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中国第一具降落伞诞生地、我国“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中航工业宏光空降装备有限公司与新中国航空工业同时起步,65年来创造了共和国历史上近百项国内第一,承载了无数荣誉,成为中国空降空投装备研发制造的专业化厂家和基地。如果说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是一场接力赛,那么中国空降空投事业的发展,就是一代又一代宏光人传递接力棒的过程;“为国防打造精品利器”、“让中国跻身世界空降空投强国之林”是宏光人的梦想,65年艰苦创业、初衷不改,65年栉风沐雨、矢志不渝,梦不圆,宏光人勇往直前、逐梦追梦的脚步就不会停息、正如中航工业林左鸣董事长所说,“中国航空人始终把自主创新放在战略和全局的重要位置,用自主创新推进了我国加快成为世界航空工业之国”。
从宏光诞生的共和国之最
中航工业宏光座落在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称,有着“六朝古都”美誉的南京。1950年春,华东军区军需部派曲声清、肖德厚、王世贤等13人到杭州梅登高桥,利用原国民党保险伞制造厂旧址筹建降落伞厂。同年11月,杭州降落伞厂改由重工业部领导。1951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降落伞厂被列入首批建设项目,中航工业宏光就此诞生,代号国营513厂。1951年5月,根据航空工业管理局的决定,降落伞厂由杭州迁址南京,并被纳入“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从此之后,几代宏光人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从修理、复制、仿制到自主研发,从技术引进到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从单伞到多伞、从圆伞到翼伞、从轻装到重装,走过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路,为新中国航空事业创造了近百项之最,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51年9月27日,新中国第一具降落伞110型救生伞按苏联样品和图纸复制成功;
1957年11月16日,新中国第一具自行设计的降落伞57-50型投物伞设计定型;
1958年12月,新中国第一具为轰5飞机配套使用的5018型水雷伞设计定型;
1959年,新中国第一代与KT-1配套使用的全套抗荷装复制成功;
1958年,新中国第一具阻力伞阻力-1研制成功,该伞与歼6、轰5等飞机配套使用长达12年,并随机出口越南、东欧、刚果等国;
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跳伞队及国家跳伞队使用由宏光改进设计成功的运动-1型伞,数次打破定点跳伞世界纪录;
1958年,新中国第一具投重500公斤的音响感应水雷5018型水雷伞研制成功;
1958年,新中国第一具用于空投56-45式航空鱼雷用的7124鱼雷伞研制成功;
1959年,新中国空军弹射训练时用来回收歼教-5弹射座椅的回收-1型回收伞研制成功;
1960年3月,由宏光自行设计的 JSS-2型高原救生伞设计定型;
1960年5月,我国第一套仿苏式飞行员代偿服DCF-1研制成功;
1963年2月,新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具伞兵伞(112A)设计定型;
1965年,新中国第一个双伞系统、用于空投250公斤的投物-1型投物伞研制成功;
1967年6月,新中国第一代核试验降落伞首次配合空中试验成功,得到中央嘉奖,周恩来总理亲自会见设计人员,做出“弹、伞、机三位一体”的重要指示;
1975年,宏光与有关厂校合作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降落伞理论书籍《降落伞技术导论》,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5-1976年,我国伞兵-6型伞兵伞研制成功,解决了在AH-12飞机上实现双路密集跳伞的问题;
1976年5月,新中国第一个空中飞脱结构的新品空脱-1型伞设计定型;
1978年,新中国第一代翼型运动伞运动-6研制成功,刷新了全部国家跳伞纪录,并取得1984年国际跳伞比赛冠军;
1985年1月14日,新中国设计生产的第一只热气球在宏光诞生;
1991年3月,新中国第一具牵引升空伞训练-3型训练伞设计定型;
1998年至今,新中国伞降高度最低、伞降高度最高的伞降系统,空投高度最高、空投重量最重的空投系统在不断刷新纪录
追忆逝水年华,听宏光人和空降兵谈“降落伞那些事”
“伴随着新中国三代重装空投系统的成长脚步,我从一个少不更事的毛头小伙到年逾古稀的矍铄老人,在52年的革命工作中,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中国伟大的航空事业:总体主管并参与设计了中国第一代2吨级重装空投系统;总设计了第二代4吨级重装空投系统;62岁时,作为国内重装空投领域的专家,担任中国最尖端重装空投系统的研制顾问;神舟飞船试验过程中,回收系统遇到难题,四上北京与各领域专家共同会诊,把神舟载人飞船成功带回了‘家’。”
“因试验工作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如果出现问题,可能机损人亡,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每次试验的前几天,我提心吊胆、坐立不安,整夜睡不着觉,百遍、千遍辗转思考试验的每个步骤、细节,在焦灼不安中头发渐渐变白并大量脱落;每次科研试验的当天,我都亲自上飞机,检查牵引伞、牵引绳、脱离锁、主伞、吊带、系留等是否可靠、保险,不放过一个可疑点,确保试验万无一失;重装空投系统抛出飞机、张开伞花、徐徐下降、安全着陆的数分钟内,我在机舱内仿佛等待了一个世纪……而每次试验圆满成功后,我也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和巨大的满足。‘有了孙老签字,我们非常放心!’飞行员质朴的话语,是对我一生最大的鼓励。”
——孙家骐,神州载人飞船回收系统攻关专家组组长,我国空降空投著名专家,中航工业宏光原副总工程师 “为了我国空中核武器试验用伞,从头到尾,我们度过了20多年风风火火的历程。如今回首我国氢弹试验全过程时,我们无数次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对党、对国家、对事业一片忠诚和执着,克服了技术上、工作上和生活中的诸多困难。有的同志家中有人生重病,不能照顾,含着眼泪毫无怨言上了飞往西北基地的飞机。‘文化大革命’期间,坐车紧张,但为了工作站4天3晚从南京赶往西北基地是常有的事。为获得试验结果,我们参试人员不顾安危多次进入高辐射污染区检查和回收样品。正是513厂这个团队和场区全体参试人员一道几十年的辛勤耕耘换取了成功和喜悦,为祖国赢得了平等和尊严。”
——戴振明,我国第一颗氢弹用降落伞设计师,原中航工业宏光降落伞系统设计师
“112型伞兵伞于1952年开始复制,生产成功后急需进行三项试放试验。一是低空低速150千米/小时假人投放试验,二是真人下降速度试验,三是真人大速度强度试验。这是我们新中国国产伞的第一次真人试跳,也是我生平第二次跳伞。当时我带领空投组7个同志前往溧水着陆场,一路上大家的心情都分外激动,每个人都为有幸参与这次任务感到无尚的光荣,同时也感到肩头沉重的责任和压力,但没有人考虑过个人的安危,只是在想着自己的动作是否能完成到位,是否能把任务圆满完成。很快伊尔-12飞机起飞了,低空150米假人成功投放,一切数据正常。离地高度800米时,舱门打开,我听着指令起跳离机,义无反顾纵身跃入空中,伞开后我严格按照要求操作,进行观察测试,记下感受,很快所有人安全着陆,全体参试人员欢呼雀跃、喜不自胜,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秦修生,新中国国产伞试跳第一人,中国空降空投史上五项“第一”的创造者,中国第一个跳伞工程师,中航工业宏光原副总工程师
“从事跳伞工作有26年了,基本上国内的人用降落伞都跳过了。跳伞是一项充满危险和挑战的运动,而试跳员则是在‘刀锋上跳舞’,如同驯服烈马的驯兽师,面对的是一具习性尚无所知的降落伞,只有在试跳中探索配挂舒适性和开伞动载、开伞性能、操纵能力、着陆冲击力,才能帮助设计员和工程师完成对降落伞的改进、调整,直至最后定型,因此,试跳是确定新型降落伞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关键步骤。每一种新型降落伞都需要上千次的空投、真人试跳,最后才能定型。基本上每一种新型降落伞都会出现打备份伞的情况,有的不止一次,而是多次,在我们宏光的历史上共有3人为祖国的降落伞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一个型号的降落伞完成设计鉴定试跳时,我们都很兴奋,就像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中国的‘天兵’又可以拥有崭新的翅膀,飞到敌人身后,提高自身打击敌人的能力。”
——赵安飞,中航工业宏光空降空投试放站副站长
“这次冒险一跳,除了表现出人民军队对党的忠诚,同时也说明了我们空降部队对513厂生产出的降落伞的极大信任。”
——李振波,2008年5月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空降第一人,空军大校
“我2004年入伍,跳了7年伞,是大队首批夜间跳伞骨干,一直都感觉咱们的伞很安全、很科学。这次夜间超低空跳伞训练尽管我们是在那么黑的情况下跳下去,心里仍感觉很踏实。遇险的时候说实话我并没有紧张,一是宏光的试跳指导教练教了我们怎么处理这个情况,二是我坚信备份伞是没有问题的。当时下来感觉最深的就是备份伞真的很安全、很方便。现在我一摸到备份伞,就感觉到挺温暖的!我今天之所以还能够坐在这里,如果没有伞的质量和教练的细心指导,是不可能的!”
——曾昇铨,2011年8月央视《新闻联播》播报在“惊魂16秒博弈”中使用备份伞成功脱险的某战区特战队战士
“跳了这么多次伞,感觉我们的伞安全系数非常高。去年超低空伞降训练时,我是倒数第二个跳,感觉时间不够了,我一个助跑就离机冲去了。由于离机间隔太短,我和一名战友的伞相叉了,我坐在他的一个伞上,导致他的另一个伞相继失效,就剩一个伞打开了。这时我们已经下降到一定高度,他再打备份伞可能来不及了,我就把他的伞绳拽在我的手里,我俩一起协同着陆。现在每次跳伞的时候从来不担心伞不开,因为百分之百相信咱们的伞,宏光生产的装备我们用着放心!”
——姜海明,某战区特战队班长
历经65年发展历程的宏光,有着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文化积淀,有着热爱航空、敢于变革的可贵品质,站在“十三五”时期全新的、更高的经济发展平台,公司领导班子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原则,以科研系统的明显定位、分工为基础,将研发管理定位于“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创造卓越价值”,加强关键技术突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集成研发体系,朝着“为国防打造精品利器”、“让中国跻身世界空降空投强国之林”的目标坚定前行……
从宏光诞生的共和国之最
中航工业宏光座落在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称,有着“六朝古都”美誉的南京。1950年春,华东军区军需部派曲声清、肖德厚、王世贤等13人到杭州梅登高桥,利用原国民党保险伞制造厂旧址筹建降落伞厂。同年11月,杭州降落伞厂改由重工业部领导。1951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降落伞厂被列入首批建设项目,中航工业宏光就此诞生,代号国营513厂。1951年5月,根据航空工业管理局的决定,降落伞厂由杭州迁址南京,并被纳入“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从此之后,几代宏光人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从修理、复制、仿制到自主研发,从技术引进到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从单伞到多伞、从圆伞到翼伞、从轻装到重装,走过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路,为新中国航空事业创造了近百项之最,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51年9月27日,新中国第一具降落伞110型救生伞按苏联样品和图纸复制成功;
1957年11月16日,新中国第一具自行设计的降落伞57-50型投物伞设计定型;
1958年12月,新中国第一具为轰5飞机配套使用的5018型水雷伞设计定型;
1959年,新中国第一代与KT-1配套使用的全套抗荷装复制成功;
1958年,新中国第一具阻力伞阻力-1研制成功,该伞与歼6、轰5等飞机配套使用长达12年,并随机出口越南、东欧、刚果等国;
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跳伞队及国家跳伞队使用由宏光改进设计成功的运动-1型伞,数次打破定点跳伞世界纪录;
1958年,新中国第一具投重500公斤的音响感应水雷5018型水雷伞研制成功;
1958年,新中国第一具用于空投56-45式航空鱼雷用的7124鱼雷伞研制成功;
1959年,新中国空军弹射训练时用来回收歼教-5弹射座椅的回收-1型回收伞研制成功;
1960年3月,由宏光自行设计的 JSS-2型高原救生伞设计定型;
1960年5月,我国第一套仿苏式飞行员代偿服DCF-1研制成功;
1963年2月,新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具伞兵伞(112A)设计定型;
1965年,新中国第一个双伞系统、用于空投250公斤的投物-1型投物伞研制成功;
1967年6月,新中国第一代核试验降落伞首次配合空中试验成功,得到中央嘉奖,周恩来总理亲自会见设计人员,做出“弹、伞、机三位一体”的重要指示;
1975年,宏光与有关厂校合作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降落伞理论书籍《降落伞技术导论》,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5-1976年,我国伞兵-6型伞兵伞研制成功,解决了在AH-12飞机上实现双路密集跳伞的问题;
1976年5月,新中国第一个空中飞脱结构的新品空脱-1型伞设计定型;
1978年,新中国第一代翼型运动伞运动-6研制成功,刷新了全部国家跳伞纪录,并取得1984年国际跳伞比赛冠军;
1985年1月14日,新中国设计生产的第一只热气球在宏光诞生;
1991年3月,新中国第一具牵引升空伞训练-3型训练伞设计定型;
1998年至今,新中国伞降高度最低、伞降高度最高的伞降系统,空投高度最高、空投重量最重的空投系统在不断刷新纪录
追忆逝水年华,听宏光人和空降兵谈“降落伞那些事”
“伴随着新中国三代重装空投系统的成长脚步,我从一个少不更事的毛头小伙到年逾古稀的矍铄老人,在52年的革命工作中,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中国伟大的航空事业:总体主管并参与设计了中国第一代2吨级重装空投系统;总设计了第二代4吨级重装空投系统;62岁时,作为国内重装空投领域的专家,担任中国最尖端重装空投系统的研制顾问;神舟飞船试验过程中,回收系统遇到难题,四上北京与各领域专家共同会诊,把神舟载人飞船成功带回了‘家’。”
“因试验工作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如果出现问题,可能机损人亡,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每次试验的前几天,我提心吊胆、坐立不安,整夜睡不着觉,百遍、千遍辗转思考试验的每个步骤、细节,在焦灼不安中头发渐渐变白并大量脱落;每次科研试验的当天,我都亲自上飞机,检查牵引伞、牵引绳、脱离锁、主伞、吊带、系留等是否可靠、保险,不放过一个可疑点,确保试验万无一失;重装空投系统抛出飞机、张开伞花、徐徐下降、安全着陆的数分钟内,我在机舱内仿佛等待了一个世纪……而每次试验圆满成功后,我也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和巨大的满足。‘有了孙老签字,我们非常放心!’飞行员质朴的话语,是对我一生最大的鼓励。”
——孙家骐,神州载人飞船回收系统攻关专家组组长,我国空降空投著名专家,中航工业宏光原副总工程师 “为了我国空中核武器试验用伞,从头到尾,我们度过了20多年风风火火的历程。如今回首我国氢弹试验全过程时,我们无数次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对党、对国家、对事业一片忠诚和执着,克服了技术上、工作上和生活中的诸多困难。有的同志家中有人生重病,不能照顾,含着眼泪毫无怨言上了飞往西北基地的飞机。‘文化大革命’期间,坐车紧张,但为了工作站4天3晚从南京赶往西北基地是常有的事。为获得试验结果,我们参试人员不顾安危多次进入高辐射污染区检查和回收样品。正是513厂这个团队和场区全体参试人员一道几十年的辛勤耕耘换取了成功和喜悦,为祖国赢得了平等和尊严。”
——戴振明,我国第一颗氢弹用降落伞设计师,原中航工业宏光降落伞系统设计师
“112型伞兵伞于1952年开始复制,生产成功后急需进行三项试放试验。一是低空低速150千米/小时假人投放试验,二是真人下降速度试验,三是真人大速度强度试验。这是我们新中国国产伞的第一次真人试跳,也是我生平第二次跳伞。当时我带领空投组7个同志前往溧水着陆场,一路上大家的心情都分外激动,每个人都为有幸参与这次任务感到无尚的光荣,同时也感到肩头沉重的责任和压力,但没有人考虑过个人的安危,只是在想着自己的动作是否能完成到位,是否能把任务圆满完成。很快伊尔-12飞机起飞了,低空150米假人成功投放,一切数据正常。离地高度800米时,舱门打开,我听着指令起跳离机,义无反顾纵身跃入空中,伞开后我严格按照要求操作,进行观察测试,记下感受,很快所有人安全着陆,全体参试人员欢呼雀跃、喜不自胜,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秦修生,新中国国产伞试跳第一人,中国空降空投史上五项“第一”的创造者,中国第一个跳伞工程师,中航工业宏光原副总工程师
“从事跳伞工作有26年了,基本上国内的人用降落伞都跳过了。跳伞是一项充满危险和挑战的运动,而试跳员则是在‘刀锋上跳舞’,如同驯服烈马的驯兽师,面对的是一具习性尚无所知的降落伞,只有在试跳中探索配挂舒适性和开伞动载、开伞性能、操纵能力、着陆冲击力,才能帮助设计员和工程师完成对降落伞的改进、调整,直至最后定型,因此,试跳是确定新型降落伞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关键步骤。每一种新型降落伞都需要上千次的空投、真人试跳,最后才能定型。基本上每一种新型降落伞都会出现打备份伞的情况,有的不止一次,而是多次,在我们宏光的历史上共有3人为祖国的降落伞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一个型号的降落伞完成设计鉴定试跳时,我们都很兴奋,就像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中国的‘天兵’又可以拥有崭新的翅膀,飞到敌人身后,提高自身打击敌人的能力。”
——赵安飞,中航工业宏光空降空投试放站副站长
“这次冒险一跳,除了表现出人民军队对党的忠诚,同时也说明了我们空降部队对513厂生产出的降落伞的极大信任。”
——李振波,2008年5月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空降第一人,空军大校
“我2004年入伍,跳了7年伞,是大队首批夜间跳伞骨干,一直都感觉咱们的伞很安全、很科学。这次夜间超低空跳伞训练尽管我们是在那么黑的情况下跳下去,心里仍感觉很踏实。遇险的时候说实话我并没有紧张,一是宏光的试跳指导教练教了我们怎么处理这个情况,二是我坚信备份伞是没有问题的。当时下来感觉最深的就是备份伞真的很安全、很方便。现在我一摸到备份伞,就感觉到挺温暖的!我今天之所以还能够坐在这里,如果没有伞的质量和教练的细心指导,是不可能的!”
——曾昇铨,2011年8月央视《新闻联播》播报在“惊魂16秒博弈”中使用备份伞成功脱险的某战区特战队战士
“跳了这么多次伞,感觉我们的伞安全系数非常高。去年超低空伞降训练时,我是倒数第二个跳,感觉时间不够了,我一个助跑就离机冲去了。由于离机间隔太短,我和一名战友的伞相叉了,我坐在他的一个伞上,导致他的另一个伞相继失效,就剩一个伞打开了。这时我们已经下降到一定高度,他再打备份伞可能来不及了,我就把他的伞绳拽在我的手里,我俩一起协同着陆。现在每次跳伞的时候从来不担心伞不开,因为百分之百相信咱们的伞,宏光生产的装备我们用着放心!”
——姜海明,某战区特战队班长
历经65年发展历程的宏光,有着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文化积淀,有着热爱航空、敢于变革的可贵品质,站在“十三五”时期全新的、更高的经济发展平台,公司领导班子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原则,以科研系统的明显定位、分工为基础,将研发管理定位于“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创造卓越价值”,加强关键技术突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集成研发体系,朝着“为国防打造精品利器”、“让中国跻身世界空降空投强国之林”的目标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