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提炼】
一、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1、夏、商、周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交通中心,是早期国家机器发展、王权加强的表现。
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城市(主要是都城)成为了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
3、两汉时,长安、洛阳等城市相当繁华。
4、魏晋南北朝时,不少城市在战乱中遭破坏。
5、隋唐时,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扬州、成都是长江流域两个商业都市。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和“扬一益二”之称。
6、辽宋夏金元时,北宋东京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南宋临安是最繁荣的商业城市。辽的南京、西夏的凉州、金的中都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元朝的都市,以大都、杭州和泉州最为有名。
7、明清时,北京、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二、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列强强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如:《南京条约》中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天津条约》中开放了南京、镇江、九江、汉口、营口、烟台、汕头、琼州、台湾、淡水;《北京条约》中开放了天津为商埠;《马关条约》中开放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家、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等纷纷在这些交通便利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在这些地区涌现出了一批中国近代城市。
三、中国现代城市的发展
1、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大量的农民涌入城镇和工矿就业,开始了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大炼钢铁的进行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超常规发展(工农业比例失调)。
3、“文革”十年:由于“左倾”错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富裕的劳动力流向了城市,有利于城市经济活力的增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政府及时实施城镇化战略,城镇迅猛发展,在小城镇繁荣的基础上诞生了许多新城市。同时,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步推进了沿海、沿江等城市相继对外开放,城市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城市化的强大拉力。中国的城市化健康快速的发展着。
【巩固练习】
1、战国时期封建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B.作为诸侯国的都城
C.人口数增多
D.成为文化中心
2、下列近代历史纪念地没有设在广州的是( )
A.万木草堂
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C.国民党一大旧址
D.八七会议旧址
3、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天津经济发展的原因包括( )
①列强从《天津条约》获投资设厂权
②洋务运动北方活动中心
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
④甲午战争给天津造成巨大破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 D.①③
4、与隋唐长安、洛阳的兴旺相比,中国近代史上上海等城市发展与之相同的原因是( )
A.都以我国经济的繁荣为基础
B.都允许外国商人自由贸易
C.都有新型关系的推动力
D.都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相联系
5、下列关于近代上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近代第一个租界建于上海
B.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工业最早创建于上海
C.洋务派创办第一个民用企业是在上海
D.是19世纪中国无产阶级人数最多的城市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
C.东南地区D.华中地区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京津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三个城市群,它们在经济和文化上各有特色。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发展开放得早,制度政策效力强
B.地理位置优越,竞争力强
C.靠近港澳,吸引资金能力强
D.农村人口少,城市人口多
8、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在中国,无论是隋唐时期,还是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代表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及至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更是紧紧的连在了一起。下面三幅图分别是唐朝、明朝及洋务运动时期主要手工业、工业城市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
图1唐朝图2明朝图3洋务运动时期(1)在唐朝和明朝时期,除当时的都城外,这些城市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它们的发展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
(2)明朝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明朝中后期,城市的发展又增加了什么新的因素?这些新的因素对当时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洋务运动时期,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形成其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洋务派兴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它在客观上又产生怎样的影响?请你对此进行简要的评价。
9、城市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回答以下问题。
英国是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到19世纪中叶,英国城镇人口就已超过了农业人口。
(1)简要说明16世纪以来促使英国城乡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现代学者研究认为,1895年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量的增加与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国内外贸易的增加,在国内外贸易集中进行的地点,特别是各大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汉口等,形成现代工商业城市。现代工业矿冶业的发展,在现代工矿业发达的地方,如太原、唐山、焦作等,形成工业城市或矿业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交通枢纽地方兴起新城市,如青岛、石家庄、郑州等。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2)结合材料分析推进中国近代历史上城市化的主要因素。但是,建国以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总体上看是非常缓慢的。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取得突出的进步。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原因和取得的成就。【答案】
1、A2、D3、C4、B5、B6、C7、D
8、(1)原因:当时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发展趋势:反映了我国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2)明朝城市发展的生产性和商业性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削弱。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一些城市开始出现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的思想家。
(3)特点: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大中城市。
原因:这些城市大都是两次鸦片战争后开辟的通商口岸,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些城市倾销商品,加速了当地自然经济的解体;扩大了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
(4)洋务派举办洋务的目的是维护、巩固清朝统治。客观上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人才。它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9、(1)原因: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手工工场发展雇佣大量劳动力;工业革命促进了近代城市兴起。
(2)因素:在国内外贸易中心城市和通商口岸;工矿业发达地区;交通枢纽形成近代城市。原因:帝国主义掠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长期战乱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影响城市化进程。
(3)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成就: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产值已超过农业总产值,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城市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
(审稿:王富友编校:孙卫东)
一、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1、夏、商、周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交通中心,是早期国家机器发展、王权加强的表现。
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城市(主要是都城)成为了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
3、两汉时,长安、洛阳等城市相当繁华。
4、魏晋南北朝时,不少城市在战乱中遭破坏。
5、隋唐时,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扬州、成都是长江流域两个商业都市。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和“扬一益二”之称。
6、辽宋夏金元时,北宋东京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南宋临安是最繁荣的商业城市。辽的南京、西夏的凉州、金的中都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元朝的都市,以大都、杭州和泉州最为有名。
7、明清时,北京、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二、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列强强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如:《南京条约》中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天津条约》中开放了南京、镇江、九江、汉口、营口、烟台、汕头、琼州、台湾、淡水;《北京条约》中开放了天津为商埠;《马关条约》中开放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家、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等纷纷在这些交通便利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在这些地区涌现出了一批中国近代城市。
三、中国现代城市的发展
1、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大量的农民涌入城镇和工矿就业,开始了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大炼钢铁的进行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超常规发展(工农业比例失调)。
3、“文革”十年:由于“左倾”错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富裕的劳动力流向了城市,有利于城市经济活力的增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政府及时实施城镇化战略,城镇迅猛发展,在小城镇繁荣的基础上诞生了许多新城市。同时,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步推进了沿海、沿江等城市相继对外开放,城市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城市化的强大拉力。中国的城市化健康快速的发展着。
【巩固练习】
1、战国时期封建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B.作为诸侯国的都城
C.人口数增多
D.成为文化中心
2、下列近代历史纪念地没有设在广州的是( )
A.万木草堂
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C.国民党一大旧址
D.八七会议旧址
3、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天津经济发展的原因包括( )
①列强从《天津条约》获投资设厂权
②洋务运动北方活动中心
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
④甲午战争给天津造成巨大破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 D.①③
4、与隋唐长安、洛阳的兴旺相比,中国近代史上上海等城市发展与之相同的原因是( )
A.都以我国经济的繁荣为基础
B.都允许外国商人自由贸易
C.都有新型关系的推动力
D.都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相联系
5、下列关于近代上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近代第一个租界建于上海
B.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工业最早创建于上海
C.洋务派创办第一个民用企业是在上海
D.是19世纪中国无产阶级人数最多的城市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
C.东南地区D.华中地区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京津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三个城市群,它们在经济和文化上各有特色。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发展开放得早,制度政策效力强
B.地理位置优越,竞争力强
C.靠近港澳,吸引资金能力强
D.农村人口少,城市人口多
8、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在中国,无论是隋唐时期,还是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代表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及至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更是紧紧的连在了一起。下面三幅图分别是唐朝、明朝及洋务运动时期主要手工业、工业城市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
图1唐朝图2明朝图3洋务运动时期(1)在唐朝和明朝时期,除当时的都城外,这些城市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它们的发展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
(2)明朝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明朝中后期,城市的发展又增加了什么新的因素?这些新的因素对当时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洋务运动时期,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形成其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洋务派兴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它在客观上又产生怎样的影响?请你对此进行简要的评价。
9、城市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回答以下问题。
英国是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到19世纪中叶,英国城镇人口就已超过了农业人口。
(1)简要说明16世纪以来促使英国城乡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现代学者研究认为,1895年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量的增加与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国内外贸易的增加,在国内外贸易集中进行的地点,特别是各大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汉口等,形成现代工商业城市。现代工业矿冶业的发展,在现代工矿业发达的地方,如太原、唐山、焦作等,形成工业城市或矿业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交通枢纽地方兴起新城市,如青岛、石家庄、郑州等。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2)结合材料分析推进中国近代历史上城市化的主要因素。但是,建国以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总体上看是非常缓慢的。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取得突出的进步。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原因和取得的成就。【答案】
1、A2、D3、C4、B5、B6、C7、D
8、(1)原因:当时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发展趋势:反映了我国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2)明朝城市发展的生产性和商业性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削弱。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一些城市开始出现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的思想家。
(3)特点: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大中城市。
原因:这些城市大都是两次鸦片战争后开辟的通商口岸,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些城市倾销商品,加速了当地自然经济的解体;扩大了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
(4)洋务派举办洋务的目的是维护、巩固清朝统治。客观上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人才。它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9、(1)原因: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手工工场发展雇佣大量劳动力;工业革命促进了近代城市兴起。
(2)因素:在国内外贸易中心城市和通商口岸;工矿业发达地区;交通枢纽形成近代城市。原因:帝国主义掠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长期战乱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影响城市化进程。
(3)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成就: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产值已超过农业总产值,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城市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
(审稿:王富友编校:孙卫东)