会,与周围的人及大自然和谐相处。以写作文为例,教师应鼓励每一个学生留心观察、善于积累、热爱习作,但对于优等生、中等生与后进生的习作过程和结果,指导方法和要求都不应相同,宜根据他们的兴趣程度和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给学生多些人文关怀。
2.注重独特体验,激发创新潜能
由于单一的评价方式,使得大多数教师为了在统考评比中获得较好的单科成绩而急功近利,在教学过程中奉行“能考出高分数就是成功”的信条,因此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问题的解决、答案的得出等环节多是教师“一手操办”,因为这就是“标准答案”,应付考试比较“保险”,忽视学生求知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几乎成了接受知识的工具,还哪里谈得上人文关怀?主体与主导都由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如果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那么培养创新能力就应该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灵魂,是教育的精髓。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来源于学习实践,来源于求知道路上的探索,因此,要注重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独特体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科学地引导他们学会思考,热情地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从而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对于语文课中的许多内容,解读往往是多元化的,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只要说得通,能够自圆其说,教师就应给予肯定,而不宜以教参或自己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独特体验;若发现有新颖性的,还要加以表扬。曾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在设计问题“董存瑞在点燃炸药包的时候怕不怕”让学生讨论时,全班只有一个学生说“怕”,其余的都是“不怕”,而且笑话这个学生。针对这个有新意的回答,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仔细揣摩,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最后大家都觉得这个同学的回答更合理,都佩服他的独特见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一直以来教师都给学生灌输“英雄是不怕死的”的观念,而忽视学生的个性体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殊不知,英雄也是人,也是怕死的;与常人不同的是其在危急关头或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勇于牺牲,思想境界比一般人高,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崇高的精神品质。这样的观念更具人性化,更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而更好地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3.注重合作探究,培养团队意识
当今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由于溺爱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变得自私,不善于与人相处;有的则由于家庭的期望值过高,对其施压力过大,导致其变得叛逆,性情孤僻冷漠,不愿与人交往,形成“自我封闭”,诸如此类的现象对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都是不利的。语文教学除了要从文质兼美的课例中挖掘健康的思想元素进行教育外,还要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相互合作,逐渐学会与人交流沟通,学会为别人着想,懂得为集体争光,培养团队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消除“自我”观念的目的。例如可以开展小组社会调查活动、小组办板报、小组学习竞赛、集体建立班级图书角、组织“手拉手”活动、组建班级慰问团”等,也可以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例如宣讲优良乡风、宣传好人好事、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浓烈的人文氛围,增强与人合作的观念和团队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对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4.注重平等对话,加强心灵沟通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良的思想,诸如“师道尊严”、“教学相长”、“亲其师,信其道”等,这些思想反映的是一种教育的美好境界,追求的应该是师生平等的对话,心灵真诚的沟通,从而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人文关怀应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真诚。而今天教育的队伍中却有不少人只片面地强调教师这一方,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规规矩矩,言听计从;老师的意见就是“真理”,不容怀疑,更不允许更改和批评,认为这样就可以树立教师的威严,获得学生的尊重,完全忽略学生的感受。殊不知,以这种交易方式为支撑的师生关系只能维持一种表象——学生“敬而远之”,实现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师道尊严”。所以,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朋友式”的关系,把自己当成学生的一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讨的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不但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反驳,发表独立见解,还要热情欢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批评与建议,这样教师“有错必改”、“学无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良好思想必然在学生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教师也自然而然成了学生效仿的榜样,并发自内心地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语文科有其独特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这一方面。
5.注重家校联系,构建“大语文”观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园,更应把教学活动拓展到校园之外,尤其要注重与每个家庭搞好联系,通过家访,把人文关怀的思想带进每一个家庭,为学生创造“平等式”的家庭学习环境,使得每位家长在对待子女的学习问题上与子女平等对话;同时热情地欢迎家长走进课堂,了解教学情况,倾听师生的心声,真诚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子女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
6.结语
小学教育可以说是“人之初”的教育,其教育成效对人的一生影响重大,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塑造健全的人格比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更重要。因此,小学各科教学必须重视人文关怀,小学语文教学更应注意这一点。
参考文献:
[1]王志艳.论人文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中),2011(04).
[2]贺玲.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上),2014(05).
[3]杜雪梅.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