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金融风险的关键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fly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正在进行的防范金融风险、严控债务扩张的经济调整,不仅仅是对过去风险约束和规则严重不足情况下经济扩张的一种系统性调整,更重要的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中国2018年三大攻坚战之首,而重大风险的关键则是系统性金融风险。2017年以来,中国金融市场整顿明显加强,整顿的领域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汇市、金融监管(“三会”)以及企业金融业务,几乎成为一次金融全系统的大整顿。随着金融风险处置取得初步成果,在对金融乱象的整治继续保持高压态势的同时,未来应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制度建设。
  金融风险的根源
  自1994年始,中国便已不是资金短缺的国家,但资金成本反而更高,金融体系扭曲所导致的期限错配和权益错配构成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缺陷。在宏观层面,杠杆率居高不下、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中长期贷款占比过高、地方融资平台愈演愈烈、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等,均与这一缺陷有关。在微观层面具体表现为,金融违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金融乱象相互叠加,风险传染渠道极不透明。
  可以说,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骤然加码。不同类型风险的防范措施是不同的,关键是要防控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累,在此基础上,防范微观层面的突发性事件引爆局部风险。但追根溯源,金融风险实际上是实体经济与金融部门发展失衡、金融企业治理不足、金融体制改革不完善等问题的镜像反映,解决之道还在于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去杠杆还是稳杠杆?
  中国金融风险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债务占GDP的比重快速攀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成功应对了经济放缓,但这些政策的代价是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快速积累(居民部门债务也在上升,但增速相对要慢一些)。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数据,2008-2017年,中国债务占GDP的比重从162%上升至242.1%。一旦出现负面冲击,大规模债务违约可能导致出现系统性经济风险。
  如何妥善解决债务问题,仍具有不确定性。早在2015年,尽管对当时有关债务风险构成的威胁存在诸多争议,但中国决策层明确表明立场,显示出去杠杆的坚定决心。
  目前来看,中国债务增速开始放缓,总体债务水平趋于平衡。2018年4月2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了“结构性去杠杆”的思路,将“去杠杆”的对象精准指向了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中国人民银行5月11日发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我们发现,其中关于宏观杠杆率和货币政策等方面的表述,与以往有着明显不同。宏观杠杆率方面,一改以往强调积极推进“去杠杆”的表述,提出“宏观杠杆率增速放缓,金融体系控制内部杠杆取得阶段性成效”;未来货币政策的侧重点由“去杠杆”调整为“调结构”。
  政策有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去杠杆加力,市场波动明显加大,短期市场风险上风,压力最终传导至风险缓释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新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重启,有悖于政策初衷。2017年,在金融强监管和去杠杆风暴下,由于广义货币供应量占GDP的比重自2011年以来首次下降、理财产品未偿余额增幅放缓、短期银行债券净发行量四年来首次下降,市场受到较大影响。强化监管的影响不仅局限于金融市场,而且影响扩散到实体经济的信贷供给。很多房地产企业转向美元债券市场筹措资金,如果人民币出现大幅贬值,货币错配问题将带来风险。但一些过于依赖影子银行体系的小型企业也受到挤压。某省一位分管金融工作的副省长在一次讲话谈到,应拆除那些以加强监管为名,实际上却自缚手脚、画地为牢的政策门槛,舒缓绷到极限的银企关系。
  按照国际经验,去杠杆进程一般都伴随着信贷增长的显著下降,中国也不例外,下行压力是去杠杆不得不承受的“阵痛”。一些人甚至猜测,去杠杆已接近尾声,未来货币政策存在宽松空间。
  中国有多少隐性债务?
  2015年,中国辽宁省的锦州银行在香港上市时,其招股书显示,该行发行了340亿元理财产品。这是中国庞大影子银行的一个缩影。这里涉及的影子银行,正是过去几年中国金融行业迅速崛起和金融风险迅速积聚的领域。
  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是不受监管的信贷,很难确切掌握其规模。近年来,同业、通道、嵌套、资金池、万能险、P2P、非标、现金贷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融资渠道,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融资环境。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17年,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这三类核心影子银行资产的未偿余额增长3.57万亿元,达到26.94万亿元。影子银行规模的持续扩张,增大了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造成短期流动性风险突出,中长期信用风险凸显。
  许多金融机构或准金融机构都尽力绕过金融监管,突出表现在部分金融体系资金空转、层层嵌套规避监管,投向限制性行业和领域,结果是金融部门过度膨胀,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债务、房价飙升,实体经济困难。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2017年,中国GDP总量从12.17万亿元增加到82.71万亿元(名义增长6.8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规模从14.62万亿元增加到112.3万亿元(增长7.68倍),M2总量从18.5万亿元增加到167.68万亿元(增长9.06倍),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管理资产规模均增长10倍以上。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实体部门债务余额(剔除地方融资平台重复计算部分)为168.8万亿元,一年利息支出为8.24万亿元,占GDP的比例为11.08%,超过GDP增长速度。以影子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创新”增加了金融产品运作环節,拉长了金融服务的链条,导致经济脱实向虚,提高了实体企业经营的资金成本。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去杠杆,特别是削减隐性债务的进程难言接近尾声。一方面,货币宽松对经济的刺激效果已十分有限,即使是结构性宽松,也会加剧货币化和金融投机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不补齐制度短板,一旦货币宽松,就容易触发新的非理性融资套利行为,对稳杠杆造成冲击。稳步去杠杆仍将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的中心任务。
  防控金融风险的关键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化解金融风险并维持金融稳定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项挑战。中国决策层决心化解金融体系风险,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对控制债务规模可能产生的意想不到的后果感到担忧。
  去杠杆是以低效率企业不良资产为抓手。要用好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推动“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对于隐性债务和隐性刚性兑付的问题,尽管政府多年来一直强调打破刚性兑付,但很多人仍认为,当金融体系出现危机时,政府会出手救助陷入困境的银行、国企。如果这种预期不改变,防控金融风险的攻坚战也就无从谈起,因为潮水退去,我们只会不断看到问题企业浮现出来。
  所以,中国正在进行的防范金融风险、严控债务扩张的经济调整,不仅仅是对过去风险约束和规则严重不足情况下经济扩张的一种系统性调整,更重要的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根据专家观点整理。吴思执笔)
其他文献
线上交易的好处  过去的市场是卖方在商店货架、公共广场或尘土飞扬的道路旁展示商品,后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大规模应用,使得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市场的形态,而且也使市场变得无处不在。特别是对于家庭消费者来说,如今在很多地方,只需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轻点鼠标或屏幕,就可以搜索全球的商品和服务,比较多个卖家的价格,并可以查看详细的运输和送货说明。  毫无疑问,对于在实体店购物中长大的消费者们来说,
期刊
日前中国决策层宣布了一系列进一步开放中国经济的计划。这些计划的主要亮点之一是中国将放宽外资在中国从事金融业的限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也宣布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官方公布的改革清单很长,涵盖了放宽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大幅扩大外国银行业务范围等 11 个项目,其中大部分改革措施已于2017年 11 月特朗普访华期间公布。  易纲在今年4月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会上
期刊
要在“稳就业、稳外贸、稳投资、稳金融、稳外资、稳预期”的前提下一步步落实各项改革措施  张卓元,生于1933年,著名经济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荣誉理事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卓元亲历并参与了多次重大改革进程,参加了12次中央文件的起草工作。光阴荏苒,青丝成白发,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也日渐清晰。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经济报告》专访了这位资深的经济
期刊
一个记者向我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之前我发表了一篇关于贸易战的经济分析,认为贸易战会带来巨大破坏,但总体成本可能会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小——大约是美国GDP的2%-3%。这个记者问我,为什么这个估算与对英国脱欧成本的估算是一样的?  关于英国脱欧成本,我自己的估算和其他估算基本上都是英国GDP的2%左右。但即使是英国脱欧的悲观主义者,通常也认为脱欧对英国贸易的影响要比特朗普制造的贸易战小得多。那么为什么
期刊
法治天下应该包含两个内容:第一个是希望我们这个国家是依法来治理的,即依法治国,践行法治。第二个是希望在世界范围内能够真正实现法治,这才是人类文明的表现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先生的一生充满故事和传奇,他戏剧般的人生经历又深深镌刻着时代的烙印。他是提到中国当代法治就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人物。他是改革开放年代中国法治建设的亲历者、开拓者之一。  作为法治中国的重要建设者,江平教授建树卓著。他在担任
期刊
美国与一系列国家(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在内)之间的双边贸易逆差,使得特朗普关于这些国家以牺牲美国工人利益为代价进行不公平竞争的言论极具煽动性。这一幕让我们回想起20世纪80年代的情况,当时美国面临空前的贸易逆差问题,导致里根政府更加主动地支持贸易保护主义。彼时美国对贸易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日本,日本似乎通过“不公平的贸易”,在很多行业逐步取代了美国企业的领先地位。里根政府及其继任者开始向日本施压,
期刊
人们经常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信息革命。但是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场革命又会将我们带向何方?信息革命的基础  当前全球革命的基础,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它极大降低了创作、寻找和发布信息的成本。然而,信息革命早已不是新鲜事物。早在1439年,约翰内斯·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的印刷出版社就开启了大规模传播的时代,他也是第一位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欧洲人。他的印刷术在欧洲得到迅速传播,并被视
期刊
【摘 要】智能制造是一个不断演进发展的概念,本文提出智能制造的内涵,归纳出三个基本范式: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新一代智能制造,明确了中国推进制造业智能转型应采取“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技术路线,提出了中国智能制造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发展路径,进而就中国体制机制保障和政策提出加强和落实智能制造推进机制、加大财税和金融支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等初步建议。  【
期刊
尽管改革可能会在当下带来边际收益递减的问题,但从中长期来看,效率的提高会带来更多收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会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  现年66岁的汉斯-保罗·博克纳(Hans-Paul Bürkner),于1981年加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2004年被推选为公司CEO,现为BCG全球主席。BCG成立于1963年,总部位于波士顿。博克纳是BCG历史上第一位执掌全球业务的欧洲人,但他认为,BCG既不
期刊
中国仅靠庞大的人口规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成为新技术的领导者  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很多人认为,长期来看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且中国决心在技术领域迎头赶上。但也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规模庞大的劳动力可能不再是其决定性优势,因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会取代大部分工作,大多数人将把时间花在休闲上。  我不太确定会出现哪种情况?在接下來的100年里,中国劳动力还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